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親職壓力研究及家校社醫聯合干預路徑探索

2024-08-29 00:00:00何穎鑫阮琳燕張椿娥何麗
中華家教 2024年4期

摘要:近年來,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拒絕上學現象。孩子拒絕上學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巨大的沖擊,本研究從家長應對孩子拒絕上學的行為出發,主要探究家長在這一過程中承受的壓力情況。本研究運用訪談法和實物收集法,對收集的訪談文本進行類屬分析,探究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的親職壓力。研究結果發現,其親職壓力有三個系統性來源:一是微觀個體層面,主要表現為負性情緒的折磨、軀體反應的加重;二是中觀家庭層面,主要表現為親密關系的失衡、代際沖突的加劇;三是宏觀社會層面,主要表現為家校溝通的屏障、求助無門的困擾。基于此,本研究構建了家校社醫聯合干預的路徑:家庭層面應做好自我關懷,增加情感交流;學校層面應加強溝通指導,靈活調整制度;社會層面應構建互助平臺,正確宣傳引導;醫療層面應暢通綠色通道,多學科聯合診療。

關鍵詞:拒絕上學(拒學) 親職壓力 家校社醫 聯合干預

一、引言

近幾年,青少年拒絕上學問題儼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全球大約17.8%的兒童/青少年存在拒絕上學及其相關問題。[1][2]在美國有5%~28%的青少年有拒絕上學行為[3],國內有學者發現廣州市中小學生拒絕上學行為檢出率為22.5%[4], 2021年日本針對青少年不上學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排除生病等原因,不上學天數超過30天的中小學生為244 940人。[5]拒絕上學嚴重者會發展為“蟄居族”,日本的“蟄居族”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6]由此可見,青少年拒絕上學現象不僅僅是局限于極少數家庭的心理問題,而是需要引起全社會關注和重視的復雜社會問題。

拒絕上學(拒學)是指兒童青少年自愿拒絕上學或難以全天在課堂學習的現象。Berg將拒絕上學定義為“不愿上學的孩子”,提出拒絕上學孩子的四個典型特征:(1)尋求家里的安全感,在原本應上學的時間更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2)當面對不得不上學的情境時,表現出情緒不安的跡象;(3)除了在被強制上學時可能具有一定攻擊性外,沒有表現出嚴重的反社會傾向;(4)沒有試圖向父母隱瞞問題。[7] Kearney認為拒絕上學行為有以下幾方面特征:(1)至少兩周內缺勤總課時的25%;(2)上學困難(例如逃課、上學時對學校感到焦慮),并嚴重干擾青少年或家庭的日常生活;(3)一學期(在校上課15周內)缺勤至少10天(即缺勤課時超過15%)。[8]

親職壓力是指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壓力。Abidin等人認為,親職壓力是父母在教養孩子、承擔親職角色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人格特質、不良的親子互動、子女特質以及家庭環境而感知到的壓力。[9] Hayes和Watson將親職壓力定義為,父母所承擔的親職角色以及在親子互動中體會到的負面情緒。[10]李靜和王雁將親職壓力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親職壓力是由于外部環境的不良刺激引起的;另一方面,親職壓力是個體在應激狀態下產生的不良身心反應。[11]關文軍等指出,親職壓力是指個體在履行為人父母的角色時由于個人因素(如個人特質、成長背景等)、子女因素(子女特質、健康狀況等)或支持系統(夫妻關系、角色分擔及社會資源等)出現阻滯時感受到的焦慮、挫折與自責的負性心理感受,嚴重時會伴隨不良軀體反應。[12]

拒絕上學對青少年自身及其家庭來說都是一個相當大的困擾。持續的拒絕上學行為會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包括青少年學業問題、家庭沖突、青少年犯罪等,這使得家長在養育和教育拒絕上學孩子的過程中面臨較大的親職壓力。很多拒絕上學孩子的父母會陷入焦慮、抑郁、不安、自責等情緒,父母過大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彌漫在整個家庭中,會進一步增加孩子拒絕上學的嚴重程度,從而造成惡性循環。由于政策不完善、拒絕上學問題的責任主體缺位等問題,社會的系統性風險主要是由家庭來承擔。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很多家長感到非常焦慮、壓抑和痛苦,更因無處求助而孤立無援。[13]

目前關于拒絕上學的研究較少關注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這一群體,只有少數論文提及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所面臨的挑戰及所需的支持。[14]父母在推動拒絕上學青少年復學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拒絕上學青少年通常需要在父母長期陪伴下由專業人員持續干預才能完全復學,如果沒有父母的參與,對拒絕上學青少年行為的干預是非常困難的。[15]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質性研究方法探索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面臨的親職壓力和所需支持,力圖為拒絕上學青少年家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二、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發布海報的形式招募拒絕上學超過1個月孩子的家長,最終有4位父親、4位母親參與訪談。受訪者和拒絕上學孩子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取半結構化訪談法,訪談前向受訪者說明研究目的、意義、方法等,獲得其知情同意。根據事先擬定的半結構化訪談提綱為指引進行開放式提問,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始終跟隨受訪者的情緒和意識,進行適時追問與互動,以求更多地了解受訪者的內心體驗。[16]訪談時借助錄音筆,將訪談的過程及內容進行完整的采集與記錄。訪談提綱包括:(1)孩子不上學,您的反應和心情是怎樣的?(2)您目前最苦惱和擔心的是什么?(3)您是否感覺到有壓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4)孩子不上學后,您和孩子的相處狀態是怎樣的?(5)您的其他家庭成員或者學校教師是怎么看待孩子不上學這件事的?(6)您目前對孩子的期待是什么?(7)為了讓孩子復學,您都做過哪些努力?(8)您目前所擁有的支持資源有哪些?(9)您需要哪方面的支持?

實物收集法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對與研究相關的一系列實物資料進行收集的方法。實物是指與研究相關的文字、圖片和音像制品。對于這些實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它的種類有正式的官方記錄、個人的非正式文件、照片等。本研究團隊在2020年7月建立了一個拒絕上學家長互助社群,目前有群成員357人。除了10名運營成員外,其余都是拒絕上學青少年的家長,這些家長的特點包括:(1)至少有一個孩子曾經或正在經歷拒絕上學;(2)拒絕上學發生在孩子的兒童或青少年時期(9~18歲)。本研究收集到的資料為家長在社群內的自發言論,收集時間從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在本研究中,社群聊天內容的收集征得了家長的同意,為保護家長隱私,對家長的微信昵稱做了匿名處理,以字母W加數字的形式來表示發表言論的家長。

(三)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類屬分析法。類屬分析指的是在資料中尋找反復出現的現象以及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的重要概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具有相同屬性的資料被歸入同一類別,并且以一定的概念命名。[17]資料分析的具體步驟如下:一是閱讀原始資料。研究者要熟悉資料的內容,仔細琢磨原始資料中的意義和相關關系。二是登錄。登錄是將原始資料中反復出現的內容進行重點標記或注釋,應作為關注的焦點。三是尋找“本土概念”。基于研究者的經驗,將被研究者經常使用的、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概念提取為本土概念。四是建立編碼和歸檔系統。將所有編碼匯總起來,找尋梳理各個初始編碼的關系,并提取出相關的部分進行歸檔分類,用更概括的語言來進行編碼和描述,探索更高階的編碼。[17]

三、研究結果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體與環境之間存在復雜的交互關系。查爾斯·扎斯特羅認為,社會生態系統可以分為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及宏觀系統三類。微觀系統是指個體系統,包括影響個體行為的生物、心理、社會等子系統;中觀系統是指對個體系統產生影響的小規模群體,包括家庭、工作群體和其他社會群體;宏觀系統是指比小規模群體更大的系統和群體,包括組織、機構、社區和社會文化。[18]該理論更偏向于社會工作取向的跨學科視角,在社會工作干預及健康促進等研究中被廣泛應用。

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發現,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的親職壓力有著系統性來源,具體包括:在微觀個體層面,親職壓力來自于負性情緒的折磨、軀體反應的加重;在中觀家庭層面,親職壓力來自于親密關系的失QmfcGCGFb6lrGdUrXjCPHvNidJQfFm8GxSUmF8kBDjQ=衡和代際沖突的加劇;在宏觀社會層面,親職壓力來自于家校溝通的屏障和求助無門的困擾。這些生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的親職壓力。

(一)微觀個體層面:父母內部的身心壓力

1. 負性情緒的折磨:“一切都是我的錯”

孩子長期不上學,家長會被多種負性情緒折磨,具體表現為焦慮痛苦、愧疚自責、絕望迷茫、羞恥退縮。

幾乎所有家長都表達了焦慮痛苦的情緒,他們最焦慮的就是孩子的未來,這么小就不上學,未來人生會怎樣,這讓家長始終惴惴不安。

F2:其實我現在更關心他的未來規劃和未來走向,畢竟他年齡小,主要是這個問題。

F4:我最終目的是希望他身體和心理都健康,有一個好的生活,能夠融入這個社會,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最起碼生存沒有問題,這個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所擔心的。

當孩子不上學后,很多家長都開始進行自我反思,他們覺得自己有很多“不應該”。一些家長會因為自己之前對孩子過度管控、過度介入而自責,一些家長會因為缺少陪伴導致家庭教育缺位而愧疚。他們會全盤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是耽誤孩子的“罪人”,從而自責。

M5:我們之前工作比較忙,小時候對她們的關注可能不太夠,我現在試圖去彌補。

M6:我有時候覺得都是我的錯,所有的問題都是我造成的。我開始都不敢出去,就自責過去怎么不陪著孩子,孩子沒有爸爸在身邊,自己當媽的怎么下班了還跟人家出去玩。

一些家長做了改變后,孩子并沒有復學的意愿,這讓家長們更加迷茫、絕望,不知道該怎么做才好。是給孩子獨立空間讓他們得以喘息和休整,還是陪伴、參與孩子的生活,這個尺度很難把握。

M3:我現在很迷茫,我在這個階段是應該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完全關注他,還是我該干嗎干嗎呢?

W1:家長的默默改變,孩子真的能感受到嗎?這個時期有多長,什么時候能有個結果?太煎熬了!孩子生氣這種事情,媽媽需要道歉嗎?如果孩子每天化妝,我還真是接受不了啊!

面對其他人問詢孩子的情況,一些家長會感到羞恥,也不敢和別人提及孩子的情況。

F4:到最后孩子成這樣了,我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別人問起來孩子情況,怎么跟別人說。

W3:開始的時候有那種病恥感,就是不敢和別人說。我出門倒個垃圾,鄰居問到你家孩子怎么樣啊,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說。

2. 軀體反應的加重:“我要扛不住了”

情緒會導致一系列軀體反應,這些反應由輕到重,影響著家長的身體健康,具體表現為憋悶難受、疲乏勞累、睡眠困難。

孩子拒絕上學初期,家長嘗試與孩子溝通復學無果后,通常會著急上火,憤怒無奈,軀體反應表現為胸悶氣短。

W1:就在那一瞬間,感覺血壓升高,怒發沖冠,喘不上來氣,真的要歇斯底里了。

W4:當時就覺得心口很憋悶、很難受,然后進群以后就發現原來不是我一個人在經歷這樣的感受。

家長一方面要應付工作,另一方面要想盡各種方法促使孩子上學,需要和各方聯系洽談,非常消耗能量,他們會感到疲乏勞累。

W5:就特別難受,感覺自己要“沒電了”,就像氣球,癟得要沒氣了。

W6:非常累,我幾度產生了要放棄的沖動。

一些孩子長時間拒絕上學在家會導致生活作息不規律,晝夜顛倒,且沉迷手機等電子設備,家長擔心孩子的健康和未來,思慮過重就會影響睡眠質量。

M3:我這幾天一直焦慮得睡不好覺。

W7:有點失魂落魄、焦慮,吃飯睡覺都受影響,會失眠。

(二)中觀家庭層面:家庭關系的多重沖突

1. 親密關系的失衡:“你怎么帶的孩子,連學都不上了”

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家庭矛盾等都是青少年拒絕上學的因素。[19]而孩子拒絕上學后,夫妻雙方又會因為孩子為什么會拒絕上學、怎樣幫助孩子復學等問題產生一系列矛盾。具體表現為觀點不一、父職缺位、互相指責。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教養理念不一致,面對孩子拒絕上學這一問題時,夫妻雙方的應對策略不一樣,容易產生分歧,引發爭吵。

M1:我覺得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點……因為我喜歡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我會想我說的話孩子能不能接受,但是他就不會。

W2:我覺得我可以盡量通過改變自己優化家庭環境,不能讓孩子去看精神科方面的醫生,而且我始終覺得孩子沒到那個程度。但是我妻子就覺得孩子情況比較嚴重。

在大部分受訪者家庭中,母親是孩子教育的主要參與者。面對孩子拒絕上學這一問題時也一樣,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家庭中存在父職缺位的情況,所以親職壓力大部分在母親身上。

M1:因為他爸的工作性質問題,孩子跟我的時間比較多。

W8:他說他不能為了孩子把自己的事耽誤了,就是他不肯做出犧牲。

有些家長還要承受另一半的指責和抱怨,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簽,不被另一半理解和認可。

M3:他前期一直把責任推給我,每當聽到他指責的時候,我就感覺這個家庭沒有希望,我很清楚這是我們兩個的問題,但是他非要指責我。本身我在面對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每一次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沒有辦法依靠任何人去平衡我的情緒。

W9:這馬上又要開學了,孩子姥姥早上跟娃聊了一下,娃承諾會去學校。我還是擔憂,因為她在家從來不提學習……我父母又跟我吵架,說我態度不積極。孩子不去上學后,我父母和老公到現在還怪我。真的很難啊!

2. 代際沖突的加劇:“我真的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

父母總是將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當孩子不上學后,父母猶如晴天霹靂,他們怎么也想不通孩子為什么會輕易選擇不上學。而孩子也因為不理解、不認同父母的一些行為而排斥與父母溝通。親子之間因為難以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產生代際沖突,具體表現為暴力逼迫、難以溝通、頻繁爭吵。

在孩子不上學的初期,如果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就會采取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上學。

F2:她媽有時候就是暴力,她打孩子,逼著孩子去上學。

M6:他爸讓他干什么,他如果沒有立刻去干,他爸就打他一頓,給打跑了。

有些家長則表示自己無法和孩子進行和平的溝通,經常發生爭吵,也有些家長表示孩子在家并不愿意和父母溝通,拒絕交流。

F2:她在外跟人溝通都行,就是不跟我和她媽交流。

W4:我覺得我們說的這些都是我們想的,孩子沒跟我們說過。

當孩子的行為達不到父母的期待,父母也接受不了,親子之間就會頻繁發生爭吵。

M3:他特別沉迷于手機,我們知道以后很著急,于是就跟他要手機,他當時反應很激烈。

W10:我們沒轉變之前確實跟孩子發生了一些比較激烈的沖突,包括我、她媽媽,還有老人。

(三)宏觀社會層面:家校社之間的隔閡

1. 家校溝通的屏障:“我們很為難”

隨著孩子拒絕上學時間的推移,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愈發困難,陷入家長難、教師也難的雙重困境。在家校溝通中會出現請假困難、屢次協商、轉學不易、溝通屏障的問題。

孩子不上學前期,家長會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請假理由來應付學校。孩子長期不上學后,學校會要求家長辦理休學。家長想要保留孩子的學籍,這些手續的辦理過程比較復雜。

M1:學校肯定要求辦理相關手續,一時半會也辦不好休學手續,就是特別為難。

M3:我們就想辦法給他辦休學,其實休學是很難辦的,辦了休學以后找不到學校接收。

主流教育更加注重“統一”,有些家長因孩子不上學的問題屢次和學校、教師協商,希望學校降低對孩子的要求、教師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但有時候學校為了更好進行管理而不能完全照顧到每個學生或家長的想法。

M1:學校讓剪板寸,孩子不想理頭發,但是學校說不行。學校要求比較高,就這點事比較苦惱。

M3:那重點中學原來是我讀過的學校,就是管理特別嚴格,孩子不習慣。

還有的家長會讓孩子轉學,但怎么選擇適合的學校,怎么順利轉學,怎么幫助孩子適應新學校,這些都是家長擔心的問題。

M3:上半學期沒找到學校,因為他在學校的表現不好,很難找到學校收他。再者當時考慮得不太周全,沒有提前去找學校,等快開學的時候再去找,就已經很難找到學校接收他了。

W11:我了解了幾所接收拒絕上學孩子的學校,比如北京的一所創新學校,理念很好,但收費太貴。我也考察了家附近一所類似的學校,校長是心理咨詢師,帶過很多青春期出現問題的孩子,但現在的關鍵是我家孩子不愿意去學校。

有的家長在和學校教師的溝通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誤解或者摩擦。

M1:教師在電話里就說我素質低,我都沒跟他說什么,他就已經開始抨擊我了,而且情緒相當激動。

W12:學校可橫了,我和班主任說我去找你一趟,班主任說你別來。開學之前沒去成,我約她見面她都不見,一直說忙,然后電話里把我說了一通。

2.求助無門的困擾:“病急亂投醫”

家長會想盡辦法幫助孩子盡快復學,但在尋求幫助的過程中會遭遇很多困難和阻礙,具體表現為求助不暢、擔心用藥、左右為難、上當受騙。

對于拒絕上學孩子的干預與治療具有系統性與長期性的特點,周期漫長,容易反復,家長們缺乏專業求助渠道,找不到正確的、能提供指導的專家和機構。

W13:現在抑郁的孩子太多了,其實家長真的挺難的,也沒有什么政府部門能求助。

W14:找一個合適的咨詢師很重要,我們找了幾次都沒有找到一個適合他的。

一些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就診,診斷結果為焦慮抑郁、雙相情感障礙、ADHD等,面對醫生給孩子開的治療藥物,家長擔心副作用,不確定孩子用藥是否妥當。

M5:我們不太確定用藥是不是妥當。

M6:醫生也說一旦用了藥,就很難停,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辦。

關于孩子是否可以復學,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之間的意見往往不統一,孩子也不一定能按照專業人員的建議執行,家長會更迷茫。

W1:主要是醫生之前說不能就這么在家待著,每天要學習30分鐘。但咨詢師建議,等和孩子建立起穩固的關系后再聊學習這類敏感話題。孩子之前說不想聽醫生的,不想學習,現在又說是否上學得聽醫生的。

W2:我們也多次尋醫就診,心理科醫生讓我們帶著孩子多出門,多做運動,但后來咨詢師又說要尊重孩子,不要強迫她。

家長會通過各種渠道尋求讓孩子重新上學的方法,比如花錢報家庭教育相關課程,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不負責任的培訓師,有過上當受騙的經歷,所以尋找專業靠譜的咨詢師也是困擾家長的一方面因素。

M3:我們因為孩子花了好多錢。這三個月他們介入,去跟孩子溝通,但沒有作用,可以說上了很多當吧,白花了好多錢。

W1:我自己找了一個咨詢師,那時候是花了1萬塊錢,三個月都沒有效果。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顯示,拒學青少年父母面臨微觀個體、中觀家庭、宏觀社會三個層面的親職壓力。宏觀層面政策支持的不足和缺乏求助渠道導致了微觀層面家長因求助無門而產生迷茫絕望、被邊緣化等心理壓力;中觀層面的照顧壓力、親子沖突、家庭矛盾等問題都增加了微觀層面家長的無力感;微觀層面家長因為害怕歧視的心理壓力也進一步導致家長在中觀家庭層面忽視孩子的需求,在宏觀層面主動將家庭與外界隔離。可見,不同層面的困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拒絕上學家庭的困境網絡(如圖1所示)。

孩子的拒絕上學行為是其父母親職壓力的直接誘發因素。一個本該享受校園生活的青少年,脫離正常生活軌道,其家長內心肯定是無比焦慮的。這是導致家長陷入負性情緒的直接原因,因此,改善孩子的行為,促進其復學,對減輕父母的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夫妻關系是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親職壓力的核心因素。養育過程中的兩性分工是一種不斷建構的變動歷程,這一過程中夫妻之間既有“爭斗”,也有“協商”[20],和諧的夫妻關系有助于緩解、調和養育中出現的沖突與斗爭。在訪談中,有家長表示在應對孩子不上學的問題時,夫妻雙方是相互支持與包容的,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夫妻雙方會產生分歧,甚至互相指責,這會使?他們壓力倍增。因此,夫妻關系和親職壓力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減輕親職壓力首先要穩定夫妻關系。

社會支持是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親職壓力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發現,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21][22]社會支持度越低的父母,感受到的壓力水平越高。拒絕上學孩子的父母在尋求孩子復學的過程中一般多次求醫問診,但由于缺乏專業適用的求助渠道,走過多次彎路,更有上當受騙的經歷。因此,社會應關注拒絕上學家庭,為家長和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

五、討論與建議

父母是青少年所在家庭對外聯系的最緊密節點,作為生態系統的中間環節,與外界多層級的環境系統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互動。父母帶著在撫育子女的實踐中遭遇的各種困境與問題“走出去”,通過與外界的互動獲取支持和答案,然后帶著“答案”回到家庭嘗試解決問題。[23]因此,很多醫療系統和心理干預都需要通過父母進行。比如李旭以“發展家庭功能”為核心提出了六步治厭學的方法,通過改善家庭心理環境,升級親子互動模式,提高父母幫助孩子的有效性,從而緩解孩子的學業及人際困難。[24]但我國目前對拒絕上學青少年的干預大多停留在對青少年或家庭的心理干預上。青少年的求助動機不強,很多青少年拒絕就醫、拒絕心理咨詢,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能夠獲得專業幫助[25],更多的壓力就落在了家長肩上。因此,了解拒絕上學青少年父母面臨的挑戰與困境,有效支持父母,賦能拒絕上學青少年家庭顯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針對拒絕上學青少年家長的親職壓力,從家、校、社、醫四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并建立了家校社醫聯合干預路徑(如圖2所示)。這一模式由政府牽頭引領,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明確實施細則。家庭履行主體責任,積極探索促進孩子復學的方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學校發揮主導作用,落實家庭教育指導責任,豐富課堂形式。社會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務,積極搭建互助平臺、心理輔導和陪伴服務。醫療系統提供方便科學就診的支持,注重多學科參與,進行專業性診斷。四方合力,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青少年復學,降低家長親職壓力。

(一)家庭:做好自我關懷,增加情感交流

首先,家長要做好自我關懷。自我關懷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時,能夠包容、接納自己的失敗,不苛責而是善待自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特質。[26]大量研究表明,自我關懷能顯著減少負面情緒,提升幸福感,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面對孩子拒絕上學的現實情況,家長們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減輕教養壓力,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關注自己的身體、情感和精神需求。

其次,家長要改善夫妻關系。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基礎,國內外均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差的父母親職壓力高。[27]夫妻之間存在著未解決的婚姻沖突,會導致家庭人際關系枯燥、緊張、不穩定。親職壓力理論模型認為,親職壓力會受到社會支持、家庭實力及家庭關系等情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夫妻雙方在教養過程中應互相包容體諒,彼此鼓勵,促進夫妻關系和諧穩定。

最后,家長要緩和代際沖突。代際沖突是兩代人之間因為存在生理的、心理的以及思想認知、價值觀念、社會地位等諸方面的差異,使得代際交往出現的各種障礙。[28]不同代際之間的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念差別較大時,通常會導致行為上的矛盾,最后以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29]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網絡不僅影響著青少年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也深刻影響著他們人格的形成與發展。[30]青少年群體通過網絡平臺吸收各種文化思潮,例如飯圈、網游圈、Cosplay圈等。家長不理解、不認可這些亞文化,難以走進孩子的世界,很難與孩子有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當溝通不當時,常會引起親子沖突。因此,家長不妨主動了解各種文化現象,尋找和孩子的共同語言,真正做到接納和尊重孩子,這不僅有利于打破家長和孩子之間僵化的關系,也能夠緩解家長的教養壓力。

(二)學校:加強溝通指導,靈活調整制度

拒絕上學的孩子若能重新回歸校園生活,家長的壓力自然就會降低。為此,學校應發揮自身優勢,發揮家校共育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學校需建立拒絕上學的評估、登記及矯正制度。關注學生遲到早退等現象,對于有拒絕上學行為傾向的學生,學校要聯系家長查明原因,并聯合醫療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干預;另一方面,教師或專家采取“理論+實操”的模式,向家長科普心理知識,就拒絕上學孩子的性格特點、早期跡象、拒絕上學原因、應對方式等方面進行培訓。

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學校活動、調整教學方式來增加校園和課堂的吸引力。為拒絕上學青少年建立彈性的上學制度以及靈活的轉班轉學制度,在作業量、作業難度、聽課狀態、活動參與情況等方面和家長溝通后酌情調整。對于暫時不能適應學校生活的學生,可以提供“適應指導教室”來幫助他們更好完成復學過程。在適應指導教室,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各個科目課程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體驗手工活動、栽培活動、烹飪活動等。此外,學校還要加強對校園欺凌、不良師生關系問題的預防。

(三)社會:構建互助平臺,正確宣傳引導

社區可以為拒絕上學青少年家庭提供互助分享交流平臺,供家長在平臺分享照顧拒絕上學孩子的困難與經驗,共同探討孩子溝通、就醫、復學等方面的問題,互相支持與鼓勵。在日本,社區建立開放式學校為拒絕上學學生提供服務,確保他們接受知識和發展社會功能。我們可以借鑒日本開放式學校的模式,為拒絕上學青少年家庭提供服務,同時吸納心理咨詢師,為家長提供相關政策和信息資源,并為他們答疑解惑。此外,也可以建立家長成長團體和家庭教育支援小組,舉辦經常性活動,例如通過親子溝通培訓、自我賦能訓練、心理劇等提高家長的心理調適能力、共情能力和親子溝通能力,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社區和心理機構還可以為拒絕上學孩子提供心理輔導和陪伴服務,通過關愛陪伴,了解拒絕上學孩子的想法和需求,陪伴拒絕上學孩子走出家門,恢復社會功能,緩解家長們的壓力。

心理學界的一些研究者認為,“厭學、逃學、無故缺勤、拒絕上學”這些詞,暗示了青少年的自發性和有罪感,且它所帶來的污名化的態度不成比例地壓在“弱勢學生”身上,因而需要審慎使用。[31]去“污名化”的關鍵是要糾正社會大眾對拒絕上學的錯誤刻板印象,阮琳燕等人提出的“主動拒學”概念(學生雖然拒絕上學,但是沒有拒絕學習,而是通過其他方式學習)就是將拒絕上學以一個中性詞呈現在大眾面前,減少了社會上對拒絕上學的污名化。[32]

(四)醫療:暢通綠色通道,多學科聯合診療

拒絕上學青少年除了無法上學之外,還伴隨著如抑郁、焦慮、強迫、恐懼、軀體化、失眠等現象。[33]針對此情況,醫療系統應對拒絕上學青少年進行多學科的評估和診療,結合精神障礙科、神經癥科、物質依賴科、兒童青少年心理科、早期干預科、心理治療科等多學科醫生,共同商討,制定合理的、規范的、有針對性的、連續的治療方案。

目前,很多醫院的心理科門診存在“一號難求”的局面,因此,建議各類醫院增設心理科門診,并且加強對心理科醫生的精神衛生知識培訓。針對部分家庭因經濟狀況無法承擔心理治療費用這一情況,可以考慮將“心理狀況評估”“心理咨詢”項目納入醫保范圍,減輕拒絕上學家庭的經濟負擔,增強主動就醫意識。此外,政府還要嚴格行業機構準入評估和考核機制,確保咨詢師和治療師的專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KEARNEY C A, GRACZYK, P A. A multidimensional, multi-tiered system of supports model to promote school attendance and address school absenteeism[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20(3):316-337.

[2] 阮琳燕,任彥名,師艷榮,等. 青少年拒學研究的歷史沿革與我國解決學校出勤問題的干預模型建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3(4):61-74.

[3] KEARNEY C A.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in youth: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1:243-268.

[4] 陳玉霞,戴育紅,楊升平. 廣州市中小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6(3): 41-45.

[5] 日本文部科學省.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不登校等生徒指導上の諸課題に関する調査結果[EB/OL].(2022-10-27) [2023-02-05]. 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seitoshidou/1302902.htm.

[6] 師艷榮. 日本蟄居者家庭的生存現狀及其對策——基于“KHJ父母會(家庭會)蟄居實況調查”的分析[J].日本問題研究,2016(4):58-64.

[7] BERG I.Absence from school and mental health[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92(2):154-166.

[8] KEARNEY C A. An interdisciplinary model of school absenteeism in youth to inform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public policy[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8(20):257-282.

[9] ABIDIN R, FLENS J R, AUSTIN W G. The parenting stress index[M].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6:297-382.

[10] HAYES S A, WATSON S L. The impact of parenting stress: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stres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3(43):629-642.

[11] 李靜,王雁. 學前殘疾兒童家長親職壓力干預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2(1):14-19.

[12] 關文軍,顏廷睿,鄧猛. 殘疾兒童家長親職壓力的特點及其與生活質量的關系: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5(4):411-419.

[13] 劉錄護,李春麗. 西方青少年逃學與拒學現象的研究與矯正[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2):6-12.

[14] CHOCKALINGAM M, SKINNER K, MELVIN G, et al. Modifiable par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ild and adolescent school refusal: A systematic review[J].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2023(5):1459-1475.

[15] 張椿娥. 學校出勤困難青少年父母同輩支持社群構建及其機制探索[D].北京聯合大學,2023:5.

[16] 何麗,唐信峰,朱志勇,等. 殤痛: 失獨父母哀傷反應的質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4(5):792-798.

[17]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90.

[18] 馬琪琪,劉艷玲,朱曉丹,等.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聽力障礙兒童照顧者照顧感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9(20):91-94.

[19] 朱麗,程麗,高樺,等.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拒學心理特征的影響[J].安徽醫藥,2021(8):1537-1540.

[20] 劉慶,蔡迎旗.城市青年父母的養育壓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青年探索,2022(1):71-81.

[21] 劉翱搏,孫靜,李楊.風濕性疾病患兒父母的親職壓力與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8(3):210-213.

[22] WANG Y, HUANG Z, KONG F. Parenting str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20(3):416-425.

[23] 孫艷. 小學生親職教育生態失衡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2:60.

[24] 李旭.讓孩子愛上學習:厭學問題的家庭治療[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21:37-67.

[25] 孫思佳,阮琳燕,任彥名,等.始于陪伴,終于親情——小A陪伴拒學青少年的個案研究[J].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2023(11):848-860.

[26] NEFF, KRISTIN D.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J].Self & Identity, 2003(3):223-250.

[27] 藺秀云,黎燕斌,張玉麟,等.父母親職壓力與兒童對立違抗行為的關系:一項交叉滯后分析[J].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5(2):153.

[28] 金勤明. 試論代際沖突與溝通[J].江西社會科學, 1995(3):74-76.

[29] 沈奕斐.個體化與家庭結構關系的重構——以上海為例[D].復旦大學,2010:220-221.

[30] 范苗苗.網絡傳播視域下青少年亞文化研究[D].湘潭大學,2015:8.

[31] KEARNEY C A, BENOIT L, GONZALVEZ C,et al.School attendance and school absenteeism: A primer for the past, present, and theory of change for the future[C].Frontier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2022(7):5-7.

[32] 阮琳燕,史曉宇,何麗. 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下的“拒學”概念、成因及應對策略[J].中華家教,2021 (4):92-96.

[33] 史曉宇,阮琳燕,何麗.他們為什么不上學?中學生拒絕上學影響因素的質性研究[J].社區心理學研究,2023(2):193-210.

Exploring the Research on Parenting Stress of School Refusal Adolescents and the Path of Joint Intervention among Families,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HE Yingxin RUAN Linyan ZHANG Chune He L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 mental health issues faced by teenagers, which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refusing to attend school. This can be a major shock for familie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ocus on the pressure that parents face when dealing with their children’s school refusal. Through the use of interviews and physical collection methods, a thema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ollected interview texts to explore the parenting stress experienced when dealing with school refusal among teenager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arental stress has three main source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i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emotions and physical reactions; at the family level, it is mainly shown as an imbalanc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an increase in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s; and at the societal level, it is mainly presented as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nd the distress of lack of assistance.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study proposes a joint intervention approach by families,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to families dealing with school refusal. At the family level,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self-care and increase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chool level, communication guidance and flexible adjustment of systems are important. At the societal level, mutual aid platfor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correct guidance and promo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t the medical level, green channels for assistance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treatment should be provided.

Keywords: School Refusal; Parenting Stress; Families,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Joint Intervention

(責任編輯:李 宇)

作者簡介:何穎鑫/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附屬小學二級教師(北京 100101)

阮琳燕/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講師,北京聯合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學習與心理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101)

張椿娥/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碩士,北京聯合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學習與心理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101)

何 麗(通訊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北京聯合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學習與心理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第| 四虎影院国产|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日本91在线| 福利一区三区| 国产va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三级|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久久| 精品91视频| 日韩高清成人| 欧美性久久久久|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激情视频综合网|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另类专区亚洲| 亚洲欧美天堂网|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天天色|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欧美另类一区|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久久婷婷六月|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91热爆在线|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婷婷伊人五月|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 亚洲天堂自拍|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婷婷色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天堂成人av| 久久网欧美| 欧美精品色视频| aⅴ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啪啪国产视频| 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找国产毛片看| 99精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