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策工具的視角下,采用內容分析法,從基本政策工具、影響中考體育改革要素和中考體育改革目標三個維度對1990年至2024年頒布的24份有關中考體育改革政策文本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政策工具運用中,能夠長期保障中考體育正常運行,堅持變革,不斷完善。但也出現(xiàn)了基本政策工具維度偏向明顯、中考體育改革要素維度過分強制和中考體育改革目標維度故步自封的問題。研究認為,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工具分布范圍廣泛,但側重點明顯,個別類型薄弱。建議在未來應避免過分依賴環(huán)境型、規(guī)制型和保障中考體育地位的政策工具,重點應用供給型、需求型、激勵型和保障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政策工具,深層次挖掘中考體育內部動力,為中考體育改革帶來持久的活力。
[關鍵詞]學校體育;升學考試;中考體育;政策工具;文本分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關注對青少年和兒童發(fā)展具有直接影響的學校體育[1]。202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期間,政協(xié)委員提出明確中考體育分值,由教育部牽頭引導各省市逐步提高中考體育分值占比,讓體育成為“第四大主科”。2021年,兩會又提出了指揮棒要明確導引中考體育方向,讓大眾重視體育。2022年6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修訂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更是提出了“國家將體育科目納入初中、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建立符合學科特點的考核機制”。中考體育改革已成為學校體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同學校體育改革一樣,良性的中考體育改革也需要科學而規(guī)范的中考體育政策。因此,中考體育改革政策研究對中考體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2]。分析中考體育改革中政策工具選擇與組合的結構類型與使用偏向,對中考體育改革進行反饋調節(jié),是推動中考體育改革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基礎,也是實現(xiàn)中考體育改革科學化的重要保障。中考體育r7oCdQtTZr3yJvp0CaKFI8pbOBakiJDcpBXkW08+KtE=改革發(fā)展至今已30多年,作為緊系著萬千學子與家長的一項重要教育改革,從與其相伴的眾多政策文件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中考體育改革在轉變學生體育觀念、教師教學觀念、提升體育教師和學科地位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但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著“應試教育”思想、偏離學校體育目標[3],與公平訴求多的問題[4]。近五年來,研究成果激增,涉及了中考體育現(xiàn)實困境與突破路徑[5]、分值提升政策[6]、計分辦法[7]、考試方案[8]等問題,研究較有針對性,但對政策文本特征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中考體育政策工具的選擇影響著中考體育改革的成敗,基于政策工具視角對中考體育改革政策文本進行分析,能夠把握中考體育改革側重點,剖析政策工具選擇的理性,對未來改革提供反饋調節(jié)路徑,為新時期我國中考體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研究設計與文本選擇
(一)研究思路與設計
政策工具又稱政府工具,在20世紀80年代以及90年代早期,有大量的關于政策工具的科學研究[9]。英國學者胡德(1983)的《政府工具》[10];美國學者彼得斯和馮尼斯潘(1998)主編的《公共政策工具——對公共管理工具的評價》[11],作為這一階段的經典著作,使政策工具成為公共管理學及政策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進入21世紀,薩拉蒙(2002)主編的《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12],作為新的經典著作,促使了政策工具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分支或領域進行研究。由于具有連接政策目標與政策結果的橋梁作用,政策工具直接影響政策執(zhí)行的成本和效率。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因為時間緊迫、知識有限或資源稀缺,往往不能理性地分析以往的政策[13]。通過系統(tǒng)地分析中考體育改革政策文本,使政策工具能夠正確地選擇和科學的設計,就成為順利實現(xiàn)政策目標的基本保證[14]。
政策工具研究的最基本主題和最終歸宿是政策工具的選擇、應用與組合[15]。借助政策工具這一新的視角,以基本維度、要素維度和目標維度三個維度,對我國中考體育改革中教育部及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的選擇、應用與組合等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挖掘與分析,對于促進我國中考體育的理性治理,推進學校體育教學以及體育課程結構的深入發(fā)展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本研究以斯特勞斯 (Strauss) 和科賓 (Corbin) 的程序化型扎根理論為基礎。作為最具科學性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論在其研究過程中將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提倡在基于數(shù)據的研究中發(fā)展理論,通過定性的方法設計研究方案并搜集原始數(shù)據資料,然后通過數(shù)據運算及模型構建對原始資料(政策文本)進行定量分析。以扎根理論為基礎,結合政策工具對中考體育改革政策構建三維分析框架,從中考體育改革經驗性的資料上建立理論[16]。
(二)政策文本的選擇
本研究以我國中考體育改革中政策工具的選擇、應用與組合為研究對象,政策文本篩選過程中依照權威性、完整性、相關性的原則,政策文本包括從1990年至2024年期間中共中央、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或教育部聯(lián)合其他權威部門發(fā)布的全部有關的中考體育改革政策文件共24份(見表1)。
(二)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分析框架構建
1. X維度:基本政策工具維度
根據基本政策工具對中考體育改革作用的方式不同,依據Rothwell和Zegveld的思想,將中考體育改革政策體系所涉及的基本政策工具分為供給、環(huán)境和需求三種類型[17]。供給型政策工具具有推動作用,發(fā)揮政府職能為中考體育提供資源保障和引導。需求型政策工具具有拉動作用,政府要關注中考體育的發(fā)展,明確發(fā)展方向,實施中考體育計劃等措施。而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表現(xiàn)出間接的影響作用,政府為對中考體育政策的實施產生規(guī)范性影響,而制定的規(guī)范性措施,會對中考體育的實施過程中產生潛在的影響。三者結合運用才能顯現(xiàn)出最佳效果(見圖1)。
依據扎根理論進行編碼的過程中,將基本政策工具維度細分成多種類目:供給型政策工具包括設立試點、設定內容、總結交流、物質保障;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包括健全制度、嚴肅考紀、明確責任、宣傳工作、對待特殊、安全工作;需求型政策工具包括將中考體育確立為考試科目、計入中考總分、提高分值、全國推廣、納入績效評估、實現(xiàn)體育鍛煉目的。
2.Y維度:影響中考體育改革的要素維度
單一的基本政策工具維度不能保證很好地反映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工具的所有特征,因此要建立第二個維度。在進行政策工具的編碼過程中,按照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將影響中考體育的不同要素歸類為規(guī)制型、激勵型和社會型[18],即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分析框架的Y維度。規(guī)制型政策工具指利用政策規(guī)定和控制中考體育的目的、考核方式和組織形式等;激勵型政策工具如通過改革評價方式激勵中考體育目的更好完成等;社會型政策工具如社會組織或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對中考體育改革的影響等。
綜上所述,基于X、Y維度,構建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工具二維空間分析框架(見圖2)。
3.Z維度:中考體育改革目標維度
中考體育改革通過政策工具的運用最終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是制定者的出發(fā)點也是終點。我國學校體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考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產物,能夠較為清晰的評定學生體育課學習水平、身體健康程度和學校的體育開展情況,其目標也應與學校體育相輔相成。在編碼過程中篩選出24個樣本中涉及中考體育改革目標維度的政策工具,并根據扎根理論自下而上地將目標維度分為促進中考體育自身發(fā)展、完善人才考核制度、促進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健康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四個方面。其中促進中考體育自身發(fā)展主要包括中考體育的推廣、保障考試公平、物質人員保障和監(jiān)督等;完善人才考核制度主要包括將體育規(guī)定為各類學校升學考試科目;促進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健康是指以中考體育的考核為導向來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提升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指以中考體育為契機將體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中考體育改革政策文本內容編碼
按照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分析結構框架,所選24個樣本涉及政策工具基本維度、影響中考體育改革的要素維度和中考體育改革的目標維度,根據扎根理論自下而上地將類目分為:“環(huán)境型”“需求型”“供給型”“規(guī)制型”“激勵型”“社會型”“促進中考體育自身發(fā)展”“完善人才考核制度”“促進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健康”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本研究將所選取的24個政策文本按時間順序由遠及近依次編碼,由01至24,具體編碼形式為:政策文本編號—一級標題—二級標題—具體語句(以句號和分號為劃分標準),對于只有一級沒有二級標題和具體語句的文本直接按一級標題編碼,對于沒有一級和二級標題只有具體語句的文本直接按具體語句編碼(見表2)。
編碼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每個研究者按照規(guī)定的編碼形式,獨立給24個樣本的政策工具進行編碼,對于有差異的編碼,選取眾數(shù),沒有眾數(shù)的差異較大的重新編碼。其次,研究者獨立按照X、Y、Z維度的類目將各個文件中政策工具分類羅列出來,完成后進行比較,對于分類有差別的政策工具,經過討論達成共同意見。最后,研究者對各個維度的政策工具分布圖進行獨立繪制,規(guī)則仍為選取眾數(shù),沒有眾數(shù)重新繪制,最終完成政策工具的編碼和分布工作,確保過程和結果的準確性。
三、結果分析
(一)中考體育改革政策X維度分析
1.環(huán)境型:使用頻繁,過度依賴
由表3可知,作為間接促進中考體育發(fā)展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在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工具占比達44%,接近半數(shù),使用頻率高。其中,安全工作在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中提及最多,占比達28%,接下來依次是明確責任(23%),嚴肅考紀(16%),對待特殊(14%),健全制度(12%),最后是宣傳工作(7%)。通過在環(huán)境政策工具運用中安全工作的重點使用,可以看出政策制定部門為保障參考學生生命健康和中考體育順利進行,始終將安全第一放在第一位。明確各部門各級單位的責任也是保障中考體育順利進行的重點,為考生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考試環(huán)境,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政策工具的運用上。在中考體育過程中存在著考官徇私舞弊、學校干擾考試、學生違規(guī)行為等問題[4],嚴肅考紀能夠保證中考體育公平公正,保證考試成績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確保考試順利進行,在政策工具中也廣泛運用。對待傷、殘、疾以及經期女生和偏遠地區(qū)的特殊群體,為他們提供特殊的考試安排,使中考體育能夠更好地保障所有考生的權益,確保考試結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通過嚴密組織,健全監(jiān)督管理機制,提升中考體育效率的健全制度在使用中較少出現(xiàn)。作為讓社會、學校、家長以及學生了解中考體育的重要方式的宣傳工作,在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運用中明顯缺失,只有熟知中考體育是什么、考什么,才能更好地認可與參與。
2.需求型:總量偏少,分布不均
由表3可知,作為拉動中考體育發(fā)展的需求型政策工具,在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工具所占比例為3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體育中考制度的實施要“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19],政府的需求將直接拉動中考體育的發(fā)展,但在政策工具實際選擇中,需求型的政策工具占比不高,還需提升。其中,實現(xiàn)體育鍛煉目的是需求型政策工具占比最多的,達34%,依次是確立為考試科目(31%),計入中考總分(17%),提高分值(9%),全國推廣(6%),納入績效評估(3%)。我國學校體育在當前的主要目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第一,二是“體育核心素養(yǎng)”[3]。作為檢驗學生體育課學習與鍛煉的制度,中考體育應該緊緊圍繞這兩個目標,實現(xiàn)體育鍛煉目的這一政策工具的運用正是反應對目標完成的需要。分值的變化意味著我國中考體育改革從試探狀態(tài)轉變?yōu)榧毣母餇顟B(tài)[7]。計入中考總分、納入績效評估和提高分值都是對中考體育地位的提升,能從根本上提高學校、學生和家長對中考體育的重視程度,從而有利于保障中考體育更快更好發(fā)展[20]。雖然三者總計占比不低,但個別方面還需加強,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中考體育地位。1979年,上海市崇明中學試行在初中畢業(yè)生升學考試中加試體育的做法,使其成為我國最早嘗試體育中考的學校。在此基礎上,1980年原國家教委體育司對加試體育的做法進行調研,并向全國推廣[21]。由于我國體制的優(yōu)勢,全國推廣這一政策工具因其指令性較強,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較少,在座談會,交流會中提及較多。
3.供給型:結構單一,應用缺失
由表3可知,作為直接推動中考體育發(fā)展的供給型政策工具,在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工具占比最低,僅為21%。其中,設定中考體育內容運用最多,占比57%,超過半數(shù),接下來依次是總結交流經驗(19%),物質保障(14%),設立試點(10%)。設定中考體育考試內容、考試形式、考試時間等在眾多的政策文件都有提及,除了規(guī)定全國的統(tǒng)一標準外,更多的還有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中考體育具體內容,政府希望通過提供大量引導性的政策幫助來積極推動中考體育向前發(fā)展。總結交流經驗可以是開展地區(qū)之間,開展地區(qū)與未開展地區(qū)之間相互學習借鑒,應加強這類政策工具的使用,通過總結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各地揚長避短,取長補短,積極推動中考體育高效發(fā)展。物質保障包括體育器材、測試設備、安全保護設備、醫(yī)療設備等。保障中考體育順利進行所需的物質條件,這類政策工具運用較少,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學校設施齊全,中考體育能夠更好開展。但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還需這種政策工具保障中考體育良好實施。每一次中考體育改革都設立了試點地區(qū),通過試點地區(qū)實施獲得的經驗再逐步向全國普及,這一政策工具與總結交流相輔相成,為中考體育改革的實施奠定了基礎。然而供給型政策工具的缺失直接造成了中考體育改革的推動力不足,在未來中考體育改革的發(fā)展上,拓寬供給型政策工具使用范圍是可操作的方向。
(二)中考體育改革政策Y維度分析
在中考體育改革政策X維度分析上,加入影響中考體育改革的要素Y維度,形成了如圖3所示的中考體育改革政策二維分析結果。從影響中考體育改革的不同要素出發(fā),歸類為規(guī)制型、激勵型和社會型,三種要素共同作用,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中考體育改革發(fā)展。
1.規(guī)制型:大量使用,作用明顯
在中考體育改革政策Y維度分析中,影響中考體育改革的要素主要集中在規(guī)制型要素,共計59個,占比59%,已接近六成,在使用中備受青睞。這體現(xiàn)了政府對中考體育的重視,希望通過帶有強制性的規(guī)制型手段,以中考體育為導向促進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增進身體素質,全面發(fā)展。2014年到2019年間,我國13歲到22歲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yōu)良率從14.8%增長到17.7%,其中,初中階段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yōu)良率提升最為顯著,增長了5.1%[22]。由此可以看出,中考體育規(guī)制型要素在初中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yōu)良率提升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激勵型:好處頗多,占比偏低
中考體育改革政策Y維度使用量第二位的激勵型要素,占比34%,共計34個。激勵型要素使用過低,不僅降低工具組合使用效能,還折射出基層政府和學校的主觀能動性較低[23]。中考體育改革的激勵型要素涉及放權給地方,提高分數(shù)權重等激勵中考體育積極開展的手段。讓地方因地制宜制定中考體育具體事項,有利于中考體育的推廣,進一步實現(xiàn)“健康第一”的目標。提高分數(shù)權重能激勵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重視體育鍛煉,重視中考體育,主動參與中考體育的實施。
3.社會型:嚴重缺失,難得認可
中考體育改革政策Y維度使用量最少的是社會型要素,僅有8個,占比8%,這是由于一系列學校體育政策,未能在政策上使人們產生對體育的社會認同感,進而導致社會型要素的嚴重缺失和遺忘[24]。社會組織或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對中考體育改革的影響是重要一項,只有社會廣泛了解與認可,中考體育才能更好開展。內蒙古自治區(qū)對體育考試實施效果總結時,指出,實施體育考試實踐的效果體現(xiàn)出自治區(qū)社會各界不同程度地認可了體育考試,學校同時也對體育考試進行了積極配合,更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對這項工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在自治區(qū)的許多城市中出現(xiàn)了家長陪同孩子鍛煉的現(xiàn)象足以證明這一點[21]。
規(guī)制型要素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勵型要素促進了中考體育的推廣;社會型要素讓中考體育得到了基本的認可。總而言之,影響中考體育改革的三種要素在政策中都有體現(xiàn),但分布不均,偏重于規(guī)制型,激勵型有待發(fā)展,社會型缺失嚴重。制定政策時,使三種影響要素有機結合,規(guī)制型強制實施,激勵型培養(yǎng)主動,社會型獲得廣泛認可,才能促進中考體育更好發(fā)展。
(三)中考體育改革政策Z維度分析
所選24個樣本中涉及中考體育改革目標維度的政策工具共81條,其中主要集中在促進中考體育自身發(fā)展方面,共42條,已超過半數(shù),占比高達52%。這體現(xiàn)出政策工具的選擇與使用中,制定者更多的是關注運用推廣、保障和監(jiān)督等使中考體育能夠順利進行,更加完善制度,快速發(fā)展。劉海元(2008)[21]將中考體育分為三個階段:試驗階段(1979—1996年)、改革發(fā)展階段(1997—2005年)和全面深化階段(2006—),結合中考體育改革政策目標維度,繪制不同階段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工具分布圖。如圖4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促進中考體育自身發(fā)展的政策工具主要集中在試驗和改革發(fā)展兩個階段,多達34條,證明在這兩個階段使中考體育“站穩(wěn)腳跟”是首要任務。其次是完善人才考核制度,共20條,占比25%,升學就意味著選拔,僅憑文化課成績就決定一個學生素質水平高低被廣受詬病,初中升學考試加入體育便能更全面的考核學生。這個目標在三個階段提及較為均勻,每個階段的政策文本都有明確規(guī)定將體育納入考試科目以及規(guī)定考核方式及項目。占第三位的是促進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健康,占比16%,共13條。體育作為促進素質教育和增強青少年體質的重要內容[25],這一方面在中考體育改革政策文本中提及較少,忽視了其重要性,與促進中考體育自身發(fā)展形成鮮明對比,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技能考試項目脫離實際,考試項目有限、缺乏對項目核心技術考察、評分標準與難度不平衡,造成了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目標維度上對促進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健康知識的作用不夠明顯[26]。位于最后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僅有6條,占比7%,作為一項相對宏觀的目標,促進學生發(fā)展有很大的滯后性,短期內很難見到成效,各個階段的政策文本均有提及,但都只將其作為一種指導性的思想來串聯(lián)其他目標。學生雖作為學校體育政策的受眾,但在體育政策研究中,存在角色的缺失[27]。
縱觀目標維度政策工具,缺少對體育相關素養(yǎng)目標的表述。作為體育“育人”的核心部分,體育相關素養(yǎng)內隱性較高,在體育課日常教學中難以表現(xiàn),在中考體育測試項目中體現(xiàn)更加困難[28]。總體來看四個目標分布的情況和出現(xiàn)的頻率,與不同時間階段的不同任務和目標的宏微觀程度以及效果的快慢有關,同一目標在不同階段的使用較為合理,但四個目標的整體運用還存在欠缺。在當下“雙減”政策已成為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一項主旋律,能夠促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fā)展[29],中考體育改革也成為給學生減負的重要出發(fā)點[30],中考體育改革的目標維度勢必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四、中考體育改革政策的制定優(yōu)化
(一)基本維度:突出供需,合理分配
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較多,作為一種間接的影響因素,應降低其在三種基本政策工具使用中的比重,合理配置其內部要素。繼續(xù)將保障中考體育順利實施作為其主要任務,加大宣傳工作力度,使社會對中考體育有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需求型的政策工具直接拉動中考體育發(fā)展,在使用中應得到進一步提升,發(fā)揮政府在需求方面的牽動作用,讓中考體育得到更多的需求,真正被大家需要,被社會需要。最為欠缺的是供給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因其能夠直接推動中考體育發(fā)展,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供給方面地域不平衡會導致差距加大,應合理配置內部資源,利用數(shù)字技術,著重發(fā)展多種手段,以供給推動中考體育公平公正。
(二)要素維度:激勵為主,減少規(guī)制
在影響因素方面,規(guī)制型要素的使用過于頻繁,雖然以其強制性的特點,在促進中考體育發(fā)展中有無法替代的優(yōu)勢,但讓人感覺被動接受,帶來了一些無形的壓力。未來的政策制定中,在保證必要的要求后,應減少此類要素的使用。激勵型的使用要逐步提高,通過多方位的激勵手段,讓學校、學生、教師和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中考體育中,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社會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由于使用較少,也應逐步提升。未來應制定更多讓社會了解和認可中考體育的政策,及時公布中考體育信息。規(guī)制型、激勵型和社會型三者應有機結合,合理配置,共同促進中考體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三)目標維度:長遠考慮,與時俱進
在目標維度政策工具使用中,現(xiàn)今中考體育已經成為必考科目,進入了全面深化階段,各方面相對成熟,促進中考體育自身發(fā)展的目標已達到一定高度。在未來政策工具的選擇中應著力尋找關鍵點,與時俱進,順應發(fā)展,及時更新,避免重復使用。完善人才考核制度方面,體育已經成為必修課和必考科目,未來應在中考體育內部尋找改革點,不斷優(yōu)化考核內容、考核方式等,發(fā)掘內部動力,使中考體育的考核更好地為選拔人才服務。促進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健康應將“以體育人”理念深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辦學、教學宗旨中,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31]。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一項長遠的目標,在選擇政策工具時,不用過于細致的規(guī)定,但要始終如一,堅持貫徹,給學生必要的保障和空間,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使學生擁有全面發(fā)展自己的機會。重視體育相關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選取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法,以中考體育作為導向,積極發(fā)展體育在育人方面的價值。
中考體育改革政策是引領中考體育改革的風向標,通過不同的政策工具規(guī)定中考體育的目的與任務。政策的制定選取不同種類的政策工具,并加以組合使用,以政策工具為手段促進中考體育改革平穩(wěn)進行,促進中考體育在學校體育及育人育體方面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以政策工具為視角審視我國中考體育改革,在此過程中展現(xiàn)出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較多和規(guī)制型要素使用過于頻繁,需求型的政策工具和激勵型要素需要進一步增加,供給型政策工具和社會型要素匱乏,目標維度需要緊跟時代及時更新,增加以體育相關素養(yǎng)為目標的政策工具。中考體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業(yè),而是將長期進行下去,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思想價值觀的轉變,學生體質的變化,這些要素規(guī)定了中考體育改革是一項發(fā)展的運動,是不斷前進性上升性的過程。以政策工具為視角,用發(fā)展的眼光總結以往的政策經驗,探尋政策工具選擇與組合的薄弱之處,為中考體育改革尋找到一條新路徑。
參考文獻:
[1]董翠香,鄭繼超,劉超,等.新時代中國學校體育落實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11):1-8.
[2] 譚利,于文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工具的選擇與優(yōu)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5):63-71.
[3] 李陽,趙剛.體育中考制度與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隱憂和突圍——基于目標激勵機制的思考[J].體育學研究,2020,34(4):46-52.
[4] 徐燁,朱琳.體育中考的公平訴求及因應之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11):30-35.
[5] 孫民康,孫有平.中考體育改革:邏輯理路、現(xiàn)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體育與科學,2024,45(1):58-64.
[6] 郭慶,江娟,劉昕.新時期中考體育分值提升政策的變遷動力與優(yōu)化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12):79-89.
[7] 周建東,王寧,胡田田,等.我國中考體育計分辦法審思與改進策略[J].體育學刊,2022,29(1):98-102.
[8] 滕春紅,何宜川,畢妍,等.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下中考體育考試方案差異性對比分析[J].體育科技,2019,40(04):133-134,136.
[9] JONG D,KLOK P J,KORSTEN A,et al. Beleidsinstrumenten bestuurskundig beschouwd[M].Netherlands:Van gorcum,1993.
[10] HOOD C. The tools of government[M]. London:Macmilan,1983.
[11] NISPEN F,PETERS B G.Public policy instruments:evaluating the tool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8.
[12] LESTER M. Salamon,and ODUS V. Elliot,The tools of government: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3] 卡爾·帕頓,大衛(wèi)·沙維奇.公共政策分析和規(guī)劃的初步方法[M].孫蘭芝,胡啟生,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5.
[14] 顧建光.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意義、基礎與層面[J].公共管理學報,2006,3(4):58-61.
[15] 陳振明.政府工具研究與政府管理方式改進——論作為公共管理學新分支的政府工具研究的興起、主題和意義[J].中國行政管理,2004,20(6):43-48.
[16] 劉春華,李祥飛,張再生.基于政策工具視角下的中國體育政策分析[J].體育科學,2012,32(12):3-9.
[17] ROY Rothwell,WALTER Zegveld.Reindusdalization and technology[M].London:Logman Group Limited,1985:83-104.
[18]SCHNEIDER A,INGRAM H.Social construction of target populations-implications for politics and policy[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3,87(2):334-347.
[19]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2-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0] 周凰,古雅輝,劉昕.中考改革背景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熱效應與冷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7):68-75.
[21] 劉海元.我國初中畢業(yè)升學體育考試制度實施現(xiàn)狀分析[J].體育學刊,2008,22(9):8-14.
[22] 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發(fā)布[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1,42(9):1281-1282.
[23] 譚利,于文謙,吳桐.我國校園足球政策工具選擇的特征解析及優(yōu)化策略[J].體育學刊,2020,27(1):87-92.
[24] 張文鵬,王健.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政策的演進: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2):14-23.
[25] 毛振明,劉天彪.再論“新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從德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yǎng)看中國的校園足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6):5-11.
[26] 許英男,王家宏.體育中考政策執(zhí)行的制約因素與改進對策[J].體育學刊,2022,29(1):91-97.
[27] 張強峰,湯長發(fā),尹麗琴,等.受眾回應視角下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政策執(zhí)行及其效果——基于10省40所普通高校的實證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10):89-97.
[28] 熊文.新時期體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的審思[J].體育學刊,2021,28(2):13-20.
[29] 江娟,程正義,郭慶,等.“雙減”政策背景下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3):29-36.
[30] 熊文.爭議與熱點:新時期體育中高考改革取向再審視——兼論“雙減”背景下體育中考的介入與定位[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8):83-92.
[31] 李帥帥,楊尚劍.“雙減”政策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培訓業(yè)發(fā)展的動力、阻滯與紓解——基于推拉理論分析范式[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2):41-47.
(責任編輯:朱福昌)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中考體育改革中的政策工具選擇與評價研究”(19BTY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