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高考模式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要求教師從培養學生的歷史能力素養出發,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綜合素養。通過整合分析的方式并結合核心素養,將2022或2023這些高考歷史題目提煉為四個考查方向,分別是歷史時空觀念、歷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評價、歷史思維與方法。
[關鍵詞]新高考模式;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考查方向;教學建議
2021年起,我國正式實施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3+3”模式。這一模式要求學生在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的基礎上,再選擇三門選考科目,其中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門學科。這一改革對于高中各學科教學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尤其是對于歷史這門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科而言,更是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調整。如何在新高考模式下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他們的應試能力和綜合素質?已然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話題
一、新高考背景下歷史時空觀念素養考查的課堂教學
(一)新高考歷史時空觀念的主要形式
歷史時空觀念是指“能夠將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置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內容。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使他們能夠把握歷史的發展脈絡,理解歷史的變化規律,比較歷史的異同特點,聯系歷史與現實,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例如,考查學生對于特定時期或地區的歷史概況、特點、規律等的掌握和理解。
2022年全國卷Ⅰ第7題:下列關于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自強求變的嘗試
C.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D.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答案:A。
這道題考查了學生對于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基本概況和特點的掌握,要求學生能夠將不同階段或事件置于特定的時間背景中進行分析和判斷。B、C、D三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頗或片面,只有A項正確概括了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
(二)針對歷史時空觀念能力培養的高效課堂教學建議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要突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規律,避免碎片化和孤立化。要根據不同歷史階段或地區的特點和內在聯系,進行合理的劃分和歸納,形成清晰的時空框架。要注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定位和關聯,使學生能夠形成完整和系統的歷史認識。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時間軸、地圖、表格等輔助工具,幫助學生形象化和可視化地理解歷史時空觀念。要通過比較、聯系、歸納、概括等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對于不同時期或地區之間的歷史比較和聯系的能力。要通過案例分析、問題探究、討論交流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生對于不同時期或地區之間的歷史影響和反響的興趣與思考。
在教學評價和反饋上,要注重檢驗學生對于歷史時空觀念的掌握和運用程度,提高學生對于高考試題的解題能力。可以通過模擬試題、課堂測驗、作業練習等形式,檢測學生對于特定時期或地區的歷史概況、特點、規律等的掌握和理解。要通過真題解析、錯題訂正、答疑解惑等方式,提升學生對于不同時期或地區之間的歷史比較和聯系的能力。要通過案例展示、問題提出、反饋評價等環節,增強學生對于不同時期或地區之間的歷史影響和反響的認識。
二、新高考背景下歷史史料實證素養考查的課堂教學
(一)新高考歷史史料實證的主要形式
歷史史料實證是指“能夠運用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對歷史史料進行分析、鑒別、評價和運用的能力”,是歷史學科的核心技能和重要內容。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史料實證能力,使他們能夠從多種多樣的歷史史料中獲取、整理、分析、評價和運用歷史信息,從而形成科學的歷史判斷。
如考查學生對于不同類型或來源的歷史史料的分析和鑒別能力。
2022年全國卷Ⅰ第10題:下列關于《清朝野史大觀》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它是清代官修的正史
B.它是清代民間編撰的野史
C.它是清代士人編纂的編年體通鑒
D.它是清代文人撰寫的筆記小說
答案:B。
這道題考查了學生對于不同類型或來源的歷史史料的分析和鑒別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史料的名稱、特點、內容等進行判斷和區分。A、C、D三項都是不同類型或來源的歷史史料,但都不符合《清朝野史大觀》的實際情況。只有B項正確表明了《清朝野史大觀》是清代民間編撰的野史,反映了民間對于清代歷史的看法和評價。
(二)針對歷史史料實證能力培養高效課堂教學的建議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要注重引入多種多樣的歷史史料,包括正史、野史、文獻、碑刻、圖畫、實物等,使學生能夠接觸到豐富和真實的歷史信息。要根據不同類型或來源的歷史史料的特點和價值,進行合理的分類和評價,形成清晰的史料體系。要注重歷史史料與歷史知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的關聯和對應,使學生能夠形成完整和科學的歷史判斷。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發揮歷史史料的教育功能和啟發作用,幫助學生培養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要通過引導、示范、訓練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不同類型或來源的歷史史料進行分析和鑒別的能力。要通過解讀,評價、運用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給定的歷史史料進行理解和評價的能力。要通過對比、綜合、分析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多個歷史史料進行綜合運用和對比分析的能力。
在教學評價和反饋上,要注重檢驗學生對于歷史史料實證的掌握和運用程度,提高學生對于高考試題的解題能力。要通過模擬試題、課堂測驗、作業練習等形式,檢測學生對于不同類型或來源的歷史史料進行分析和鑒別的能力。要通過真題解析、錯題訂正、答疑解惑等方式,提升學生對于給定的歷史史料進行理解和評價的能力。
三、新高考背景下歷史解釋與評價考查的課堂教學
(一)新高考歷史解釋與評價的主要形式
歷史解釋與評價是指“能夠運用歷史學的基本原理,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評價的能力”,是歷史學科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內容。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與評價能力,使他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和層面,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進行客觀、全面、深刻的解釋和評價,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和品格。
例如,考查學生對于特定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的解釋和評價能力。
2022年全國卷Ⅰ第11題:下列關于明朝中期出現“海禁”政策的原因,正確的一項是( )
A.明朝中期經濟發展迅速,不需要海外貿易
B.明朝中期政治腐敗嚴重,不利于海外貿易
C.明朝中期遭遇倭寇侵擾,為了加強海防安全
D.明朝中期實行閉關鎖國,為了抵制西方文化
答案:C。
這道題考查了學生對于特定歷史現象——明朝中期出現“海禁”政策的原因進行解釋和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判斷。A、B、D三項都是不正確或不充分的原因,只有C項正確指出了明朝中期遭遇倭寇侵擾,為了加強海防安全而出臺“海禁”政策。
(二)針對歷史解釋與評價能力培養的高效課堂教學建議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要注重突出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的內在邏輯和深層含義,避免片面化和簡單化。要根據不同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的特征和影響,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評價,形成清晰的歷史觀點。要注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與歷史背景、歷史規律、歷史趨勢等的關聯和對應,使學生能夠形成客觀、全面、深刻的歷史觀念和品格。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發揮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的教育功能和啟發作用,幫助學生培養和提高歷史思辨能力。要通過引導、示范、訓練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特定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進行解釋和評價的能力。要通過解讀、評價、運用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不同歷史觀點或說法進行辨析和評價的能力。要通過分析,總結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的影響和意義進行認識和評價的能力。
在教學評價和反饋上,要注重檢驗學生對于歷史解釋與評價的掌握和運用程度,提高學生對于高考試題的解題能力。要通過真題解析、錯題訂正、答疑解惑等方式,提升學生對于不同歷史觀點或說法進行辨析和評價的能力。要通過案例展示、問題提出、反饋評價等環節,增強學生對于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的影響和意義進行認識和評價的能力。
四、新高考背景下歷史思維與方法考查的課堂教學
(一)新高考歷史思維與方法的主要形式
歷史思維與方法是指“能夠運用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和解決的能力”,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精神和重要內容。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方法能力,使他們能夠從多個維度和層次,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對歷史問題進行提出、分析、解決和展示,從而形成創新的歷史思想和作品。
如考查學生對于特定歷史問題的提出和分析能力。
2022年全國卷Ⅰ第12題:下列關于中國近代社會危機的表述,可以作為一個合理的歷史問題提出的一項是( )
A.中國近代社會危機是由外部侵略和內部腐敗共同造成的
B.中國近代社會危機是由封建社會走向崩潰所引發的
C.中國近代社會危機是由西方列強強行推行不平等條約所導致的
D.中國近代社會危機是如何影響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的
答案:D。
這道題考查了學生對于特定歷史問題進行提出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從歷史現象中發現問題,并用簡明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A、B、C三項都是對中國近代社會危機的原因進行表述,但都不是一個合理的歷史問題,而是一個可能的歷史答案。只有D項正確表明了一個合理的歷史問題,即中國近代社會危機是如何影響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的。
再如,考查學生對于特定歷史問題的創新和展示能力。
2023年全國卷Ⅲ第12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商君者,衛人也。其父名鞅……鞅少好學……衛靈公時,鞅游衛國……衛靈公甚愛之?!?/p>
材料二:
《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秦孝公時……商君說秦孝公曰:‘臣請為王法制度度量衡石幣賦稅等事。’秦孝公許之……商君乃變法……秦民大怨……然秦用商君之法十馀年,強于天下?!?/p>
問題:根據材料回答:
(1)商君是哪個歷史時期的人物?
(2)商君在衛國和秦國分別做了什么事情?
(3)如果你是一個歷史漫畫家,你會如何用漫畫形式展示商君的生平?請簡要描述你的創意。
答案:
(1)商君是春秋時期的人物。
(2)商君在衛國和秦國分別做了以下事情:
在衛國,商君游學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并受到衛靈公的賞識和重用。
在秦國,商君為秦孝公制定了一種變法,改革了秦國的法律、制度、度量衡、貨幣、賦稅等方面,使秦國的國力大增,成為戰國最強的國家。
(3)如果我是一個歷史漫畫家,我會用漫畫形式展示商君的生平,
我會用四格漫畫的形式,分別描繪商君在衛國和秦國的重要場景和事件。
第一格,我會畫商君在衛國的學習和受到衛靈公賞識的情景,用對話框表示衛靈公對商君的贊賞和任命。
第二格,我會畫商君在秦國的說服秦孝公變法的情景,用對話框表示商君對秦孝公的建議和秦孝公的同意。
第三格,我會畫商君在秦國的推行變法的情景,用圖像和文字表示變法的內容和效果,如度量衡、貨幣、賦稅等的統一和規范,以及秦國的富強和興旺。
第四格,我會畫商君在秦國遭到反對和暗殺的情景,用圖像和文字表示秦民和貴族對變法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商君被殺的慘狀。
(二)針對歷史思維與方法培養的高效課堂教學建議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方面,要注重突出歷史問題的探究和解決的過程和方法,避免機械化和死記硬背。要根據不同歷史問題的特點和難度,進行合理的提出和分析,形成清晰的歷史思路。要注重歷史問題的解決和展示的技巧與策略,使學生能夠形成創新的歷史思想和作品。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發揮歷史問題的教育功能和啟發作用,幫助學生培養和提高歷史探究能力。要通過引導、示范、訓練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特定歷史問題進行提出和分析的能力。要通過解決、展示、運用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特定歷史問題進行解決和展示的能力。要通過創新、拓展、應用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特定歷史問題進行創新和展示的能力。
在教學評價和反饋上,要注重檢驗學生對于歷史思維與方法的掌握和運用程度,提高學生對于高考試題的解題能力。要通過模擬試題、課堂測驗、作業練習等形式,檢測學生對于特定歷史問題進行提出和分析的能力。要通過案例展示、問題提出、反饋評價等環節,強化學生對于特定歷史問題進行創新和展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封開琴.新高考歷史評價體系一體化實踐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3(15):24-26.
[2]張坪.守正創新,側重考查中國史——新高考歷史全國各卷命題特點解讀[J].招生考試通訊(高考版),2023(2):13-21.
[3]陳朱俊.新高考歷史貫徹“價值引領”的命題新理念——以2022年全國甲卷第42題為例[J].教學考試,2022(44):4-6.
[4]鄔文娟.新高考歷史評價體系“教、學、評”一體化實踐研究——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5):89-90.
[5]蘇盈.深挖家國情懷內涵 促核心素養落地——以新高考歷史卷新增家國情懷考查點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1):25-27.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