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將“審美創造”設定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維度。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所設置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編選了一組描寫自然之美的詩文,需要教師依循發現、展示與創造的思維邏輯,引導學生感受豐富的美學資源,強化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生長。審美教學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聚焦關鍵,在組織串聯中理解美;積極聯想,在情境浸潤中感知美;善于對比,在思維辨析中洞察美;巧妙遷移,在隨文練筆中創造美。文之美的體悟、洞察和創造,都需要借助語言的載體,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實現表達和審美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語言載體;審美教學
語文是一門充滿美感的課程,語文學科的美感可以通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體現出來,而這種美感要想讓學生領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面向學生進行審美教學?!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2022版新課標”)明確將“審美創造”設定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維度。為了落實審美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用語要營造審美氛圍,從而感染、啟迪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融入課堂,快樂求知。與之相對應的是,統編版教材也相機編選了一系列蘊藏著豐富美學資源的經典文本,為歷練學生的審美意識,鑄造學生感知美、表達美的能力奠定了基礎。
課文中的美感要想讓學生有所感受,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體悟到的美,也才能讓學生真正帶來美的體驗。當前小學語文學科的課內閱讀量明顯增加,這就需要學生在分析、品味、鑒賞語言文字時,能夠字斟句酌,認真揣摩語言深意,挖掘語言情感內涵,進而將每一篇課文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抒發的真情實感、表達的核心思想提煉出來,使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魅力得到切實體現。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所設置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在這一單元當中,教材編寫者編選了一組描寫自然之美的詩文。詩文當中所蘊含的這些自然之美,需要教師依循發現、展示與創造的思維邏輯,引導學生感受豐富的美學資源,強化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生長。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一、聚焦關鍵,在組織串聯中理解美
動靜結合是描摹展現美感的重要方式,蘊藏著多樣化的美學資源,教師要緊扣2022版新課標所設定的語文課程屬性,將美感的體悟與感知重新回歸到對文本語言文字品悟的過程中來。在這一教學思路之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為學生鑄造辨析與涵泳的對象,組織學生聚焦關鍵性詞句,展開豐富的想象,繼而獲得靈動而多維的審美體驗。如果說上面所強調的閱讀為學生打開了審美教學的大門的話,那么學生圍繞關鍵詞句進行想象,以及由此獲得的審美體驗,則是學生理解美的核心環節。
分析本單元的課文,首篇課文就編選了三首古詩。這樣的設計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要想通過古詩來獲得美感并不容易。因此要將這一單元的教學目的落到實處,教師要針對五年級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減縮對古詩朗讀和理解的時間,將有限的課堂放在對關鍵性詞語的辨析以及對自然之美的想象中。以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例,相應的教學設計還可以是這樣的:
首先,串聯組合事物,想象靜態之美。組織學生從古詩的第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入手,從理解的角度提取詩句中所提及的具體事物:月亮、烏鴉、霜氣、江面、楓樹、小船、燈火……教師一方面組織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自己曾經看到過的這些景物,并巧妙地借助關聯性詞語,依托相關的圖片,將這些景物有層次、有順序地踐行描述,展現這些景物所營造出的優雅、靜謐之美;
其次,借助聲音維度,沖擊靜態之美。教師組織學生緊扣故事三四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句中“夜半”的時間節點,聯系前面兩句中所提到的一系列景物,從原本的優雅和靜謐中捕捉蘊藏其中的清冷之感,繼而借助寺廟鐘聲的厚重感,想象聲音傳到客船之后,對其它各種景物鑄造出鮮明的沖擊感,繼而在靜謐之中的微微律動中,感受靜中藏動著的表達之美。
在這一案例的教學中,教師重點依托詩句中的關鍵之處,通過單列描述、組合統整以及想象補充等不同的方式,借助詞語的品析和涵泳,展現出詩人未盡的空白之言。但在學生的角度來看這一教學設計,可以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尤其是當學生在閱讀古詩的一二兩句的時候,他們能借助于自己的理解能力將具體的事物提取出來,這些一個個獨立的事物組成了一幅唯美的畫面,小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想象來構造出這樣的畫面,從而讓自己在閱讀古詩的時候獲得審美體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提供的文本是靜態的,在教學設計當中借助于聲音來沖擊靜態之美,實際上是擴充了學生的審美空間,讓學生在體驗到靜態之美的同時獲得了動態之美的認識。這種教學設計又是不違和的,因為古詩中本身就提到了聲音,所以聲音元素的出現,實際上是將古詩中的美以有形的方式體現出來,學生也就可以通過多通道來獲得古詩的信息,從而形成關于美的整體認知。這也就說明在組織串聯當中讓學生理解美,確實是審美教學的有效策略。
二、積極聯想,在情境浸潤中感知美
對文本的感知與理解,需要借助有感情地朗讀將文本通過有聲語言展現出來,這是強化和檢測學生對文本語言之美進行鑒賞與品味的重要基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將自身的認知思維和情感置放在文本的語境之中,鞏固學生對美感的熏陶效果。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并不在于它們是否已經積累和背誦,而是要在觸動他們思維和情感的基礎上,且源自于自己最真實的需要狀態下?!边@就意味著學生絕不能始終以一個第三者的客觀視角參與到課文中去,而更要將自己視為其中的一部分,以積極真實的體驗融入其中,從而喚醒敏銳的審美意識。
單元中《牧場之國》第二以自然生動優美的文字展現了人們悠閑真實的生活,凸顯了荷蘭牧場的恬靜而優美的自然風光。教師一方面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借助圖片、視頻和音樂等不同的形式,從直觀性層面營造真實可感的情境氛圍,另一方面則可以創設虛擬性的認知情境:假如有機會帶領自己的家人一起來到荷蘭旅游,你會怎樣勸說他們前往荷蘭的牧場進行參觀?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和身心全部浸潤在文本語言所描繪的世界中去,繼而通過語氣語調的調整,將自己對荷蘭牧場的喜愛之情、向往之情展現出來,促進自身與文本、與作者有機融為一體。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比如有學生說,“通過對課文的閱讀,我發現荷蘭這個國家真的很美,這個國家既可以稱之為草的世界,同時又可以叫它牛的王國或馬的王國,甚至還可以叫它其他動物的王國。當我們看多了鋼筋混凝土的高大建筑時,再想想這樣的世界,或許我們能夠體驗到一種自然美”。當這個時候學生說出自然美的時候,“自然美”三個字一定不是空洞的,而是有著生活表象作為支撐的,這個時候學生所說的美就是自己體驗到的美。
這樣的教學場景無疑能夠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不是空洞的,不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帶來的,而是學生在文本感知與理解的基礎上獲得的。這里筆者想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這些教學手段所具有的是輔助學生學習的作用,其本身不應當成為課堂上的亮點,真正的課堂亮點應當是教學手段運用之后學生的思維發展或審美感知。上面例子當中所追求的就是這一效果,當多媒體技術手段所營造的課堂情境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注意力并不在聲光電上,而在于認知情境上,這一認知情境可以從多個角度刺激學生的感知,從而讓學生真正獲得了美的認識,因此上面所說的學生與文本、與作者有機地融為一體,就是真正的課堂形態,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的形態。
三、善于對比,在思維辨析中洞察美
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闭Z文教學對于文本之美的品味,不能一味停留在機械認知的層面上,而需要借助對比辨析的方式,與朗讀進行整合,體驗不同的語句所展現出來的迥異效果,更好地與文本語言對話,洞察其中蘊藏的動靜融合之美。
以這個單元中《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學為例,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以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展現了春天黎明時分日出過程中色彩的變化。語段直接揭示了“魚肚色”“微微的紅暈”“紅紫紅紫的彩云”,展現了色彩程度不斷加劇的過程,同時還配置了色彩的轉變。比如一開始,“魚肚色”是從東方“泛”出來的;而隨后“微微的紅暈”,則是被“染”上去的;最后,“紅紫紅紫的彩云”是完全飄在天空中的。如果教師生硬地直接要求學生關注這三個動詞,不僅顯得教學過于機械生硬,還無法幫助學生形成認知上的共鳴。教師不妨采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加以展現,在辨析中感受色彩柔美之中蘊藏著動態變化的獨特美感。比如教師可以嘗試用“涂”“抹”字來替代語段中的這個“染”字,學生在對比中就能一下子意識到:原本這個“染”字,相對較為輕柔,云霞顏色的變化展現出鮮明的舒緩之美和濃郁之美;而調整為“涂”或“抹”之后,就顯得力量過大、速度過快,無法與作者展現的春季之美有機匹配起來,嚴重影響了內在的認知意趣。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時,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思考方向,借助對比辨析思維的慣性,在朗讀中強化并展現文本語言文字蘊藏的動靜變化之美。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通常有一種通俗的說法,叫“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將這個說法中的邏輯遷移到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來,其實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個新的體驗美的方法,那就是在對比的過程當中去發現美、洞察美。其實很多時候美都是人的直覺,當人看到了丑之后,會對美有更多的感觸。丑與美就是一對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需要教師教導,只需要教師引導。一旦學生在文本解讀的過程當中善于運用對比,那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學生也就更容易進入辨析的狀態。辨析的對象自然是文本,是文本中所描寫的不同對象,這樣的辨析可以讓學生在體驗美的同時獲得關于美的更多認知,從而達成了對美進行洞察的效果。毫無疑問,帶著這種美學體驗的文本解讀過程是深刻的,是審美教學的良好形態。
四、巧妙遷移,在隨文練筆中創造美
2022版新課標再次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基于兒童的言語交際活動,從兒童的言語交際需求出發,在幫助學生透徹解讀文本之后,能夠促使學生形成多元化閱讀觀點,對于語文素材的審美形成一個新的認識。這些多元化的閱讀觀點,要盡量讓學生寫出來。著名哲學家培根說“寫作使人精確”,這里追求的精確實際上就是學生對美的精確體驗。很多時候學生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所形成的美往往是直覺性的,很多時候還是模糊的,要讓這種模糊的美學認識變成精確的認識,那讓學生去進行隨文練筆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基于閱讀教學任務的隨文練筆,不能局限或者停留在機械套用和仿造的層面上,而需要借助文本中的美學元素,喚醒學生積極表達、主動表達的驅動力,借助感知美、展現美向著創造美升級的契機,優化隨文練筆的整體效益。
首先,縱觀本單元中的所有選文,以動靜結合展現的自然美景,呈現了豐富的色彩,巧妙的修辭手法,涌現了很多精彩而富有生機的語句,教師需要在學生探尋其美、感受其美,形成多維性的感悟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創造性表達。還以《四季之美》為例,幽靜之中展現出微微之動,是整篇課文所呈現獨特風格。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尋針對這些精妙語句所蘊藏的表達密碼。比如夏季漆黑的夜晚,作者描寫了“無數的螢火蟲翩翩起舞”,描寫了“夕陽斜照西山時”,展現了“點點歸鴉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飛去”的畫面,這些語句不僅采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同時也凸顯了動靜結合獨特的表達魅力,可以組織學生在模仿遷移中,描寫自己所見到的其他景色。
其次,文本中的語段相對完整且獨立,教師可以給予學生相對廣闊的認知空間,在形成充分的感性認知之后,設置練筆性活動,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景色,依托于獲取的表達經驗,提升學生實踐表達能力。比如《古詩三首》中王維的《山居秋暝》,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大意、初步感知詩歌內在意境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聚焦其中一句詩,嘗試寫一個片段。通過成段式的隨文練筆,就是要將理解所得,以釋放、擴大的方式進行來練筆表達,學生將從詩文中感受到的美,融入自身的理解,以創造性的方式加以呈現,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就形成了巧妙的統一。
總而言之,語文是極具美感的課程,但語文課程中的美是否能夠被學生發現并體驗,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課文、解讀文本、語言訓練等教學活動環節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感受母語背后的語言之美。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教學的主體,要讓學生真正進入美的情境,讓學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時還有表達美的通道。一旦這樣的通道被打通,那么學生的美學體驗就可以進一步轉化為美的認識,可以幫助學生擦亮發現美的眼睛,從而在后續的語文學習過程中發現更多的美。由此可以認為,語文之美的體悟、洞察和創造,都需要借助語言的載體,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實現表達和審美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宏儒.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有語言審美氛圍[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3):188.
[2]王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鑒賞與審美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18):15-17.
[3]仇永祥.打開語言的“天窗”——聚焦語言審美力的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J].小學生(中旬刊),2022(10):112-114.
[4]劉秀琴.語文課上感受語言美[J].考試周刊,2017(59):55.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