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課程自主理解、自我內化、自覺建構和自發延伸的缺失,導致課程很難達到成人的目的。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中心小學從2020年開始進行文化印記下小學課程融創的實踐研究,從明確“內知”成人的課程理念入手,在課程整體設計過程中,將顯性和隱性課程相結合,融創出“文、理、哲、技、游”五大領域課程體系,創設“內知”課堂范式,提煉相關策略,設計具有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中心小學特色的課程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內知”成人。
[關鍵詞]“內知”;成人;融創
隨著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中心小學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如何繼往開來地面向未來的發展,重點在于學校課程的建設,什么樣的教育,建設什么樣的課程,培養什么樣的人。由此,需要思考以下這個問題:如何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印記起到激勵指引課程建設,從而滿足學生成長需求?
構建以本土文化、地域優勢教育資源為依托的融創課程,找準學校課程與文化印記的有效契合點,對文化教育進行校本表達,讓本土特色文化引領學校課程的發展,對學校課程建設方向進行審視、梳理與架構,是當下現代學校面向未來教育可借鑒探討的模式。
一、守正創新,設定“面向未來”的課程理想
教師應以“和合育人”為課程哲學,明確“內知”成人的課程理念,設計“素養五知”的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內知”學子。
(一)明了“和合育人”的課程哲學
“和合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首要理念和價值取向。“和合”的“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指結合、融合、合作。以“和”為價值導向,將傳統文化、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家國情懷、鄉土資源等文化印記與學校課程進行融合,以“合”為途徑方法讓學生具有知美、知善、知學、知真、知新的品質,形成“和合育人”的課程哲學。
(二)明確“內知”成人的課程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儒家思想中的“內業”文化和王陽明的思想,是中國人在求知中的獨特方式,其主張向內求,通過自我的思考自省,使知識想法自得于心。主張通過將課程與傳統文化、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家國情懷、鄉土資源等文化印記進行融合,經歷辨析、論證、評判、反省等過程,促進對知識的自主理解、自我內化、自覺建構和自發延伸,最終達到自求自得的境界。
(三)設計“素養五知”的課程目標
基于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習和理解,對照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中心小學實際,對核心素養進行校本化理解和解讀,創造性地提出了“素養五知”標準,即知美、知善、知學、知真和知新。以培育知美、知善、知學、知真、知新的“內知”未來學子為學校育人目標,形成以1~2年級、3~4年級、4~6 年級三個學段不斷進階的課程目標,指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素養五知”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遵循學生個體發展特征而落地。五目標之間是層層遞進、互相滲透、相輔相成,其中“知美”是基礎目標,“知善”是核心目標,“知真”“知學”是增值目標,“知新”是最高目標。
二、系統整合,搭建“顯隱和合”的課程結構
課程的整體設計過程中,在融創的理念下系統整合了相關資源,搭建“顯隱和合”的課程結構,將課程分為“文、理、哲、技、游”五大領域,顯性和隱性課程相結合,注重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統一。
(一)分類課程——“文、理、哲、技、游”五大領域課程
在融合國家課程的基礎上,以“知美”“知善”“知學”“知真”“知新”為目標,打破原有的學科壁壘,將原先目標、形式、風格一致的課程整合融合起來,創生出“文、理、哲、技、游”五大領域課程,并衍生出相應的悅享節、理學節、哲思節、體藝節和游學節五大校園文化節,為不同學生提供多樣的課程選擇,讓學生從中發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文”課程融合語文、英語等學科,在閱讀中感受知識的力量,在體驗中感受分享的快樂;“理”課程融合科學、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理學素養;“哲”課程融合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學會辯證地看待世界;“技”課程融合音樂、體育、美術、心理等學科,用藝術美點亮生活,用活力美引領生活;“游”課程融合勞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帶著問題去游學,自主設計研學方案、自主探究和合作共享。
(二)分形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根據課程的呈現形式,可以將學校的課程分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包括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在融合中做好基礎性課程,在創生中做優拓展性課程。基礎性課程除了完成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英語、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外,優化了課程內容。隱性課程主要是在結合國家課程的基礎上,融入了本土元素,創生出與“文理哲技游”對應的校園文化節:悅享節、理學節、哲思節、體藝節、游學節。在悅享節,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和體驗活動;在理學節,學生動手動腦,玩轉科技;在哲思節,以點帶面,以小見大,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世界;在體藝節,學生馳騁操場,在清荷小舞臺上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在游學節,學生帶著思維去游學,自主設計游學方案、自主探究與自主分享,游遍五鄉開展項目化學習。這些隱性課程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文化印記,規劃“五育”并舉的課程內容
結合文化印記,科學規劃“五育”并舉的課程內容:融“傳統文化”,創“文”課程;融“創新精神”,創“理”課程;融“國際視野”,創“哲”課程;融“家國情懷”,創“技”課程;融“鄉土資源”,創“游”課程。將文化印記與學校課程有機統一起來,實現學生“五育”并舉,提升核心素養。
(一)融“傳統文化”,創“文”課程
“文”課程中整合語文統編教材的課時,融合傳統的《三字經》文化,每個年級預留1個課時進行《三字經》學習。一二年級設置走進《三字經》,通過故事誦讀、手繪本、書寫文字等形式,讓學生走進《三字經》,感受國學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植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三四年級設置漫步《三字經》,將《三字經》的人物故事與小古文有機結合起來,將小古文嵌入《三字經》中,進行“文白對讀”和“文白對寫”等,打通語文學習的“任督二脈”。五、六年級進行暢游《三字經》,學生在熟悉理解《三字經》的基礎上,結合語文課文的單元元素,進行項目化學習,多方面視角探究學習《三字經》。“文”課程中的英語學科是在整合英語教材的課時,融合本土的海絲文化,每個年級預留1個課時進行海絲英語的教學,結合海絲商貿文化,在英語學習中重走海絲之路。在拓展性課程中進行《國際英語》的學習,在悅享節中進行《童聲翻譯》等有趣、深入的活動。
(二)融“創新精神”,創“理”課程
“理”課程中是整合數學、科學、信息技術教材的課時,融合學校本土優勢、創新精神,根據本土資源開發利用的實際,分別預留一個課時進行“萬物可測”“巡山探石”“雙師編程”“玩轉Scratch”“創意C++”等課程。“理”課程中的數學課,整合數學統編教材的課時,融合學校傳統的優勢課程——少兒編程,一、二年級進行“雙師編程”,三四年級進行“玩轉Scratch”課程,五、六年級進行“創意C++”課程。在相應的拓展課程中,課程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創意OM》《創意編程》《創客3D》,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節日課程中,學生通過數字編碼創客、頭腦風暴等,進一步展示自己思維碰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學思維。數學課中,設置了“萬物可測”課程,科學課中設置了“巡山探石”課程等課程,進一步拓寬拓展學生思維。
(三)融“國際視野”,創“哲”課程
“哲”課程是整合道德與法治課時,將本土地域文化與國外文化進行對比,預留一個學時進行“一中一西”課程,通過設立中西兩兩一組的拓展課程,如:茶道與咖啡、內家拳與拳擊、國畫與油畫等對比課程,旨在通過中西地理、經濟、文化等比較,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辯證批判性思維。拓展性課程中,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打造中西餐禮儀、中西方文化、國際視野等課程。哲思節中學生進行“身邊小事我來關注”“周邊新聞我來評”“社會熱點大家說”等,通過辯論賽、觀點報告、圓桌會議等,不斷更新和拓寬德育內容和理念,讓孩子與世界接軌,與時代對話。
(四)融“鄉土資源”,創“技”課程
“技”課程是整合音樂、美術、體育、心理課程的課時,與鄉土資源相融通,預留一個學時進行課外延伸。立足傅其芳乒乓球和四明內家拳特色,開發“AM/PM融創”課程,融合音體美課程核心元素,用藝術美點亮生活,用活力美引領生活。以美育人,讓學生在欣賞美,感悟美、實踐美的過程中學會生活和學習共贏。例如“不一樣的乒乓球”課程,通過乒乓球動作的模仿、文化發源的小報制作,乒乓球韻律操和乒乓球動態小人的制作等,實現美術、音樂與體育學科之間的融創。“我是小小內家拳手”課程,通過內家拳兒歌的朗誦、內家拳招式的簡筆畫繪制、內家拳大會的表演和內家拳招式的橡皮泥捏制,將傳統體育與美術、音樂等進行融合創新,打造出其他延伸內容。“技”融創課程對應的校園文化節為體藝節,在體藝節中,學生一起進行勞動技能大賽、比拼內家拳、清荷小舞臺、漂移拼圖等。
(五)融“家國情懷”,創“游”課程
“游”課程是整合綜合實踐的課時,融入學校周邊本土元素、家國情懷,從“立足家鄉,短期研學”“拓展區內,中期研學”“放眼市內,長期研學”三維度構建游學活動,引導學生從自主設計研學方案、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等一系列的活動中學會選擇,學會探究,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從而達成提升核心素養、責任擔當與民族情懷的和諧發展。
四、“內知”學習,實行“知行合一”的課程學習
結合學生個體差異、課程要求,創設“內知”課堂范式、“主題式”和“項目化”課堂變式,促進學生自我理解、自我內化和自我建構。同時“靜心徹悟”體驗學習、“自求自得”自主學習、“事上磨煉”合作學習這幾種學習策略,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做到“知行合一”。
(一)“內知”學習環節
1.“內知”課堂范式
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注重學生個體內在知識、自我認識和情感發展。“內知”課堂的課堂范式為:學案導學—伙伴互學—自動展學—時空延學的基本教學環節,對應了學生學習的辨析—論證—評判—反省這四個過程,從而形成自主理解—自我內化—自覺建構—自發延伸的“內知”過程。當然課堂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課型,課堂環境可以有所改變。
2.主題式“內知”課堂
主題式“內知”課堂是“內知”課堂的一種變式,教師與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構建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進行探究,通過聯系生活,構建主題——多樣形式,探究學習——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評價交流,反思延伸的四個環節,交流協作,對活動主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最終針對這一主題進行評價交流,在交流中促進反思與延伸。
3.項目化“內知”課堂
項目化“內知”課堂是“內知”課堂的另一種變式。教師通過創設真實或者模擬情境,催生學生自我選題,提出驅動性問題,師生一起探討方案的各要素,撰寫并優化項目方案,通過收集信息、交流合作、實踐操作等,促進項目的深入,最終以適當的形式呈現小組問題的解決方法、新的發現,通過各種自己喜歡的、科學的方式進行多樣化的展示。
以“游”課程——“我愛吾鄉”課程中的“讓李家洋榨菜飄香四方”的項目化活動為例,本項目的驅動性問題為“我們可以如何幫助李家洋榨菜的老板更好地宣傳李家洋榨菜,提高李家洋榨菜的銷量”。圍繞這一驅動性問題,通過創設情境、自選項目,讓學生了解李家洋榨菜,在體驗制作過程中對其有進一步的認識;通過多樣形式、探究學習,學生欣賞專題廣告海報,確定專題廣告海報的設計內容,并著手為李家洋榨菜設計海報;通過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學生進行廣告詞的編寫,搜集專題海報廣告詞,并尋找李家洋榨菜的潛能;通過評價交流、反思延伸,舉辦成果展示會,進一步拓展延伸。
(二)“內知”學習策略
1.“靜心徹悟”體驗學習,促進學生自我理解
通過多樣化的體驗,引起學生在綜合學習實踐中提升自我的反省能力。例如,研究型體驗學習,學生經歷課題選題確立、課題計劃制訂、課題活動開展、課程成果梳理展示等歷程;實踐型體驗學習中,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操作、體驗、辯論、反思、梳理等方式主動參與活動并獲得深度體驗;服務型體驗學習中,學生以活動參與為契機,通過實地參與來完成相關服務
2.“自求自得”自主學習,達成自我內化、自覺構建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沒有選擇就沒有個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基礎性課程的主題、項目,拓展性課程和節日課程中的各項活動,由興趣走向志趣。課程學習中,學生通過課前主動預習、課中主動探究、課后主動實踐等,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最終在課程結束時,學生通過自我的反思,學會認識自我,達到“自求自得”,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3.“事上磨煉”合作學習,引起學生自發延伸
在課程推進中,通過游戲活動、激發興趣、團結協作、感知信息、知識總結等流程,開展游戲·激趣模式;通過自由分組、搜集資料、合作探究、互補學習、總結成果、交流評價等流程,開展合作·互補模式;通過自主報名、合作分工、社會實踐、活動評價等流程,開展實踐·交流模式。通過這三種模式,讓學生在多種形式中進行合作,引發學生自我延伸,拓展出新的主題,促進新的研究。
經過幾年的實踐,文化印記深入校園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特色鮮明、氛圍濃郁、成效顯著的地方優秀文化育人課程體系,學生的課程自主理解、自我內化、自覺建構和自發延伸的能力得到重新構建,“內知”成人的教育目的得以初步實現。
參考文獻:
[1]文林堂.農村小學德育管理機制創新實踐探索[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21(13).
[2]陳亞瓊.強化小學德育管理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研究,2023(21).
(責任編輯:朱福昌)
*基金項目:2022年度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內知’成人:文化印記下小學課程融創的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