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的任務。數字經濟的繁榮可為社會經濟發展給予強有力的支撐。陜西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之一,地處我國內陸腹地,是連接全國的交通樞紐,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基于陜西省數字農業發展現狀,剖析其在發展數字農業時存在的數字農業基礎相對薄弱、數字化人才短缺、數字化農業生態鏈尚未完善等主要問題,并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人才培養的數字化導向、推動數字農業技術研發和應用等優化路徑。
關鍵詞 數字經濟;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310.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28
2016年,《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首次闡釋了數字經濟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數字經濟以“數字化信息與知識”為核心要素,以信息網絡為基礎,利用通信技術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依托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延續了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代表了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文明的新階段。數字經濟對創新生產要素、生活制度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業領域,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結合能夠有效推動生產力發展。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可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及云計算等新技術,優化傳統農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陜西省地處我國東西經濟核心區,具有發展數字農業的獨特優勢。
1" 現狀
1.1" 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初見成效
隨著信息化迅速推進,我國正逐步加強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陜西省農業農村數字經濟也呈現蓬勃發展?!吨袊ヂ摼W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79億,較2022年12月增長1 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農村網民中至少掌握一種初級數字技能的比例為75.0%,60歲及以上網民中至少掌握一種初級數字技能的比例為54.6%[1]。5G網絡的建設、互聯網用戶的逐年增加、數據中心的建立為農業經濟的數字化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陜西省將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實現農園果林、畜牧魚塘等產業創新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現產業創新發展。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陜西省建成5G基站6.3萬個,5G終端用戶數超過2 000萬,5G網絡試點不斷向農村地區延伸,筑牢了數字經濟底座。
1.2" 電子商務助力農村經濟發展
《2022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縣域網絡零售額達43 828.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5.4%。其中,我國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 895.5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2%??h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商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推動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提升、加速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新農人就業創業及拉動縣域農村消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2]。例如,澄城縣運用5G物聯網大農畜牧智慧管理平臺實現了疫情防治、飼料投喂、存出欄智能化監控等生豬養殖全過程的“云管理”,并在22個養殖場進行試用推廣,推動農產品經營方式“數字化”轉型,使其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大荔縣依托182個鎮(村)電商服務中心和318家電商企業帶動了3.4萬人通過網絡電商銷售農產品。米脂縣電商服務站的鄉鎮覆蓋率達到100%,通過網絡將當地的小米、小雜糧、山地蘋果等特色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留壩縣青橋驛鎮打造了“數字+鄉村旅游”模式,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向全國網友展示當地美景,借助網絡流量打造網紅景點、網紅鄉村。
1.3" 數字經濟為鄉村民生服務提質增效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是社會和諧之本?!蛾兾魇 笆奈濉睌底洲r業農村發展規劃》提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目標:到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覆蓋省市縣的陜西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數字“三農”協同管理平臺、農業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全面建成[3]。以“數字鄉村+公共服務”模式筑牢民生保障網,可促進公共服務供需精準匹配、供給質量品質化,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截至2023年,陜西省累計建成益農信息社7 000余個,打造綜合性數字服務平臺,形成“平臺+專家+服務”的業務模式,確?;蒉r、助農信息進村入戶。華陰市鄉村振興局為打造陜西省首個覆蓋全域的“數字鄉村”平臺,聯合中國電信華陰分公司搭建了信息互通渠道,暢通了農民需求表達的途徑,以“數字鄉村+公共服務”模式筑牢民生保障網,促進公共服務供需精準匹配、供給質量品質化,推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優質資源不斷下沉。此外,陜西省在平安鄉村、數字鄉村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例如,陜西移動平安鄉村、數字鄉村建設已覆蓋全省9 000多個建制村,推出124個數字鄉村系列標準產品、鄉村數智化項目等;陜西聯通“數字鄉村服務平臺”覆蓋全省2 800個建制村將近264萬農村居民。
2" 存在的問題
目前,陜西省雖然在數字農業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受限于數字農業基礎相對薄弱、數字化人才匱乏、數字技術科技創新不足等問題,數字農業發展成效未達到理想水平。
2.1" 數字農業基礎相對薄弱
發展數字農業必然需要數字技術的支持,而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需要依賴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具體包括大數據中心、5G基建、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陜西省的農業數字化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建成系統完備的數字農業體系,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方面的應用能力比較薄弱,難以推動數字農業快速發展。受到農村地區的地理環境和經濟能力的限制,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難以企及城市,數字農業的發展同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度不夠,在數字技術的研發方面缺乏強有力的支持,阻礙了數字農業的發展。此外,陜西省數字農業的普及水平相對較低,鄉村地區教育水平的普遍低下,導致農戶對數字農業技術的理解和運用水平不高,農戶在運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發展農業的實踐能力方面比較薄弱,使其很難快速從數字農業中獲益。數字技術的發展依賴大數據與云計算,因此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持續增加經濟投入和技術維護,建設陜西大數據中心,加快建成集群化系統,構建科學高效的算力發展新格局。
2.2" 數字化人才短缺
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數字專業人才的支持。然而,陜西省農業數字化的發展水平同沿海發達地區還存在著很大差異,具體表現為數字技術人才數量不足、農村地區教育基礎薄弱、人口流失嚴重等。發展數字農業需要構建數字化發展生態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傳感器技術及先進的農業物聯網可實現農業智能化,使農業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精準和高效,使消費者可以直接對接農業生產者,減少中間成本。然而,農村地區的教育基礎相對薄弱,陜西省從事一線研工作的技術型人才相對較少,加之傳統農業對從業人員的學歷要求較低,使得陜西省智慧型農業、數字化人才發展阻力重重。陜西省當地的年輕勞動力多向城市轉移,農業從業人員流失嚴重,致使農村常住人口老齡化嚴重,無法適應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
2.3" 數字化農業生態鏈尚未完善
數字化產業鏈是運用數字科技,將產業實踐轉化為科技實踐以實現數字對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這是現代農業的生產新方式,也是農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略之一。近年來,在國家大政方針指引下,數字農業蓬勃發展,但陜西省仍處在數字農業的探索階段,依舊面臨著許多問題。1)數據來源的安全性、及時性問題。缺乏安全有效的數據信息平臺,導致農業生產決策者信息獲取不及時、不準確,對下一步生產發展造成影響。2)盲目延長產業鏈危害自身利益。農產品供應鏈環節過多、關卡過長會降低產品流通效率,進而導致農戶收入減少。另外,農產品產銷信息存在不對稱、不透明等問題,造成高成本、低利潤、高物價,進而引發農產品庫存積壓、低價銷售等風險。3)風險防控不足。數字農業依托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易出現數據安全風險、設備技術風險、系統兼容風險等。
3" 發展對策
3.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核心,政府需要采取具體、明確的策略,進而實現突破性進展[4]。1)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相關政府部門應建立專項補助機制,加大對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技術維護力度,加快陜西省農村地區5G網絡高質量覆蓋,加快建成集群化系統,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2)優化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算法與網絡協同發展,使其全面應用于陜西省各行業,實現產業數字化升級。3)鼓勵地方政府利用專項債券投資興建新型算力基礎設施,支持符合條件的通信基站、計算中心和數據中心等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4)建立健全數字化產業集群,完善農產品的研發創新、處理加工、倉儲物流、數字化營銷產業鏈,實現農產品的數字化、集約化、智能化發展。同時,加強地區間協調配合實現產業鏈的高效運作,進而發展為產業園區,促進企業間合作交流,提高整體競爭力。
3.2" 注重人才培養的數字化導向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興旺對促進數字農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1)積極推進數字人才培養。陜西省致力推動數字化發展,重點培養科技和創新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建立以產業吸引人才、人才促進產業發展、產業與人才融合發展的工作模式,為數字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2)加強校企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在科研、生產與營銷方面的優勢,提升土地和學校資源的利用效率。3)建立數字人才培訓機制。作為數字農業發展主體力量的農民,應充分了解數字農業相關制度,掌握數字農業基本技術。政府部門可定期開展“講座+實操”培訓,促進農民對數字農業相關知識的理論掌握與實踐運用。4)建立鄉村數字人才評價機制。通過設置薪酬獎勵、晉升制度、評價方法勉勵農業人才,增強鄉村人才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促進數字農業的良性發展。
3.3" 推動數字農業技術研發和應用
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而數字經濟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進行數字化賦能,可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5]。1)構建農產品數字信息化平臺。將產品信息、物流信息、資金分布、營銷狀況等信息進行整合,有效解決農業產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不僅有利于農民及時獲取信息,還有利于資源整合,提升產業融合效率。2)完善數字化監測體系。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傳感器等可實現對土壤環境的檢測,為農戶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十三五”時期以來,陜西省不斷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搭建“網格化”“信息化”平臺,構建天空地一體化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有力支撐了數字鄉村戰略的實施。3)推進陜西省智慧農村建設。全面整合涉農數據并實現共享開放,進一步深化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綜合應用。加大數字園區的投資建設力度,聚焦“果畜菜茶菌藥”等特色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鏈全過程數字化水平,利用“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推動建設數字農業示范基地。4)創新農產品數字化供應鏈。農產品產地相對廣闊,農戶大多分散在不同區域,因此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與物流模式,可實現供應鏈的優化升級,在解決農產品配送煩瑣散亂的基礎上,使物流配送更加集約化、智能化,從而降低物流成本。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3-08-28)[2024-02-13].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2022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R/OL].(2023-02-23)[2024-02-13].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44821761.html.
[3]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陜西省“十四五”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2-04-25)[2024-02-13].http://nynct.shaanxi.gov.cn/wap/ghjh1188/2022 0427/9793921.html.
[4] 崔慧霞.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的需求、機制及路徑[J].農業經濟,2022(4):6-8.
[5] 朱秋博,白軍飛,彭超,等.信息化提升了農業生產率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9(4):22-40.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4-06-07
基金項目:2023年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基金項目(23MKS015)。
作者簡介:魏一祺(2000—),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E-mail:5781287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