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政策號召、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貴州省依托豐富的茶樹資源,將茶產業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大抓手。總結了黔茶產業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分析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黔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標準化建設實用性不夠、供應鏈銜接不暢、茶文化旅游形式單一等問題,提出了扶持茶葉企業、深入研究標準化、構建完善產業鏈、促進茶旅一體式發展等解決措施。
關鍵詞 茶產業;鄉村振興;現狀;問題;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27;S57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49
自鄉村振興戰略發布以來,貴州省以此為契機推動茶產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積極用行動做到“黔茶出山”[1]。“黔茶出山”這一部署是貴州省委、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決策,其目的在于推動黔茶走出貴州省、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從而起到助農致富、發展農業、振興經濟的作用[2]。2023年,全貴州省的茶園面積穩定在46.7萬hm2以上,依然排名全國第一、產量達到46.9萬t、產值高達643.8億元,茶葉的產量和產值分別增長3.3%和6.1%,1—11月的出口量達0.55萬t,出口額為0.91億美元,遠銷歐美、非洲及東南亞國家[3]。黔茶從養在深閨無人識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多彩貴州增色增彩。
1" 發展優勢
1.1" 生態優勢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平均海拔1 100 m左右,且土質深厚。根據統計,貴州省2021年全年日均最低溫度為12 ℃,日均最高溫度為19 ℃,陰天186 d,降雨157 d,晴天20 d。貴州省氣候溫和,全年夏季氣溫日均最高不超過30 ℃,冬季日均氣溫不低于2 ℃,降雨充足,年平均降雨量可達1 000~1 400 mm[4]。貴州省全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全年日照充足,平均日照時數達1 200 h左右,氣溫適宜,降水充沛,相對濕度適宜,土壤松軟且厚實,為貴州省茶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茶樹的生長特性為喜弱光耐陰[5],貴州省的氣候條件完全符合茶樹的生長特質,使得貴州省生產的茶葉總體品質很高。
1.2" 資源優勢
貴州省作為世界茶葉的重要生產地之一,其野生古茶樹保存數量位于全國前列,不但具有豐富的古茶樹稀缺資源,還具有豐富的種質資源[6]。據不完全統計,貴州省總共88個縣級行政區,只有36個縣沒有發現古茶樹,有52個縣發現了古茶樹,古茶樹數量接近120萬株,其中已具規模的古茶園有18處,達到了66.7 km2占地,千年古樹數量有數千棵,200年樹齡的古樹達15萬棵。古茶樹已有命名的品種有5種,分別為四球茶、禿房茶、大樹茶、榕江茶、五柱茶。目前投入生產的茶樹品種主要是石阡和湄潭的苔茶,這類茶既可以加工成小葉型的綠茶,又可加工成大葉的綠茶[7]。
1.3" 政策支撐
1.3.1" 實施《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
2021年2月1日起,貴州省為促進茶產業持續發展,實施了《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8]。此《條例》鼓勵和扶持茶葉種植,其實施標志著貴州省茶產業在提質增效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條例》根據貴州省實際,從茶樹種植、茶葉加工到政府對茶產品的品牌建設、扶持與幫助等各方面做出規定,突現政府對保證茶葉質量安全、品牌培育、科技創新、文化引領的決心。其內容極其豐富,且體系建立科學,深度體現貴州省茶產業的亮點和人民群眾的智慧,著力將貴州省茶產業做大做強,加快茶產業的持續發展,充分響應鄉村振興政策。
1.3.2" 頒發《貴州省“十四五”茶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
《貴州省“十四五”茶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于2021年8月正式頒布實施[9]。《規劃》制定了茶產業發展戰略思想,明確提出要堅持“守正創新、正本清源、確立地位”的方針,保持黔茶在全國茶產業中處于第一梯度,保持貴州省茶在我國第一方陣的位置,始終堅持發展貴州省綠茶的主戰略,使茶產業成為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的有效鏈接和支柱產業,讓貴州省從茶產業大省走向茶產業強省,落實貴州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任務。
1.3.3" 召開貴州省茶產業發展大會
2022年1月,在貴陽市順利召開了貴州省茶產業發展大會,主要總結2021年工作和部署2022年工作。會議以推動茶產業保持高質量發展為宗旨,通報了2021年貴州省茶園的總面積、總產量、產值、茶葉加工企業及合作社、省外貴州茶營銷網點、“貴州綠茶”等省級重點品牌授權使用企業數量。對照2022年的目標,深入實施《規劃》,推動品牌整合,加快建立品牌體系。在市場經營方面,舉辦相關的茶事活動,積極開拓茶葉市場,提升茶產品品質及安全水平,推進茶葉的銷售及品牌的強化,使貴州省晉升為全國最大的茶產品出口基地,將茶產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加速推進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使貴州省茶產業做大做強。
2" 存在的問題
2.1" 標準化建設實用性、對標生產、實施力度不夠
目前生產黔茶的茶樹品種多而雜,加上茶園管理不當,導致成品茶品質不一。黔茶制茶大多采用機械加工,由于設備不同,生產線不同,已發布的生產技術參數不能完全契合加工生產。除此之外,隨著茶產業的大力發展,茶園規模擴大,茶農、茶商及生產單位都成倍地增長,然而生產制茶的技術水平并沒有對應提升,存在技術人員匱乏、加工機械設備落后、設備欠缺和不配套等問題,使其部分生產還處于摸索的階段,生產技術不夠成熟。在茶產業標準化建設的過程中,有人仍認為黔茶沒有具體的標準,或認為標準模糊,這主要是由于宣傳不到位的原因。標準的實施沒有常態化,實施力度遠遠不夠,其相關的監督措施力度也較為薄弱,開展的檢查措施也常常趨于表面化,不夠深入,通常采用抽檢的方式,使得檢查容易出現漏洞。監督一旦松懈,生產廠家在加工生產過程中容易放松警惕,沒有嚴格按照標準實施,可能直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在標準化實施的過程中,工廠應嚴格按照標準生產,消費者和政府進行監督[10]。
2.2" 黔茶供應鏈銜接不暢、缺乏供應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在研究黔茶的過程中,發現其茶葉供應鏈上游主要是茶農或合作社開展育種、茶樹種植和采收,中游主要是茶青加工廠,對采收的茶青進行生產加工,下游則是各級經銷商將茶葉進行銷售,最終到消費者手中。目前供應鏈上游茶農是以家庭為主,規模較小,布局分散,且大多數茶農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專業的茶樹種植知識儲備,沒有專業的技術指導,對于茶產業專業的知識和技術的處理能力及信息的靈敏度不高。處于中游的企業則主要專注于加工和生產。整個產業基本上全靠下游所掌握的信息所驅動,市場的動態信息傳遞給中上游時存在滯后性,信息不能及時傳遞給上游。就目前而言,貴州省很少有茶企業建立了完善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不少農戶自產自銷,形式單一。由于茶產業的發展不完全,對于采摘回來的茶青存儲和運輸,容易讓茶葉的品質出現波動,使得茶葉質量安全得不到應有的保障[11]。
2.3" 茶文化旅游形式單一、內涵不豐富、特色不鮮明
為了響應《規劃》,貴州省委、省政府著力發展茶文化旅游,充分突顯黔茶產業的文化和地方性生態特色。大力發展與茶文化相關的旅游業,不僅可以為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還可以促進當地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因此,融合茶文化與旅游業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一種方式,加大力度發展茶文化旅游可以吸收人才助力鄉村振興[12]。通常在農村,家里大多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工,這是由于農村就業機會少,崗位常常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但是發展茶文化旅游后,如檢票、售票、監控等需采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農村不具備這樣的人才,因此需吸引具有相關能力的年輕人返鄉就業,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除此之外,發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促進茶產業可持續穩定發展。茶文化在我國已經上千年了,茶作為營養豐富、對人體大有益處的產品,人們通常除了品嘗味道,更多的還可以品茶文化。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有力扶持下,茶文化旅游業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之一,不僅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去游玩,對當地的茶文化進行宣傳,還能帶動相關品牌打開知名度,多方位促進茶業持續發展[13]。然而,在茶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就是現有的茶文化旅游形式都比較單一,沒有全方位共同發展。因為茶文化旅游仍發展尚淺,對于產品,多數茶文化旅游區都還在不停打造品牌形象,然而,對于消費者而言,旅游時間較為短暫,沒有深度體驗當地的茶文化。不少旅游景區在打造茶文化旅游時,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體驗項目上,沒有深入講解茶文化的底蘊,因此常常給人一種形式大于內容的感覺。除此之外,不少旅游景區為了將短期的利益最大化,在打造旅游景區時,過度對當地的資源進行開發,從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開發旅游景區時要更加注重綠色環保,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14]。
3" 發展對策
3.1" 扶持茶葉企業,加大成產指導和生產人員組織
黔茶主產地各級政府,應積極協調多方資源,通過法律和經濟等手段,對社會效益好、影響較大但資金不足的茶企業,給予資金、貸款貼息、房租補貼等實際幫扶,盡最大努力避免龍頭企業倒閉。針對采茶工短期及茶青銷售不暢這一情況,應結合本地實際,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公布共享,深度挖掘本地勞動人才,合理有序安排采摘。還可鼓勵當地用人企業為采摘人員購買相關的保險,切實保障勞動人員的安全。
3.2" 深入研究標準化,加強宣傳
標準化的建設是一個重大且深遠的工程,標準化的建設程度,很大方面決定了茶葉的品質高低。政府應高度重視,加大扶持力度,利用相關法律和手段,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標準化建設中來。針對標準化科學性和實用性不足的問題,應根據實際的生產情況,對原有的標準進行修訂,旨在切實提升茶葉的品質和維護品牌。在修訂過程中,將茶葉的等級拉開,形成3~4級的梯度,將鮮葉質量高或較高的原料合理打造成中高端產品,將品質差的鮮葉摒棄在標準之外,確保對標生產相應的優質產品。順應茶產業的發展,將落后、不配套的設備進行更新,采用更加智能化、技術參數設置更加明確的設備,確保工廠能按照更加科學的技術參數進行生產。除此之外,要加強標準化的宣傳,要讓相關部門將監督管理做到常態化,這樣既能對生產單位施加壓力,使其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加工生產,又能使消費者在更加了解產品的同時,起到社會監督的作用,確保在茶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將標準化建設、監督、宣傳貫穿全程。
3.3" 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茶產業作為貴州省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大抓手,經過多方相互協調和探索,形成了“農戶+合作社+政府+企業”的幫扶機制和合作模式,茶產業鏈的延伸和茶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途徑之一。政府協助茶葉龍頭企業,共同搭建一個覆蓋貴州全省中小茶農、全茶葉產業的供應平臺,搭建從茶樹育種、栽培、茶青采摘、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覆蓋貴州省整個茶產業鏈的互聯網質量安全追溯機制,從茶樹上的茶青到消費者茶杯中的茶湯,建立一個直接對接的平臺,可以迅速對市場的變化進行反應與調整。以全程綠色有保障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為黔茶做強有力的后盾,切實保證黔茶的高質量發展和提質增效,促進鄉村振興的穩定發展。
3.4" 促進茶旅一體發展式,大力宣傳黔茶文化
茶業旅游是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延伸和成功滲透,提高和完善了茶產業的完整性,使茶產業以全新的方式呈現。以文化旅游為核心的茶產業、茶文化產品、風景名勝區、地方經濟和茶旅游消費的開發與發展,很好地刺激了消費者對于茶葉的購買欲望,促進了茶產業的宣傳和發展。長期以來,黔茶文化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其發展理念是只注重茶,而不是強調茶文化。因此,黔茶產業應充分利用黔茶的獨特文化魅力,推動茶文化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整個黔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15]。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可推行吃住旅一體的茶文化旅游項目,可讓消費者自行選擇學習制茶的流程、品茶、茶具打造、茶道等,使得消費者可全程沉浸在茶文化的氛圍里,全程旅游可對消費者潛移默化地進行黔茶文化灌輸。
4" 結語
本文分析了黔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的來說包括標準化建設實用性、對標生產、實施力度不夠;黔茶供應鏈銜接不暢、缺乏供應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茶文化旅游形式單一、內涵不豐富、特色不鮮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策略:1)扶持茶葉企業,加大成產指導和生產人員組織;2)深入研究標準化,加強宣傳;3)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4)促進茶旅一體發展式,大力宣傳黔茶文化。
近年來,貴州省聚焦茶文化、茶產業和茶科技這“三茶”核心要素,致力于加強體系建設,推動茶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這一目標,貴州省精準施策、推動轉型升級,并深入實施品牌培育、市場拓展和加工升級等“八大工程”。同時,貴州省大力推進茶產業基地的生態化、加工標準化、企業集約化和市場品牌化,以實現從“擴量”到“提質”的轉變。在此過程中,貴州省應積極引導茶園從傳統“粗放型”向綠色“高效型”轉變,以推動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茶產業作為貴州省的十二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在貴州省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貴州省應進一步鞏固茶產業的良好態勢,將黔茶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
參考文獻:
[1] 梁曉琳. 黔南:都勻毛尖鏈接40萬從業者 [N]. 貴州日報, 2022-03-31(10).
[2] 剡自勉. 都勻毛尖大眾綠茶開發西北市場策略研究 [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21, 41(4): 111-117.
[3] 張云開. 去年全省茶葉產值643.8億元——同比增長6.1% [N]. 貴州日報, 2024-02-01(4).
[4] 賈寬寬. 貴州植茶土壤剖面酸化趨勢研究 [D]. 貴陽: 貴州大學, 2021.
[5] 顧雪, 鄭福維, 米楚陽, 等. 湘西保靖黃金茶農業氣候資源分析 [J]. 安徽農業科學, 2018, 46(32): 147-150, 163.
[6] 謝孝明, 羅以洪. 中國茶樹原產地中心新論 [J]. 茶葉通訊, 2021, 48(3): 385-391.
[7] 陳政. 推動貴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J]. 當代貴州, 2021(30): 62-64.
[8] 袁國鳳. 綠色消費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N]. 中國食品報, 2022-01-27(7).
[9] 徐嘉民. 貴州:從茶產業大省邁向茶產業強省 [N]. 貴州日報, 2021-08-20(11).
[10] 張麗娟, 魏明祿, 李應祥, 等. 都勻毛尖茶標準化建設初探 [J]. 中國茶葉, 2020, 42(10): 63-66.
[11] 左欣靈, 王婷婷. 鄉村振興戰略下黔南茶葉供銷產業鏈現狀及對策 [J]. 當代縣域經濟, 2022(3): 56-58.
[12] 黃凌云. “一帶一路” 背景下江蘇省茶文化品牌建設研究 [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0(1): 34-36.
[13] 陳宗懋. 新時代中國茶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J]. 農學學報, 2018, 8(1): 80-84.
[14] 李方, 李濱. 淺析碧螺春文化旅游產品組合性開發研究 [J]. 福建茶葉, 2017, 39(11): 123-124.
[15] Guo G R. Eff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Wuyi Mountain scenic spot on local tea industry and their correlation tea [J]. Carpathia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8(1), 31-39.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4-02-28
作者簡介:黃梅(1999—),在讀碩士,主要從事食用菌病害研究。E-mail:huangmei93@163.com。
*為通信作者,E-mail:guodongqin19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