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國內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研究40年的發展歷程,阿多諾著作的翻譯層出不窮,而且研究范式日益多元化,這些研究成果的問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其中,《否定的辯證法》在國內已有三個翻譯版本,最新翻譯版以及《形而上學的重構——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解讀》為推進有關研究做出了貢獻。由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聯合中央編譯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共同主辦的“否定的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研討會于 2024 年 3 月 16 日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從四個主題探討交流,以進一步利用否定辯證法的思想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也進一步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成果推進否定辯證法的研究。
一、阿多諾哲學基礎概念溯源
《否定的辨證法》作為阿多諾最為重要的著作,國內在30年間已誕生三種翻譯版本,這部著作本身的影響力毋庸置疑。阿多諾哲學基礎概念的分析與闡釋是阿多諾思想研究的基礎,目前一些概念的內涵尚不明晰,厘清這些概念是阿多諾哲學研究無法繞開的主題。
東北師范大學陳士聰副教授從否定的辯證法概念本身出發,梳理了辯證法與矛盾在哲學史上展現的關聯度,呈現出柏拉圖、康德、黑格爾三人思想中辯證法分析矛盾、克服矛盾的不同表現形態,分別為實體性、因果性與交互性,最后得出結論:黑格爾交互性的辯證法和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是對前兩種樣態的綜合,辯證法實質是對矛盾的揭露。
湖南大學的劉光斌教授從物化概念出發論述阿多諾與馬克思對物化概念理解的異同,通過闡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拜物教的規定,再根據文本指出阿多諾的物化概念就是人們對客體優先性的遺忘,最后具體從三個轉向剖析阿多諾對馬克思物化概念的重新闡釋,分別是從商品拜物教轉向概念拜物教、從交換原則轉向同一性原則、從抽象分析轉向社會總體性。
武漢大學博士生汝東穗從“星叢”的概念出發,圍繞著星叢的內涵、把握的對象、實踐批判,呈現了阿多諾從認識論層面突破概念同一化體系的努力。
二、否定的辯證法形而上學層次的解讀
形而上學層面的研究是從基礎概念研究出發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與會專家就這本書呈現的精神內核進行探討。
中國人民大學郭湛教授挖掘出否定的辯證法中存在的革命性質,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延續。他強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離不開辯證法的革命性批判的本性,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思想指南。中國革命正是由于借助這樣一種辯證法的、革命的、批判的思維方式,通過實踐方式改變了中國。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也從側面證實了阿多諾所強調的否定的辯證法有利于當代中國發展,這種思維方式是由淺入深地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是一個否定再否定、不斷否定的過程。而這種思維方式如何內化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當中,進而內化成一種革命的創新的思維方式,這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長久難題。
華中科技大學王曉升教授圍繞阿多諾的客體優先性對辯證法唯物主義的重構進行闡釋。他首先從目前學界在主客體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出發,認為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將認識論范疇中的主客體與實踐領域的分離、混淆了,而阿多諾從認識論的角度重新看待物質第一性的問題。阿多諾認為客體在與主體的關系中處于第一性的地位不僅是本體論的,也是認識論、辯證法上的,這三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即使是在思想中也一定存在未被消解的某物。阿多諾對客體優先性的重新闡發有助于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只有從主客體的關系中看待客體優先性,從認識論、辯證法相結合的角度才能真正堅持辯證唯物主義。
復旦大學王鳳才教授圍繞著對阿多諾學術視野產生重要學術影響的黑格爾精神哲學進行分析,認為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實際上否定性地賡續了柏拉圖——黑格爾——馬克思的辯證法傳統。借由辯證法呈現的非同一要素,阿多諾將黑格爾哲學中的批判主義精神揭示出來了。阿多諾不止于此,他運用黑格爾辯證法語言對現象學、生存主義、實證主義進行了批判,并且通過將精神的生產性轉變為現實的生產性而對黑格爾精神哲學進行了批判性重構。這種重構體現在阿多諾將黑格爾的精神哲學進行唯物論的顛倒,精神活動的本質是社會勞動,是抽象性的社會勞動。盡管黑格爾精神哲學表面上是要獲得同一性,但其內在本質蘊含著非同一性,精神活動本身是動態的運動過程。
北京師范大學周凡教授就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中提到的形而上學經驗中“經驗”的翻譯問題進行了探討。他從概念演進出發進行概念史的梳理,分別從本雅明《經驗的貧乏》中故鄉的體驗、海德格爾的長詩《源于思想的經驗》中意象在自然與詩歌中的停留、福柯《性經驗史》中權力對生活的踐踏出發,認為《否定的辯證法》中譯版的翻譯應將“經驗”改為“體驗”。他認為阿多諾其實就是對康德的顛倒,阿多諾重視體驗的形而上學,他強調的不是康德那種理性建構的形而上學,而是側重于與人的切身體驗有關的肉體要素內容。體驗和經驗這兩個概念非常相近,但還是有區別的。體驗側重于凸顯出個體的情感感受,尤其是肉體感受,是暫時性的突發性的感受,這會指向價值意義的維度。而經驗則是在認識論范疇上強調經驗知識的積累,比體驗的時間維度更寬泛。
同濟大學周愛民副教授從社會批判的方法論視角出發提出疑問: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能否應對批判理論在當代面臨的根本性挑戰?批判理論在方法上解釋資本主義危機時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是批判理論缺乏物質性生產維度,另一方面是批判理論還缺乏社會物質的全球相關性。周老師從內在批判的內涵、面臨的問題、內在批判的理解三個角度闡述批判理論是否能回應這兩點挑戰,最后得出結論:要讓經典的批判理論回應社會現實問題和全球性問題,而如何回應則是未來學者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否定的辯證法與其他理論流派的對比性研究
相近理論流派、哲學家的橫向對比研究對否定的辯證法的研究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從縱向來說,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蓬勃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東北師范大學胡海波教授通過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匯通的方式,用類哲學和類生命的邏輯生成生動地闡釋了否定的辯證法。他認為高清海先生的類哲學和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具有相似之處,兩者都內含了一種自我超越性。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其實質是對辯證法最初強調的對否定性、革命性的回歸,辯證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因其確定性、對象化、體系化而掩蓋了其否定性維度,但阿多諾將其揭示出來了。同時,胡老師提出阿多諾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對人的內在本性的回歸與追問,這是阿多諾能觸碰到辯證法本質的根本原因。最后,胡教授把對阿多諾否定辯證法的這種理解應用到對馬克思的思想發展的認識上,認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的自我否定的過程。
華中科技大學吳畏教授從英美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巨大鴻溝出發,在思考這兩種哲學范式的區別時認為兩者在主客體思維模式上存在著認識論的形而上學陷阱。吳教授通過梳理阿多諾否定辯證法文本中的事態認識論概念,從兩個問題入手引導大家思考:概念星叢作為認識論的隱喻有何問題、人類認識論是否需要概念?從黑格爾那里我們可以看到,概念本身才具有包含任何實體的各種可能性,人類認識論的根據都源于此。人們無法停留在非概念的概念之上。所以,阿多諾在所謂的用概念超越概念時,實際上已經預設了語言,那這種語言是不可取代的嗎?其實人工智能可以用表征取代概念,比如向量和詞元化等純數字表征,這其實就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注解。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顏巖教授通過布達佩斯學派與阿多諾的學術理論概念差異,從布達佩斯學派對確定性、普遍性的放棄談起,論及布達佩斯學派的老師盧卡奇對阿多諾的四重批判:對阿多諾審美救贖論和悲觀主義的批判、對阿多諾文化精英主義的批判、對阿多諾忽視藝術和日常生活關聯的批判、對阿多諾非完備的歷史哲學的批判。顏教授最后總結認為:阿多諾的目的是讓人們去反思現代性,反思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這種反思并不意味著強迫人們去接受他的理論,布達佩斯也從這點出發認為阿多諾的所有理論之前都可增加“非完備性的”這一前綴。
華中師范大學魏琴老師通過阿多諾和胡塞爾之爭為與會嘉賓提供了從現象學方法出發研究阿多諾的新視野,強調胡塞爾和阿多諾都反對近代觀念論以及實證主義,兩者的共同目標實際上都是重建哲學經驗,但現象學方法和否定辯證法是通往事情本身的兩條不同道路,阿多諾從存在論、現象學方法和實證主義三個根本的維度對胡塞爾進行了根本的批判,最后指出“否定的辯證法”實際上是先肯定(主體的中介)、后否定,因此否定不僅是有前提(即主體對自身的一種超越),同時否定也是以通達客體為最終目標。其實否定也不保證能通達客體,關鍵還是主體對自身的反思和超越。魏老師最后明確提出:阿多諾的理論最終指向于對人類文明的關切,這是阿多諾思想中閃爍著的人性光輝。
四、聚焦重大現實以回應時代之問
本次研討會不止于學術爭鳴,更致力于發揮阿多諾否定辯證法的社會影響力,承擔社會責任。專家們就否定的辯證法如何更好地為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服務而建言獻策。
華中科技大學董慧教授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辯證法就是強調對文明本身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否定辯證法當中以問題為導向的、內在批判的思維方式,目的就是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阿多諾深入到對傳統哲學的批判、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否定,是從理論維度進行的深刻批判,與此同時,阿多諾還揭示了大眾文化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理論與現實的雙重性結合,有力揭穿了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的消極面紗。這種資本主義批判方式對于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均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這種啟發意義對應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三個步驟: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明互鑒、加強文化傳播。最后董教授提出推動文明進步和發展離不開批判和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明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東北師范大學馬軍海副教授從理論問題意識入手,探討辯證法如何把握和切中現實生活,如何在中國實現觀念變革的問題。他認為辯證法首先遇到的難題是如何面對現實生活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觀念論中無法解決,那是否能在唯物論中實現,又如何才能實現呢?馬老師認為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相遇的關鍵性問題在于如何擊穿意識優先性問題,即如何保證客體在被主體納入思考時依舊保持獨立性的問題。最后,他提出中國人在理解辯證法時和阿多諾本人存在差異。阿多諾希望在理解辯證法時清除形而上學的幽靈,但中國傳統的道論或者陰陽智慧在理解辯證法時先天地超越了主客體問題,從這個角度講,中國人理解辯證法比阿多諾更切近于辯證法本來的矛盾之處。
南京體育學院陳燕副教授站在文化工業的時代大背景、晚期資本主義個人和社會經濟秩序處于對立的狀態下,思考阿多諾的個人本能與政治經濟學分析范式,理解這種對立關系的本質。她認為阿多諾試圖將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結合,為其文化工業理論打造一個比較詳盡的理論框架,以此來解釋文化工業的生產認同機制和意識形態性。最后她提出,阿多諾理論本身其實是對個體本能的關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生殷張晴用阿多諾的批判理論觀照社會現實問題,以文化工業的泛娛樂化的傾向為切入點,分析阿多諾對文化工業批判和文化救贖的探討,角度全面,層次明晰,提供了人們從文化工業中得以救贖的可能性方案。
作者簡介:任豆,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湖南長沙,410082。
(責任編輯 木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