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構建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探析

2024-09-03 00:00:00陳波?王惠黎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5期
關鍵詞:紅色文化

摘要: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紅色文化面臨著當代青年廣泛認同的現實困境。以交互式游戲《隱形守護者》為例,分析網絡游戲作為與青年群體密切相關的新媒體,可以給玩家提供個體化的情感體驗,讓玩家以與歷史共情的方式來走近歷史、感受過去,使紅色文化因時而動、順勢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廣大青年。新時代采用“互動儀式-情感能量”機制實現紅色文化的廣泛深入的傳播,基于互動儀式的紅色文化認同機理,并通過數字賦能來重構青年對紅色文化的切身認同。

關鍵詞:青年;紅色文化;網絡游戲;互動儀式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5-0041-07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1)。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復興。紅色文化傳承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開啟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凝聚的文化共識,并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的不斷深入,青年處于各種思想文化碰撞的前沿,價值觀容易被沖擊、被影響,特別是紅色文化的認同存在窘境。同時,新媒體技術的興盛為重構青年的紅色文化認同提供了契機。如果善用青年熱衷的新媒體技術作為媒介,以紅色文化為底色,并植入交互式的情感元素,不僅可以使紅色文化煥發出鮮活的時代價值,也能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培養青年內心深處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使他們成為紅色文化的忠實傳承者、踐行者與弘揚者,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窘境:紅色文化面臨青年認同境遇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新時代的青年既要高瞻遠矚,也要不忘初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青年更應該牢記使命,理解、認同、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固本筑基。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深入發展,紅色文化呈現出與西方主流價值觀相克、與碎片化時代相伴、與當代青年信仰位移的特征。青年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難免受到影響,紅色文化面臨著缺乏青年廣泛認同的現實困境。

(一)紅色文化與西方主流價值觀相克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進程中形成發展的,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指向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總和,并隨著時代不斷豐富其精神內涵。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雷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為內核的先進文化。在新時代,紅色文化是塑造青年認知行為、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和動力。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社會一直盛行著“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思潮,這與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甚至存在沖突。與此同時,青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成長時期,由于其生理、心理發展和社會化程度的局限,價值觀尚未成形。因此,相對于成人社會而言, 價值觀還不成熟。(2)西方社會所流行的價值觀善于展現自由主義美好的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當代青年追求潮流、自我的特性,因而影響較大,被當今社會眾多青年所熱衷、追捧在所難免。在兩種社會思潮的激烈碰撞中,當代青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消極部分的影響,產生極端個人主義、道德虛無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甚至對紅色文化的價值產生質疑,進而引發“政治迷茫”等危機。

當代青年大多沒有完全承擔起社會責任,也沒有過重的生活負擔,因此有較多的閑暇時間進行文娛消費。在消費市場上,青年始終是文娛消費的主力軍。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西方對中國的文化滲透不斷加強,將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不著痕跡地融入數字文化產品中,再利用多種高科技文化和傳媒“殖民”發展中國家,利用算法技術構建“價值繭房”,構建自由主義、普世價值、消費主義等西方價值觀的“過濾氣泡”,將輿論控制、規則壟斷、話語操控等傳統西方文化霸權的表現形式加以掩蓋,竭力以文化產品的娛樂性遮蔽其隱含的意識形態(3),滲透的領域涉及文學、電影、音樂和藝術等。例如,在眾多歐美影視作品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電影輸出本國的意識形態,在情節安排上丑化、抹黑發展中國家的行為屢見不鮮,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當代青年進行“文化殖民”。在西方強勢的文化輸出下,青年深受扭曲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與紅色文化相克的價值觀產生無意識的默許與認同,進而對自我身份、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的感知淡化,紅色文化信仰受到嚴重威脅與解構,紅色文化的認同、傳承、發展將遭遇嚴重阻礙。

(二)紅色文化與“碎片化”信息時代相伴

青年作為新媒體平臺的主要受眾,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日益受到網絡空間的深刻影響。在傳播內容上,新媒體平臺具有“碎片化”的顯著特征,經過自媒體平臺對紅色文化的分解,紅色文化被簡單化、片面化、淺顯化,使得青年難以對紅色文化產生共情,也會弱化青年的思考能力,存在著曲解紅色文化內在邏輯的風險。互聯網帶來了眾多自媒體的發展,這些自媒體平臺鼓勵人們進行創作,賦予人們“發聲”的權力,但極低的平臺門檻卻難以真正保障內容創作的質量。在相互交織的繁雜信息中,更多是所謂的“標題黨”博人眼球,鮮有實質創作,紅色文化在新興媒體的傳播上遭遇嚴峻危機。(4)部分傳播者會將積極正向的紅色歷史故事的要素進行分解,打造醒目但片面的標題、虛造歷史場景、編造、篡改歷史情節,看上去是傳播了紅色文化,實際上卻將內容隨意解構,將歷史不顧前因后果地任意剪裁,使紅色文化的傳播偏離其初衷,青年只能碎片化地了解紅色文化,在經過由“歷史事件-媒體平臺-青年解讀”的多層傳播后,可能會導致青年對革命英雄、歷史事件以及黨的奮斗歷程的認知產生偏離,從而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紅色文化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僅僅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并且常以官方、嚴肅的形式呈現。當新思潮、新事物呈現在青年面前時,他們往往傾向于自己感興趣的流行文化,紅色文化所占的比重既不高,又難以轉化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因此逐漸遠離受眾需求,顯現出頹勢。在推送機制上,目前各平臺采用的是個性化信息推薦算法,具有一定的固化作用,個性化信息推薦算法大都是以個體以往的閱讀偏好來進行個性分析,在此基礎上推薦同類信息或根據相似人群的興趣來進行推薦,算法為個體的信息消費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路徑,甚至導致用戶的路徑依賴。(5)長此以往,將造成信息的高度同質化,導致傳播內容單一化、扁平化,產生具有高度排他性的“信息繭房”,構筑起一道信息的“隔離墻”。青年感興趣的內容被反復推送,而紅色文化被排擠在邊緣,進而使紅色文化在傳播上斷裂。整個新媒體環境中所表現出對紅色文化認同的排擠,造成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在這樣的環境下,紅色文化呈現出傳播形式單一、傳播氛圍不濃、內容缺乏創意的特征。久而久之,紅色文化在“碎片化”時代的傳播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

(三)紅色文化與當代青年的信仰位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新時代的青年出生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成長在物質條件優渥且高度發達的環境中,是經濟發展的見證者和受益者,過去的屈辱歷史對他們來說僅僅只是一種符號,在他們中流行的是用蘋果手機、穿阿迪達斯、吃西餐、喝星巴克,看美國大片,未曾體會過由匱乏的物質生活走向繁榮的市場經濟的艱辛。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下,青年更容易淡化精神的富足,放大物質的快樂,更加以自我為中心,“躺平”“月光”與“及時行樂”成為青年間流行的詞匯。這在很大程度上擠壓和侵占了紅色文化的留存空間,導致了青年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認同錯位,把紅色文化所宣揚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認為是“老土”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

高校是青年接受紅色文化教育主要陣地,高校的教育形式、內容深刻影響著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向往自由”“敢于批判”“追求先鋒”,這些都是新時代青年鮮明的標簽。當前高校教學方式與青年的思維特點相對割裂,難以吸引青年對紅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雖然部分高校也采取了實踐考察紅色文化根據地的有效形式,但紅色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所采取的方法還是傳統的“師言生聞”的簡單方式,缺少現場感的震撼與感知。(6)當代青年正處于最新科技、文化知識的集中地和前沿窗口, 對于沒有體驗、沒有經歷過紅色文化洗禮的青年而言,被動接受書本上的“死”知識,容易使他們感到無聊與厭煩,難以挖掘紅色文化的真正價值,也就不能真正領悟到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如果青年給紅色文化打上“無趣”“老土”的烙印,自然也就無法將紅色文化內化為內心深處對紅色文化的真正認同。另外,盡管高校也會組織一系列活動宣傳紅色文化,如紅歌會、紅色文化宣講大賽等,但常與實踐學分、學時掛鉤,導致青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些活動常常違背宣傳與傳播紅色文化的初衷,流于形式化、模板化,容易引發他們的逆反心理,更難對紅色文化產生真正認同。在這種教條化循環中,達不到紅色教育的深刻性與生動性,青年會喪失對紅色文化的興趣,進而造成紅色文化與當代青年信仰出現位移。因此,如何拓寬傳播渠道、創新教育路徑,又能激發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契機:新媒體技術的興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鼓勵、引導、扶持軟件開發企業,開發和推廣弘揚民族精神、反映時代特點、有益于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游戲軟件產品”(7)。不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游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越來越受到青年的青睞與推崇,而網絡游戲對于潛移默化地塑造青少年的價值觀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愛國主義題材的網絡游戲《隱形守護者》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將過去與現實以一種“虛擬在場”的形式合二為一,使玩家親歷革命歷史,通過身體聚焦的形式產生強大的情感能量,短時間內從紅色文化、身份、情感的三重維度凝聚對紅色文化的共鳴。

(一)游戲運行與紅色要素銜接

趣味性與交互式的統一。趣味性是游戲固有的特征,同時游戲的趣味性與可玩性也更符合當代青年的偏好。縱觀全局,整個游戲很像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電視劇,與之不同的是,玩家需要扮演電視劇里的主角——從日本留學歸國的愛國青年肖途,同時也是代號為“胡蜂”的中共地下黨員。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玩家需要機智地扮演“碟中諜”夾雜在日本人與民國軍閥之間,步步為營,為中國共產黨的勝利爭取一線曙光。在細節處理中,游戲以伏延千里的情節、張弛相濟的節奏、美妙絕倫的內容演繹了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整個事件的走向完全取決于玩家的選擇,玩家將會面臨道德的兩難、立場的沖突以及情感的矛盾,他的每一個抉擇都會影響到自己及同伴的生命,甚至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

《隱形守護者》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得益于它跳脫出傳統影視作品的敘事方式,對紅色文本進行了巨大的創新,以一種交互式運行機制的形式運行。從玩家進入序章開始,屏幕便會出現“劇情的發展取決于你做出的決定”、“你自己和所有人的命運都交付與你”等提示,這些文字的出現營造了一個令人激動、緊張的氛圍,使玩家能夠快速地融入了游戲劇情中。在游戲運行的過程中,玩家將直接化身為劇中角色或與角色產生劇本交流,作品又反過來投射到觀眾心理層面進行主客相互確證和建構。(8)游戲特有的互動式機制存在于整個游戲運行進程中,這要求玩家始終以第一人稱情感參與游戲,玩家的感官在游戲中得以延伸,在不經意間會產生代入感,或怒目切齒,或潸然淚下,用強烈的感染力讓玩家體驗人性與生命的考驗,從而對在記憶中幾乎只存在于歷史書上的紅色文化有了更真實的體驗感與代入感,進一步引發青年對革命歷史的深思,構筑對青年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新陣地。

開放性與歷史性的統一。新時代的青年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思想多元化是他們身上的顯著特征,對影像的思考會呈現出開放、動態、能動的特點。《隱形守護者》作為一個具有紅色教育意義的交互式游戲,既能滿足青年天馬行空的思維特點,同時又能提升他們自身作為社會主體的使命感。游戲情節的開始到結束都具有極高的開放性,每一位玩家都能從相同的互動影像中得到不同的思考。在游戲情節推動的進程中,如果主角在情節中死亡,玩家既可以回到上一步,重新做出選擇,也能回到任意一個情節重新開始,在看似微小的地方做出的選擇也許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局。極大的可玩性同時帶來的也是高度開放的結局,不同于傳統影視作品中的“主角光環”和被青年所熟知的既定歷史事件的結局,開放性的結局不僅會激發玩家對游戲情節的好奇心,也更容易引起青年的深思:游戲中的選擇錯誤還可以從頭來過,倘若換作歷史上那些為了民族獨立、祖國統一的“隱形守護者”們,他們一步錯可還有生存與安危轉機?

目前,市場上的游戲產品主要來自國外,這使得青年的價值觀容易被西方文化異化。要想靠網絡游戲重塑青年的價值觀,靠的是“真”。《隱形守護者》之所以能在國產游戲界引起現象級的傳播,還在于它的游戲素材都來自于真實的歷史事件,游戲中的角色也有歷史人物原型,極大限度地尊重和還原了歷史。將那段屈辱、艱難、奮斗的歷史植入青年熱衷的游戲中,讓他們擁有強烈的真實感和代入感,并切實感受到這并不是印刷在歷史書上短短的幾段話。盡管有些玩家會在“潛伏”初期就被發現并被殘忍“殺害”,導致游戲興致的消磨,但他們仍然會思考:在諜戰歷史中,的確有無數青年為了祖國的未來潛伏在敵方陣營,雖不幸犧牲,也未曾在歷史上留下姓名,但依然志向不改,矢志不渝。由此引發玩家的共鳴和對當時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的共情和主動關注,這種思考對青年來說無異于一場盛大的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2016年,文化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9)。然而,游戲市場上一直存在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高度失衡的狀況,與其說游戲產品本身的社會效益不明顯,倒不如說是開發者未將游戲的社會效益納入開發考慮范圍之內。在目前的市場上,開發者往往過度關注經濟效益,將投入放在獵奇的游戲情節、刺激的游戲體驗中,將設計思路放在如何引導玩家在游戲中持續消費上,忽略了游戲產品具有傳達歷史共情、重塑歷史認知的教育功能。

《隱形守護者》在定價上較為合理。玩家只用花費24—58元的價格即可解鎖全部章節(不同數字平臺上的定價略有差異),沉浸式體驗所有劇情,直至游戲結束,玩家無需再為游戲體驗支付其他的衍生消費,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青年持續消費的成癮性。作為一款原創游戲產品,它的游戲內容立足紅色革命背景,游戲主角被設定為舍己為人、大義為先的紅色英雄,游戲的主線是謳歌家國情懷、民族大義,故事情節是起伏、動蕩、令人動容的紅色歷史。《隱形守護者》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教育載體,將游戲聚焦于“諜戰”主題,塑造出新的集愛國主義、堅定信念和冒險意識為一體的精神偶像,謳歌“看不見”的英雄主義,深刻發揮了文化產品的傳播與教化功能,在弘揚紅色文化的同時也幫助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偶像觀,使紅色文化成為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砥礪奮斗的精神動力,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二)紅色價值內涵拓展

紅色文化如何認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紅色文化史。在過往的紅色教育中,紅色教育往往流于單向地向青年輸出,難以激發青年的學習興趣,從而使紅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隱形守護者》的游戲情節設計精妙,在內容和立意上把握時代脈搏,弘揚主旋律、傳播主流價值觀,游戲的情節來自于真實的歷史,這表明主角將經歷許多與歷史幾近相同的情節,無論是服裝、場景、聲音特效還是革命劇情都高度還原歷史。在沉浸式劇情中,潛移默化地豐富玩家的紅色文化知識,使玩家對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產生了學習和分享游戲中的紅色文化相關知識的興趣。在經過深入的沉浸游戲后,玩家逐漸被游戲中的角色與故事情節所打動,開始具備革命年代的價值追求和對現實生活、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度。此時,玩家對紅色文化的印象不再僅僅是一個符號,而是一段歷史,對紅色文化的態度也將會轉向對其價值的認可與接受。在發自內心接受紅色文化的價值后,玩家的情感會通過游戲劇情的走向而不斷強化,從而將紅色文化內化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為約束的內在力量,在實際生活中用紅色文化的價值理念和判斷標準規范自己的言行。就這樣,通過游戲運行使玩家在認知、態度、行為的三重維度中實現對紅色文化的認同。

紅色身份何以認同。身份一旦認定,便輕易不會更改。米哈里·契克森在1975年提出“沉浸理論”,亦可稱之為“心流理論”,他認為,人直接沉浸在某個事件中,在參與到這個事件的過程中會進入一種狀態,會暫時忘記周圍的環境、人物、時間,甚至忘記自己。(10)虛擬影像作品創設了一個有既定敘事背景的虛擬社會,玩家是這個虛擬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這使得重建身份認同成為可能。在沉浸式的游戲模式與無數反轉的劇情中,玩家會逐漸忘記自己的身份,將所有意識集中在游戲背景的狹窄范圍內,開始建立對地下黨成員“肖途”的身份認同。在《隱形守護者》中,“肖途”會面臨情感與道德的沖突、多重立場和責任的沖突等,然而這一切都阻擋不了他復興祖國的決心。隨著游戲與玩家進行深度交互,雖然玩家扮演的是游戲中的角色,但做出的選擇卻是基于個人價值觀的。在這種模式下,主角會與青年玩家的身份在認知上產生部分重疊,一方面,玩家認同自己的游戲身份,即為了祖國前途命運潛伏的“肖途”,另一方面又是生活在21世紀的自己。雖然歷史的車輪在緩緩向前推進,但“肖途”身上所具備的赤膽忠心、艱苦奮斗、以身許國的優秀品質在新時代也完全適用,在這種身份的重疊中,玩家會從游戲中聯想到現實生活,聯系到新時代的青年使命,建立對新時代青年應該發揚紅色文化,勇擔使命、奮勇向前的身份認同,成為崇高理想信念的堅定追隨者和民族精神弘揚者。

紅色情感何以認同。人類是情感的動物,人類的認知、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任何一個方面幾乎都受到情感的驅動。情感表面上看是個人生理、心理的表達,實際上卻是社會性的(11),玩家的所有選擇皆是由自己的情感所主導的。玩家通過對故事情節的推動給予情感反饋,而情感反過來又左右著下一步的選擇,由此完成一次良性互動。玩家作為劇中的主角,他們通過自身情感的表達去干預主角的選擇,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動機。在游戲章節中,如果為保護個別同胞,瞻前顧后,自己將身陷囹圄,只有當機立斷,才能為抗戰事業作出貢獻。在這一過程中,玩家會迸發各種各樣的情感,哲學家朗格曾說過:“人要以自己所創造的理想世界,補充現實”(12)。玩家在游戲中會顛覆現實社會中的身份,以地下黨青年的身份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步步為營,守護革命事業,達到對自我價值的最大實現。在這一過程中,玩家會產生對虛擬身份的自信、自尊以及自我認可,經過無數次情感互動后,愛國情感也在與游戲世界的深度交互中被激發。這種情感會傳達到身為新時代青年的現實身份中,這不亞于一場潛移默化的以愛國主義和紅色文化為主線的理想信念洗禮。在完成精神上的主體性重建后,玩家會對紅色文化產生一種建立在身份認同之上的紅色情感認同,并將這種情感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互動中激發責任擔當,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

三、重構:基于互動儀式的紅色文化認同機理

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理論的核心機制是高度的相互關注,即高度的互為主體性,跟高度的情感連帶——通過身體的協調一致、相互激起或是喚起參加者的神經系統,并將其結合在一起,從而導致認知符號相關聯的成員身份感;同時也為每個參加者帶來了情感能量。(13)

其中,在新媒體平臺上涌現出了一大批受到青年喜愛、追捧的優秀劇作,如《那年那兔那些事》《覺醒年代》《那一年的春節,他們是在戰爭中度過的》等,這些作品無一例外地借鑒了游戲的部分元素與功能,都以強化符號互動、關注共同焦點、創設虛擬在場的形式激發青年的情感能量。這種情感在互動儀式的電視劇中得以不斷強化,最終迸發為青年對紅色文化的擁護與熱愛。

(一)強化符號互動,激發愛國情感認同

互動儀式其中一個重要的啟動要素是參與者分享共同的情感狀態。在新媒體平臺上,彈幕(在觀看視頻時在特定的時間點彈出的評論性字幕)可以給用戶一種“實時互動”的錯覺,雖然不同彈幕的發送時間有所區別,但是它只會在視頻中特定的一個時間點出現。彈幕作為互動儀式持續運作中的一種符號,參與者產生的個體情感通過彈幕符號“涌現”,使之成為一種集體共享情感,在彼此相互促進中最終達成主體間性的狀態,并推動實現一種“集體興奮”,從而使群體成員產生“集體意識”。當參與者從互動中獲得充分的情感力量后,不僅會成為這一機制的熱情支持者,甚至會成為其中的領導者。在這種與紅色文化相關的互動儀式中,一條表達愛國情感的彈幕能產生數千甚至上萬條點贊、跟帖,用戶通過與彈幕的互動表達對觀點的贊同和情感的認同,給用戶一種“實時互動”的錯覺,由此形成時空上的互動。青年用戶通過彈幕相互關注,相似的觀點使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再通過互動分享共同的情感體驗,使這種情感成為重要的驅動力,實現青年對紅色文化的共鳴。在這種互動儀式的循環中,彈幕作為青年的情感表達的中介,它既是青年對紅色文化敘事文本的主觀闡釋,也能在短時間內激起相同情感取向的青年,并迅速形成一個具有相同觀點的社群,由此形成一種情感團結,并形成大規模的情感共同體,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也在互動儀式中不斷強化。

當代青年并非缺乏愛國意識,而是由物質生活反映出的生活習慣使他們更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去傳播。同時,隨著媒介的快速發展,網絡也給他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去釋放情感、表達心聲。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表達也有其獨特的機制,由于青年與其他階層的人有了一層“看不見的”具有排他性的隱形代溝,由此形成了青年熱衷的“亞文化圈層”,自動將圈層“他者”排除在外,因而沒有占據主流文化地位,導致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并不外顯。例如,具有代表性的亞文化社交平臺嗶哩嗶哩來說,平臺上有不少宣傳紅色文化的視頻,如關鍵詞為“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種花家”等視頻均達到百萬、千萬級的播放量。如果能充分探索互動儀式的運行機制,嘗試利用嵌入式互動符號和話語邏輯激發愛國情感認同,使之產生互動儀式的結果——以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筑牢新時代青年對紅色文化的廣泛認同,青年會將互動符號所蘊含的愛國主義觀點逐漸內化為內心深處的高度認可,甚至成為紅色文化的積極弘揚者與傳播者。

(二)深耕互動內容,拉近奮斗情感距離

新時代青年群體擁有嶄新的時代特征和社會心態,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愛國話語表征和情感樣態。這些青年群體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紅色年代,但他們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成長起來,充分感受到國家日益強盛所帶來的紅利,對國家制度模式和發展道路其實是高度認同。(14)技術驅動下的媒介生產、傳播變革愈發強烈,以流量輸送為主的粗放式發展已經落伍,傳播核心需要通過流量深耕,打造符合用戶及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15)在新時代,要使青年的內心形成對紅色文化的真正認同,就不能不考慮他們所具有的差異性、獨特性,必須深度鉆研青年的審美偏好,發揮紅色文化教育的時代性與實效性,創作出符合青年思維的作品。

根據互動儀式理論,如果青年在互動中沒有積累一定的情感能量,而只是被動地輸入紅色文化的內容,這種缺少情感能量作為心理驅動的教育方式,顯然難以在青年心中形成共識,也無法實現將認同轉換為價值取向。對青年來說,與一場數小時的紅色文化宣講會相比,一段鮮活歷史的教育作用也許更強。新時代的青年是愛國的,但是愛國也需要引導。熱播劇《覺醒年代》之所以受青年的追捧,得益于其“年輕化”的表達傳播方式,不僅從事件敘述真實化、語言構建生動化等多方面將歷史還原得更加立體,還以創設共同焦點的表現形式將青年記憶深處的歷史事件重新喚醒。這種創作形式不僅豐富了話語敘事的表達,也能使青年對作品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核的領會更加深刻,激活青年內心看似沉睡的紅色基因。革命先輩陳獨秀、李大釗等在《覺醒年代》里也是青年,能夠使新時代青年感知到那個年代的同齡人為了自己的理想甘愿拋灑滿腔熱血,一下就拉近了他們與青年觀眾之間的距離,身處兩個不同年代的青年在情感上形成了互動。在這種互動儀式中,由于兩個時代的年輕人年齡相仿,因而使青年觀眾產生了關注焦點,這種共同焦點正是互動儀式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因此成功將青年的關注點從“他們”轉向“我們”,對劇中角色的共情能力也會更強。互動儀式的核心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年發展出了共同的焦點,并產生了巨大的情感能量。回到現實生活中,當青年能站在歷史、國家、民族的高度審視身邊的問題時,他們就會發現個人得失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自然也就更能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優秀作品所凝練的家國情懷,可以有效激發青年人去讀歷史、悟歷史的興趣,為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打下深厚的情感基礎,使他們意識到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心懷堅定信仰和遠大志向,自覺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三)科學技術賦能,產生創新情感互動

柯林斯認為,在互動儀式中,兩人或以上的身體同時在場才能構成其產生的基礎。但通過先進科學技術的搭建,參與者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創設一種共同的“虛擬在場”,被賦予全新的互動體驗,這種體驗并不亞于身體的親身在場。對青年來說,過去對紅色革命的參觀對青年來說往往是被動參與學校的實踐活動,較少有青年愿意主動了解歷史,青年對紅色革命地的認知度不高。從使用主體看,青年始終走在科技、潮流的前端,傳播紅色文化如果僅僅靠互動式的影像作品,未免太過單薄,也難以發揮長久的作用。從當前科技發展的趨勢來看,單方面的定向傳播正在逐步發展為雙向度的傳播,隨著第五代電子通訊技術的推進,意味著低延遲、高同步已經逐步走向泛化。VR技術實現了人工智能“從相加到相融”,承載著越來越多的感官功能。(16)

盡管革命年代已經成為歷史,但通過先進科學技術的賦能,青年只需佩戴專業設備就能自主選擇進入的歷史場景。當互動儀式的組成要素有效地綜合,并積累到高程度的相互關注與情感共享時,參與者會產生個體的情感能量,如果互動影像能與VR技術相結合,青年用戶則能夠不受限制地在虛擬現實中任意選擇場景,且幾乎完全同步在沉浸體驗中。用戶還能任意選擇扮演歷史事件中的“角色”,身臨其境地進入革命場景進行對重大歷史事件指示的下達,甚至參與殘酷的戰爭,這種通過VR進行的互動儀式較影像作品來呈現歷史具有更深的沉浸性,在“人機交互”模式下,傳/受雙方共同完成對紅色歷史的書寫,將感知行為變成了一種“臨場感”極強烈的“在場交流”,青年對紅色歷史的認知會更加真實、飽滿,也會對紅色文化更容易產生強烈、深遠、持久的情感。中國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若將其與VR結合并推廣進入高校課堂、紅色歷史紀念館、紅色革命地,就能突破時空的限制,讓青年與紅色文化產生虛擬現實的互動,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并雕琢細節,增強互動參與。整合各類文化資源,通過提煉紅色場景、紅色故事、紅色文物,融入互動產品的應用設計,以真實感、在場感賦予青年新的“身體經歷”,使青年了解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感悟紅色歷史,拓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厚度與向度,將會激發青年內心深處的情感能量,凝聚紅色文化共識,深刻推進紅色基因厚植青年的愛國情懷。

注釋:

(1)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民政》2019年第21期。

(2) 廖小平、陳建越:《青年價值觀的基本特征》,《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3) 溫旭、倪黎:《西方數字文化霸權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研究》,《當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2期。

(4) 韓橋生、李浩:《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策略》,《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5)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新聞界》2020年第1期。

(6) 陳九如、張烊烊:《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邏輯理路》,《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年第7期。

(7)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人民日報》2004年3月23日。

(8) 張鶴煬:《影游互生視角下國產互動劇的傳受特征分析》,《當代電視》2020年第1期。

(9)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中國文化報》2016年5月17日。

(10)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心流:最優體驗的心理學》,張定綺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頁。

(11) 劉笠萍:《亞文化視閾下當代青年的情感價值與國家認同建構——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考》,《河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

(12) [美]朗格:《朗格唯物論史》下卷,李石岑、郭大力譯,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66頁。

(13) [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3頁。

(14) 徐明華、李丹妮:《互動儀式空間下當代青年的情感價值與國家認同建構——基于B站彈幕愛國話語的探討》,《中州學刊》2020年第8期。

(15) 荊立群、薛耀文:《融媒體視閾下紅色文化的傳播》,《編輯之友》2020年第3期。

(16) 溫旭:《VR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應用》,《思想理論教育》2021年第11期。

作者簡介:陳波,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0;王惠黎,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責任編輯 陳 艾)

猜你喜歡
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方面的作用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2:55:42
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的途徑探索
紅色旅游對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作用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2:37:19
依托紅色文化資源 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臨澤鎮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整理開發和利用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38:26
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人民論壇(2016年23期)2016-12-13 11:13:35
新媒體環境下的紅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紅色文化書籍的歷史及裝幀的特色審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播放| 超碰91免费人妻|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系列在线|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精品人妻AV区|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二级毛片| 成人福利在线看| 嫩草国产在线|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九一九色国产|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色综合五月|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www.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a级片|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六月婷婷综合| 99一级毛片| 97综合久久|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成人综合网址|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婷婷综合色|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天天射|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高清视频一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毛片视频网址|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国产色婷婷|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无码久看视频|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