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高效課堂是“雙減”政策下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構建新時代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所在。文章立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分析了“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以供參考。
一、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習主體
在“雙減”政策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運用多媒體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時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更好地實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荷葉圓圓》一文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荷葉的視頻,然后提問:“荷葉是怎樣變綠的?為什么荷葉會變綠?”讓學生結合觀察到的內容和生活經驗回答問題,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又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火燒云》一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火燒云》這首歌曲,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此刻天空中飄著很多美麗的云,并向學生提問:“此時天空是什么顏色的?”在歌曲播放完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天空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形態各異的云?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這樣的云?”利用問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組織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基于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每個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所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融入課堂,積極參與合作。
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適當組織小組表演活動,讓學生自由分組,與小組成員一起排練并完成表演。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其他小組的成員互相評價表演內容。在學習新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學課文,然后在小組內討論,最后選出代表匯報學習成果,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
(三)發揮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朗讀課文,再引導同桌之間互相復述課文內容。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讀邊畫出自然段中的生字生詞,并注意學生在朗讀時的感情,及時對其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和概括課文內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
(四)引導學生總結,鍛煉邏輯思維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并靈活運用文章中的知識,提高其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培養其邏輯思維。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小松鼠找花生的段落,向學生提問:“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回答問題,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并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讓他們學會總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二、合理設置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較弱,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旺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置一些具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回答,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合理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
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設置問題時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增強提問的有效性,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珍珠鳥》一文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中描寫了珍珠鳥喂養幼鳥的情景,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嗎?”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思考并回答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合理設置問題并把握提問時機,不僅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語文這門學科,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適時提出問題,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二)注重課堂上的啟發和引導
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講解教學內容,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荷花》一文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荷花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荷花的認識。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并向學生提問:“這篇文章描寫了什么?”借此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內涵。
又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安徒生的作品給你帶來什么感受?請舉例說明。”借此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理解安徒生的作品。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適當地表揚學生
表揚是一種激勵手段,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還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表揚學生,肯定他們的努力,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火燒云》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觀察兩組課文插圖,詢問學生:“這兩組插圖有什么不同?”通過觀察這兩組插圖,學生可以得出結論:第一組插圖中云彩和天空的顏色相同,第二組插圖中云彩和天空的顏色不同。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表揚學生:“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在得到教師的表揚后,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促進家校合作,助力學生成長
積極開展家校合作,落實家校共育機制,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一環。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育者,他們的一言一行和他們所營造出的家庭氛圍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經驗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家校合作,與家長加強溝通、相互理解,從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了實現家校共育的目標,教師可以采取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家長和教師之間應該建立一種良好的溝通機制,定期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進步。通過溝通,家長和教師可以更加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和需求,共同制訂解決方案,從而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二是組織家校共育活動。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長會、親子活動等,讓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以增強家庭教育的效果。
三是發揮家長的優勢。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和資源,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如開設講座、組織實踐活動等。這樣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容,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
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要與時俱進。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要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方法,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和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深圳市龍崗區南灣丹竹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