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一趨勢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教育挑戰與機遇。對于小學英語教師而言,要牢牢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就必須摒棄傳統守舊的教育觀念,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出發,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巧妙地在多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德育,確保學科教育與德育同步推進、深度融合。文章深入分析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面臨的挑戰,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策略,以期為相關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共同推動小學英語教學與德育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性
(一)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根本轉變
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能夠促進小學英語教師教育理念的深刻轉變。在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下,部分教師往往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態度和行為觀念的培養。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積極融入德育內容,有助于教師打破思維定式,樹立德智并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二)豐富英語教育的深層次內涵
小學英語教材以基礎性知識為核心,旨在為學生奠定堅實的英語學習基礎。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可能過于聚焦于學生英語知識的積累,而對英語文化背后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探討則相對不足。教師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巧妙地將德育知識與課外德育案例融入教學過程,不僅能極大地豐富英語教育的內涵,還能推動教學方法的創新,從而推動小學英語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三)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學生全面成長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的核心理念,涵蓋了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等多個維度。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面臨的挑戰
小學英語知識形態的獨特性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德育帶來了一定挑戰。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小學英語教材聚焦于基礎性知識,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相對較少,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將德育內容自然融入英語教學過程,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結合。
其次,小學生年齡尚小,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單純采用口頭闡述的方式進行德育滲透,難以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無法幫助他們形成系統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生動有趣、易于理解的方式,避免單純說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形成系統的道德觀念,從而提高德育質量。
最后,鑒于小學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理解能力和知識接受程度存在限制,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德育時,需要審慎權衡德育與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合理分配兩者的課堂教學比例,以實現二者內容的和諧統一,使學生在知識學習和德育培養上能得到均衡發展。因此,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既完成英語教學任務又實現德育目標,是教師需要面對的一大挑戰。
三、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策略
(一)分析德育立意,提高學生的德育認知
相較于初中、高中乃至更高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小學英語教學更側重于英語字母、發音、詞匯、語法和句型等基礎性知識的傳授。面對這樣的教學特點,小學英語教師在滲透德育時面臨的挑戰尤為顯著。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教師應從德育角度出發,豐富德育內涵,逐步深化學生對德育理念的理解與認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主題,深入剖析德育立意,并據此引入恰當的德育案例。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We love animals”和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At the zoo”時,教師可以圍繞“動物”這一主題,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德育立意,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人類需要與自然、動物和諧共生”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又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Colours!”一課時,教師可以圍繞“國家”這一主題,分析“顏色對國家的象征意義”這一德育立意,引導學生探討“哪些顏色能代表中國”等問題,借此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再如,教師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My clothes”一課時,可以圍繞“傳統服飾”這一主題,探討“傳統民俗文化及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德育立意,引導學生思考“我國各民族文化是如何在差異中求得和諧統一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實例體現了各民族間的和諧友好關系”等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教師根據不同課程設計相關的德育立意分析問題,能夠提高學生的德育認知。
(二)組建互助小組,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小學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崇高使命。為確保學生理解德育的內涵,教師可以采取恰當的教育策略,培養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組建互助學習小組,搭建有效的德育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和實踐中形成與團隊協作相關的各種優秀品質。
以部編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What time is it?”為例,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組建互助小組,并選任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組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簡明扼要地講解課程內容,并圍繞課程主題在黑板上列出需要學生自主探究的英語問題。隨后,教師可以將課堂的主導權交予學生,鼓勵他們在組長帶領下共同解決這些問題。在此過程中,各小組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挑戰,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和交流時間,以培養學生敢于挑戰、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當小組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組長可以向教師求助,并將正確的解決思路傳授給同組成員,以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在小組探究環節結束后,教師可要求各小組選派代表上臺分享探究成果,進一步培養學生友愛互助、團結協作的品質。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相對自主的合作化學習,教師不僅能切實鍛煉學生的合作學習技能,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多種優秀品質的形成。
(三)剖析德育元素,深化學生對德育的感悟
開展德育工作時,教師不僅需要主動進行講解和引導,還需要設置相關的練習,讓學生在主動求索中加深理解。為此,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圍繞德育主題,引導學生剖析不同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由此深化他們對德育的感知和感悟。
例如,在完成部編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所有課程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剖析各單元中蘊含的德育元素。比如:第一單元“My classroom”蘊含了“建設和諧班集體,培養集體榮譽感”等德育元素;第二單元“My schoolbag”蘊含了“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等德育元素;第三單元“My friends”蘊含“感悟朋友間的友誼、國際的友誼”等德育元素;第四單元“My home”蘊含“體會家的意義、勞動的意義”等德育元素;第五單元“Dinner’s ready”蘊含“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等德育元素;第六單元“Meet my family!”蘊含“尊老愛幼、和睦家庭、和諧社會”等德育元素。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站上講臺,向班級其他學生分享自己對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的理解和感悟,并讓學生在分享交流后,圍繞某一德育主題撰寫一篇英語小作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剖析德育元素,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交流與練習中,升華對德育的理解和感悟。
(四)組織多樣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無論是英語教學還是德育,其最終目的都是“發展學生行之有效的知識應用能力”。在推進英語教學和德育的進程中,教師應始終致力于培養學生高效應用知識的能力。為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在教學之余,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同情境的體驗與感知中,逐步培養專業、實用且有效的行為能力。小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在課堂內悉心教學,還要在課后精心策劃和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深入體驗不同的情境,從而形成專業性強、實用度高且效果顯著的行為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My family”為例。教師在設計德育實踐環節時,可圍繞以下三個層次來設計。首先,在“小家”層面,教師可以積極與家長合作,布置家庭勞動任務,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德育;同時,在校園,教師可以與班主任協同開展班級、校園的衛生清潔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價值。其次,在“大家”層面,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校園周邊的種植活動或衛生整改活動,通過實際行動共同營造美麗的公共環境。最后,在“更大的家”層面,教師可以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組織學生前往孤兒院、敬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為弱勢群體提供關愛與幫助,或帶領學生前往烈士陵園等革命紀念場所進行悼念活動,向革命先烈表達崇高敬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嘗試與陵園工作人員協商,征得工作人員同意后,帶領學生為烈士墓碑描金,以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敬意。德育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英語寫作任務,鼓勵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寫作技巧,詳細記錄實踐過程與內心感悟,以文字形式深化德育實踐的體驗與理解。實踐證明,教師通過策劃組織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語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小學英語教師通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德育,既能保障英語教學工作的有效實施,又能促進德育的有效實施,從而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恒大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