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律的基本規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為主旨,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基于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嘗試從生活化視角出發,充分挖掘學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設一個既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又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課堂環境,幫助學生認識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重要性,引導他們逐步提升核心素養。
一、生活化視角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
生活化教學日益成為核心素養導向下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開展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立足于現實生活情境,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獲取、內化和運用知識,這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特點,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具體來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從生活化視角開展教學活動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價值。
(一)降低知識學習的難度
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需要記憶較多的理論知識,對于缺乏學習經驗的學生來說,要想完全掌握知識實屬不易。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入生活類知識,并將學科知識融入其中。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調動生活經驗,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學科本質與知識內涵。同時,采用這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能夠降低知識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高效地掌握學科知識,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生活化視角下,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以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采用這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三)幫助學生實現學以致用
在生活化視角下,教師引導學生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把握學科本質,了解學科知識在解決生活問題方面的作用。在此期間,學生通過參與教師設計的生活化實踐項目,能夠深刻理解學科知識,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目標。
二、生活化視角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內容,設定生活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引領學生學習的關鍵意義。在組織教學活動前,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信息,結合教學經驗分析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關聯。隨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發展需求設定教學目標,并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前了解教學目標、課堂學習的大致方向和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夠為后續開展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課“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為例。在設定教學目標前,教師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入手,引導學生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白色污染”及生活中的其他環境污染等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部分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生活中的環境污染了解不足等基本學情,設定以下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的功能及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學會理性看待塑料制品,嘗試提出“減塑”方案,初步形成環保意識;二是讓學生探究生活中的其他環境污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生活實踐探究,以表格形式呈現探究結果,并總結環境污染對人類、動物及植物造成的危害,能夠正視環境污染,將保護環境視為重要的責任;三是讓學生就“如何保護環境”這一話題開展交流活動,建立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能夠學以致用,為環保貢獻力量,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
(二)巧借生活情境導入,吸引學生關注
從生活化視角出發,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展示生活類圖片,播放生活類視頻,圍繞教學主題創設真實的情境,并將學科知識融入其中,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這樣的導入方式既能充分體現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學會溝通交流”為例。在教授這節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溝通方法,學會與他人交流。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視頻。視頻內容如下,小明和小麗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在玩游戲時,她們因產生分歧而沒有完成游戲任務。小明認為任務失敗是因為小麗沒有認真對待,而小麗則認為游戲只是娛樂,過于在意輸贏會影響心情。這樣具有生活化氣息的故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其探究興趣。借此機會,教師可以提出“視頻中發生了哪些事情”“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你認為誰的說法有道理”等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白“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真誠坦率的溝通能夠促進和諧關系的構建”這一道理。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真誠坦率地溝通,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三)預設生活問題,促進學生深層思考
在生活化視角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與交流表達的機會,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目標,幫助其實現深層思考和深度學習。基于此,教師可以圍繞教學主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有價值的生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鼓勵學生與同學進行交流,深化所學知識,學會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積累生活經驗,提升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課“我們當地的風俗”為例。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介紹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利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吸引他們的注意。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你的家鄉有什么風俗”“你是否有過參與風俗活動的經歷”“此類風俗寄托了什么樣的祝愿”等,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同學交流,并在班級內分享相關的生活經歷。在此期間,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與習俗有關的問題,如“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不同節日的習俗有哪些”等,引導學生思考,進而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堅定文化自信,以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
(四)組織生活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開展富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活化視角下,教師可以圍繞生活元素和教學主題,設計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深刻認識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價值。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還能與同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拉近與同學的距離,提高綜合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一課“四通八達的交通”為例。在教授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近年來交通的發展變化,提供相關的歷史資料、紀錄片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交通的發展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家鄉交通在發展”為主題,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發組成小組參與實踐。在該活動中,學生可以前往當地史料館,或詢問家中年長者,或與社區居民進行交流,了解近幾十年城市交通的變化情況。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深入社會,理解交通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從而體會“四通八達”的真正含義。
(五)補充生活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便捷的信息技術手段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供與主題內容有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理解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闊視野,養成主動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八課“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為例。在講解“科技改變世界”板塊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改變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教師可以從“支付”這一角度出發,介紹以前人們的支付方式,并引導學生把人們以前的支付方式與現在生活中常見的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進行對比,鼓勵學生聯系生活經驗,了解便捷支付方式的特點,讓學生切實感受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在講解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生活中的新聞事件作為補充材料,如信息被盜用、電子污染等,讓學生明白“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的道理,只有合理利用科技,才能為人類造福。
結語
在生活化視角下,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需要密切關注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挖掘教材資源,利用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降低學習難度,鼓勵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提升核心素養,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青島市即墨區大信順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