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面臨的社會壓力日益增大,思想困惑和心理問題日益凸顯,這對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以解決心理層面問題為切入點,能更有效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具有主導性、主動性和融合性等特點。以實現情緒穩定、價值引領和促進行動為目標,以工作者疏導能力培養為重點,以日常事務管理為抓手,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有效推進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專業化、常態化、長效化。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對于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心理健康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條件,亟需提升心理健康服務水平。黨的二十大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明確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1]當前,世界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面臨社會壓力日益增大,思想困惑和心理問題日益凸顯,這對做好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困擾和思想困惑,實現新時代高質量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重要時代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內涵與特點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導下,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技巧,主動發現和識別大學生心理問題,在解決心理層面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引領的工作方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具有主導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導向性,價值引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工作的核心。既要避免心理問題思想化,把心理問題當做思想政治問題處理,又要避免出現思想問題心理化、心理疏導泛化等問題,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強調在處理心理問題層面上進而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不僅解決心理困惑、情緒困擾、行為困難等問題,而且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對學生核心價值引領,引導學生融入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建設中去,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具有主動性
傳統的心理咨詢遵循自愿原則,即“不訴不理”“不求不助”。如果學生不自愿求助學校心理咨詢教師,心理咨詢教師是不會主動要求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工作處于被動狀態,對學生心理問題發現和解決出現一定的滯后性。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有一個時間的積累轉變過程,起初的情緒困擾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有可能逐步轉變成為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有可能以心理危機事件發生而被發現,這已經超出了心理咨詢的工作范疇,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機構進行系統治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動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打破了心理咨詢的被動局面。通過直接地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事務管理、活動實踐等方面行為表現進行觀察,間接地收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情況反饋和正式心理測評等多種途徑,及時發現和識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或思想問題,主動對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有效解決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具有融合性
一般來說,心理咨詢通常解決的是心理問題而非客觀現實問題,主張價值中立。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不局限于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是在解決心理層面問題基礎上,解決更深層次的思想政治問題,實現價值引領。事實上,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往往并不是純粹、單一的問題,而是現實問題、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三者融合生成,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是發展性或障礙性心理問題,往往由一定現實因素引發,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操作過程中遵循現實原則,通過改變產生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客觀現實,將解決現實問題、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三者融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目標系統
(一)心理疏導
穩定情緒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最基礎的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是解決思想政治層面問題的基礎,只有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才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情緒混亂狀態時容易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觸心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以學生心理問題為切入點,在穩定學生情緒的基礎上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心理問題以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作為主要的癥狀表現,人的不良情緒往往源于個體需要未被滿足、行為遭受挫折、自我發展受阻等情況,相比思想政治問題的抽象性,這些心理問題往往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露出來而被識別和發現,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介入解決思想政治問題提供良好的機緣。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而產生的心理困擾,包括學習適應、人際沖突、戀愛困擾和職業選擇等現實因素引起的發展性心理問題或適應性心理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關注和解決學生現實訴求基礎上,運用共情、積極關注等技術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以深呼吸等放松訓練方式穩定學生情緒,讓學生以合理方式宣泄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恢復到正常心理狀態,為解決學生思想層面問題奠定基礎。
(二)釋疑解惑
價值引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的核心。人的理性的有限性,意味著人對世界的認識依然有限,對事物還無法完全認識和把握。大學生雖是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但是面對日常學習生活、人際關系、職業發展和社會實踐等方面問題,不可避免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思想困惑,這些思想困惑涉及人與自我關系中的自我接納、自我認同問題,也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可能發生多元價值觀沖突與社會責任意識混亂等問題。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離不開社會關系,這必然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價值觀沖突。大學生在面對價值多元選擇的時候,可能出現自我價值沖突無法選擇、人際間價值觀沖突或者不能完全認同社會所提倡的社會價值觀而導致思想困惑和心理困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社會實踐和社會熱點話題所遇到的思想困惑時,需要引導學生探索價值觀和信念等深層次問題,深挖背后的價值沖突問題,通過釋疑解惑澄清學生價值觀,并進一步實施價值引領,用更高的價值觀念來代替較低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當下訴求與長遠發展、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根本上解決好學生的思想困惑。
(三)導引行為
促進行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最高目標。大學生思想和心理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具有抽象性和隱蔽性,只有表現為行為才能被察覺和識別?!叭说男睦?、思想問題是在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的行為中形成與發展的,因此,行為是鑒別個體心理、思想問題的重要依據,是其思想品質內化后的外在表現,也是判斷心理疏導效果的唯一路徑?!盵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建立良好關系、紓解情緒和價值引領的基礎上,導引積極行為,促進有效行動。從宏觀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將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持續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通過價值引領和目標導向激發大學生內在動力,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志愿服務活動,把專業學習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融為一體,自覺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從微觀上,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生行為動力,適當運用刺激控制、行為示范、行為契約、自我控制等行為主義技術,對大學生依賴、拖延或逃避等行為問題進行干預,矯正適應不良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路徑選擇
(一)以心理疏導能力培訓為重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專業化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既要解決心理層面問題,又要解決思想政治層面問題,具有更高的治愈標準。“不僅要使處于暫病態的個體恢復到正常狀態,而且還必須使個體在原有的基礎上達到個人素質的提升,做到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盵5]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工作具有更高的實踐難度,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學生工作隊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運作的關鍵主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疏導技能不足和經驗缺乏的情況,加強高校學生工作隊伍的心理疏導能力培訓,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專業化發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取得實效的關鍵因素。首先,增強高校學生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價值認同,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對象并不一定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是任何一個存在或有潛在困惑的學生,高校學生工作者有意識地由學生心理層面問題切入,進而解決思想政治層面問題,從而實現價值引導。其次,加強對高校學生工作者識別學生心理問題能力的培養,讓高校學生工作者能正確區分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健康與非健康狀態,明確心理問題性質類型,進一步區分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能判別學生心理問題是否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范圍之內,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介入,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前提。再次,加強學生工作者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學生工作者要在識別心理問題的基礎上掌握一定心理咨詢的技能,包括傾聽、共情、積極關注、解釋、指導等參與性和影響性技術,有效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最后,從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入手逐步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而引入探索深層次的價值觀問題,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二)以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為重要抓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常態化
高校學生工作內容以日常事務管理為基礎, 以價值引領為主導。學生日常事務管理是高校學生工作的基本工作內容之一,學生日常事務內容繁雜且與學生利益息息相關,處理不當可能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況。高校學生工作者要以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為抓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常態化。首先,高校學生工作者在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與服務過程中解決了學生學習生活遇到的問題或困難,與學生接觸產生情感聯接而逐漸建立起相互信任、接納、合作的師生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實施奠定基礎。學生愿意親其師而信其道,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領成為可能。其次,高校學生工作者處理學生事務不是就事論事、就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而是在處理學生事務過程中關心學生,并通過學生行為表現、情緒反應、語言互動等評估學生心理狀態,發現學生可能潛在的心理問題,主動通過共情、積極關注、解釋等心理咨詢相關技術,及時對學生消極情緒、抵觸心理進行心理疏導,使學生不良情緒得到宣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以平和的心態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和適應,實現助人自助的目標,促進學生個人成長。最后,在解決好學生問題并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和處理心理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價值澄清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社會發展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以職業生涯規劃為重要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的長效化
大學生處于生涯規劃的探索階段,是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現實生活中,指向未來的理想距離現實生活較為遙遠,大學生理想信念往往只是停留在概念而易與行動脫節。大學生更在意當下生活的感受,更容易看到當下生活存在的問題,更關心當下現實需要是否被滿足,而往往忽略長遠發展規劃。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和思想困惑主要表現在當下的環境適應、學業壓力、人際疏離、就業擇業迷茫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既能解決大學生當下現實的需求,更能實現大學生發展的延續性,如何從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層面上升到解決思想政治層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個人職業既是個體創造社會價值的載體,又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是個人與社會連接的重要紐帶。職業目標選擇集中體現著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選擇,是個人價值觀的具體體現。職業生涯規劃以職業目標為導向,將未來與現在聯系起來,既需要立足當下現實,又需要從未來發展視角導引行為,既關注個人當下需求,又考慮長遠發展,既注重個人理想,又考慮社會需要。所以將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心理疏導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長效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22-10-16.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4]劉韻,楊鮮蘭.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實現的層次和規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6):5-9.
[5]佘雙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從事心理咨詢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6):17-20.
(責任編輯:王義祥)
基金項目:2023年廣州軟件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研究”(DJSZ202327)。
" "作者簡介:唐增城(1982—),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