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加強基礎教育優質資源輻射 骨干教師交流輪崗不低于交流總數的20%
李配亮撰文:云南省教育廳、省委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印發《關于加強基礎教育優質資源輻射引領的指導意見(試行)》,提出以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共同體建設、“省管校用”擴面幫扶等方式,建立覆蓋廣泛、形式多樣的基礎教育優質資源輻射引領機制,力爭通過3年努力,確保每一所新建中小學校(含幼兒園)、薄弱學校、鄉村學校至少能獲得一種幫扶資源。
嚴格落實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政策中關于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應不低于交流總數的20%”的要求。形成與集群發展相適應的干部培養、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績效考核、薪酬待遇、評先評優、師資培訓、選拔任用的制度體系。推進省、州(市)、縣(市、區)學科名師、一級校長、名班主任、思政課名師、心理健康教育名師的“三級五類”教育人才工作室建設。
持續推進省、州(市)、縣(市、區)三級教研員定點幫扶鄉村學校和相對薄弱學校。省教育廳每年組織評定一批示范性義務教育學區、基礎教育集團、城鄉共同體和“省管校用”優秀幫扶學校,并根據工作績效予以鼓勵。
山東:以數字化教研賦能教師成長 形成“訂單式問題征集”“網絡集體備課”等模式
魏海政,趙亮撰文:“單老師這節課引導學生經歷原理運用和計算思維過程,從而建構起簡單的‘過程與控制系統’,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認為這節課符合新課標對倡導真實性學習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生的參與度高,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近日,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燕山中學、齊魯學校等學校的幾名信息科技教師,正在開展一次集體備課和聽評課。與以往普通教研活動不同的是,他們并不是面對面地進行交流,而是跨校開展“網絡集體備課”,開展數字化教研。
在“網絡集體備課”過程中,參與教師既可以通過數字平臺進行開放研討,也可以通過共享文檔對教學設計、課件進行同步修改,主備教師可以下載共享文檔,并根據修改記錄,有針對性地整理形成教學資源。借助數字化教研平臺,教師突破了時空限制,授課教師、聽課教師、教研員及教育專家等均可在不同地點、同一時間參與教研互動。所有參與者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隨時參與線上改課,并實現了資源的“云端”共享。
近年來,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圍繞數字化賦能教學研究,創新引領教研改革,以信息科技為試點學科,探索開展基于實證數據的數字化教研,使用國產自主可控平臺,逐步形成“訂單式問題征集”“網絡集體備課”“互聯網協同共案”“邀請式聽評課”等數字化協同教研模式。
濟南市歷下區信息科技教研員田東介紹,數字教研過程中,真正做到了基于實證的教研。“數字化教研平臺的建設,使教研活動更加便捷、高效,不僅方便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協作,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在‘訂單式問題征集’‘網絡集體備課’等應用場景中,我們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為教師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2023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的“2022—2023年數字化賦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動中,山東省教科院報送的《基于實證數據的教研轉型創新——數字化協同教研的實踐探索》入選公布的8個省級案例。該案例還入選了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參展成果。濟南市歷下區作為數字化協同教研試點區,3名教師在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科技)應用及教學案例征集活動中獲獎,其中2名教師被邀請到現場進行課例分享。
“這樣的數字化教研平臺為我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我擴展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更新了教學內容。”威海市翠竹小學教師苗小蕓說。
教育數字化是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山東省教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山東省教科院將持續深入探索借助模擬計算、數據挖掘等手段,積極構建數據驅動的教研新范式,以數字化協同教研服務教師專業發展和未來人才培養。
(以上信息選自《中國教育報》,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