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共育有助于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作為教學發展重要一環,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然而現實中家校共育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共育目標不一致、共育內容不完善、共育形式單一、共育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層出不窮,只有形成良好的家校教育共同體才能達成良好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教育共同體;家校共育;優化路徑
2021年,國家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從政策層面高屋建瓴支持家校共育,凸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家校共育可以加速提升教育合力,充分匯聚資源優勢,有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是學校和家庭有機融合的重要橋梁。現實中家校共育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共育效率低、共育效果不佳等問題層出不窮,只有建立良好的家校教育共同體才能營造和諧健康的育人氛圍,達成良好的育人效果,形成塑造高素質人才的家校共育新格局。
一、教育共同體和家校共育內涵解讀及理論闡釋
(一)內涵解讀
1.教育共同體
德國著名學者斐迪南·滕尼斯在著作《共同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理念》里最早提及“共同體”(community),他從“共同體”與“社會”的分類中獲取共同體的概念,認為共同體的本質是現實和有機的生命[1]。共同體內涵豐富,現代漢語詞典中可以直接查閱到:共同體是指人們基于共同的條件而結成的集體。迄今為止,有眾多研究者從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闡釋了與共同體相近的概念,但都沒有準確界定教育共同體有關的概念。經查閱相關文獻,筆者認為,教育共同體可以理解為學校、家庭、社區等為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不斷持續相互作用和影響,各盡所能地構建的一個形式多樣、場景廣泛、內容豐富的合作共育組織,由此形成教育合力,促進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發展。
2.家校共育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中最早提及家校共育的概念,國內則最先出現在《人民日報》于1950年刊登的《家庭與學校的兒童教育——1938 年 2 月 8 日在莫斯科福隆節教師之家演說詞》里[2],截止到目前,家校共育依舊在探索的行途中,家校合作、家校溝通是比較常見的表述形式,缺乏權威性的概念,但其必然趨勢和內涵本質卻仍在逐步深化。綜合以往研究發現,家校共育是一種雙向互動合作模式,基礎是加強溝通交流,保障是有效協同參與,途徑是凝聚教育合力,家校共育繼承了家校合作的概念,兼具自主性和獨立性原則[3],在家校合作的前提和基礎上更進一步升華[4],為的是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家校共育動態發展的概念需要在具體實踐中加以理解把握,概而言之,家校共育是學校和家庭在平等合作的基礎上,圍繞協商一致的共育目標和系統全面的共育內容,依托行之有效的共育制度和形式多樣的共育方式,整合優化各方教育資源協同對學生進行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培育,形成恰到好處的教育合力,助推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二)理論闡釋
自古至今,家校共育越來越引起重視,《孟子·離婁上·第五章》中便論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教育共同體視域下家校共育的實踐落實首先要保證在教育共同體的前提下,本著共同的目標、內容、方式和制度攜手共育,換言之,家校共育是實踐路徑,教育共同體是實施宗旨。家校共育的共育目標、內容、方式和制度四個維度環環相扣,并根據實際需求適時調整,以便于逐步實現系統的家校共育效果最大化。
1.協商一致的共育目標
家校共育要實現良性發展,首先應該明確協商一致的共育目標,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還能提升學校和家庭教育主體,即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成長。教育共同體視域下,只有強化學校和家庭間的溝通交流和深度融合,達成統一的思想共識和一致的共育目標,才能助推和洽的家校教育共同體的構建,有效順利進行家校共育工作。因此,教育共同體視域下,協商一致的共育目標是家校共育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
2.系統全面的共育內容
家校共育的良性發展除了要明確共育目標,在某種意義上也需要明晰系統全面的共育內容,以便于有效實現共育目標。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涵蓋三大內涵: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5],為了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和家庭應該在共育內容上達成一致共識,換言之,學生的學習情況(文化基礎)、身心發展(自主發展)、實踐責任(社會參與)等方面的培育活動及內容需要家校雙方統一編制。因此,教育共同體視域下,系統全面的共育內容是家校共育工作開展的核心。
3.形式多樣的共育方式
家校共育工作,需要憑借形式多樣的共育方式才能發揮良好作用,逐步實現共育目標。一方面,學校和家庭都應引起重視,學校定期開展共育活動,家長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教育議事會、家委會等重要載體積極溝通交流;另一方面,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已有家校活動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造更多更好的共育形式,推動積極向上的家校共育更好發展。因此,教育共同體視域下,形式多樣的共育方式是家校共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6]。
4.行之有效的共育制度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家校共育有效運作需要行之有效的共育制度保駕護航,規范的共育制度具有強勁的內驅力、約束力和凝聚力,能有效維護家校工作的穩定,是共育活動的關鍵保障舉措。此外,共育機制是學校和家庭之間連通的紐帶和共育的橋梁,只有健全有效的共育制度才能逐步完善家校教育共同體的構建,有效推進家校共育工作更好實施。因此,教育共同體視域下,行之有效的共育制度是家校共育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
二、教育共同體視域下家校共育的現實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共育目標不夠一致,理解不清
教師和家長是家校共育中的主體,他們大多認為需要家校雙方聯手培育學生,但并不十分理解所謂的家校共育協同育人的重要性,甚至個別的教師和家長不了解家校共育的目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校雙方角色定位和職責不清:教師和家長都認同對方是共同育人的合作者,但僅僅停留在意識層面,家長的自我角色定位模糊,在承擔主要教育工作的人選上有性別偏向;再者,家校雙方責任尚未厘清,教師不能因為個別家長的缺位而無形承擔家長尚未意識到的責任,由此增加無形壓力影響教學科研。另一方面是家校雙方對目標的理解有偏差,動力不足:大部分教師認可共育是為了促進學校、家庭和學生一起成長,但家長更多關注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和家長在理解上有偏差,參與動力明顯不足。
(二)共育內容不夠完善,動力不足
家校共育需要學校和家長及時溝通交流,然而學校內部資源供給有限,缺少外部資源儲備補充,從而導致共育內容不夠完備。追本溯源,一方面,共育內容不豐富,缺乏系統性:教師與家長溝通以學習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修養、思想品德和身心發展等,導致共育內容單一;盡管學校依托家委會這一重要載體開展學習習慣、道德養成等共育活動,但內容較為零散、不成系統,缺乏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共育阻力較大,缺少長效動力:家長對于家校共育的積極性不高,對于學校的工作都是被動配合,重視程度明顯不夠;教師和家長欠缺足夠的家校共育知識和技能,新教師在家校溝通上有困難,家長因為自身學歷和綜合素質等原因缺乏家庭教育知識,從而導致家校共育的長效運行動力嚴重不足。
(三)共育方式不夠多元,效果不佳
家校共育的常態運行離不開共育渠道、家校互動、溝通技能等,除了學校和家庭共育知識技能儲備不足,還存在組織形式單一、共育效果不佳等問題。尋根究底,一方面,組織架構不完善,發展受限制:家校共育的組織架構支持資源較少,亟須搭建各種校外融通平臺獲取外部援助,而學校內部共育組織類型相對單一,家委會形同虛設,家長的積極性不高,且缺少必備的共育配套設施阻礙發展。另一方面,形式固化,效果不理想:學校和家庭溝通的渠道主要是電話、微信、短信等,線下則一般通過家委會、家訪等少頻率互動,學校在實際開展的共育活動中,多數為學校向家庭單向輸出,缺少整體把控和深層互動,導致家長較為被動,家校共育的效果事倍功半,無法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
(四)共育制度不夠健全,評價不高
家校共育的要素包括共育目標、內容、形式和制度,四個方面雖然各自獨立但又相互關聯,任何一個維度有所欠缺,都會影響共育制度的保障性。歸納整合萌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方面,運行制度不健全,有機制紕漏:目前家校共育沒有已成文的制度規范可供遵循,導致家校共育制度落實不到位,缺乏有力的評價和監督,作為家校共育的有力保障,尚需進一步補充完善。另一方面,共育條件有待改進,各方支持不足:家校共育宣傳落實和制度不到位導致共育氛圍缺失,相關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力度不夠,會影響預期的家校教育共同體的構建,以及家校共育工作的運行,從而會嚴重阻礙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除了個別的有所收獲以外,教師和家長的滿意度都會持續偏低。
三、教育共同體視域下家校共育的優化路徑
教育共同體視域下的家校共育以目標為引領、內容為載體、方式為手段、制度為抓手,更加重視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參與和包容互通,攜手實現共育互贏。信息化時代教育發展方式飛速轉變,從教育共同體的視角,家校共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下面從共育目標、內容、方式及制度四個維度分別闡述優化路徑,以便有效推動學校和家庭共贏,為家校共育的利好建設給予強大有力的保障和支撐[6]。
(一)整合共育目標,加深共育合力
學校和家庭作為共育主體,只有重塑角色定位、明晰各自職責,家校共育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學校在家校共育中通常是組織者、策劃者,應該統籌校內外各種可用資源,主動銜接社會力量為家校共育的實施提供便捷,實現由完全主導轉變為有限主導的角色轉換;家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主陣地,承擔著最基本的教育責任,家校共育中亦要拋棄不想承擔責任的情況,實現由仰仗學校向主動參與的轉變。此外,學校和家庭只有統合共育目標,才能激發共育動力。真正的教育共同體承載著教育使命,帕克·帕爾默指出,共同體為偉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這在精神層面無形中引領學校和家庭的共育目標[7]。在教育共同體視域下,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學校聯合家庭一起實現,只有確立協商一致的共育目標,學校和家庭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積極參與共育的各項活動,更好地促進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成長進步。
(二)完善共育內容,補足共育動力
家校共育的教育主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通過明確分工使學校vGSVz+ZSjkz7CqSb9u6GUtaUAfgaPA+p+G0J+WmZpVo=和家庭的資源良性循環,豐富共育內容能夠充分彰顯共育優勢,助推新型家校共育積極向上發展。家校共育內容應該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樞紐,改變共育活動零星分散的狀態,改善共育內容單一、家長被動的現狀,結合學校和家庭的特殊情況嘗試挖掘新穎先進的教育內容,提升共育內容的系統性。此外,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和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共育活動充實共育內容,家校溝通和交流要全面深入,避免形式化,從深層次探究學生問題背后的成因,同時學校也要把日常教育管理積極納入共育范圍,鼓勵家庭真正參與進來,不斷拓寬共育的深度和廣度。再則,學校和家庭都應提高重視程度,逐漸破除共育阻力,并嘗試開設家校共育課程,以此為著力點打通家校間的壁壘實現共育目標,積極促成構筑“肩并肩”的教育共同體[8],切實提升家校共育知識技能,彌補長效運行動力。
(三)優化共育方式,提升共育效能
要想破解家校共育方式固化的僵局,我們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渠道,搭建交流平臺、增加活動頻率、提高活動質量,從根本上扭轉家校共育不佳的現狀。首先,要優化共育結構,建設多聯動共育形態。學校迫切需要優化共育組織架構,尋求多方支持幫助及指導,擴大學校內外資源流通,實實在在拓寬共育發展外延;學校還應根據自身組織架構特點,充分利用家委會、學生社團等重要載體發揮載體職能最大化,增加資源引入、拓展資源流通平臺,構建多方聯動共育形態以保障學校和家庭共育資源的對流暢通。其次,要開拓共育形式,探索自身模式。共同體理論認為各成員應以規則和制度為基礎,利用多元環境按照一定模式有效運轉[9]。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創新信息化時代家校共育新模式,將家長沙龍、學生社團等融入自身家校共育的實際工作中,新舊模式相結合形成與時俱進的家校共育新形式[10],提升家長參與度和學生的全面進步,從而切實推動家校共育工作有效順利開展。
(四)健全共育機制,增強共育支持
家校共育需要聯合學校和家庭教育雙方的力量才能發揮良好成效,非常有必要開拓創新家校共育保障機制,提高家校共育雙方主體的滿意度,確切推動家校共育向利好態勢發展。一方面,健全家校共育機制,彌補制度紕漏。完善家校共育制度體系,重點落實家委會等共育載體的規章制度標準化,規避共育組織機構松散無序問題,同時還要優化家校共育評價和監督制度用來彌補機制漏洞,確保家校共育工作能夠及時得到有效評價反饋。另一方面,營造良好共育氛圍,加大各方支持力度。學校首先應該建立完備的宣傳制度,注重借助信息化網絡媒介,充分發揮教師的橋梁作用,營建優良共育氣氛;其次學校應建設透明的資金制度,積極主動爭取共育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除了家庭的人力資源還可以向外部機構組織、家校共育先進單位等借力,力求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和指導。由此,學校可以嘗試建立以“互動式”為特征的評價監督機制[11]。
參考文獻: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遠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吳晗清,趙芳祺,程竺君.家校共育現狀及可能的改變:來自家長的聲音[J].當代教育論壇,2020(1):80-86.
[3]于丹丹,趙海楠.家校合作中主體與權責的邊界問題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0(6):50-52.
[4]陳思思.“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家校共育的策略優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5]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6]何鐘怡.教育共同體視角下新市民子女學校家校合作的問題研究——以 Z 市 GK 學校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9:75.
[7]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吳國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26.
[8]李娟,張均帥,陳綱.精彩課程 陪伴成長[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20:144.
[9]劉陽.論教育共同體的內涵與構建原則[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4(10):38-42,32.
[10]孫琳,馮馨.“優教”成就“棟梁”:上海市民辦童園(實驗)小學家校共育22 個“關鍵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20:2.
[11]李偉,趙蔚,劉紅霞,馬杰.親子教育游戲設計模型構建及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12):74-81,8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