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寄宿制初中是農村地區的一種重要辦學模式,學生在關鍵的身心發展階段寄宿在學校,由班主任、科任教師等負責學生的教學與日常管理。但學生的認知可能存在偏差,父母無法進行有力監督與有效引導,易激動、愛沖動的心理特點導致極少數學生發生沖突、打斗、欺凌的可能性增大。應認真考察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給初中校園欺凌者、被欺凌者和學校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當前,多種形式交織導致防治難度增大、不良文化驅動學生進行校園欺凌、家庭環境制約學生健康成長。為此,多元主體應協同開展防治校園欺凌的宣教活動,以“三不體系”截斷不良文化對學生的腐蝕,家長通過塑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使廣大初中生遠離形形色色的校園欺凌,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初中;校園欺凌;學生;防治
校園欺凌嚴重危害了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與校園欺凌教育、防控與管制的失位、管控不力關系密切。初中生正處在形成正確“三觀”的關鍵階段,偶有閃失就會導致他們的思想、行為出現偏差,做出這樣或那樣的校園欺凌行為。為此,科學歸納農村寄宿制初中校園欺凌的形式和影響,總結與分析導致這些問題的困境,找出具體的形成原因,提出有效防治校園欺凌的措施與路徑,以有效化解初中教育中校園欺凌這個痛點、熱點與焦點。
一、農村寄宿制初中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和影響考察
(一)概念界定
2016年,國務院相關部門發布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中提出校園欺凌一詞,對其做出了如下界定:“學生之間惡意或者蓄意發生的、借助網絡、語言、肢體等多種手段,采取侮辱、欺負等導致傷害的事件?!?/p>
最早開始研究校園欺凌的挪威學者奧維斯(Dan Olweus)指出,校園欺凌具有多發性、長期性、頑固性,而非偶然性事件。學術界研究校園欺凌時首先強調,發生校園欺凌的地點在于校內或者校外的適當范圍內,其次強調校園欺凌的主客體既可能是教師,也可能是學生。
為了采用可操作性強的措施防止校園欺凌現象,本文為校園欺凌做出如下界定:校內外各類人員在校園內及合理的輻射距離內對學生采取的惡意攻擊、心理性或物理性的反復性、不間斷行為,導致學生陷入嚴重不適、遭受身心痛苦的行為。它的發生空間涉及初中校園與其合理的輻射范圍內,包括校內學生、教師、各類職工,包括餐廳員工、超市服務員、浴池工作人員、攤販等各類人員實施的惡意定性行為。這些惡意定性的行為涵蓋惡意、蓄意通過打罵行為、侮辱行為、威脅行為、勒索行為、孤立態度等,對學生的財物、身體、心理構成侵害的行為。
(二)影響考察
校園欺凌會顯著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嚴重危害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極大沖擊社會道德的底線。這種惡意、蓄意的惡性行為會給欺凌者、被欺凌者帶來惡劣嚴峻的影響。欺凌者通過自己的恃強凌弱行為,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同時產生身心快感,易使其養成反社會、怪誕、暴戾的非正常人格,滑入犯罪的深淵。被欺凌者受到他人的欺凌后會產生較大的心理陰影,產生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他們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變得越來越卑微懦弱,和教師、同學、社會生活相疏離,出現孤獨、抑郁的特質。這些不良情緒與精神障礙還會使他們陷入自殘、自殺的后果。校園欺凌嚴重違背中小學生行為規范與思想道德要求,極大背離公序良俗,嚴重損害社會秩序。教育部門、家長、學校、社會應協同治理校園欺凌問題。
二、農村寄宿制初中校園欺凌的實然困境
(一)多種形式交織導致防治難度增大
農村寄宿制中學存在的學生欺凌行為主要包括肢體欺凌、網絡欺凌、性欺凌、關系欺凌、言語欺凌等。言語欺凌主要是指欺凌者對被欺凌者進行言語辱罵、惡語中傷、嘲笑挖苦等,使被欺凌者遭受心理傷害,產生心理陰影。肢體欺凌主要指欺凌者對被欺凌者進行毆打、襲擊等,給被欺凌者造成了事實上的暴力傷害等。關系欺凌又被稱作冷暴力,主要指欺凌者散播各種謠言或不當言論,對被欺凌者進行嘲諷、排擠、抹黑的行為。性欺凌主要指的是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的身體特征、性別、性取向等惡意嘲諷,包括性騷擾、性侵害。網絡欺凌主要指的是欺凌者在網絡上發表、散播關于被欺凌人員的侮辱性、煽動性文字、圖片、視頻或其他隱私。被欺凌人員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財產損失、精神損害。根據被欺凌程度的差異,可以將其劃分成輕度校園欺凌行為、中度校園欺凌行為、重度校園欺凌行為。不同形式的校園欺凌彼此交織,給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識別這些問題造成了困惑。
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處于青春期的大多數初中寄宿制學生是留守兒童,部分學生是在孤兒或者單親家庭長大。他們中的大部分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照看。學生缺乏正確的家庭教導,加上學習壓力陡增,成績起伏較大,他們的心理壓力快速增加。這些學生的校園社交不夠積極,情緒不夠穩定,情緒內耗較為嚴重。這種情況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易于出現卑微懦弱、社交焦慮、孤獨抑郁、疏離社會的心理。來自不同地方、年級、班級、宿舍的學生受到一定刺激后會打架斗毆,輕則受到學校處分,重則危及被欺凌者的生命財產安全。但也有不少被欺凌人員不敢向家長、教師、社會表達自己遭遇校園欺凌的問題,害怕遭受更大的報復,但這種心理和行為會使他們長期反復遭受校園欺凌。
(二)不良文化驅使學生進行校園欺凌
作為未成年人的初中生,其正確的“三觀”尚未正式形成,辨別事物正誤是非的能力比較差,不能有力抵抗不良文化的侵襲。但他們易于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蝕,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驅動學生實施校園欺凌行為。寄宿制初中同樣存在不少走讀生,再加上雙休,放假較為頻繁,學生接觸手機和網絡的機會較多,因而易于接觸更多的不良文化。這些社會不良文化涵蓋混亂的校園周邊環境與大眾媒介中傳播的暴力文化。
首先,暴力文化經由手機、網絡等大眾媒介傳播給初中學生,會顯著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因為不少網絡游戲、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都含有暴力元素,會顯著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一旦這些學生別人發生沖突、矛盾時,易于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暴力行為。
其次,若校園周邊環境經常混亂不堪,會給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造成實質性影響,沒有收入與工作的社會不良群體會聚集在校園周邊,伺機對學生進行欺凌,比如,敲詐、勒索學生的錢財,幫助學生欺凌弱者。部分學生覺得其他學生冒犯自己,而對他人進行報復,成為老師不易覺察的所謂“老大”。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模仿各種不良群體中的各種不良行為,會向弱者實施校園欺凌。這些舉措可以使校園欺凌者實現自身的目標,在無法獲得朋輩群體或者教師的認可時,能夠從“講義氣”的那些邊緣群體尋求得到肯定。
(三)家庭環境制約學生健康成長
考察農村初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被欺凌者的成長經歷與性格特征,大部分學生會受到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初中生恰逢青春期,情緒較為敏感而脆弱,期待更多人關注自己,但又想變成獨立自主起來。因為初中生受到年齡特點的制約,心智依舊不夠成熟,抗壓力、抗挫折的水平不高,對父母、家庭存在著持續性的依賴。不少寄宿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陪伴的缺失、寄宿生活的壓抑無趣,使他們在人生關鍵階段降低了親子溝通的機會,父母、父母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價值引導,提供的情感支持較少,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通常有限,更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部分長輩對孩子過度溺愛,存在著放縱或者嬌慣的現象,或過度嚴格、苛刻地對待孩子,容易讓孩子成為自私、冷漠、倔強的人。這也反映出現一個不爭的事實:“有問題的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照出來的是家庭的現實?!?/p>
農村大部分學生的家長缺乏較強的教育能力、業外精力,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有所欠缺,無法有效分析孩子各種表現背后的心理動態與情緒變化。極少數學生的家長不務正業,夫妻關系緊張等,經常向孩子灌輸不少負面情緒和價值。即便他們總是說為了孩子,想與孩子友好相處,想要有效溝通,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反而弄巧成拙。再加上部分家長與班主任、任課教師的溝通較為有限,不清楚孩子在學校的所作所為,一旦孩子出現問題,通常會錯怪孩子沒有努力學習,沒有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和情緒困擾,給他們提供不了情緒價值。家庭教育中這些方面微小但必不可少,若出現缺失、錯位,孩子就會缺乏較強的安全感、存在感、歸屬感。這些情況都是學生變成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的重要誘因。
三、農村寄宿制初中校園欺凌防治的應然路徑選擇
(一)協同開展校園欺凌防治宣傳教育活動
針對農村寄宿制中學多種形式的校園欺凌彼此交織、導致不同程度的損害的問題,農村寄宿制中學應制定完善、科學的校園欺凌防治制度,對實施校園欺凌的相關人員予以嚴懲,將校園欺凌扼殺在萌芽狀態。違法犯罪的應及時轉送公安機關。學校應組織廣大學生積極參與防治校園欺凌的教育宣傳活動中。
學校應安排專門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校園欺凌的類型和危害,教會學生如何預防和制止校園欺凌行為。當他們遭遇校園欺凌時,能夠第一時間拿起相關的法律武器、規章制度、求助家長、教師、政府等,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們可以求助何人、如何求助。
教師在常規教學中應準確觀察學生之間是否存在pb26DRczbQkWGEhwGAWgxw==校園欺凌的問題,以工作坊模式訓練教師預防校園欺凌的相關內容,強化他們預防校園欺凌的理念,增強處置校園欺凌問題的能力。
學??梢云刚垯z察官、法官、律師、公安人員等到初中講授相關的法律知識,在法律宣傳、案例講解中讓學生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復雜成因、不同程度的危害和針對性強的化解策略,以生動有趣的法律教育喚起學生對校園欺凌的準確認識,進而了解、敬畏、學習與運用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制手段。特別是向實施校園欺凌的學生講清楚他們會受到的應有懲罰,使他們盡早消除這方面的邪惡念頭。
(二)以“三不”體系截斷不良文化對學生的腐蝕
針對不良文化腐蝕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身心健康的問題,政府、家庭、學校、企業應建設“三不”體系:學生不沾染社會不良文化,企業不助力社會不良文化的傳播,政府不允許社會不良文化的蔓延與存在:首先,學校、家庭通過強化學生的信息素養,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生活中更多的正能量,學生不再沾染社會不良文化,不再過度關注校園、社會生活中的陰暗面。其次,學校應該與網絡運營商開展業務合作,及時查處網絡環境中的校園欺凌行為;與軟件開發商合作,為學生提供綠色安全的學習軟件,堅決不助力社會不良文化的傳播。最后,國家應科學地制定完善關于校園欺凌防治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有效界定校園欺凌的相關內容,科學劃分相關部門的職責。學??梢栽诠矙C關的指導下制作專門的警校專線,優先處理校園欺凌事件。針對學生上下學時段易于出現校園欺凌事件的情況,學校安保力量可以配合民警實施必要的聯合巡檢。待校園欺凌事件發生時,學校安保力量與公安民警能及時制止這些事件,以消除這類社會不良文化存在的土壤。作為相應的輔助措施,學校應定期開展學生心理疏導,在發生校園欺凌問題的后期對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實施者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他們回歸到正常的心理建設上來。
(三)以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陪伴學生成長
家長應時時刻刻注意言行舉止帶給孩子的示范效應,既不能過度溺愛放縱孩子,又不能嚴苛地對待孩子,而應積極塑造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家長應與孩子共同創設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在陪伴中溫暖孩子的人生底色,在共同參加各類家庭活動中培養孩子溝通、交流的能力;積極發展孩子的愛好興趣,與家人交流彼此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共同享受家庭的休閑娛樂;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有力的支持與親切的關懷。
他們應以建設性的行為與言談,傳遞出包容、尊重、合作的“三觀”,培養孩子理解和尊重他人差異的性情;關注孩子豐富而多元的情感需求,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與自尊心,遭遇校園欺凌時能更有力地保護自己,同時更少地傾向于采取攻擊行為化解問題。
在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中能培養孩子養成積極的“三觀”、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與突出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步構建出較強的心理防線,以更大的抵抗力抗衡校園欺凌。在處理家庭沖突、矛盾中通過理解、溝通的方式來解決。采取科學的方法制訂行動計劃以逐步解決家庭問題,塑造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
關鍵在于,每個人都樂于投入精力與時間關心孩子,在過好日常生活、進行情感交流的同時引導孩子學會處理家庭矛盾和沖突,平衡日常生活、學習狀況與社會交往的壓力。家庭和學校應強化信任,向教師提供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與可能會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使教師更有效地把握這些問題。
雙方都可以借助家校平臺、社交媒體群聊、微信公眾號、校園心理健康電子信箱等,使雙方及時識別學生在校園欺凌方面的實際困境和潛在問題,采取針對性強的干預性舉措,打造支持性、更尊重、更安全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校園欺凌問題,它的產生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學校、教師、家長等應結合寄宿制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認真分析校園欺凌的多種形式及它們相互交織的防治困境、把握不良文化驅動學生進行校園欺凌的復雜機理,引導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缺失給學生健康成長造成的不利影響。班主任、任課教師、學校管理隊伍、企業等應協同開展校園欺凌防治宣傳教育活動,更新學生管理理念,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學生父母應強化有效的教育與和監護,以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陪伴學生成長。同時農村寄宿制初中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堅持防治結合、以預防為主,將法治和德治有機結合,打造法治化、民主化的校園文化,使廣大初中生不再受到校園欺凌的危害,讓校園欺凌遠離這片純凈的校園,讓學生在平等、尊重、友愛、和諧的環境中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靜.農村寄宿制初中校園欺凌學校防治策略[J].遼寧教育,2023(20):33-37.
[2]李遠.預防干預校園欺凌構建初中和諧校園[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5):75-78.
[3]曹麗萍.初中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心理原因及預防措施[J].甘肅教育研究,2022(8):14-16.
[4]李清清,婁博華,劉曼.農村寄宿制初中校園欺凌起因的德育審視[J].教學與管理,2020(24):63-65.
[5]井世潔,陳玉瑩.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遭受校園欺凌的影響研究[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5):4-11,18.
(責任編輯:朱福昌)
*基金項目:蘭州市2024年個人課題“農村寄宿制中學生校園欺凌現狀分析與干預策略的研究”(LZ〔2024〕GR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