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梧州市長洲區教研室立足本土實際,借力“互聯網+教育”,在實踐中創建的有利于長洲區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1236”研訓模式,“1”是一個中心,即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心;“2”是兩個重點,即以學科主題教研和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為重點;“3”是三個團隊聯動管理,即城區牽頭團隊、研訓專家團隊、學區導師團隊聯動管理;“6”是六種途徑,即“1+N”引領式專遞課堂、主題式名師課堂、共享式名校網絡課堂、打卡式網絡閱讀、競賽式研修、影子式跟崗研修這六種研修途徑,搭建網絡研修空間,建立網絡研修共同體,開展大規模、低成本、可持續、可復制的跨校跨區域的網絡研修,持續引領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深度回應黨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關切。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鄉村英語教師;專業發展;“1236”模式
一、分析存在問題,厘清“痛點”“堵點”及“難點”
(一)痛點
鄉村教師外出學習受限,培訓課程內容與需求不適配。一是由于鄉村學校地處邊遠地區,且教師兼任多門課程甚至包班,難以抽時間外出學習,要改變鄉村教師的學習生態,打造隨時隨地的學習資源和空間。二是培訓內容與鄉村教師的實踐導向的培訓需求不適配,鄉村教師需要針對本校教學實際、學了即刻能用的培訓課程。要開發針對性培訓課程內容。
(二)堵點
鄉村教師缺乏名師骨干的持續引領,教學能力不強。鄉村學校教師崗位缺乏吸引力,學科教師多是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沒有骨干教師持續引領,教育教學能力低下。城區的骨干教師無法經常到鄉村學校指導,要創新骨干教師引領的方式和途徑。
(三)難點
本土優質資源少,缺乏共研共享。雖然網上的教學資源很多,但是與本土教材、學情匹配的較少,且適合城鄉共研共享的更是微乎其微。要破解這一難點,要抓好優質資源建設,實現從“拿來”到“自創”的轉變。
二、落實“四抓”措施,開展加快本地教師的專業成長的研究與實踐
基于“互聯網+教育”視域,梧州市長洲區教研室邊探索實踐邊推廣運用,以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抓手,落實“四抓”措施,開展加快本地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的研究與實踐。
(一)抓準項目培訓
一是精準課程。在教師方面,對接鄉村教師問卷調查培訓需求,精準設計開發了“平臺實操—學科融合—素養提升—學科教學”四大模塊課程群,在培訓形式上聚焦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在學生方面,制作知識點講解、拓展學習等微課視頻,輔助教學。
二是精準時空。創建梧州長洲三個課堂平臺,依托CCTALK,UMU等平臺,錄制學習短視頻并生成鏈接,鄉村教師利用碎片化時間點擊學習,完成答題、獲取學分,突破鄉村教師外出學習難的困境。
(二)抓準校本研修
各學校立足教師“整體提升”,制定校本研修的管理與工作方案,形成“骨干指導、教研組研討、學校交流”的應用研磨機制,做到骨干指導有任務目標,教研組研討有專題研討計劃,學校交流有研修活動方案。通過“集中+網絡”等形式參與培訓,更新教師信息化教學理念,確保校本研修的有效推進。
(三)抓實資源覆蓋
一是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評比活動,重點在信息化課堂教學、教學設計、論文、微課等進行評比,收集長洲區級優秀課例、優秀微課,建立長洲區英語學科優秀微課資源庫,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二是要通過網絡研修共同體,共研共磨共享優質資源,僅小學英語學科在希沃平臺上導師和鄉村教師共研共享課件達2035份。
(四)抓好考核驗收
城區研訓團隊制訂本轄區的考核方案、評價標準,各學區、校制定考核細則,確定考核辦法,按時開展考核工作。城區對學區、各校完成開好國家課程、加快本校教師的專業成長進行實地走訪,查閱資料,聽取匯報等方式進行評估驗收。
三、探究“1236”研訓模式,促進鄉村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借力“互聯網+教育”,積極探究“1236”研訓模式:一個中心、兩個重點、三個團隊、六種途徑,為鄉村英語e60f5997849e606404da1061c9b774aaa8e54dcb678a13c94a5368fd2a910af0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視角。
(一)“一個中心”: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心
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心,制定統一的研修方案,以任務驅動為策略,采用學科整體推進的方式,讓每一項研修都與任務連接,鄉村教師在任務驅動下,深度參與研修,有力支持與服務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下表是部分研修任務:
任務既是壓力,也是鞭策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同時增強團隊凝聚力,提升了教師的學科教學能力。
(二)“兩個重點”:以學科主題教研和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為重點
1.以學科主題教研為重點,在城區學科的整體推進下,研修主題內容上同步,形式上互補。如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個主題,名師課堂側重圍繞這個主題開展“理論引領+課堂示范”等教研;名校網絡課堂供給在線課程資源,如微課進行課例分析;專遞課堂導師指導鄉村教師校本課堂實踐;網絡閱讀則圍繞主題閱讀夯實理論基礎;跟崗研修則開展鄉村教師訪名校,名師的“實地指導”;競賽式研修側重成果凝練提升。
2.以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為重點,打破傳統培訓的時空限制,利用CCTALK平臺、UMU平臺、“梧州長洲三個課堂”等平臺,結合本區教實的實際,開發出適合鄉村教師培訓的設備培訓課程、學科融合課程、學科教學課程、教師素養提升課程,實現了教師個性化學習,賦能教師專業成長。
(三)“三個團隊”聯動管理:城區牽頭團隊、研訓專家團隊、學區導師團隊聯動管理
長洲區組建城區牽頭團隊、研訓專家團隊、學區導師團隊,城區牽頭團隊由教研室及電教辦組成,抓整體謀劃、技術指導與管理;研訓專家團隊教研員及學科名師組成,抓好培訓質量及過程指導,學區導師團隊由骨干教師組成,負責落實專遞課堂的組織實施工作,抓出實踐成效。實行“1+N”聯校制(即1所城區學校和N所農村學校組成的研修群體),實行“1+N”導師制(即1為學區骨干和N位鄉村教師組成研修群體),形成“城區牽頭、學區實施、導師引領”三級聯動的管理模式,解決鄉村英語教師缺乏骨干持續引領等難題。
(四)“六種途徑”:“1+N”引領式專遞課堂、主題式名師課堂、共享式名校網絡課堂、打卡式網絡閱讀、競賽式研修、影子式跟崗研修這六種研修途徑
1.構建“1+N”引領式專遞課堂,扎實校本實踐
“1+N”引領式專遞課堂,把培訓陣地“前移”到鄉村教師的工作場域,即由1為學區骨干和N位鄉村英語教師組成研修群體,開展校本實踐。首先,鄉村教師聽導師上課,學習模仿導師的教育教學技藝;其次,師徒選課,在希沃網絡平臺協同備課研磨、授課,提交優質教學設計、課件及上課鏈接。通過模仿—內化—實踐,手把手教,幫扶鄉村教師站穩講臺。
2.開設“主題式”名師課堂,扎實教研引領
在網絡平臺開設名師“線上課堂”,開展教學理念、知識技能等提升類的培訓,開展互動性較強的主題教研活動。鄉村英語教師觀摩名師課例及講座,感受名師課例的精妙和講座的精華,向名師學習如何鉆研教材、駕馭課堂等,實現“夯實理論—轉變觀念—提升能力—專業發展”的目標。
3.設立“共享式”名校網絡課堂,抓好資源全覆蓋
實現名校網絡資源共享,有效解決鄉村學校優質資源不足的問題。通過建立名校英語科優質課例資源庫,開展“共享式”名校網絡課堂,切實提高鄉村學校鄉村英語教師的研修實效。如英語學科錄制繪本教學、英語知識點講解等微課并在線分享,一方面,鄉村教師進行模仿實踐,另一方面,把微課運用到教學中提升教學質量。名校網絡課堂通過投放微課—專題培訓—同課同構—反思修正,引領部分教學能力相對較強的鄉村教師探索前沿課堂,促進專業能力跨越式提升。
4.開展“打卡式”網絡閱讀,筑牢專業理論基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我們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長洲區英語教師成長計劃讀書打卡活動。根據研修的主題,定期在研修坊QQ群推送閱讀文獻等資源供鄉村英語教師學習。英語教師在網絡平臺分享讀書心得,并相互留言點評,交流讀書心得等,以專業閱讀夯實專業理論基礎。截至目前,平臺有3000多篇英語教師閱讀打卡筆記。
5.開展“影子式”跟崗研修,推動專業能力提升
增設“基地校研修”模塊,開展“影子式”研修,解決“三個課堂”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實施而較少開展實地研修的實際問題。“影子式”研修即安排鄉村英語教師分批到城區、學區內的名校跟崗研修。鄉村英語教師像影子一樣跟隨導師工作學習,聽導師上課,參與名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在導師的指導下磨課上課。在“影子式”跟崗研修中,實現“線上課堂”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輔相成,實現專業能力提升的更大突破。
6.開展“競賽式”研修,助力研修成果的產出
以賽促學、促練、促用,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課堂教學、教學技能賽、微課制作比賽、優質課比賽等,通過層層選拔賽,搭建展示、交流研修成果的舞臺,形成賽研一體化的研修模式,促進個人成果的提煉與團隊的凝聚力。調查數據顯示,82%的鄉村英語教師認為基本比賽及課堂評比是促進專業成長較快的方式。教師在競賽中收獲了獎項,收獲了成長。
四、實踐及效果
自開展研究以來,連續四年在長洲區實踐檢驗,并輻射到了玉林市、東興市、蒼梧縣、藤縣、蒙山等市縣,帶動城區內外60多所學校開展研究,成果應用效果得到了上級領導及社會的高度評價。
(一)促進了長洲區中小學城鄉一體化發展
我區農村學校占比大,依托“互聯網+教育”,城市優質師資通過網絡授課使城鄉學生同步學習,實現了城鄉優質資源共享。依托“一校帶多校、一校帶多點”教研模式,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城區、學區、城鄉聯動教學與教研活動,進行雙向互動交流的主題教研,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有效搭建城鄉交流的便利平臺,解決了鄉村教師缺乏骨干引領的問題,突破鄉村學校老師外出路途偏遠、耗時費力,影響教學的困境。
(二)研究的成果惠及了廣大地區教師
豐富的資源庫成為教師充電學習的共享平臺,教師同步觀課、互動研討、教學相長,推動資源共享。豐富的資源庫可持續用于教研、師培,引領更多的教師成長。僅CCTALK平臺“長洲區互+教育直播課堂”群組,我區有816節直播課,觀課次數達64330次,在“長洲區英語教研群”我區有103節直播課,觀課次數達4271次;在“梧州長洲三個課堂”的專遞課堂,我區有75節課,累計時長58小時,觀課次數達4271次。轄區名師先后通過“梧州長洲三個課堂”平臺上傳優質教育資源,共458節,開展了33個線上教活動。
成果依托工作室等平臺發揮輻射力。長洲區的19個“三名”工作室的成員,通過上示范課、分享經驗、開展“五步式”主題教研等,推廣課題研究成果;借助“三名”工作室以及邊境地區精準幫扶項目將研究成果在梧州市區、岑溪市、蒼梧縣及防城港東興市進行推廣交流;課題組成員發表的論文通過中國知網等平臺發揮輻射力。
(三)增強了學生學習自主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互聯網+教育”,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網絡課程,開闊了學生視野,拓寬了知識面,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潛質和潛能得到有效開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了提高,學習的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升。例如,在英語教學中,名校網絡課堂分享優質資源,使鄉村的學生接觸原汁原味英語的機會多了,口語水平不斷提高;借助微課視頻進行預習、復習鞏固,學習的自主性明顯提高。在ABC全國青少年英語口語大賽中,長洲區100多名學生獲獎,有力證明了實踐研究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互聯網+教育”助力了鄉村英語教師專業發展,“1236”研訓模式,形成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劉志學.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J].教師教育論壇,2023(2).
[2]李小紅.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紓解[J].當代教育科學,2022(1).
[3]楊金勇.基于“三個課堂”整縣推進教師培訓:一種大規模低成本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11).
[4]朱獻梅.“三個課堂”賦能鄉村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以梧州市長洲區為例[J].廣西教育,2023(4).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