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 10.19764 / j.cnki.tsgjs.20240735
[本文引用格式] 趙崢.塑造\"人工智能+\"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新生態[J].圖書館建設,2024(3):24-26.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更迭和應用拓展,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產生深遠影響。根據OpenAI的研究,美國大約80%的勞動力會有至少10%的工作任務可能受到GPT模型的影響[1]。這表明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成為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石之一。為應對這一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2年報告提出,為適應這個將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世界,所有公民都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素養。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人工智能素養的提升受到空前重視,成為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制造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內容。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有助于提升勞動者的人工智能素養,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同時,更加智能的信息互動機制,更加精準的信息獲取策略,對社會各行各業均將產生重大影響,也為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帶來挑戰和機遇,不僅會改變信息資源管理的學科體系和教學內容,也將促使該專業人才的培養理念、評價標準和培養模式發生變革,新的行業趨勢特征要求重新思考并構建符合人工智能時代要求的高水平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體系。
1 人工智能素養成為信息資源管理人才的核心素養
自2018年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人工智能素養”進行了廣泛探討,形成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不僅關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和應用能力,還涵蓋了對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的全面理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普及,人工智能素養已成為衡量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的關鍵指標之一。
國外已有研究提出,人工智能素養包括一系列關鍵能力和設計要素,使公眾能夠批判性地審視人工智能技術、與之有效互動以及在多種環境下將其作為輔助工具[2]。人工智能素養包括17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社交互動等15種設計要素。其中,構成人工智能素養的五大核心要素包括對人工智能概念的基本認知、對其應用范圍的理解、對技術運作原理的把握、對技術應用方法的知曉以及人類對人工智能感知和反應的洞察[2]。為普及人工智能知識,研究者還設計了一系列教學策略,強調通過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將抽象概念與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如游戲、音樂等)相結合,以提高教學效果,為提升公眾人工智能素養提供了有益啟示[3-4]。近年來,中國積極向公民普及人工智能素養,制定人工智能素養相關政策、開發人工智能素養相關課程,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被其稱作是人工智能“先行、先試、先管”國家的典范。國內學者將編程能力、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計算思維、數據思維、批判性思維、設計思維等納入人工智能素養范疇,并基于此提出人工智能素養框架核心要素,從技術實踐、跨學科思維、倫理態度等維度對人工智能素養進行闡釋[5]。鑒于信息資源管理涵蓋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存儲、檢索和傳播等方面,而人工智能已快速融入到信息資源管理全鏈條,為其技術研發與應用的各個環節提供基礎技術支撐,人工智能素養實際上應該成為信息資源管理人才的核心素養。
2 新時代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智能交互、決策輔助、智能建模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應用潛力,為信息資源管理的智能化發展帶來強大賦能。但與之前相比,新時代信息資源管理人才也面臨著更多挑戰和難題,需要不斷提升人工智能素養,持續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促進跨學科合作、遵守倫理法規,并積極參與技術創新,以適應和推動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信息資源管理行業發展。
一是技術適應性挑戰。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加速,新算法、新工具、新平臺層出不窮,要求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對技術趨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判斷力。應用場景縱深拓展,覆蓋從基礎的文本檢索到高級的數據分析和模式預測等多個層面,要求信息資源管理人才能夠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選擇和應用恰當的技術和工具[6]。技術融合不斷演進,要求信息資源管理人才不僅要有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數據分析等跨學科技術知識,還要能夠深刻理解不同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效應。
二是跨學科知識整合挑戰。人工智能時代,信息資源管理人才面臨的跨學科知識整合壓力尤為突出。信息資源管理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界限,涵蓋了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網絡技術、法律倫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7]。因此,這種跨學科的知識融合需求不僅要求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具備寬廣的知識視野和創新思維,能夠理解并運用計算機編程、數據庫管理、數據挖掘、信息檢索等技術手段,同時也要掌握與信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倫理原則,具備持續學習意識和跨學科協作能力,將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技術應用于信息資源管理實踐中,提升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三是倫理與法律挑戰。這一挑戰的核心在于,如何確保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信息資源管理時,能夠遵守相關的倫理準則和法律法規,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并促進技術的負責任使用[8]。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倫理和法律問題,如算法透明度、算法偏見、機器自主決策的責任界定等,此類問題往往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這就要求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具備批判性思維,不僅對涉及信息資源的法律框架有深入的理解,包括但不限于知識產權法、個人數據保護法和網絡空間安全法等,而且要求其必須具備在復雜情境中做出倫理決策的能力,理解倫理規范,并能夠在實際工作中識別潛在的倫理沖突,進而采取行動。
3 打造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新生態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資源管理對人工智能的依賴性不斷增強,人工智能技術與信息資源管理的優化整合可以提高信息質量,使政府及企業獲得精準的信息和數據,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人工智能在信息資源管理技術研發上帶來科研工具、方法和范式的創新,在應用創新中加速滲透,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催化衍生出服務新產品、新模式,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面對多重機遇與挑戰,亟需從發展戰略、理論體系、培養模式、評價機制四個方面進行系統思考,打造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新生態。
一是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支撐現代化治理體系和產業體系。近年來,中央發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在此大背景下,需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人工智能+信息資源管理育才”。一方面,要深入調研當前信息資源管理人才自主培養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綜合研判信息資源管理人才發展趨勢,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創新人才培養路徑,靶向育才。另一方面,加快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不斷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評價、使用、流動等體制機制障礙,致力于培養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型信息資源管理人才。
二是夯實基礎理論體系,構建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靶畔①Y源管理”一級學科原為“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更名后的學科名稱更加符合數字經濟時代的人才需求目標。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資源管理”的概念逐步應用于世界各國政府、企業的管理實踐。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信息資源的數量和類型加速拓展,新形勢下亟需對人工智能時代信息資源的價值特性、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場景創新等進行系統深入的跨學科研究,積極推進多學科協同攻關,夯實新時代信息資源管理基礎理論,加快建設中國信息資源管理自主的知識體系,支撐構建跨學科的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體系。
三是注重政產學研協同,加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很多高校對信息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理念、機制、模式仍在探索中,大多仍采用傳統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未能和信息資源管理在政府、企業以及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密切結合,出現“產”“教”兩張皮的現象,亟需把握好政府、企業的新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加強人工智能素養,確保人才培養能夠符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要求,使人才培養與市場需要一致[9]。一方面,要構建與現代化治理體系和產業體系需求相一致的課程體系。改變以高校為主的“講、測、考”教學模式現狀,讓人才需求方參與教學大綱制定,與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建設類企業級別的仿真環境和技術實踐平臺,使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更加聚焦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須共建政產學研融合載體,在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景、提高其數據分析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人工智能素養和應用能力的同時,為專業教師提供研究場景,提升其專業水平。
四是完善人才評價機制,促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第一,加強教育質量監測。改進學業評價方法,引入國內外行業專家,以解決用人單位現實需求為牽引,構建基于培養過程大數據分析的質量監測平臺和多維綜合的信息資源管理人才評價體系,全方位評價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術能力,實行質量動態評價管理。第二,優化人才評價標準。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正向激勵作用,突出市場認可、市場評價,推動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組建人才評價聯合體,以人才市場價值、經濟貢獻為主要評價標準,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第三,加快人才評價數字化轉型。建設信息資源管理人才評價與管理服務數字化系統,通過數智化工具,為人才精準畫像,利用智能技術優化評測過程,實現人才全生命周期評價和動態監測。
參考文獻:
[1] ELOUNDOU T,MANNING S,MISHKIN P,et al.GPTs are GPTs:an early look at the labor market impact potential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EB/OL].[2024-04-10].https:// arxiv.org/abs/2303.10130.
[2] LONG D,MAGERKO B.What is AI literacy Competencies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2020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New York:ACM,2020:1-16.
[3] 吳亞婕,張春華,吳莎莎,等.K-12階段人工智能課程——政府審核批準的人工智能課程圖譜[J].開放學習研究,2022,27(3):1-16.
[4] 王春麗,邢海風.縱橫視角下人工智能素養的理論研究與行動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24,34(1):73-83.
[5] 楊鴻武,張笛,郭威彤.STEM背景下人工智能素養框架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4):26-32.
[6] 段薈,張海,王東波.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科研人員對ChatGPT態度、認知及應對策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3,46(7):17-24.
[7] 胡志偉,李陽,康樂樂,等.新時代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的高質量發展——2023年中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發展論壇紀要[J].圖書情報知識,2023,40(5):6-15.
[8] 肖鵬,蔡沅欣,陳苗.負責任創新視域下的信息資源管理(LIS)研究:初步展望與思考[J].圖書館建設,2022(1): 97-102.
[9] 吳丹,許浩,郭清玥.信息資源管理一級學科內涵與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3,67(1):75-82.
[作者簡介]
趙 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E-mail:bluelife99@163.com。
[收稿日期: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