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3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學科規劃與建設辦公室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評議組聯合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信息資源管理論壇暨中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本次會議聚焦面向國家戰略的信息資源管理研究、傳承與變革中的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建設與發展三個話題,共同探討數據資源和數據要素對學科發展和學科交叉帶來的機會和挑戰,共同見證傳統學科如何在一次次的守正創新中完成學科轉型,共同思考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性和學科圖景。據此發現,新時期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呈現范式躍遷,從“信息”走向“數據”;“頂天立地”是學科發展的不竭動力;兼容并包,學科交叉成為成為常態;繼往開來,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正當時的四點特征。
[關鍵詞] 信息資源管理研究 信息資源管理學科 新興交叉學科 中國信息資源管理論壇 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5 [文獻標志碼] A [ DOI ] 10.19764 / j.cnki.tsgjs.20231936
[本文引用格式] 賈詩威,王彥妍.繼往開新、兼收并蓄:國家數據戰略下信息資源管理的時代使命與未來走向——第二十屆中國信息資源管理論壇暨中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成立大會會議綜述[J].圖書館建設,2024(3):163-170.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20th Chin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um the Establishment Conference of the Chin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Alliance
Jia Shiwei, Wang Yanyan
[Abstract] The 20th Chin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um and the Establishment Conference of the Chin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Alliance, jointly hosted by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the Disciplin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fic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the 8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 Evaluation Group of the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were successfully held in Beijing from October 20 to 21, 2023. This conference focused on three topics: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national strategy,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s in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and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This conference jointly explor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data resources and data elements brough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rsection of disciplines, witnessed how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completed 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on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jointly thought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scientific landscape. Based on this,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ciplin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 presents four characteristics: a paradigm shift from \"information\" to \"data\"; \"standing tall and upright\" is an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nclu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has become the norm; building on past achievements to jointly usher in a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is at the right time.
[Keywords]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ary; Chin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um; Creation of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0 引 言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同一年度,一級學科“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正式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對重構學科自主的知識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出了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強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建設,交流信息資源管理行業發展,探討國家數據戰略下信息資源管理的時代使命與未來走向,2023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學科規劃與建設辦公室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評議組聯合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信息資源管理論壇暨中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成功召開。
本次論壇主題為“繼往開新、兼收并蓄:國家數據戰略下信息資源管理的時代使命與未來走向”,設有中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成立儀式、主旨報告、高端論壇三項議程,吸引了來自高校、研究機構、政府機關以及企事業單位近二百位專家、學者參會。會議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劉越男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易,國家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院長馮惠玲分別致辭,指出加快建構中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以下簡稱信管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發揮好信管學科聯盟作用、加強信管學科對國家戰略支撐作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1 面向國家戰略的信息資源管理研究
論壇的主旨報告聚焦數字中國、國家文化數字化、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帶來的學科發展機遇,著重探討數據資源在新時期的管理與應用,明晰信息資源管理的時代使命與未來走向。論壇共設兩場主旨報告,由南開大學教務部部長、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李月琳教授,南京農業大學信管學科帶頭人黃水清教授擔任主持人。
1.1 面向健康中國戰略的智慧養老數據資源體系的總體架構
以新興技術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是社會共同期許,對此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智慧養老相關政策,如《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民政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方案》等,明確提出完善養老數據要素體系和強化數據要素賦能的要求。
四川大學副校長姚樂野教授指出,當前智慧養老數據資源體系建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各主體(如養老機構、醫療機構、政府部門、家庭等)之間基于數據的服務協同尚未建立;二是數據資源零散分布在不同機構且缺乏統一標準;三是缺少數據資源的體系化的建設思路;四是缺少基于應用場景和養老需求的數據服務的設計。對此,信管學科應積極發揮學科優勢,探索智慧養老數據資源體系的組織結構和組織方式,分析數據資源體系的構成要素和要素間關系,從而指導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跨領域、跨部門、跨層級共享的智慧養老服務數據資源體系。
隨后,姚樂野教授以信息生態學為理論視角,確定智慧養老數據資源體系的四個構成要素,包括多元主體、數字資源、場景服務、系統集成,分別對應上述提及的數字資源體系建設四個問題。首先,智慧養老數據資源體系建設需要考慮多元主體的協同方式,其重點在于分析數據供需匹配的問題,探索數據供需指數與匹配模型。其次,智慧養老數據資源的體系化建設需對數字資源的內涵和價值進行梳理,探討其集成化、互操作技術與方法,推動其整合與共享。再次,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場景的智慧養老數據智慧化、智能化服務,以進一步釋放智慧養老數據資源的價值,提升各類用戶的使用體驗。最后,在全過程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方面,需要格外注意數據質量和安全問題,通過制定標準、質量控制、安全保障、運行機制來保障養老數據資源的隱私性和安全性。
總之,智慧養老數據資源體系是以智慧養老戰略為導向,是建立在多主體協同配合、體系化數據資源支持、數智化數據服務響應以及全過程系統集成服務四要素支持之下的生態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服務于智慧養老戰略目標實現。
1.2 信息資源管理視角下的數據要素研究:新領域與新方向
數據要素已經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我國近年來實施國家數據戰略,出臺了多項數據要素相關政策。對此,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孫建軍教授認為信管學科應該思考幾個問題:數據要素與信管學科之間的關聯如何?學科的核心議題有什么?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信管學科從過去的管理學科階段,逐步向信息管理、資源管理、知識管理階段發展,學科邊界在不斷擴大。如今,一級學科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探討學科與數據要素的關系可以從以下三點出發:(1)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向數字資源開發利用的范式轉變;(2)從數字資源向數據要素轉變,數字資源在過去以資產視角被廣泛關注,但數字經濟時代強調向需求導向的數據要素思想轉變;(3)從學科建設角度出發,應該主動服務數據要素戰略。總的來說,數據要素化推動了信管學科新思維的形成,所以信管學科應該結合國家戰略參與到對數據要素的研究中。隨后,孫建軍教授針對數據要素研究提出了八項核心議題:(1)信息資源管理視角下的數據要素基礎理論研究,探索數據要素高質量發展的概念術語、理論框架、理論模型以及基礎理論體系;(2)經濟發展與數據開放共享,探索數據流動、交易、開發共享、價值實現問題;(3)數字經濟發展和數據安全,探索統籌安全發展的數據安全保障問題;(4)數據經濟與個人數據保護問題;(5)用戶行為視角下的數據要素市場,從行為視角探索數據要素市場運轉問題;(6)數據要素與圖書館數據服務;(7)面向數字經濟的情報服務;(8)檔案數據要素價值實現。
最后,孫建軍教授提出未來信息資源管理發展的幾點思考,包括數據要素跨學科研究中的信管學科定位、領域信息資源的治理和數智融合、數據要素應用探索、智能技術新功能把握、面向數據要素市場的信息特色活動、融合技術要素和數據要素。
1.3 面向文化強國戰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管理理論體系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推進,構建中國特色公共文化管理理論體系成為響應文化強國戰略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對此,南開大學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柯平教授提出三個問題:公共文化管理的理論基礎是什么,我國在公共文化管理領域如何實踐,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管理理論體系。
對于第一個問題,公共文化管理無疑是一個交叉領域,其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經濟學、公共管理學、傳播學、社群信息學。其中,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相關研究將公共文化服務視為公共物品,以公共物品供求均衡理論來指導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以公共管理學為理論基礎的相關研究通過“新公共管理”理論來引導公共文化服務改革;以傳播學為理論基礎的相關研究將公共文化傳播視為文化傳播理論的重要領域;以社群信息學為理論基礎的相關研究主要解決公共文化領域的文化不平等和文化公平問題。
對于第二個問題,柯平教授詳細介紹了嘉興市在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農村文化禮堂、文化服務建設中的社會合作經驗,以各類公共文化管理實踐促進公共文化管理理論的創新。基于學界與業界的良好互動,柯平教授總結了我國公共文化管理的實踐經驗對理論創新的幾點貢獻:一是文化法治化,如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等;二是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與均等化,以中央政策推動為契機,通過理論指導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與均等化的實踐創新,隨后以實踐創新為源泉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三是學界參與到公共服務標準的制定工作中,并發布《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年版)》;四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五是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包括國家公共文化機構評估定級、地區性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公共文化機構第三方評價;六是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提供理論指導;七是公共文化數字化的理論建設。
對于第三個問題,柯平教授闡述了公共文化管理的價值鏈,包括公共文化生產管理、傳播管理、服務管理、機構管理四大構成要素,每個要素下又細分子主題,如服務管理要素下包含公共文化服務制度、服務體系等。同時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公共文化管理理論體系的幾點設想:一是發展公共文化政策管理理論,倡導未來政策要朝著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發展;二是發展公共文化戰略管理理論,關注區域與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和戰略能力;三是發展公共文化大數據管理理論;四是發展公共文化治理理論。
1.4 情報賦能探索中的專業智慧
情報賦能是情報工作和情報研究的核心,旨在通過情報提升用戶的決策分析能力。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王延飛教授從情報賦能的研究關切、情報智慧的專業認知、專業智慧的賦能響應三方面討論了情報界在情報賦能探索中的專業智慧。
情報工作和情報研究的本質是解決決策過程中的信息不完備問題,包括信息獲取障礙問題、內容質量問題以及信息真偽迷霧問題。因此,情報賦能探索研究的關鍵是構建和爭奪信息優勢。情報智慧(wisdom)表現為對智能(intelligence)的運用,故情報產品的生產實際上是運用智能、顯露智慧的過程,情報研究工作中的智慧體現在對情報素材的凝練與組織上,對情報結論的謀略性要求上以及對情報投送的方式與渠道的設計和管理上。在具體研究工作中,情報智慧的專業認知嵌入到不同的情報任務場景之中,旨在對特定信息環境下完成特定任務的情報工作情景進行刻畫和描述,此過程中情報線索非常重要。情報線索是指針對特定對象進行感知刻畫所需的情報事實。在專業智慧賦能響應方面,其重點在于對情報事實的摹因a構建。其中,情報事實是指情報分析人員在回答情報客戶“什么情況”問題時所使用的有關特定事物變化和動向的描述性材料,對這些描述性材料的摹因構建包括以下步驟:(1)對情報事實的追根究底;(2)對原初WIKID(wisdom, intelligence, knowledge, information, data)的重訪再用;(3)對WIKID中有價值部分的發現、提取和打磨,即一個個便于客戶吸收的摹因的設計和萃取;(4)對情報內容的背景調研和解讀賦意;(5)對成系列關聯摹因的分級、編排、呈現和導視,包括摹因組合的譜系和框架的發現、生成和構造。
最后,王延飛教授對賦能響應中的情報技術譜系、學術認知譜系、情報理論探索的現實動態進行梳理,指出情報理論探索需要聚焦于現實實踐問題、實踐專業問題以及情報理論問題。
1.5 國家數據戰略下建構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的使命與路徑
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就是自主建設中國特有的檔案學認識和經驗的系統,包括檔案學的概念、觀點、思想、理論、方法、工具等,涵蓋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張斌教授從建構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的價值、使命、基礎、路徑四方面展開報告。
從價值方面看,建構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體現出社會價值、學科價值、學理價值和實踐價值。具體而言,建構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契合了數字中國建設的需求,有助于推進檔案學研究范式的創新,從中國實踐活動中總結本土知識體系,進而助力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發展。從使命方面看,建構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肩負著以下責任:(1)創新中國檔案學知識生產機制以科學回答“中國之問”;(2)提煉中國檔案學的本土化經驗以回答“世界之問”;(3)推進中國檔案經驗學理化闡釋以回答“人民之問”;(4)回應中國檔案事業變革與創新以回答“時代之問”。從基礎方面看,伴隨著一級學科更名和數字化革命,建構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是對戰略機遇期中國檔案事業的積極回應,是推動中國檔案治理經驗走向世界舞臺的重要基礎。在這之中,我國擁有一系列鮮活豐富的檔案實踐樣態,具備日臻完備的檔案研究體系和學術共同體以及規模空前的檔案學教育體系,均為建構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提供了堅實支撐和實踐經驗。
最后,張斌教授針對實現路徑提出五點想法:一是以開放包容為理念,融合國外優秀成果與本土經驗;二是以知識創新為目標,回應中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三是以國家戰略為牽引,主動推進檔案學學科數字轉型;四是以學科建設為基點,提升數智時代檔案學科話語權,打造基于國家數據戰略的相互補充、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新型檔案學學科體系框架;五是以服務社會為宗旨,聚焦新時代檔案智庫參考價值,將建構自主知識體系與服務社會發展相結合。
2 傳承與變革中的信息資源管理學科
面對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機遇和新興技術挑戰,傳統圖情檔學科應如何堅守學科基礎并促進學科變革發展?論壇設立“傳統學科的堅守與變革”高端對談,邀請九名專家共同解讀信管學科建設的傳承與變革,《中國圖書館學報》常務副主編吳澍時研究館員擔任主持人。
2.1 傳統學科的學科基礎
傳統學科的研究對象一直聚焦于各種信息資源,包括傳統的文獻資源、信息資源,以及在學科發展中不斷延伸出的知識資源、數據資源b。尤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些傳統概念(如檔案、文獻)逐漸成為獨特的數據對象c。例如,檔案學與檔案工作的研究對象在國家數據戰略導向下逐步走向數據化、數智化,促使傳統檔案學科的知識體系與數據科學產生交融,催生如計算檔案等檔案學研究新方向,煥發檔案學和檔案工作的新生機d。
在堅守學科本質之外,信息資源管理的主要對象還涉及相關的活動和行為,如信息生產、采集、加工處理、存儲、檢索、傳播、使用、控制、保存、銷毀等[1],與傳統圖情檔學科所關注的信息相關活動和行動相一致。可見,傳統圖情檔學科的理論框架和范式仍未過時,由此發展出來的理論知識(如信息檢索、信息組織等)對當下學界研究、業界實踐、社會發展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仍具有指導意義e。因此,傳統圖情檔學科的一些理論和方法都可以直接或適當創新后應用到國家數據戰略之中,為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和發展提供支撐作用。
2.2 傳統學科的發展困境
傳統學科的堅守和變革需要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其發展困境聚焦于學科建設、資源建設、人才培養三方面。
在學科建設方面,一級學科更名給學科建設帶來機遇與挑戰。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張久珍教授指出,傳統學科面對發展需要做的是增量,只有通過增量,才能實現擴大招生。以北京大學為例,該校的教學改革是圍繞國家數據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推進的。當前的信息技術變革讓圖書館和出版變得更加重要,一些頭部互聯網企業開始尋求與圖書館和出版社的合作,對此北京大學在充分論證學科邏輯后建立了出版學碩士點和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力圖擴展更新學科知識體系。
在資源建設方面, 傳統學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趙亞娟研究員將其總結為四點:(1)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科研攻關的決策需求的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組織、支撐、模型研制存在不足;(2)面向垂直領域創新鏈的全鏈條,在數據規范化、知識智能感知、加工與模型化應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3)面向國家科技安全與風險防范,自主可控的科研信息數據體系的建設存在較大風險;(4)在實現多模態、多維度、可用可信的數據體系和應用模型方面,以及面向國家數據戰略的科技情報數據要素研究和儲備方面也都存在不少挑戰。
在人才培養方面,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艷紅教授歸納出傳統學科面臨著以下五個困境:(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難,可能存在培養目標偏離需求的現象;(2)人才培養主體中的社會主體參與度不夠,容易出現重理論而輕實踐、重學科知識訓練而輕跨學科能力培養、重高校需求而輕行業需求反饋的現象,從而影響畢業生適應性;(3)人才培養內容創新難,課程體系相對保守;(4)師資隊伍力量仍需加強,部分院校存在師資老化或師資年輕化現象,導致學科點不夠穩定;(5)人才培養制度保障難,人才績效評價欠科學。
2.3 傳統學科的突破方向
過去十年,兩化融合、智能制造、數據要素等概念的出現催生了新的商業形態和應用場景,這給信管學科帶來諸多研究問題,也進一步促使學科形態嬗變。回顧傳統圖情檔學科的演進歷史,以數據產品為管理形態的第三次學科浪潮已經來臨[2]。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曹高輝教授指出,盡管傳統圖情檔學科中的序化和組織是最亮眼的理論成果,可以為國家數據戰略下的數據表示、信息描述、數據治理等提供一個理論指導,但國家數據戰略是多階段、多環節、多主體的戰略協同,即需要多學科、跨學科知識的共同支撐,因此建議在進行研究時融合其他學科理論,對DIKW(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鏈條進行深化和拓展。
在學科知識體系創新之外,學科話語體系同樣在學科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黃水清教授認為,學術期刊相關從業人員應該認識到學術刊物絕不是平面媒體,而是信息交流的平臺或樞紐,這些期刊工作與我們學科都是密切相關的。例如,面對社會傳播效應有待提高的問題,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公眾號在知網發布之前發布新稿件,既可以引流增加文章閱讀,也可以及時收到讀者反饋。同時,期刊編輯需要明確學科邊界,避免文章選題和研究問題過于寬泛,學術期刊也需要繼續保持期刊定位和期刊特色,這樣才能為構建學科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貢獻。
3 新興交叉學科建設與發展
信管學科一直堅持“文獻傳統”和“計算傳統”兩個基本傳統,前者關注文獻對象的描述和利用,后者將各種技術應用于信息的管理[3],由此催生新興二級交叉學科的誕生。本場高端對談以“新興學科的成長與未來”為題,邀請八名專家分享自身的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經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學計量與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楊代慶擔任主持人。
3.1 新興學科的交叉領域
數字變革帶來的問題是全方位的,這與信管學科內涵的擴增是同步同軌的。因此,信管學科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闡釋自身本源是什么,更需要去強調學科貢獻以及對現實的指導解釋,引領學科邊界和研究領域的拓展延伸,擴大學科的敘述邏輯和敘事結構的影響力f。在新文科建設和一級學科更名背景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河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十二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設置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4],從數據、信息、保密、出版、文化、經濟等多個維度擴展信管學科的邊界與領域[5],并與新聞傳播、工商管理、醫學、計算機、歷史等學科展開交叉合作,充分體現信管學科的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質。有必要指出,信息資源管理院系的二級學科體系革新必須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如文化強國戰略、數字中國戰略、健康中國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
3.2 新興學科的建設策略
基于不同的院情和校情,信息資源管理院系對于新興學科的建設策略有三:(1)以傳統學科為基礎,探索開設交叉領域方向。該策略適用于新興學科建設的起步摸索階段,四川大學的新興學科建設便屬于該模式。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袁莉教授表示,四川大學的信管學科開設在公共管理學院,必須考慮怎么跟公共管理學科交叉融合,因而形成了公共文化管理、應急情報體系、智慧社會數據治理、檔案信息智能化管理的特色研究方向。(2)堅守傳統領域,拓展二級學科體系。例如,河北大學背靠學校深厚的人文傳統和學院雄厚的文獻資源特色,自主設置文獻學作為優勢學科,不僅對傳統圖情檔學科的發展建設、教學科研起到反哺作用,同時從學科視角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提供支撐作用g。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自2009年開始拓展二級學科群,以數據管理與分析、數字人文雙翼來布局新興學科建設h。(3)跨界融合,打造交叉學科群。南開大學信管學科與工商管理學科、新聞傳播學科一同開展諸多學科交叉合作,如打造信息安全管理方向的MBA項目、與南開大學出版研究院共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博士等i。
3.3 新興學科的未來發展
新興學科的發展依賴于創新驅動、應用引領和技術賦能[6],所有信息資源管理院系都面臨新興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挑戰,部隊系統也不例外。面對新興技術對現代戰爭模式的重塑,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薛匡勇教授指出,信息戰已經成為現代戰爭的本質,其核心在于信息全面獲取、信息要素共享、海量數據傳輸、資源深度融合、高效數據分析、智能化決策功能,這種轉變既對部隊系統的傳統學科轉型帶來挑戰,也為新興學科建設帶來契機。
盡管新興學科建設如火如荼,各院系仍不約而同地面臨人才隊伍不足、新興學科如何創建原創性理論及擴大學科話語權的問題,即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問題。對此,多位專家提出如下建議:(1)針對人才隊伍問題,不僅需要培育專業的教師科研團隊,同時需要將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內容增加至人才培養方案i,強調以育人為先、以學生為本、教學優先于科研,優先建課程、建教材、發展學生項目h。(2)針對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問題,破題關鍵在于堅守傳統領域,在本學科內部實現理論創新,在應用領域方面以學科為核心進行拓展,以此推廣學科話語和擴大學科陣地j。在這方面,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蔚海燕教授提到華東師范大學設置的情報學、圖書館學、商業分析二級學科為整個學科發展帶來了很大優勢,不僅教學方面成果顯著,相關學術研究也更多地服務于信管學科,為構建學科自主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4 總 結
“繼往開新,兼收并蓄”,本次論壇圍繞國家數據戰略下信息資源管理的時代使命和未來走向,共同探討數據資源和數據要素對學科發展和學科交叉帶來的機會和挑戰,共同見證傳統學科如何在一次次的守正創新中完成學科轉型,共同思考信管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性和學科圖景。
可以看到,新時期的信管學科呈現四點特征:(1)范式躍遷,從“信息”走向“數據”。學科數字化轉型以來,信息管理領域的研究對象從傳統的信息資源拓展至數據資源和數據要素,研究范式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延伸至“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研究范式的變革帶來舊與新的碰撞、理論與方法的變革以及基本研究框架的變化,為我們學科的前進帶來了新的可能。如何在變革中達成學科內的共識,并與相關學科、領域實現協同,是未來值得關注的問題。(2)“頂天立地”是學科發展的不竭動力。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學術研究,信管學科始終關切國家戰略需求和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堅持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只有扎根中國大地的新現象、新問題,以學科研究助力國家發展,才能使學科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3)兼容并包,學科交叉成為常態。信管學科具有天然的交叉學科屬性,學科間的相互借鑒、優勢互補以及基于共同關心的研究問題而形成的合作,使得諸多新理論、新方向、新領域、新興學科得以誕生。(4)繼往開來,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正當時。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科,信管學科必須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以本土研究和實踐經驗創新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更好地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參考文獻:
[1] 賴茂生.信息資源管理的起源、演化和內涵[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3,46(4):1-7.
[2] 周文杰.圖情檔學科嬗變的\"第三次浪潮\" :數據管理[J].圖書館建設,2023(4):4-10.
[3] 馬費成.守正創新,繼續推進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的發展[J].情報資料工作,2023,44(1):13-14.
[4] 教育部.學位授予單位(不含軍隊單位)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名單[EB/OL].(2023-06-30)[2023-11-2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 A22/202310/t20231009_1084652.html.
[5] 吳丹,許浩,郭清玥.信息資源管理一級學科內涵與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3,67(1):75-82.
[6] 馬費成,張帥.我國圖書情報領域新興交叉學科發展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3,49(2):4-14.
[作者簡介]
賈詩威 1995年生,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算法社會問題、數字不平等。E-mail:jiashiwei422@ruc.edu.cn。
王彥妍 1989年生,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檢索、信息行為、數字人文,本文通訊作者。E-mail:yanyanwangruc@ruc.edu.cn。
[收稿日期:2023-12-13]
① 摹因(Meme),由英國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正式提出。原指文化傳播的微觀單位,后發展為“以書面語言、文字、圖像或其他表現形式出現的理念,能被人迅速理解并傳播”。
② 選自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臧國全教授發言內容。
③ 選自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王曉光教授發言內容。
④ 選自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丁華東教授發言內容。
⑤ 選自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張洋教授發言內容。
⑥選自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裴雷教授發言內容。
⑦選自河北大學教育教學質量評估與教師發展中心主任金勝勇教授發言內容。
⑧選自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劉越男教授發言內容。
⑨選自南開大學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李月琳教授發言內容。
⑩選自吉林大學商學與管理學院馬捷教授發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