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協調發展,對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格局有重要意義。基于空間計量方法,描述和分析公共文化服務區域內發展差異和空間關聯特征,結果表明,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區域整體呈現“南高北低”的梯度空間分布格局;近年區域空間內呈集聚發展態勢,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互動關聯頻繁;在區域空間發展關聯關系網絡結構中,蘇南地區尤其是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關聯關系較強,蘇中和蘇北地區城市易受到周邊輻射影響;區域空間關聯網絡板塊內部存在集聚效應,板塊間存在要素傳遞路徑。促進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應推進區域整體性建設,重視區域關聯關系;深化區域間交流合作,優化區域空間布局。
[關鍵詞] 公共文化服務 空間關聯特征 空間計量 區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52 [文獻標志碼] A [ DOI ] 10.19764 / j.cnki.tsgjs.20220884
[本文引用格式] 司蒙蒙,孫寧,陳雅.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特征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圖書館建設,2024(3):93-105.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模式研究”的系列成果,項目編號:21BTQ042。
Analysis of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s: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Si Mengmeng, Sun Ning, Chen Ya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ter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Based on the spatial measurement method,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rea, and explains the dynamic evolution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 whole presents a gradi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high in the south and low in the nor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trend of agglomerativ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regional space, with frequent interactions and interconnections amo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various citie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exhibits a strong correl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southern cities of Nanjing, Changzhou, Wuxi, and Suzhou.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cities are susceptible to the influence of surrounding areas. Regional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demonstrates an agglomeration effect with element transfer path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Jiangsu Province, we should promot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regional relationships; deepen reg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optimize regional spatial layout.
[Key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 Space metrology;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0 引 言
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內容,在區域一體化戰略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各種文化要素資源不斷向發達城市集聚,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空間形態也由單個城市向都市圈、城市群等區域組織形態轉換,出現區域化發展格局[1]。但由于各地經濟水平差異較大,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并不均衡[2]。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3](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完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實現區域共建共享;同時,《規劃》還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創新服務模式,發揮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作用,以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同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印發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4]提出,要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布局,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從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全局性謀略和戰略性布局來看,綜合分析公共文化服務區域發展的空間關系,尊重區域發展差異,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文化創新引領作用,是形成合理梯次布局、科學均衡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的關鍵一環。
研究社會經濟活動區位布局和關聯關系、影響因素的學者早就闡述和證明了區域發展是社會要素、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社會活動客體的存在和運行,一定與其他客體發生聯系,也就形成了簡單的空間關聯結構[5]。近些年來,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都把區域均衡發展視為其主要的發展方向[6]。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關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夏國鋒等[7]、閆平[8]從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角度論述區域協調發展重要性。傅才武等[2]、彭雷霆等[9]、鄭滿生等[10]從定量角度,通過測算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得出目前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呈現不均等的發展格局態勢。還有一部分學者在此基礎上,從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等級規模、空間格局等宏觀視角轉向區域內資源要素流動產生的區域空間關聯變化的微觀層面[11-13],進一步分析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空間特征、影響因素及空間溢出效應。例如,杜荷花[14]對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進行測度,結果表明當下配置不均現象嚴重并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張藝煒等[15]使用地理探測器方法分析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空間分布的格局,結果表明省級層面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呈現“東南高、西北低”的空間分布特點。
現有的文獻對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進行多尺度(區域間、城市群、某個省份等)和多領域(圖書館、文化館等)的分析,但理解過于靜態化、絕對化,以致難以全面分析區域發展的真實情況。考慮公共文化服務作為一種公共資源要素,其區域發展具有資源流動的雙向性和互補性,服從空間集聚和溢出的發展規律,應該對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系進行更加全面和動態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為研究對象,使用空間自相關、引力模型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闡述其區域發展的空間關聯特征,探索區域空間布局合理均衡的有效路徑,為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1 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發展的理論基礎
1.1 區位要素決定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發展
在區域發展的理論研究中,不論是區域集聚發展的中心地理論還是區域擴散發展的產業轉移理論,地理區位要素都是決定區域空間發展形態的核心基礎要素[16]。在一定的區域空間內,城市所處的位置與距離決定該區域空間發展的范圍、集聚和擴散程度,地理位置鄰近易于產生關聯,反之則關聯關系較弱[17]。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也遵循一般性的區域發展規律,其運行活動在空間上呈現集聚和擴散狀態,并產生關聯關系。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其發展要素如“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容易在鄰近的城市間進行雙向傳輸,布局空間關聯結構的嵌入和互聯,形成了初始的空間關聯關系格局。因此,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區位要素是決定空間關聯關系的基礎。
1.2 產業空間集聚主導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轉換
在區位要素的作用下,公共文化服務初步實現了區域內空間關聯,形成了初始空間關聯發展的輪廓。區位理論認為,經濟的外部性與技術的外部性促使了社會經濟活動在空間集聚發展[18-19]。增長極理論認為,社會經濟活動空間集聚首先在具有優勢的地區發生,隨著不斷集聚形成增長極,發展要素逐漸向周圍輸出擴散,與周邊城市聯系增強,進而帶動周邊共同發展[20]。Duranton等[21]認為,區域內產業空間集聚程度越高,其影響的區域規模越大,區域內產生的關聯網絡關系愈加緊密。在一定的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較高的城市,大多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服務活動輻射周邊中小城市,逐漸形成區域空間集聚發展,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就目前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實踐看,空間集聚優先出現在我國東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較高的發達城市,與周圍城市產生較高的關聯關系[15]。在這個過程中,區域空間內部聯系加強,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區,促使空間關聯關系的動態演變。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空間集聚主導區域內空間關聯關系轉換的作用機制,不僅清晰解釋了區域內發達城市如何影響周邊城市,還說明了在區域空間內,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是功能互補的。
1.3 價值導向穩定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結構
在區域空間格局演變過程中,不管是初始空間網絡布局還是專業化功能分區,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目標取向是通過提升區域整體發展質量和公眾的社會福利水平,來實現區域內不同等級城市間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故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價值目標是形成區域利益共同體,維護空間發展格局穩步向前的關鍵[22]。在后工業化時期,市場經濟催化區域形成一體化價值目標合作的空間關聯關系,區域內城市依據自身有優勢的要素稟賦進行分工合作,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形成空間關聯聯系結構[23]。
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區域一體化發展目標可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包容性發展,有利于區域整體協調和穩定。在價值目標導向下,著眼于區域發展不平衡點,讓優質文化資源稟賦在區域空間的城市結點流動,創新發展,促進區域內專業化功能區,實現價值傳遞與增值。只有這樣,依托于區位要素的空間關聯和產業化功能分區,才能讓區域的發展更加符合整體利益,避免重復建設、服務效率降低等問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江蘇省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基于3個方面原因:①江蘇省具有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如國家一級公共文化設施總數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8 016個,覆蓋率高達97%[9,24];擁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12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區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②江蘇省地理稟賦優越,該省東南部與浙江省、上海市毗鄰,西與安徽省相接,北靠山東省,地跨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是長三角甚至東部沿海地區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聯系紐帶。省內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以及沿海發展帶等共同構成了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北翼核心區,為區域公共文化服務要素流通提供極大便利。江蘇省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空間關聯中承擔重要的支撐作用。③區域政策支持。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長三角一體化區域發展戰略等支持區域發展政策較多,有利于文化要素資源流動,促使區域空間關聯更為密切,區域空間結構形態具有典型特征。
2.2 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原始數據均來自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2023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江蘇文化和旅游年鑒》(曾用名《江蘇文化年鑒》)、江蘇省人民政府網站、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網站〔曾用名江蘇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網站〕等。為更加全面研究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差異,本文使用蘇南(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蘇中(南通、揚州、泰州),蘇北(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地理分區[25]。同時,為保持原始數據不受0值和負值干擾,進行了無量綱化處理[25]。
2.3 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評估指標體系
為提高評估指標體系設置的科學性,遵循指標遴選客觀性、可比性和獨立性原則,本文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基礎和導向,參照公共文化服務便捷性、可獲得性、可及性等服務目標,結合相關學者研究的評價指標體系成果,參考傅才武、趙益民、李少惠等學者[2,25-26]的研究,從投入—產出角度,根據已公開發表的數據,盡可能詳盡地構建指標體系,以“基礎設施”“從業人員”“公共文化產品”“財政投入”“公眾參與”5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選取“每百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數量”“每百萬人圖書館建筑面積”等18個二級指標,具體如表 1 所示。
2.4 研究方法
地理學第一定律認為,任何事物都是與其他事物相關聯的,只不過相近的事物關聯更緊密,這也說明,事物某一屬性彼此之間在空間范圍內可以相互影響[14-15]。空間相互作用原理源自牛頓力學原理。該理論中的引力模型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領域空間相互作用之中。Zipf[27](1946)最早使用引力模型,反映兩個城市之間人口流動產生的空間聯系,之后Smith[28](1989)和Witt等[29](1995)進一步確認和拓展,使其逐漸成為研究要素空間相互作用的一個主流模型。這些理論對我們分析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特征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本文首先闡述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整體分布格局和整體關聯性,在此基礎上遵循由線到面的分析思路,層層遞進,刻畫空間關聯關系,詳細分析區域空間發展的關聯結構特征。主要采用熵值法計算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全局莫蘭指數(Global Moran’s I)衡量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相關性,引力模型測量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具體空間關聯關系與方向,社會網絡分析法梳理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的網絡結構。將全局莫蘭指數和引力模型、社會網絡分析法相結合,可以測度并指明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空間發展狀況,全面地分析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特征。
(1)計算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的熵值法。熵值法測度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的基本原理是,根據評價指標數值的特征比重,熵值、變異系數來確定各類指標權重。熵值法可以有效避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各項內容賦權的主觀性,客觀反映區域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綜合水平,熵值越小其反映的信息越多,權重也越大[15]。


(4)衡量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關聯關系的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是通過分析關聯關系數據,評價一定區域內復雜網絡結構特征的系統分析方法[31-33]。社會網絡分析法認為,無論哪種規模等級的區域范圍內都存在關聯關系,通過計算分析這種關聯關系的特征,可以客觀清晰地展示關系結構層次,進而分析區域網絡中各個城市間的相互關系和結構特性。本文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刻畫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結構中節點與城市群關系結構,不僅能更為詳細地解釋區域空間發展的整體關聯程度,還能反映個體在空間關聯結構中的角色和地位,旨在全面詳細闡述區域空間關聯特征。網絡密度和關聯度反映關聯網絡中關聯數量和關聯方式,能大體描述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整體關聯網絡特征。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關聯網絡結構中,各節點(城市)的地位和產生的影響通過度數中心度、中間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表征。塊模型進行空間聚類,探討區域空間關聯網絡的內部配置以及每個節點城市在該板塊內如何定位及其影響,來說明公共文化服務區域網絡群特征,進而描述空間關聯網絡中各板塊間的傳遞路徑。
3 結果與分析
3.1 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整體空間特征分析
3.1.1 整體空間分布特征
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高低是決定其區域空間格局發展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區域發展重心。對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整體空間分布特征描述,能夠簡單直白地反映空間發展規模狀態,得到區域空間格局的初步輪廓。
根據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指數計算結果,可知以下內容:①從江蘇省蘇南、蘇中和蘇北3大區域層面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分布情況。總體來說,這3個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呈現波動狀態,出現從蘇北向蘇南逐漸遞增的梯度發展格局;蘇南一直保持實力強勁態勢,發展水平遠遠高于蘇中和蘇北,但近5年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較為平穩;蘇中高于蘇北,但兩者差距并不是很大,近5年其上升發展態勢強勁(見下頁表2)。②江蘇省各個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分布情況(見下頁圖1)。從2010年至2022年,江蘇省各個城市幾乎都呈上升趨勢,個別城市于2022年出現下降微調,如南京市、蘇州市、連云港市;其中蘇南地區的蘇州市、南京市、無錫市是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前3名城市,常州市、鎮江市漲幅平緩;蘇中地區南通市、泰州市近幾年漲幅明顯,揚州市漲幅平緩;蘇北地區宿遷市漲幅明顯,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漲幅平緩。

基于上述整體空間分布情況,大體得出: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南北分異態勢明顯,蘇南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較高,蘇北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較低,南北差異較大。主要原因:第一,蘇南地區各城市普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均GDP排名位居全省前列,財政保障充足,文化資源豐富,且與周邊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較高的上海市、浙江省聯系密切;第二,蘇中地區各城市受蘇南輻射帶動作用強,靠近沿海具有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但具有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不多,整體競爭水平居中;第三,蘇北地區各城市人口較多,人均文化資源不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較其他兩區稍有落后,受正向空間輻射作用的影響弱,處于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低值。
3.1.2 整體空間關聯性
運用全局莫蘭指數方法分析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整體空間關聯性特征。根據計算得到全局莫蘭指數結果(見圖2),江蘇省各地級市2019年(包括該年)之前的全局莫蘭指數數值均為負值,呈現空間顯著負相關,說明江蘇省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空間差異大;2022年該指數為正值,呈現空間顯著正相關,說明江蘇省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存在正向空間相關性。如圖3所示,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發展特征在時間序列上呈現緩慢上升到下降再集聚升高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不均衡;也說明早期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呈分散狀態,但近年來,區域發展在空間上出現集聚特征,區域內關聯發展呈緊密趨勢。

3.2 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分析
3.2.1 空間關聯關系線
上文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分布特征與關聯性分析得出,2022年全局莫蘭指數呈正值,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緊密,因此,采用該年度數據,進一步使用引力模型詳細分析與刻畫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結構。
借助ArcGIS軟件的Data Management工具繪制2022年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區域空間關聯關系線,基于測算得到的城市聯系強度,利用自然斷點法將聯系強度劃分為5個等級[34],等級最高的為五等級,線束粗、聯系強,其次為四、三、二、一等級(見圖3)。整體上看,首先,江蘇省蘇南地區關聯線束數量最多,也最為密集,蘇中地區次之,蘇北地區最少,與江蘇省3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的分布情況一致。其次,蘇南地區集中了五等級深色粗線與四等級淺色粗線和三等級深色細線網絡線,蘇中地區主要是三等級深色細線網絡線,蘇北地區則是二等級和一等級淺色細線網絡線。不同等級網絡線,反映出江蘇省從南至北區域城市之間關聯程度不斷降低。 就具體城市來說,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4個城市間互相連接,逐漸形成蘇南高水平等級中心區域,蘇中地區雖然不如蘇南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高,但逐漸形成以揚州市為中心,包括南通市、泰州市在內的中等級發展圈層,蘇北地區鹽城市、淮安市、宿遷市和徐州市的發展圈層也開始顯現。江蘇省總體上關聯關系呈現從蘇南到蘇北“核心—邊緣式”空間關聯關系結構。

3.2.2 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結構
(1)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結構特征
采用Ucinet軟件的Density、Reachability和NetDraw可視化工具測算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關聯關系網絡的網絡關聯度、密度和關聯關系數,計算結果如下:
①網絡關聯度為1,說明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存在關聯關系,且呈現網絡結構。網絡等級度為0,說明區域內城市間有關聯渠道。網絡關聯度和網絡等級度計算結果共同說明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可達性較好,空間聯系緊密,組成的關聯結構較為穩健;也表明該省份具有十分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所有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之間都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空間關聯關系。
②網絡密度值是0.865 4,網絡關聯關系數135條,表明隨著江蘇省整體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要素在城市內部和跨城市交流互動頻繁密切,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間合作與協調的優勢,形成一定的發展規模,避免集聚不經濟a和建設成本的浪費,有利于發揮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整體優勢。但網絡密度值也要結合本省公共文化服務關聯產生的成本與費用共同考慮分析,避免影響公共文化服務效率。只有維持合適的網絡密度才能保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網絡關聯度、網絡密度和網絡關聯關系數的數值說明了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整體關聯關系密切且復雜,但同時也說明江蘇省內各城市存在提升發展空間,城市間合作有待加強。
(2)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節點特征
本研究采用Ucinet軟件的Centrality工具,測算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關聯網絡中各城市的點度中心度、中間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具體城市在江蘇省整體關聯網絡中的狀態和地位情況如下頁表3所示。
①點度中心度。點度中心度代表了各城市對外輻射和接受外界影響作用的程度。由表3可知:蘇南地區除南京市外其他城市點入度大于點出度,表明這些城市的吸引力大于輻射力;南京市點出度大于點入度,且點入度數值遠遠低于其他城市,說明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輻射能力較強,會向其他城市輸送公共文化服務要素(如資源、信息、人才)等,產生空間外部性作用,帶動周邊其他城市形成集群聯動的發展態勢;常州市、無錫市點入度與點出度相等,說明這兩個城市受周邊城市的吸引力與輻射力相同。蘇中地區揚州市位于江蘇省中部,是連接蘇南和蘇北的重要樞紐,地理位置優越,并且該市公共文化資源較為豐富,文化創新與整合能力較強,財政保障較為充足,點入度大于點出度,說明揚州市在區域空間內吸引公共文化資源的能力大于其輻射周邊城市能力,在蘇中地區容易形成集聚效應;泰州市點入度與點出度一致,說明該城市在區域內與其他城市之間的關聯關系較為平衡;南通市點入度小于點出度,說明該區域輻射力大于吸引力。蘇北地區除連云港市以外其他城市點入度大于點出度,說明其吸收周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大于其輻射能力,主要因為這些城市自身公共文化服務綜合競爭力不強,容易受到周邊城市影響,連云港市點入度小于點出度,吸引力較弱,主要因為該城市位于江蘇省的東北端,地理位置較遠,受輻射影響最小。
②中間中心度表示區域內某成員對其他成員的控制程度,數值越大,在區域網絡中核心地位越顯著。在表3的中間中心度結果中,各城市中間中心度數值均在1上下浮動,最低值為南京市,最高值為連云港市。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第一,江蘇省各城市經濟相對較為發達,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較高,所以各個城市發展各有特色;第二,南京市作為六朝古都,文化底蘊厚重,具有明顯的歷史文化特征,形成自有公共文化服務風格,與其他城市聯系較少,故在區域內核心地位并不顯著;第三,連云港市位于江蘇省東北部沿海地區,距離蘇南核心區域較遠,與其他城市相比公共文化服務綜合競爭力不強,主要依賴于與周邊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交流,所以其中間中心度數值較高。江蘇省各個城市并不孤立,都能通過樞紐型的中介城市與省內其他城市發生聯系,而未被邊緣化,江蘇省內各個城市充當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聯系“經濟人”角色次數平均為1.06。

③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表示區域內成員之間直接關聯的程度,對區域節點成員距離要求較為嚴格,必須兩兩相連。由表3可知,江蘇省南京市、無錫市、南通市接近中心度較高,主要是地理位置原因,城市間聯系較為便捷、緊密;其他城市接近中心度一致,說明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各城市關聯關系較為均衡。
(3)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群特征
①板塊分類。塊模型分析是社會網絡空間聚類分析的常用方法,通過觀察板塊的數量、成員的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能夠反映和描述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網絡的內在結構特征。本研究采用Ucient軟件的Concer算法,設置最大切分深度為2,集中標準為0.2,將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聯系網絡劃分為4個板塊,以清晰表達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的板塊關聯關系[31](見表4)。
劃分結果顯示:南京市和連云港市屬于第一板塊;蘇州市、鎮江市和泰州市屬于第二板塊;無錫市、南通市、徐州市、常州市和鹽城市屬于第三板塊;揚州市、宿遷市和淮安市屬于第四板塊。在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的135條關聯關系中,有31條為板塊內部關聯關系,其余104條為板塊間關聯關系,占比分別約為23%和77%,板塊間的關系比例大于板塊內比例,說明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溢出效應以區域間溢出為主。
在第一板塊中,南京市和連云港市兩個城市接收板塊外關系數與溢出板塊外關系數都最少,且溢出關系數遠遠大于接收關系數,在板塊角色中屬于“凈溢出”。在第二板塊中,接收關系數與向其他板塊發出關系數分別為30條和25條,且期望內部關系比例大于實際內部關系比例,因此,第二板塊屬于“經紀人”角色。在第三板塊中,接收其他板塊的溢出關系32條,溢出關系35條,該板塊成員既向其他板塊發送關系,也接收關系,且數量相似,屬于“雙向溢出”角色。在第四板塊中,接收關系數大于溢出關系數,主要為板塊外關系數,劃分為“凈受益”角色。
②板塊間傳遞路徑。通過塊模型測算,得到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區域空間關聯關系的4個板塊網絡密度矩陣。參考已有文獻研究[32],若板塊密度大于整體網絡密度0.865 4,即該板塊密度大于總體平均水平,表明公共文化服務在該板塊呈現集中趨勢,將其重新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將密度矩陣轉變為像矩陣(見表5),以此來分析板塊間接收和溢出的傳遞路徑(見下頁圖4)。

表5結果表明:板塊1主要向板塊2和板塊4以及它自身板塊進行溢出效應傳遞;板塊2主要向板塊3和板塊4進行溢出效應傳遞;板塊3向板塊2、板塊4以及它自身板塊進行溢出效應傳遞,板塊4向板塊2和板塊3以及它自身板塊進行溢出效應路徑傳遞。通過像矩陣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的傳遞路徑。結合圖4發現:板塊1除了它自身沒有其他板塊向其傳遞能量,接收關系最少,主要為溢出效應,在區域發展中具有“發動機”作用,將公共文化服務要素資源傳遞給“經紀人”板塊2和“凈受益”板塊4;板塊2作為“經紀人”板塊,具有“中介”“橋梁”作用,板塊內城市主要位于江蘇省蘇南和蘇中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主要將蘇南地區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要素資源向蘇中和蘇北傳遞;板塊3具有雙向溢出功能,在接收其他板塊輻射的同時不僅回傳給自身板塊,還將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要素溢向“經紀人”板塊2和“凈受益”板塊4,實現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要素的融合與傳遞;板塊4公共文化服務綜合競爭力弱,輻射力也較弱,雖然也指向板塊2和板塊3,但主要接收來自其他板塊的溢出關系。

4 結論與討論
4.1 主要結論
本文通過對2010—2022年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分布格局與空間關聯性分析得出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空間相關性,并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會網絡分析法,具體測算公共文化服務區域空間關聯強度及探究區域空間聯系的網絡特征,得出以下結論:
(1)整體來說,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區域配置差異性顯著,總體表現為蘇南地區最高,蘇中其次,蘇北最低,呈現出明顯的空間非均衡性。
(2)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整體空間相關性明顯,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呈現緩慢上升到下降再集聚升高的趨勢,尤其近幾年,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區域內關聯關系愈加緊密。
(3)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線強度為蘇南地區>蘇中地區>蘇北地區。蘇南地區關聯關系線以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4個城市間互相連接,逐漸形成江蘇省高水平等級中心區域;蘇中地區逐漸形成以揚州市為中心,包括南通市、泰州市在內的中等級發展圈層;蘇北地區的鹽城市、淮安市、宿遷市和徐州市的發展圈層也開始顯現;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呈現從蘇南到蘇北“核心—邊緣式”空間關聯網絡格局。
(4)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結構分異明顯,關聯關系網絡密度值較高,區域間互動關聯頻繁,有利于長期區域協調發展。其中,空間網絡節點特征表明,蘇南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吸引力較強;蘇中地區位于江蘇中部,地理位置優越,吸引力與輻射力較為均衡;蘇北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競爭力不強,容易受到周邊虹吸效應影響。控制強度總體表現為蘇南地區<蘇中地區<蘇北地區。同時,受地理距離影響,南京市、無錫市和南通市為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中核心關聯節點。 通過塊模型分析表明,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較高,開放性強,溢出效應明顯,連云港市與其他城市地理位置距離較遠,較少接收其他城市輻射,這兩個城市屬于“凈溢出”板塊;蘇州市、鎮江市和泰州市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結構中充當了“中介”“橋梁”作用,屬于“經紀人”板塊;無錫市、南通市、徐州市、常州市和鹽城市板塊內部與接收外部關系都較多,屬于“雙向溢出”板塊;揚州市、宿遷市和淮安市吸收其他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要素能力較強,大多屬于“凈受益”板塊。
4.2 討 論
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結構可以有效地映射其區域建設的空間組織發展特征,有助于打造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協調聯動的空間發展布局。因此,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不能受限于傳統政策發展“定點施策”的固定思維,還應更加關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的結構狀態,暢通公共文化要素的傳導關聯線路,促進形成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效率均衡提升的協同發展的空間網絡開放體系。通過分析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網絡特征,從宏觀上全面清晰地認識空間發展的網絡結構,了解并理順省內各城市在區域空間網絡結構中的位置和發展角色。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為提升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網絡結構效能,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1)推進區域整體性建設,重視區域關聯關系
①加大財政投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在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落實到位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提升標準服務水平,同時將財政支出向發展薄弱地區傾斜。例如,江蘇省要對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低的蘇北地區進一步擴大財政支出規模,支持當地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將優質文化資源向蘇北地區傾斜,縮小省內區域差異。承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優勢,加大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等省市的聯系,加快資源合理配置,推進江蘇省內整體服務水平趨同。
②促進產業化發展,提高區域整體服務效能。加大對江蘇省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服務轉化率[35],將各地具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創新成可復制、易傳播的公共文化產品內容和形式,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范圍;對開發不充分或粗放性的公共文化產品進行深加工,創作像麗江民俗民樂、《西安千古情》等具有歷史情節、有影響力的大眾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產品;積極組織開展專題調研,設立特色公共文化資源服務專題項目,如蘇州市設立江蘇省同里水鄉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優質的專題文化項目既有助于提高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價值,又能延伸公共文化服務產業鏈條,從整體提升區域服務效能。
③發揮技術優勢,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應努力破除傳統的行業和地域分割、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信息不對稱、對外開放不充分等影響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協調發展的外部因素。大力促進數字文化服務建設,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優勢,推動區域關聯網絡中城市之間資源、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進行交流互動,優化區域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突破文化服務資源體制內循環的局限,打造開放共享型文化服務格局,提升區域關聯程度,提高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整體開放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深化區域間交流合作,優化區域空間布局
①重視板塊屬性,發揮集聚優勢。針對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不同的空間關聯板塊,應破除傳統區域線性發展的思維桎梏,依據區域空間關聯板塊所處地位和功能的不同進行因地制宜、因市施策,進行差異化發展策略,突出各城市的發展優勢。重點鞏固“凈溢出”板塊和“凈受益”板塊城市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優化“凈溢出”板塊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結構,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和云平臺建設,擴大溢出范圍,實現板塊間空間溢出效應的最大化;激發“凈受益”板塊城市的發展潛能和吸收優勢資源要素,在空間上形成強大合力,形成品牌效應,提高區域影響力。挖掘“雙向溢出”板塊和“經紀人”板塊的中介作用,鼓勵這兩個板塊所屬城市構建橫向多邊關系。在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實踐中,加速蘇南地區優質資源要素與蘇中地區傳統歷史文化資源要素的流動,將分散的公共文化要素資源進行跨界整合, 積極推動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的聯動效應,充分發揮各個城市的優勢;同時,積極與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效對接,充分將其資源稟賦優勢與周邊省份及城市進行技術和產業轉移、遷移,從而進一步拓寬和加深板塊間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關聯廣度和強度,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②延伸區域傳遞路徑,引導區域互動。根據本文結論,現階段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關聯關系線主要集中在南部區域,既有向北發展關系線,還有向南跨省與浙江省、上海市進行關聯。因此,在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既要加強省內向蘇中與蘇北地區關聯線強度與延伸傳遞路徑,還要在現有省內關聯線路基礎上向周邊其他省份和城市進行關聯,積極銜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如長三角、長江流域等區域發展戰略),給予跨省、跨市、跨部門公共文化服務合作更多的政策支持,疏通區域間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空間關聯關系的傳遞路徑,引導江蘇省各城市各公共文化服務部門進行地域臨近、部門合作、主題活動合作等不同類型的關聯互動,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合作水平。例如,加快推進社保卡在長三角公共文化場館的試點應用、長三角各城市公共圖書館“城市閱讀一卡通”活動等。
③建立核心區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對比公共文化服務區域空間關聯關系特征發現,高等級網絡關聯線多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節點呈輻射狀分布,如蘇南地區以南京市、蘇州市為中心點,帶動江蘇省南部乃至中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蘇中地區的揚州市等城市將蘇南與蘇北聯系起來,關聯整個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可見,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多以中心城市形成“點—軸”式網絡化關聯發展格局[7]。因此,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應重視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如南京市和蘇州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較高,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應深入開發,不斷進行服務創新,提高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競爭力;增強對周邊其他區域的空間溢出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實現整體區域服務水平的提升;積極深化兩地文化產業專業化分工和轉移,帶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
5 結 語
認識和研究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空間關聯關系和關聯結構特征,有針對性地優化空間布局,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務統籌協調,實現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江蘇省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發展的關聯關系網絡結構特征,從宏觀上全面清晰地認識空間發展關系,了解并理順各個城市在區域發展關聯網絡結構中的位置和角色。從區域空間發展視角為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研究提供新視野、新思路,清晰地反映公共文化服務在區域內空間組織形式與發展特征,對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斯.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的制度創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制度的確立、貢獻與經驗[J].圖書館論壇, 2021,41(7):10-17.
[2] 傅才武,張偉鋒.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J].圖書館雜志,2018,37(8):4-13.
[3]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EB/OL].[2021-06-23].https://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23/ content_5620456.htm.
[4] 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1-03-0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 content_5595153.htm.
[5] 陸大道.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8:101-102.
[6] 習近平.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J].求是,2019(24):4-9.
[7] 夏國鋒,吳理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述評[J].理論與改革,2011,177(1):156-160.
[8] 閆平.試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理論學刊,2007, 166(12):112-116.
[9] 彭雷霆,皮彥芳.江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實證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8,37(9):27-36,110.
[10] 鄭滿生,王慧,臧運平.基于綜合指數法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水平測評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 31(2):283-290.
[11] 邱堅堅,劉毅華,陳浩然,等.流空間視角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空間網絡格局——基于信息流與交通流的對比分析[J].經濟地理,2019,39(6):7-15.
[12] 王成,王茂軍.山東省城市關聯網絡演化特征——基于\"中心地\"和\"流空間\"理論的對比[J].地理研究,2017, 36(11):2197-2212.
[13] 李細歸,肖鵬南,吳清,等.中國公共圖書館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9,34(1):140-150.
[14] 杜荷花.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的時空分異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0,64(7):56-66.
[15] 張藝煒,鄧三鴻,孔嘉,等.中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時空分異與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館建設,2021(6):165-174,183.
[16] SCOTT A J.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9(9):583-586.
[17] DURANTON G,PUGA D.Nursery cities:urban diversity,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5):1454-1477.
[18] 劉新艷,何宏金.新興產業空間集聚的動力機制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5):63-67.
[19] 韋伯.工業區位論[M].李剛劍,陳志人,張英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83.
[20] 陳秉釗,范俊勇.知識創新空間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61.
[21] DURANTON G,PUGA D.Nursery cities:urban diversity,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5): 1454-1477.
[22] 李蘭冰.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邏輯框架與理論解釋[J].經濟學動態,2020(1):69-82.
[23] 李蘭冰,劉秉鐮.\"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5):36-51,58.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0.0068.
[24] 謝秋逸,常直楊.江蘇省公共文化設施空間結構及驅動因素——從數量統計到效能評價[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6(4):50-59.
[25] 趙益民,姜晨旻.基于熵值加權綜合指數法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指數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29(4):75-89.
[26] 李少惠,張玉強.文化多樣性、經濟增長對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影響——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檢驗[J].圖書館學研究,2020,468(1):33-41.
[27] ZIPF G K.The p1p2/d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46,11(6):677-686.
[28] 史密斯.旅游決策與分析方法[M].李天元,徐虹,黃晶,等,譯.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1:131-132.
[29] WITT S F,WITT C A.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1995,11(3):447-475.
[30] TIEFELSDORF M,BOOTS B.The exact distribution of Moran’s I[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5, 27(6):985-999.
[31] 李夢程,王成新,劉海猛,等.黃河流域城市發展質量評價與空間聯系網絡特征[J].經濟地理,2021(12):84-93.
[32] 王俊,徐金海,夏杰長.中國區域旅游經濟空間關聯結構及其效應研究——基于社會網絡分析[J].旅游學刊, 2017(7):15-26.
[33] 何勇,石偉,陳旭輝.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文旅產業融合空間結構研究——以江蘇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6(3):107-116,152.
[34] 武增海,李濤.高新技術開發區綜合績效空間分布研究——基于自然斷點法的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 28(3):82-88.
[35] 推動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聯動發展 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進程[J].宏觀經濟管理,2021(12):24-27,29.
[作者簡介]司蒙蒙 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建設。E-mail:s18678898835@163.com。孫 寧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區域公共服務。陳 雅 博士,南京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文化服務。
[收稿日期:2022-05-06 修回日期:2024-05-23]
①集聚不經濟:在地理學上,各種社會活動在空間上集聚發展后,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發展;當集聚的程度超過某一限度后,再繼續集聚會帶來不經濟,產生離心力,會抑制或減小發展的規模[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