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 10.19764 / j.cnki.tsgjs.20240736
[本文引用格式] 周文杰.走向”新啟蒙”——簡論圖書館何以賦能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勞動者[J].圖書館建設,2024(3):27-30.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循證信息貧困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72374170。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者們對勞動者之于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深刻闡述。馬克思在《資本論》[1]中明確指出,勞動者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他認為,勞動者通過使用勞動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將自然力轉化為社會財富,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不僅發揮了自身的體力和智力,還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勞動經驗,改進了生產工具,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進步。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2]中進一步強調,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指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而勞動者是勞動的主體,他們的勞動創造了社會財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因此,勞動者在生產力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此外,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3]中也提到了勞動者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作用。他認為,勞動者通過勞動實踐,不僅改變了自然界的形態和面貌,還創造了新的社會關系和文化形態,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了新的社會關系、新的個性和新的能力等,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形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彼此推動。當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激發,就會推動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要大力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以充分發揮勞動者在生產力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通過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為勞動者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促進生產力持續、健康的發展。
自啟蒙運動以來,圖書館作為知識的殿堂,致力于普及知識和提高公民素質,為工業革命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好公民”,從而有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工業時代的高素質勞動者,這些公民不僅具備基本的文化素養,還擁有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圖書館通過提供書籍、期刊和其他信息資源,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了自我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機會,從而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因此,公共圖書館被稱為啟蒙時代的“精華產品”[4]。基于啟迪民眾智慧的目標,為工業革命培養高水平的勞動者也由此成為了公共圖書館的主要使命[5]。新世紀以來,面對方興未艾的數智化浪潮和“后工業革命”時代社會經濟形態的深度變遷,為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圖書館行業需要勇敢承擔起“新啟蒙”的使命,深度參與人工智能時代高質量勞動者的培育,助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當下,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數字經濟漸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形態。新質生產力之新,首先在于其對勞動者的素養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數字素養已成為新型勞動者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之一。新的生產力形態呼喚著新型勞動者的培養。面對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無論是圖書館行業的從業者還是圖書館學領域的研究者,都需要積極適應這一變化,發揮“新啟蒙”的角色,深度嵌入“賦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勞動者的偉大進程中,以造就一大批高數字素養的新型勞動者為職業使命,助力這些勞動者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的工作環境。
那么,面對新質生產力,圖書館職業a何以賦能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勞動者呢?這一問題已成為當代圖書館人必須面對的時代之問。
圖書館職業能夠賦能新質生產力環境下的新型勞動者的最主要理由,是其在數智化社會背景下,作為信息資源的主要收集者與管理者,已成為促進社會認識高級化進程的關鍵制度設計[6]。基于前序研究,筆者為圖書館等信息資源管理職業構建了一個綜合性模型(見圖1)。
在圖1中,群體性認知發展水平模型和社會認識層級模型共同描述了勞動者素質的整體發展進程。前者由記憶、思維、理解和內化四個相互關聯的階段組成,旨在解釋不同層次勞動者在認知發展上的差異。其中,記憶涉及群體對共同經驗和文化知識的記憶與傳承;思維處理信息、溝通和解決問題;理解超越簡單信息接收和邏輯分析,深入認識群體目標和策略;內化則是對文化規范和價值觀的深刻認同,并將其轉化為個人行為和決策。社會認識層級模型則由娛樂/體驗需求、個性化信息需求、通識性知識需求和知識創新需求四個層次組成,反映了勞動者為娛樂、解決問題、擴展知識或推動知識創新而尋求信息的多樣性發展需求。
在數智化時代,勞動者素質的全面提升需要得到圖書館等信息資源管理行業的有效支持。圖1中,位于內側的信息資源管理理論和操作層級模型是為了揭示圖書館等信息資源管理職業如何支撐群體性認知發展和社會認識高級化進程。其中,信息資源管理的操作模型包含技術/運營、分析、戰略和文化四個層次,表明不同層次的勞動者在技術應用、運營管理、分析能力、戰略思維和文化傳承方面存在的差異,可能導致信息獲取、處理和傳播的認知差異。與此相對應,信息資源管理的操作層級模型則構造了數智時代勞動者實踐特征與結構層次。

綜合圖1所示的模型,我們不僅可以理解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信息資源管理的層次結構,而且能夠認識到不同群體勞動者之間在信息處理和文化認知上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對這些差異性和需求層次的認識有助于促進社會群體間的理解、溝通與協作,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圖1所示的綜合性模型的構建,為解釋圖書館職業面向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勞動者提供了綜合性視角。基于該模型,圖書館職業賦能高素質的“新質勞動者”的具體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層次。
首先,在記憶—數據—技術/運營—娛樂/體驗層面,圖書館賦能高素質“新質勞動者”的途徑有五:一是通過執行編目、索引、分類等序化工作,按照香農信息理論的負熵原則,有序組織和結構化數據以降低不確定性,增強信息的理解度和利用率。二是構建與維護數據庫,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并能夠被高效準確查詢,為信息的有效傳遞與共享奠定基礎。三是通過對信息進行提純與簡化,如采用元分析和創建摘要的方法提煉核心價值信息,提升信息利用效率。同時,運用元分析綜合多源數據,形成更具代表性的結論,助力決策者制定更為科學、穩健的管理策略。四是調控信息生命周期,確保信息適時適地的獲取與使用,避免信息過時與浪費,這也是遵循香農理論中關于信息組織、整理以對抗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方式。五是依托數據管理等具體職能,強化信息資源的存儲、保護和管理效能,從而凸顯信息資源的負熵屬性,最大化其可利用性和價值。總體而言,這些基于技術和運營的信息資源管理工作緊密結合香農信息理論,全方位展現了信息資源管理的核心價值及其在賦能新質勞動者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其次,思維—信息—分析—個性化層面,圖書館賦能高素質“新質勞動者”的途徑主要包括通過用戶需求分析、信息清單與庫存的管理與維護、元數據框架構建、系統需求確定、數據可視化以及信息資源評估等工作,有效提升用戶的數字信息素養。其中,用戶需求分析基于謝拉的社會認識論,強調通過用戶行為分析和滿意度調查來深入了解并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設計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方案。信息清單與庫存的管理依據布魯克斯的知識結構理論,旨在構建合理的分類體系和信息資源庫,確保信息資源的準確記錄、及時更新和有效管理。元數據框架的構建基于同樣的理論,旨在提升信息資源的可發現性和跨領域整合,促進共享與協同工作。系統需求確定層次則側重于明確信息系統的核心功能和性能要求,以適應新技術環境和未來發展趨勢。數據可視化技術用于將復雜信息轉化為直觀的圖形或界面,幫助用戶理解信息背后的模式和趨勢,同時也支持機構進行決策支持和效果評估。信息資源評估結合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和謝拉的社會認識論,涉及資源質量、使用頻率、用戶滿意度和社會影響力等多個方面的評估活動,旨在持續優化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再次,理解—知識—戰略—通識性知識層面,圖書館賦能高素質“新質勞動者”的途徑主要包括圖書館職業在理解、知識、戰略和通識性知識層面的專業活動中建立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社會。這包括在各類組織中建立促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交流的機制以及在社會層面建立高效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信息資源管理者應關注信息的多元解釋,推動靈活學習機制的形成。例如,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知識的共享與創新。制定信息戰略與政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信息資源管理者在信息治理活動中應基于德爾文的意義建構理論,了解用戶的意義建構方式,并據此精準制定治理策略。此外,通過健全的信息管理活動促進組織效能,管理者需關注信息的實際應用和組織效果。整合信息和知識管理活動是這一層面的管理成果的體現,其中德爾文的意義理論強調理解不同參與者對信息和知識的不同理解和看法[9]。
最后,在內化—智慧—文化—知識創新層面,圖書館賦能高素質“新質勞動者”的途徑主要包括在內化層次,管理方式包括建立內部學習機制、實施知識共享政策和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加速信息內化。在智慧層次,管理方式側重于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智能管理和應用,構建知識庫和專家系統以及實施實時信息監控和智能推送。在文化層次上,管理方式涉及培養以知識共享和團隊協作為核心的組織文化,設立獎勵機制以及舉辦知識交流活動。最高層次的知識創新層次關注跨部門、 跨行業的合作項目,投資研發和技術創新以及與外部知識機構合作進行融合創新。
綜上所述,面對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圖書館職業既需要秉承工業革命時代啟蒙使命,同時也更需要在新質生產力時代承擔起賦能民眾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GREENHALGH L,WORPOLE K,LANDRY C.Library in a world of cultural change[M].London:UCL Press Limited,1995:19-25.
[5] 張利娜.走向社會合作的公共圖書館:價值傳承與職能嬗變[J].圖書與情報,2015(2):30-36.
[6] 周文杰.社會認識層次性與圖書館的本質論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5(1):18-33.
[7] 周文杰.在香農與德爾文之間——基于五年學術熱點的信息資源管理理論脈絡梳理[J].情報資料工作,2024, 45(2):14-23.
[8] 周文杰.信息資源管理基礎理論模型的建構:一項探索性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24,45(3):14-23.
[9] DERVIN B.Information science[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2,27:293-327.
[作者簡介]
周文杰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wj-lp@sina.com。
[收稿日期:2024-04-11]
① 本文中,圖書館職業(以及圖書館等信息資源管理職業)指的是從事圖書和信息資源的管理、服務、研究、教育等相關工作人群所開展的專業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圖書館員、信息資源管理專家、數字化資源管理員、參考咨詢服務人員、館藏開發與管理人員、讀者服務人員、圖書館學研究與教學人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