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iField視域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的研究領域定位思考

2024-09-19 00:00:00劉朔宇袁曦臨
圖書館建設 2024年3期

[摘 要] 2022年“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專業正式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圖情檔學科在與其他學科交融發展的過程中,自身邊界不斷被突破和調整。 利用iSchool組織定義的iField知識框架, 圍繞數字人文這一新興研究增長點,選擇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數字人文”網站中圖書情報學分類下的研究成果,從人、信息、技術三個角度對其進行概念分析與歸納。研究表明,數字人文是一個多學科交織的學科新興領域,但其領域內的主要研究群體、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依然在傳統圖情檔學科邊界之內,植根于圖情檔學科土壤中。由此說明,“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的發展應立足學科本位與核心領域,謀求學科的有序拓展與多元融合。

[關鍵詞] 信息領域 數字人文 隱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 圖情檔 信息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 G250 [文獻標志碼] A [ DOI ] 10.19764 / j.cnki.tsgjs.20222144

[本文引用格式] 劉朔宇,袁曦臨. iField視域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的研究領域定位思考——基于數字人文研究的實證分析[J]. 圖書館建設,2024(3):50-59,116.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我國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重構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9ZDA346。

Thinking on the Research Field Position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Field: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Liu Shuoyu, Yuan Xilin

[Abstract] In 2022, the major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Management\" was officially renamed as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S and archive management discipline with other disciplines, its boundaries have been constantly broken and adjusted. This paper uses the iField knowledge framework defined by iSchool organization, around the emerging research growth poi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select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 China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conducts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induction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huma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digital humanities is a multi-disciplinary emerging field, but its main research group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pics are still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e traditional LIS and archive management discipline and rooted in the soil of LIS and archive management disciplin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standard and core fields, and seek the orderly expansion and multipl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Keywords] Field of information(iField); Digital humanities;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 management scienc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1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定位的困惑

學科是一種社會建制,是知識生產需求擴大后的產物[1]。在現代高等教育語境下,學科有二重性質上的指謂,即“作為知識分類體系的學科”與“作為知識勞動組織的學科”[2]。因此,學科的危機也同樣存在兩重性,即學術性危機和制度性危機[3]。前者體現在如何明確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的范疇界定,后者則反映在學科的命名和定位上。傳統圖情檔學科a的研究和教育與圖書館、情報所、檔案館的機構實務高度相關,信息技術的沖擊既改變了圖情檔機構的工作形態,也影響了圖情檔學科的理論研究和教育生態。以圖書館學科為例,這種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信息技術沖擊下傳統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工作無可避免地邊緣化和去職業化[4],以致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割裂;其二是學科自身理論基礎的游離不定,以及在轉變和擴張過程中難以控制的泛化和空心化。鄭玉堂[5]認為知識經濟時代下傳統圖書館的三要素“館藏、館舍、館員”將被“信息、網絡、館員”取代,而多源性的信息資源的競爭和用戶更加復雜的信息需求弱化了圖書館的功能和社會地位。這導致了三個結果:其一是圖書館的部分職能正在被出版商和數據庫商頂替,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在逐漸模糊圖書館專業的核心知識;其二是圖書館專業生涯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人才大量離開圖書館行業;其三是非專業人員正逐步占據圖書館的崗位,圖書館員去職業化趨勢愈發明顯[6]。圖書館行業的衰落導致圖書館專業認同的流失,以培養圖書館員為教育目標的圖書館學研究正與圖書館業務在現實層面上割裂[7]。范疇界定的模糊化和學科定位的游離同樣也存在于情報學和檔案學領域,圖情檔學科面臨的學術性危機和制度性危機正在這種脫離和割裂中愈發凸顯。

“范式”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當一種范式不再能夠有效解決這一時期此門學科遭遇的許多問題時,就會出現“危機”,進而引發“革命”[8]。事實上,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檔案學在各自發展過程中,研究領域的邊界一再被突破,已經出現了與其他學科的深入交叉與廣泛融合,確實應該在同一學科框架下來考慮其學科體系和結構問題。2009年11月《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發展戰略報告》已經提出應“將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作為一個學科群來建設,以信息資源作為對象和邏輯起點進行知識更新與范疇重建,并突出‘管理’和‘技術’的特點,既有利于學科相互促進和發展,也有利于確立圖書館學等學科的獨立地位”[9]。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學位〔2022〕15號),明確“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正式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10]。盡管如此,“信息”和“信息資源”是個大的概念,無論是“圖書”“情報”還是“檔案”“知識”都只是特定的下位概念,如果僅從這些下位的概念出發是無法涵蓋整個“信息資源管理”的內涵和意義[11]。而如若各學科領域不做拓展,則信息資源管理難免顯得名不副實;但如果各下位學科邊界繼續擴張,則不免帶來一個疑問,即學科的發展是否會帶來學科本質的動搖?學科的泛化和空心化問題是否將繼續存在甚至更加嚴重?

2 iSchool運動與iField知識體系述評

20 世紀 60 到 80 年代,由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社會信息需求的迅猛增長,多學科的跨界融合和交叉成為趨勢[12]。21 世紀初的 iSchool 運動作為國際上LI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學科的一次教育改革,影響極為深遠。iSchool 院校選擇培養更為寬泛的信息職業人才作為學科發展的目標,建立覆蓋“人、信息、技術”三要素或者“人、信息、技術、管理”四要素的所有學科知識體系,即 iField。關注人、信息、技術、社會的互動是 iField 相關領域的研究重心所在。相關研究很多,如 Rehman[13]分析了 LIS 學生、校友、教師、圖書館館長和企業經理等利益相關者對 LIS 畢業生所需能力的看法,并根據調查結果重新設計了科威特大學 LIS 的碩士課程。Arias-Coello 等 [14]選取了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教師、學生和用人單位三方對該校圖書館與信息科學碩士課程的滿意度評價以及他們對大學 LIS 課程的需求與建議,并將需求和滿意度之間的差距作為評價 iField 學科體系建設情況的方法。Noh 等[15]調研了韓國國內外多所圖書情報學院的課程大綱后,為圖書情報學概論、信息中心管理、信息組織、信息檢索、信息服務和圖書館實證研究六門核心課程制定了教學大綱。于良芝、梁司晨的《iSchool 的迷思:對 iSchool 運動有關 LIS、iField 及其關系的認知的反思》是較早探討 iSchool 運動和 iField 發展的論文,其后司莉等[16]對國外 38 所 iSchools 院校的數據素養課程內容進行了分析。夏立新等[17] 以 iSchool 聯盟的領導機構及核心組織 iCaucus 為調查對象,發現跨領域整合與多學科交叉是 iCaucus 院校課程的特征,iCaucus 院校既強調繼承傳統圖書情報學課程,又重視結合時代背景,開設了“大數據分析”“高級人工智能”等面向社會需求的行業課程。總之,iField 的知識框架體系橫跨了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信息與通信,以及新聞傳播、數據科學、網絡安全及圖情檔學科等,但傳統圖情檔學科的身份危機是顯而易見的。在 iField 體系中的 information science 與傳統圖情檔學科體系中 information science 在概念邏輯上是不能等同的[18]。例如,圖情檔學科的主干分支分類和編目學,在iField中被融入信息組織相關學科,其原有的學科話語空間和內涵毫無疑問被壓縮了[19]。

iSchool 運動發起的初衷及其所提出的 iField知識領域架構,與當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在學科發展邏輯和領域方向上是一致的,當然其面臨的問題也將是相似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在不斷借鑒和挪用其他學科的思維、方法和成果,拓展自身研究領域的同時,也勢必會遭遇原有學科主體的淡化和研究主題的泛化[20]。學科定位的變化無疑會驅使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在新的“信息資源管理”學科體系中去尋找新的身份定位和角色處境。

面對上述疑問,本研究選擇目前圖書情報與檔案學科領域新的生長點——數字人文作為研究對象,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學科關涉與交融情況,意圖從iField的視角回答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發展的定位問題。

3 研究設計與數據獲取

數字人文是近年興起的新興研究領域,側重于從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視角解決人文研究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發展圖書館館藏資源、服務模式和技術手段,為歷史、文學、傳媒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數字人文研究提供支持是當下圖情檔學者所關心的問題[21]。數字人文是一個好的觀察點,可以觀察和證明圖情檔學科的對外拓展和融合,以及在此過程中學科自身的發展形態。

本文選取中國數字人文b(Digital Humanities in China,簡稱DHCN)論文成果庫中圖書情報學分類下的學術成果,以iField視域下“人、信息、技術”三元素的角度分析現有數字人文這一新興領域中研究者群體專業成果的知識主旨、領域范疇及其專業恰當性。

雖然DHCN創立時間較短,但成果庫中已經收集了一定數量的論文成果。本研究以此樣本集合分析探討“圖情檔學科應如何面對學科融合以及怎樣自我發展”的問題。通過爬蟲程序爬取DHCN論文成果庫中“圖書情報學”分類下的研究成果記錄,除去重復文獻,得到相關文獻168篇,除去非論文形式的微信公眾號文章2篇,報紙文章2篇,重復論文3篇,得可用文獻161篇。數據獲取時間為2022年7月22日。 對“人”要素的分析將基于庫中論文成果的作者、作者機構、期刊分布等信息對作者身份、來源和所屬學科等進行討論。其中包含的3篇由外文翻譯成中文的論文譯作由于不便參與同其他期刊的比對,因而在對“人”要素進行分析時被忽略。之后,本文將論文成果中學者們的研究方法作為對“技術”要素的描述,并最終討論數字人文方法與圖情檔學科本身的研究方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最后,由于在對“信息”要素的分析中需要使用LDA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隱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進行主題分析,考慮到中英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差別限制和格式差異,剔除其中未翻譯的英文文獻3篇,繁體中文論文1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6篇,得可用材料151篇。由于DHCN的內容大多只能用PDF格式獲取,因此需要將其格式進行轉換。將轉換出來的文件逐條導入Excel表格,利用Python語言進行符號過濾,停用詞過濾,并依照由論文關鍵詞建立的字典進行輔助,通過jieba工具包進行分詞處理,最終形成語料庫供后續模型分析所用。本文研究路線如圖1所示。

3.1 “人”的要素:研究者群體及其所在場域

英國學者托尼·比徹和保羅·特羅勒爾[22]在《學術部落及其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中,從學術領域和研究群體角度提出了學科的分類體系與框架,即認為對于一個學科的建構和發展而言,研究者群體和他們的研究成果才是建構學科身份最為重要的標識。作者的所屬機構表明了作者的學科背景,而成果所發表的期刊反映了成果的研究領域,因此可以通過作者的機構分布和成果的期刊分布判斷研究者群體的構成及所在場域。

(1)作者分布。樣本收錄的論文成果在作者分布上并不集中,所涉及的283名作者中絕大部分只署名了一次。論文數大于1的18名學者的機構信息和相應的學科分布如下頁表1所示。其中,鄧君與王阮、蔡迎春與嚴丹、李成林與肖可以三組人員在樣本中的論文都為合作關系。顯而易見,所有學者都隸屬于所在單位的圖書館或圖情檔院系。其中王賀所屬的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下設有古籍所(文化典籍系)與信息管理系,其本人的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與文獻學,也可以視為是圖情領域的相關學者。

(2)機構分布。科層制的學科組織模式下,可以依據作者所屬機構對作者的學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做簡單判別。樣本作者的署名數量較為靠前的機構都是國內影響力較大的圖情檔研究機構,如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南京大學。經過消歧整理過后的143個涉及的國內機構中,包含199家高校的學院、研究所和圖書館,12家公共圖書館或相對獨立的研究所或實驗室,4家出版社或出版集團和8家其他類型的企事業單位。署名1次和署名2次的機構分別為123家和9家。署名2次以上的機構共11家,名單如下頁表2所示。署名次數最多的武漢大學是中國大陸地區最早建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高校,也是國內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領頭高校之一,其研究方向偏向于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以及古籍文本的數據挖掘與可視化等。中國人民大學設立了國內最早的數字人文碩士學位,在數字人文領域的研究成果也是比較靠前的,其研究的主要方向為歷史檔案和典藏資源的利用及組織。

(3)期刊分布。收錄成果數量在3篇及以上期刊分布的具體統計如表3所示。在CNKI上對表3中涉及的期刊進行檢索,依靠CNKI提供的期刊信息“統計與評價”功能得到相關期刊歷年刊載論文的統計信息。結果表明,包括《江蘇科技信息》與《內蒙古科技與經濟》在內的所有期刊,都以發布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的論文為主。分布最集中的一本是上海圖書館主辦的月刊《圖書館雜志》。

總之,無論從樣本中論文的作者、隸屬機構還是發布期刊來看,絕大多數屬于圖書情報學領域,這證明iField中“人”的要素切實地參與到了數字人文的研究進程當中并貢獻了屬于自身學科邊界內的研究成果。

3.2 “技術”要素:研究方法的應用及其類型歸屬

“技術”要素象征著研究的方法、過程和工具,反映研究人員認識世界的角度和途徑。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都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其研究方法的“三層次”說,即一般科學方法、專門研究方法和跨學科研究方法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23]。本文借用該研究方法分類體系對樣本論文進行分類,并依靠人工方法對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所得結果如表4所示。

一篇論文可能不止使用了一種研究方法,且通過標題、關鍵詞、摘要或部分全文確定研究方法有一定的誤差,因此本文在確認論文的研究方法歸屬時只選取最明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作為該篇論文的研究方法,除非該論文內明確聲明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通過表4結果可知,一般研究方法中,理性思辨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系統開發與建設技術方法是比較常用的研究方法。總體而言,相對于跨學科方法來說,圖情檔學科的學者在數字人文領域研究中采用圖情檔學科專門研究方法的情況占據主流,只有極少數采用了跨學科研究方法。圖情檔學科核心的關聯分析法、計量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在以定量方法為主的文章中占據主流,定性研究方法則主要以一般學科方法中的理性思辨法和案例分析法為主。

3.3 “信息”要素: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的歸類

“信息”要素意味著研究的主題和對象。由于LDA模型相比其他模型對各種規模的語料都具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特點,因此本文運用LDA模型對DHCN中收錄的圖書情報領域數字人文相關論文成果的主題特征進行分析。

3.3.1 主題數目的確定

利用LDA模型進行主題抽取時,首先需要確定主題數目。大量實證研究證明潛在主題數目K值對LDA主題抽取效果有直接且顯著的影響[24]。Blei等[25]采用困惑度作為評價模型好壞的標準,但作為模型泛化能力的評判指標,當使用困惑度可以作為模型對新樣本的適用性說明時,通常選擇的最優主題數目會過大[26]。因此,可以在困惑度數值的基礎上結合可視化圖表和具體的主題聚類效果進行最優主題數目的判斷[27]。

利用Python中的matplotlib.pyplot庫進行主題困惑度的計算和可視化,為了清晰詳細地反映困惑度曲線的變化,經過反復嘗試,選擇了14作為困惑度計算的主題最大數目,反映主題數目從1~14變化過程中的主題困惑度變化,得到的圖像如下頁圖2所示。

本文利用LDA主題模型和文本挖掘開發的可視化工具包pyLDAvis[28] 作為可視化工具展示模型的主題抽取效果。模型抽取結果通過多維尺度圖展現。多維尺度法是根據很多維度的樣本或變量之間的相似性或非相似性來對其進行分類的一種統計學研究方法。結合圖2,以13為可能的最大主題數,經過不斷嘗試和圖像比對,發現主題抽取圖像從主題數目為6開始出現分組的堆疊情況,可以推斷出當主題聚類結果為5時,主題聚類結果較好,其結果如圖3所示。

確認主題數目并成功運行模型之后,需要對模型的主題分類結果進行解釋。pyLDAvis不能直接給出主題名稱,但它提供了一種方法,用以確定解釋每個主題最有用的詞項,使得研究者可以通過歸納該主題下文檔的高頻詞項來解釋相應的主題。以圖3為例,右側輸出的條形圖顯示了對于解釋左側選中主題最有效的詞項及其出現頻數。

3.3.2 主題分布

經過LDA模型訓練后,將每一篇文檔依據文檔主題概率分布取最高值進行歸類,使得每篇文檔都屬于占比最高的主題,進而統計得到各個主題下的文獻數量及占比。

模型輸出了每個主題下面詞項概率貢獻最高的前30個單詞,主題名稱通過輸出的高概率詞項進行歸納總結得出,并結合文獻內容進行微調,結果如表5所示。圖情檔學科在數字人文領域的論文成果呈現出一定的主體多樣性,可劃分為檔案資源與數字人文服務(Topic 1)、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教育與服務(Topic 2)、文獻計量與關聯分析(Topic 3)、文化遺產與歷史檔案數字化(Topic 4)、數字人文視角下的知識組織與知識發現(Topic 5)。

3.3.3 主題分析

(1)檔案資源與數字人文服務(Topic 1)。該主題下的文章主要基于檔案學視角討論其能參與的數字人文服務形態及其帶來的影響,提出了一些數字人文視角下對各類檔案進行數字整理的模式和路徑。

(2)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與教育(Topic 2)。該主題下的論文重點關注高校圖書館如何進行數字人文服務以及論證數字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和可能方案,也包含對館舍、館藏、館員及智庫等圖書館相關內容的討論。

(3)文獻計量與關聯分析(Topic 3)。此主題下的文章主要是利用文獻計量、引文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形成的、與數字人文相關的綜述、熱點分析和預測、案例評價等,體現了圖情檔學者利用本學科傳統的方法對數字人文領域發展階段性的歸納和總結。

(4)文化遺產與歷史檔案數字化(Topic 4)。該主題下的文獻主要立足檔案學視角審視和探索檔案資源的數字化和利用問題,集中研究數字人文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致力于建設有關地方特殊人物、事件、民族、歷史、文化現象的、有價值的文獻和歷史檔案的特色數據庫或文化圖譜。該專題呈現了圖情檔領域與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地理學等學科的融合態勢,表現出圖情檔學者們如何從自身研究領域和方法論出發,幫助其他學科研究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和獲取可靠的數字內容。

(5)數字人文視角下的知識組織與知識發現(Topic 5)。該部分包含了大量有關圖情檔資源的知識組織與知識發現的技術內容、方法、案例及指導意見,體現了圖情檔學科與社會學、傳播學、管理學等學科的交融態勢。對于數字內容的識別、存儲、加工、交換、傳播過程的研究一直是圖情檔學者研究的核心領域,也是數字人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綜合而言,Topic 1、Topic 2、Topic 3的文檔比例和詞項顯著性占比均較高,分別體現了數字人文研究中深厚的檔案學、圖書館學和情報學淵源。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和圖情檔教育及服務的研究主題仍然是學者們關注數字人文的主要對象,其參與介入數字人文研究的角度和方式與圖情檔學科的核心領域高度相關。Topic 4體現了圖情檔學科與建筑學、民俗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的交叉關系,體現了數字人文顯著的跨學科性,以及圖情檔學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維在參與數字人文研究的諸學科之間所能起到的“潤滑劑”和“催化劑”作用。Topic 5所涉及與數字人文視域下的知識聚合和知識發現的相關技術手段,如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開放數據等,既反映了圖情檔學科與計算機科學深厚的學術淵源和交融現狀,也反映了學者們對信息資源管理技術的持續關注。顯然,在數字人文領域,圖情檔學科的研究起到了聯系人文社會學科的問題場景及與計算機科學的技術手段之間的紐帶功能,但究其根本仍然沒有偏離圖情檔的核心領域。它既沒有變成數字化的人文社會研究,也沒有成為單純的對數字化的研究,而依然關心圖書館、檔案館、文獻計量、知識發現等圖情檔學科的傳統領域與研究課題,并依然以保護文獻、傳承文化作為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 討論與結論

4.1 結果討論

本研究的出發點是從學科增長點的角度來探討學科發展的定位問題。《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將“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無疑表明圖情檔原有學科邊界有了拓展,研究主題變得更為廣泛而多元。與此同時,也必然存在圖情檔原有學科邊界被過度拓展,學科主體性被逐漸消解和邊緣化的危險。

就本文的分析結果而言,在數字人文這個學科增長點研究中,數字人文領域的研究主體仍然主要隸屬于圖情檔領域的相關機構;他們采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路徑,也仍以具有圖情檔原生性的方法為主;他們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仍以反映圖情檔學科特征內涵的促進、深化和發展為主。因此,雖然數字人文對于國內“信息資源管理”學科來說是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但數字人文并非是一個全然外生的引入,而是從圖書情報與檔案學科核心領域內生長出來的新的枝丫,無論是研究者、研究方法還是研究主題,都是對圖情檔學科傳統研究領域新的延伸和拓展。上述研究表明,從學科范式的角度來看并不能認定圖情檔學科處于危機中,圖情檔學科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關注的研究問題,采用的研究方法都仍然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中,在面對數字人文這一跨學科的新的學科增長點,圖情檔學科的既有研究仍然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尚沒有遭遇需要“革命”的學科動蕩轉型。

4.2 結 論

圖書情報和檔案管理學的基礎理論,經歷過“要素說”“藏用論”“文獻論”“交流論”“知識論”等形態,但其內核基本保持了穩定性,也就是范內瓦·布什(Vannevar Bush)[29]在《誠如所思》(As We May Think)一文所指出的,如何對人類知識進行記錄、存儲和檢索,從而建立起能夠共享人類知識的框架。 學科的發展與危機其實是一種共存關系,學科危機是學科發展的某一過程階段,而學科的發展必然會引發對學科本質的再認識。本研究雖然僅提供了從數字人文這一學科增長點角度展開的觀察,但實證結果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關于“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發展定位的問題,表明本學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從對其他領域新概念和方法論的“拿來主義”轉向從應用層面向其他人文學科貢獻資源、方法和技術,這無疑是圖情檔學科與其他學科進一步融合的明證[30]。

“信息資源管理”的學科發展需要在堅守學科信心的同時,謀求學科的有序拓展與融合。除了需要穩固的理論邊疆,也需要堅定且專業化的精英隊伍來捍衛它。“人”才是研究的起點和目的,目前需要進一步號召圖情檔專業回歸對專業人員培養的初衷,通過業務實踐和評價體系彌合理論研究與學科教育之間的裂隙。此次學科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的討論或許是一個好的契機,從原本“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的由分而總到“信息資源管理”的由總而分,圖、情、檔三學科將得以在一個確切的共同框架下反思相互之間的同與不同,從學科定位的角度來思考,本學科獨特性在于核心領域探討的是人類的思想(知識)與信息載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將人類的知識貢獻于人類社會的永恒福祉。故求之于外或許能解一時之急,但只有從本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問題中生長出來的知識才是學科不斷前進的源泉,即真正的學科融合不是單純地挪用其他學科的知識、理論和方法,而是憑借對自身核心研究領域和研究能力的深刻把握,去尋找自身在新的學科框架體系中的“生態位”。

參考文獻:

[1] 克蘭.無形學院——只是在科學共同體的擴散[M].劉珺珺,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30.

[2] 宣勇,凌健. \"學科\"考辨[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18-23.

[3] 葉桂倉.制度性危機: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危機新趨向[J].江蘇高教,2018(5):7-12.

[4] 谷春燕,李蕭,阿曼古麗·艾則孜.圖書館讀者服務與管理[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21:203-209.

[5] 鄭玉堂.從圖書館人才危機看\"館員第一\"還是\"讀者第一\" [J].圖書與情報,2004(2):76-78.

[6] 陳傳夫,王云娣,盛釗,等.圖書館員去職業化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7(1):4-18.

[7] 袁曦臨.現代圖書館學學科定位之\"錨\" :基于東南大學圖書館學教育的歷史考察[J].情報資料工作,2021, 42(6):13-20.

[8]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62-70.

[9] 沙勇忠.邁向數字時代的圖書館學教育:在規范中尋求發展——教育部高校圖書館學學科教指委2008年工作會議暨系主任聯席會議觀察[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1):71-75.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EB/OL].[2022-09-17].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2/moe_833/202209/W020220914572994461110. pdf.

[11] 宋艷輝,魏新星,余彩霞.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到\"信息資源管理\"的學科嬗變與教學發展[J].評價與管理,2022,20(2):1-6.

[12] 錢志剛,崔艷麗.知識生產視域中的學科制度危機與應對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 2012(10):46-49.

[13] REHMAN S U .Redesigning lis curriculum for a changing market:the case of Kuwait University[J]. Libr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10,60(4):298-305.

[14] ARIAS-COELLO A,SIMON-BLAS C,SIMONMARTIN J.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of graduates of the Master’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ers, professors and students[J].Revista espanola de documentacion cientifica,2014,37(3):1-9.

[15] NOH Y,CHOI S K,AHN I.A study on develop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re course syllabi[J].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brary sciences,2014,38(3):145-187.

[16] 司莉,姚瑞妃.圖書情報專業研究生數據素養課程設置及特征分析——基于iSchool聯盟院校的調查[J].圖書與情報,2018(1):28-36,101.

[17] 夏立新,周靜虹,楊元.iCaucus院校LIS教育發展動向與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9,63(19):29-41.

[18] 樊振佳. \"新文科\"語境下我國圖書館學學科建設:話語、邏輯與路徑[J].情報資料工作,2021,42(1):28-36.

[19] 楊絮,于良芝.蘭開斯特的預言與iSchool的抱負:跨時代的話語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 44(3):4-20.

[20] 盛作國.我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研究現狀及對策建議——基于2009—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統計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2, 22(1):68-71.

[21] 宋丹丹,戴凡,王安萌,等.國內圖書館數字人文研究綜述[J].晉圖學刊,2017(5):74-78.

[22] 比徹,特羅勒爾.學術部落及其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M].唐躍勤,蒲茂華,陳洪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5.

[23] 吳丹,樊舒,李秀園.中國情境下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識別、分類及應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47(5):33-47.

[24] 李湘東,張嬌,袁滿.基于LDA模型的科技期刊主題演化研究[J].情報雜志,2014,33(7):115-121.

[25] BLEI D M,NG A Y,JORDAN M I.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3, 3(4-5):993-1022.

[26] 關鵬,王曰芬.科技情報分析中LDA主題模型最優主題數確定方法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6(9):42-50.

[27] 蘇敏.圖書館開展數字人文服務研究綜述[J].情報探索, 2020(1):120-126.

[28] SIEVERT C,SHIRLEY K.LDAvis:a method for visualizing and interpreting topics[C]//Workshop on interactive language learning, visualization and interfaces 2014:Workshop on interactive language learning, visualization and interfaces held at ACL 2014,27 June 2014,Baltimore,Maryland,USA.Baltimore: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14:63-70.

[29] 邱均平,段宇鋒.論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變革[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2):4-8.

[30] BUSH V.As we may think[J].The Altantic monthly,1945, 176(1):101-108.

[31] 夏翠娟.新文科背景下的圖情檔與數字人文融合研究熱點透析及趨勢前瞻[J].情報資料工作,2022,43(1):17-19.

[作者簡介]

劉朔宇 1999年生,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息資源管理、媒體與閱讀文化等。E-mail:q6284768@163.com。

袁曦臨 1968年生,博士,東南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閱讀文化、信息素養、學術評價等,本文通訊作者。E-mail:yuan_xl@seu.edu. cn。

[收稿日期:2022-11-13 修回日期:2023-03-17]

①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發布的,由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評議組編寫的《信息資源管理指導性二級學科》文件中指出信息資源管理學科是由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數據管理與數據科學、信息分析、數字人文、公共文化管理、出版管理、古籍保護與文獻學、健康信息學、保密管理等二級學科組成,為了防止本文中圖情檔學科的概念與文件提到的“信息資源管理一級學科下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三個二級學科的概念混同,需要聲明本文中“圖情檔學科”的概念指的是舊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和新的“信息資源管理”一級學科,而非這三個二級學科概念的綜合。

②中國數字人文,原名為“數字人文門戶網站”,由清華大學主辦,網址為https://www.dhcn.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aa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免费无码网站| 无码aaa视频|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天堂av综合网|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青青草91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成人午夜天|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观看|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色香蕉网站|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国产黑人在线|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青青草久久伊人| 亚洲天堂2014|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亚洲成网站| 久久77777| 亚洲二区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免费在线成人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91福利片|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产一级α片|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色综合激情网|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