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育融合”是新時代教育變革的實踐范式。遼寧省實驗學校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探索“五育融合”整體育人的實踐中,深入挖掘學校發展歷史,凝練教育哲學,以“尊重”理念作為“五育融合”的堅實基礎,以深化實施“尊重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價值引領,在文化體系建設、育人體系建設、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探索“五育融合”整體育人的實踐路徑,形成了“輕負擔、高質量”的辦學特色。
關鍵詞:“五育融合”;整體育人;“尊重”理念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合”。“五育融合”作為一種新時代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實踐范式,是發展素質教育的現實路徑。遼寧省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辦學實踐中以“尊重”辦學理念為價值引領,把學生九年的發展看作一個整體,把學校教育的各個要素看作一個整體教育系統,致力于發揮學制優勢,探索“五育融合”實踐模式,從而實現整體育人,真正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基。
一、溯源:“五育融合”整體育人的堅實基礎
學校的教育樣態由學校的文化基因所決定。梳理學校的辦學和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學校文化內生的脈絡與“五育融合”整體育人的堅實基礎。
(一)學校文化內生脈絡
1.第一個階段(1957年建校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
學校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核心任務,通過“整體改革實驗”,整合各方面教育因素和校內外教育資源,以“5天校內課程+1日社會實踐”的形式探索整體育人的規律。這一階段奠定了“尊重”文化基礎。
2.第二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末)
針對獨生子女為主要教育對象的特點,學校把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作為核心任務,通過實施個性發展教育,開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選修課程,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發展。這一階段“尊重”被確定為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
3.第三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10年代末)
基于九年一貫辦學實踐,面對“融通優”三大問題,學校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充分發展的和諧統一作為核心任務,通過完善九年一貫辦學模式、提升辦學效能等系列實踐研究,構建了九年一貫序列化的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形成以“尊重”為核心理念的九年一貫整體育人范式,緊扣“一貫統整”特質,充分發揮九年一貫辦學的應然優勢。這一階段形成“尊重教育”辦學哲學和特色。
4.第四個階段(21世紀10年代末至今)
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高質量發展新要求,學校把培養“全面發展有所長、志能并舉有擔當”的學生作為核心任務,通過提升“五育融合”整體育人效能的實踐研究,完善了“尊重教育”的價值體系、育人體系和治理體系。這個階段“尊重教育”特色和特質得到進一步彰顯。
(二)學校辦學的邏輯起點與發展路徑
在對內生文化的梳理過程中,學校進一步明晰并堅定了辦學的邏輯起點與發展路徑,也夯實了“五育融合”整體育人的根基。
1.邏輯起點
學校在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把“育什么樣的人”作為邏輯起點,始終把人作為教育的目標,用實踐回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學校秉持科學態度,通過實踐研究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2.發展路徑
學校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是以問題為導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任務,把問題轉化為核心課題,圍繞核心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在傳承中發展。
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尊重教育”的文化基因不斷強大,文化價值得到高度認同,增強了師生的文化自信和行為自覺。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得到不斷發展,為實現“五育融合”整體育人奠定堅實基礎。
二、深化:“五育融合”整體育人的價值引領
“尊重教育”作為學校的核心理念和教育哲學,引領教育實踐。在把握“尊重教育”表象行為內涵和深層思想內涵的前提下,學校明晰了“尊重教育”的本質,其以促進兒童發展為根本目的,是遵循規律、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社會性的教育,是追求適合學生主體發展、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
(一)“尊重教育”的核心內涵和價值取向
敬畏生命、聚焦主體是“尊重教育”的根基,遵循規律,開發潛能是“尊重教育”的精髓,張揚個性、和諧發展是“尊重教育”的生命樣態。
(二)“尊重教育”的五項原則
學校確立“尊重教育”的五項原則: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正視差異,激勵每一個;關注個性,自信每一個;因材施教,發展每一個;整體育人,成就每一個。
(三)“尊重教育”的愿景
“尊重教育”旨在讓每一名學生都擁有成就美好人生的素質,為每一位教職工搭建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
“五育融合”具體到教育實踐中是“五育并舉,融合育人”。“五育融合”表達的是對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的遵循,要求教育實踐應更加注重發揮德智體美勞之間的融合效應,實現“五育”之間的有機綜合滲透,共同作用并有效促進兒童的發展。
三、踐行:“五育融合”整體育人的實踐探索
學校把“尊重”文化融入所有生態要素中,融入學校的“筋脈”和“骨血”中,涵養每一名師生,引領大家通過“五育融合”手段,實現“整體育人”目標。
(一)融入文化體系建設
學校提出,人人都是學校(班級)文化形象的代言人。
1.精神力系統建設
學校堅持全員研討,把“尊重”內蘊在教育過程中、融入教學內容里,讓師生能夠持經達變。
2.形象力系統建設
學校倡導全員共建。學校的標識、運動會會歌與吉祥物等都源于師生作品征集,學校的學習場景設計、新校舍的建筑設計等每一處都彰顯著師生的價值和貢獻。
3.執行力系統建設
學校注重全員踐行。一是踐行《尊重教育行動綱要》,按照崗位自行研討制定。二是踐行“尊重教育”原則,比如,“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原則要求解決好發展機會公平問題,要堅持一個都不能少:變少數班級干部為全員班級干事,學生分領域自主選擇班級服務崗位,通過不同領域的崗位實踐體驗培養責任和擔當。三是引導教師用行動講述“尊重教育”故事,人人講、年年講、校校講、集團講,持續堅持20年,生動的教育故事成為新教師入職的培訓資源。
(二)融入育人體系建設
1.目標體系
學校的“12345”課程總目標不僅緊扣核心素養發展,還突出了“尊重教育”特質。其中,“1”個核心目標——“全面發展有所長、志能并舉有擔當”;“2”大品行支柱——“愛與責任”;“3”大基本習慣——運動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4”大基礎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5”大尊重特質——樂觀自信、懂得感恩、勇于擔當、樂于探索、知行合一。
2.課程體系
學校的“自主實現”課程體系(如圖1)秉承潛能課程觀,發現潛能、激發潛能、釋放潛能,包括自達基礎課程、自主拓展課程和自我超越課程。
為了發揮課程作為“五育融合”載體的育人價值,更好地提升整體育人實效,學校增強課程領導力,進行課程的頂層設計,形成課程方案。方案對國家課程校本化落實、校本課程的開發及特色化實施的具體策略進行說明。學校形成課程教學實施指導手冊,包含學科核心素養、課程圖譜、課程內容與目標對應矩陣、3類課程實施及評價建議等,為教師高質量落實課程融合育人和整體育人提供支架。
在行政層面,學校以教研處牽頭,落實專業服務支持、課程運行管理、課程效果診斷職責。“五育融合”課程育人首先要做到使所有的學科都受到重視。學校在理念上提出,所有的學科都是學生成長必需的主學科,沒有主次之分;在行動上做到,要求每個學年,教研處須拿出有實證價值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及“五育融合”整體育人實效分析診斷報告,讓學科教育功能及核心素養發展真正得到落實。
3.課堂教學
在突破教學方式變革的過程中,學校構建了以“學生本位、學科本質、學堂本真”為樣態的“學本·尊重”文化課堂,網狀結構的教學范式使教師可根據學科、年級、教學內容、學情等因素選擇相對科學的教學流程。實踐操作策略、教學診斷工具、通用評價標準等,則助力教師在“研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中落實“學本·尊重”的課堂文化。
4.評價體系
學校基于素養發展,突破試卷局限,借助常態智慧作業批改數據,加強實踐考核,落實校本課程積分制,推進個性化、綜合性診斷與反饋。低年級結合地域文化資源進行場景式綜合性評價,三至六年級進行學科實踐考核,七至九年級進行項目式學習及答辯。
(三)融入教師專業發展
1.創新學術管理機制
學校按照專業領域成立11個教育研究室。通過價值重塑、結構重組、功能重建,實現了讓學術走上前臺,賦予教師相應的權利。
一是專業決策權,包括學科課程的頂層設計、學科年度研修規劃等。比如,文理綜合教育研究室構建序列化的趣味實驗課、場館實踐活動課、跨學科項目學習。
二是專業自主權,包括項目及主題研究的系統規劃,學校按照需求設計培訓和教研活動,以及做好專業書籍購置等所需經費的預算工作。
三是專業指導權,包括對教師整個團隊的專業引領以及對備課組的專業指導,對教育研究室負責人的待遇參照中層干部,突出了專業水平在教育教學中的權威地位,讓教師獲得價值感。
2.構建梯次發展機制
學校為處在不同層次的教師提供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個性化的導師和適宜的發展平臺。目前,學校有省兼職教研員6人、省特級教師5人、國家級名師和省興遼人才5人。
3.實施發展性評價機制
學校實施“基礎性+發展性增值”評價。基礎性評價包括教師的基本素養、常規工作、重點工作,發展性評價包括社團活動參與、校務分擔、個人發展。
4.優化教師激勵機制
學校在評選優秀教師時為青年教師單設獎項,讓教師富有價值感;優秀教師團隊評選用發展度、貢獻度、積分制代替票選制,營造用工作說話的文化氛圍;創新教師節表彰形式,年年有驚喜。
5.建立研究成果發布機制
學術年會是各教研室自主研究和成果發布的盛會,每個團隊都在專業發展平臺上發現自己、看到價值、自主綻放。
“尊重教育”理念實踐,提升了“五育融合”整體育人效能,創造了“輕負擔、高質量”的辦學特色,培養了綜合素質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的具備“尊重教育”特質的學生。“尊重教育”讓學校教師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教育家精神,那就是認清教育的局限和人的缺陷之后,依然信念堅定,依然尊重并熱愛教育,尊重并熱愛每一名受教育者。
參考文獻:
[1]石中英,董玉雪,仇夢真.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內涵、合理性與實現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4(2).
[2]陳理宣,姜若梅.“五育融合”的發展歷程、現實困境與實踐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24(3).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