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新時代中國青少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中小學生是社會發展的活力源泉,是國家未來的支柱,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因此,在新時代探索強化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驅力、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路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小學生;路徑
當前,我國開始了新的歷史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力前進。在新時代下,教學載體隨著技術的革新而變化,中小學生的思想觀念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加強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新時代的中小學生是充滿活力和熱情的一代,他們是未來推動中國發展的力量源泉。愛國主義教育的正面引導不僅能夠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還能夠讓他們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一、加強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將紅色文化引入中小學,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我國的歷史和文化,還可以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使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二)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對青少年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能夠使青少年將正確的價值取向融入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通過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成為有理想信念、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豐富與更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規定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愛國主義教育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師應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豐富與更新。
(一)強化歷史教育,將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紅色文化引入中小學課堂,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將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課堂,首先可以從課程設置入手。在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等課程中,增加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如革命歷史、英雄事跡、革命精神等。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在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中小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認識到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逐漸樹立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自覺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此外,在傳承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紅色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要注重與時俱進,只有這樣,紅色文化才能更好地被年輕一代所接受和傳承。
(二)結合時代特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活動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教師應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活動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革命傳統和優秀文化的場所。這些基地通過展示實物、圖片、影像等多種形式,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艱辛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成為學生了解黨和國家歷史、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研學活動是指通過實地參觀、學習、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地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學校組織學生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通過觀看實物展覽、聽講解、觀看影像資料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和經過。參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歷史背景和現實情況,探討“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和啟示,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思考和交流的過程,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夠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一些愛國主題活動或競賽等形式,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提高活動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三)加強國家意識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國家意識既是一個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加強國家意識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從小學階段開始,就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國家的基本制度、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育內容應逐步深入,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國家意識教育還應注重實踐體驗,如升國旗、唱國歌、觀看愛國主義電影等,營造濃厚的愛國氛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砥礪強國之志。
三、新時代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探索
中小學生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弘揚者,也是未來愛國主義教育的踐行者。在新時代,中小學在課程建設、課程實施中應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積極拓展實踐渠道,豐富教育教學方法,促進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一)創新教學模式,開設愛國主義教育課程
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首要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思政課堂上,教師加強對中小學生的黨史教育,通過創新授課模式,開展體系化的教學,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幫助學生完成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的清晰架構。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設置專題探討,組織學生在討論中深刻體會黨的領導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除了傳統課程的推進外,學校還應利用紅色電影等藝術形式,采用光影渲染等多種要素,讓學生回溯過去,直抵歷史;還可以通過參觀紅色紀念館,近距離觀看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文物和圖片,激勵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
(二)發揮先進典型引領作用,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形式
在新時代,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首先,先進典型具有多樣性、真實性、時代性等鮮明特點,能貼近中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他們的多樣化需求。先進典型教育不僅能對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認知、愛國主義情感和愛國主義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還能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先進典型的教育方式具有滲透性,需要久久為功。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講解先進典型的事例,在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在社會中所感受到的整體氛圍,能使中小學生對愛國主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學校應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形式。一是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探索新方式,不斷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沁潤力。許多紅色教育基地配有3D技術或VR技術,通過新型的科技手段再現紅色經典故事和紅色文化,使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學習。二是聯系本地的老黨員、老干部講述其親身經歷,使學生更能感同身受,深刻領會愛國主義的真諦,進而在實踐中向先輩學習,熔鑄愛國主義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三是開展各種形式的愛國主義知識競賽,拓寬學生的參與范圍,同時建立完善的獎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四是推動建立社團,由學生自主管理并派專職教師參與指導,使學生與教師內外協同,以社團為中心生成牽引力。
(三)構建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規范化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國家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愛國主義教育源于“共同體意識”所產生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是一個長期性、漸進性的思想熔鑄過程。制度化、規范化的公共理性必須納入道德規訓的范疇,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也必然為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提供目標導向。
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嚴肅性,人們對其應當懷有敬畏之心。愛國主義法治體系并非道德約束層面的簡單延伸,而是其制度基礎與秩序保障;愛國主義精神并非愛國主義法治體系的簡單填充,而是為后者提供價值導向與文化內涵。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樹立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意識,開設專職課程,對學生進行相關法律的宣傳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將歷史遺產、英雄、先進模范等文化符號合理化、有序化。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動向,帶領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相關知識,使愛國主義法治具象化,從理論上的“應然”躍向“實然”。
探索愛國主義教育可行路徑,引導中小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敢地面對新形勢、新問題,不斷提高自我,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機遇與挑戰。加強國家意識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此,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讓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02).
[2]亓玉昆.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N].人民日報,2023-11-23(018).
[3]于曉軍.立德樹人視域下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理路[J].教育科學論壇,2023(4).
[4]陳大文,劉婉茹.依法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大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J].人民教育,2024(2).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