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勞動課程設計與實施策略,設計具有目標育人性、內容多樣性、難度適宜性、時間可控性、功能發展性、評價多元性原則的小學勞動課程,能夠培養小學生成為具有擔當之肩、智慧之腦、審美之眼、創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時代少年,高效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小學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勞動教育;課程設計
2022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勞動教育為國家課程,這一規定在保證勞動課程的獨立地位、發揮獨特育人價值層面具有重大意義。《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為勞動教育的高質量設計與實施提供了有效指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勞動課程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旨在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育人價值,實現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優化勞動課程設計,明確設計基本原則
基于核心素養設計易用、易得、適用、實用的小學勞動課程,教師要在設計課程目標、內容、難度、時間、功能、評價等方面時遵循其基本原則,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勞動過程,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高勞動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勞動課程目標設計具有育人性
勞動課程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情與勞動需要等因素,設計整體育人目標與每項勞動任務承載的具體育人目標。設計勞動教育育人目標時要關注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勞動精神的感悟;關注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不斷積累勞動經驗;關注通過適當的勞動文化熏陶,促使學生建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幫助學生形成勞動素養,逐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必備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這樣的勞動教育目標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啟迪學生、帶動學生,讓學生在勞動課堂中、在平凡的勞動體驗中,感受體腦合一、身心合一、學創合一的勞動教育。
(二)勞動課程內容設計具有多樣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構建內容結構”。教師要想設計高質量的勞動課程,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應保證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的多樣性,以勞動為基礎、育人為根本,強化勞動教育課程的設計邏輯、組織邏輯、實施邏輯,將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精神貫穿課程設計全過程。
例如,葫蘆島市建昌縣新區小學(以下通稱“學校”)充分挖掘校內外勞動課程資源,根據勞動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要求等方面,創新勞動課程內容,構建以實踐為主線的覆蓋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類勞動課程結構的方法路徑,因校制宜,開發了“一二三四五”勞動課程體系。
“一”即一勞模課程:學校利用勞模創新工作室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二”即兩大基地課程,包括校內生態勞動實踐基地課程和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課程;“三”即三大領域課程,包括日常生活勞動教育課程、生產勞動教育課程、服務性勞動教育課程;“四”即四季課程,包括春的萌動、夏的生長、秋的收獲、冬的沉淀;“五”即“五育并舉”課程,包括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
這樣設計勞動課程的目的不只在于勞動教育本身,而在于學生的長期發展。勞動課程的多樣性設置有利于學生未來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體驗生命的創造力,感悟勞動中的創新精神,培養良好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
(三)勞動實踐活動難度設計具有適宜性
勞動實踐活動的設計要難易適度,使學生既能有效掌握和運用所學方法,又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勞動任務,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勞動能力的發展、勞動習慣和品質的培養、勞動精神的塑造。勞動實踐活動難度設計要體現一定的“梯度”,勞動任務由易到難地向學生呈現,讓學生的勞動素養也由低到高地逐漸發展。實踐活動難度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各學段學生的接受水平,使不同學段的學生都“有勞可做”“有勞可為”。通過設計適宜性的勞動難度,解決勞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吃不飽”、勞動能力較弱的學生“消化不了”的問題,最大化地體現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勞動實踐中增長見識、明白事理,培養認識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正確觀念,傳承“勞動最光榮”的優良美德。
(四)勞動課程時間設計具有可控性
教師在設計勞動課程時,要結合勞動課程內容、學生年段特點、項目難易程度等因素,靈活控制勞動時間。一是控制勞動任務的總量,如每次布置勞動項目不宜過多。二是控制勞動任務完成的時間。勞動總量過大、勞動時間過長容易導致學生的勞動興趣減弱,精力和體力下降,同時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勞動教育無法一蹴而就,需要長期、持續并適時適度地進行,其時間安排應具有一定的計劃性和靈活性,確保既能達到教育效果,又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五)勞動課程功能設計具有發展性
小學教育階段仍存在勞動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勞動功能設計不夠完善等問題,導致學生勞動興趣、效率逐步下降,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勞動課程功能設計,能夠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勞動方式、勞動技能與勞動經驗,促進學生的勞動素養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勞動教育功能設計要具有發展性,與勞動教學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勞動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有助于學生形成長期的勞動技能和非勞動技能。
例如,學校勞動教育理念融合了“和諧尚美 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開展“和美勞動”項目式學習,鑄入勞動教育之魂,形成“勤以立人”的勞動教育核心理念,即做事要勤快、技能要勤練、學習要勤奮、做人要勤勉、生活要勤儉,解決勞動教育中重活動、輕課程,重參與、輕體驗,重孤立、輕整合,重創新、輕堅守的現象,根據勞動教育目標,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勞動教育項目,為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知識技能、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培育創新能力等全面而有深度的發展奠基。
(六)勞動課程評價設計具有多元性
依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文件精神,將勞動教育評價納入學校的常規評價體系之中,依據學校課程要求和學生年齡特征,從評價指標、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多元的勞動教育評價設計。教師根據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設立評價維度和評價內容,采用自我評價、家長評價與教師評價等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力求評價客觀、公正、全面,從而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學生進行自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勞動過程進行反思,關注對勞動任務的認識是否清晰,勞動方法是否得當,勞動技能是否提高。家長評時,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勞動狀況。教師評時則應轉變教學觀念,把勞動的過程與評價的過程有效結合起來,觀察學生在勞動中的表現,既要關注學生勞動的成果,更要關注他們勞動的過程,充分了解學生的勞動狀況以及在勞動過程中的發展變化。
多元的評價設計能夠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勞動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指導教師調整和改進勞動教學策略,更好地激勵學生的勞動熱情,實現學生全面、自主地發展勞動素養。
二、落實勞動課程實施,優化實施基本路徑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應以優化課程建設為抓手,探索專門化、融合化、項目化、創新化四類課程,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豐富勞動經歷,獲得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專門化課程,開展系統性勞動教育
學校每周至少設置一節勞動專門化課程,課程依托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組織開展日常生活勞動和校園勞動,開設勞動社團,設立勞動周,結合特色節日,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
1.社團展風采,勞動育匠心
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成立剪紙、扎染、扇子畫、衍紙畫、麥稈畫、折紙、鉆石畫、手工DIY等勞動社團,以發展學生勞動素養為宗旨,精心打造社團活動,有效落實學校育人目標。
2.多彩勞動周,實踐促成長
每學年,學校因地制宜,依托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開展一次勞動周活動,利用勞動周開展勞動技能比賽、學生勞動素養認定和勞動精神宣講,強化綜合實施,注重實踐活動的多樣化,突出勞動教育重點。
(1)以校內生態勞動實踐基地為依托開展勞動周活動
學校依托校內生態勞動實踐基地開發構建“春的萌動,夏的生長,秋的收獲,冬的沉淀”四季勞動課程,再劃分校內生態勞動實踐基地責任田,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競拍,學生在責任田中開展種植、除草、澆水、施肥等養護活動,在勞動實踐中感悟勞動的價值。學校還在校內生態勞動實踐基地開辟種植區,栽種山楂樹、棗樹、蘋果樹、桃樹等果樹。
(2)以校外勞動實踐基地為依托開展勞動周活動
為拓寬勞動教育渠道,使學生貼近自然、經歷實踐、開闊視野、砥礪品格,學校建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定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形成兼具學校特色與育人意義的校外勞動周課程體系。校外勞動周主題實踐活動既有勞動實踐,又有文化的傳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勞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3.品特色節日,享勞動之趣
教師可結合傳統節日和具有特色的節日,將勞動課程建設進行延伸和深化,實現體力與腦力的結合、科學與藝術的融通,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深刻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教師可精心構思、巧妙編排,在常規勞動教學活動課程的基礎上物化出一份勞動教育清單,從衛生、整理、飲食、農活、手工、器具、數智等方面制定清單任務內容,確保勞動教育任務清單的科學性、實踐性和適用性。根據勞動教育任務清單分年級開展親子形式的服務性勞動,家校共同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勞動習慣。
科技節時,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電子板報、電子繪畫等制作活動,體現以勞樹美。環境日時,教師開展“變廢為寶”手工制作大賽,學生用智慧撞出靈感的火花,用雙手創造出別樣的精彩。端午節時,教師開展一系列體現歷史文化和情感寄托的實踐活動,一、二年級講一講端午節的故事,三、四年級動手做一做端午節的相關物品,如粽子、香包、五彩繩、葫蘆等,五、六年級畫一畫、寫一寫有關端午節的手抄報。
(二)融合化課程,開展常態化勞動教育
基于核心素養全面實施勞動教育策略,除了開發專門化的勞動教育課程外,在學科課程中融入、滲透勞動教育理念也是推動勞動教育常態化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充分挖掘各學科教材中顯性或隱性的勞動教育元素,分類梳理各個學科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探索勞動教育的融入方式,根據學科特點設計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構建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分層遞進、螺旋上升、與時俱進的融合化課程。
(三)項目化課程,開展創造性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勞作,而是要在勞動過程中貫穿研究、創新、創造,提升勞動的價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已有的課程基礎,規范項目式學習的一般模式,從項目的選擇到研究內容的設計,從多方式、多角度的實施到成果展評與反思調整,以及項目成果的提煉與拓展遷移,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開放且多元的項目化課程。
例如,一年級開展“水培潤心靈”課程、二年級開展“探秘花生”課程、三年級開展“‘薯’不勝收”課程、四年級開展“小農夫種土豆”課程、五年級開展“分擔區值日”課程、六年級開展“一抹綠意顯生機”課程等。以四年級課程“小農夫種土豆”為例,學生經歷課程啟動、種植儀式、合作探究、日常養護、觀察記錄、收獲成功、拓展知識等任務,參與種植、記錄、探究、實踐、感悟全過程,從一顆土豆的成長中體會生命與勞動的意義。
(四)創新化課程,開展拓展性勞動教育
勞動是成長的必修課,同時也是不斷創新和挑戰的過程,勞動的創新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創新化勞動課程強調學生在做中思、思中創、創中悟、悟中得,從而體會勞動成果的可優化性。教師應積極探索家、校、社資源協同育人的策略,拓展創新勞動課程的多元路徑與方式。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勞動課程設計與實施要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開拓,將勞動課程做深、做寬、做真、做新、做精,培養具有擔當之肩、智慧之腦、審美之眼、創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時代少年,使勞動核心素養的培育真正落地。
參考文獻:
[1]李莉娟,周宇琦,張濤.核心素養視域下“和雅”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踐[J].遼寧教育,2022(15).
[2]陶貴金.積極構建勞動教育體系 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區域協同推進的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2023(4).
[3]顧文榮.從學得到習得,勞動“御”見美好生活:小學勞動教育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2024(5).
[4]于鴻燕,李志宏,向伶俐.構建“三園·四融”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展示滬深教育融合樣態[J].小學教學研究,2024(2).
[5]劉穎.根植于校園文化基底的特色勞動教育體系構建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4(2).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