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與分析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進行血常規檢查的140例患者,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血液檢查,給予觀察組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比較兩組血細胞的異常總檢出率以及對療效的滿意率。結果:觀察組的血細胞異常總檢出率(71.43%)較對照組(48.5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外周血細胞形態學能精確檢測出結果,降低誤診風險,從而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患者康復,患者的滿意度也隨即提高。
【關鍵詞】外周血細胞形態學;血常規檢驗;療效滿意率
Applic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 morphology in blood routine testing
GUO Jing
Jiayugu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Jiayuguan, Gansu 735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 morphology in blood routine testing. Methods:14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70 patients in each group.Routine blood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control group,while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s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were performed o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abnormal blood cells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with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blood cell abnormaliti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71.43%)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8.57%),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Peripheral blood cell morphology can accurately detect results,reduce the risk of misdiagnosis,improve clinical efficacy,promote patient recovery,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Words】Morphology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Blood routine test;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rapeutic effect
血常規檢驗是為了檢測血液系統狀況的一種醫學措施,保證血液系統正常就是為身體健康負責[1]。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檢查效率,讓病變能夠及時被發現。然而該方法不能做到全面檢測。外周血細胞形態學通過采集患者的靜脈血、耳后血或者手指血,對血液細胞中的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進行檢測,對多種血液病的鑒別診斷和療效觀察有積極作用。本文以研究與分析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價值為目的,具體內容展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進行血常規檢驗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共70例,年齡為28~59歲,平均年齡為(40.55±3.10)歲,普通外科的有30例,內科的有40例;觀察組共70例,年齡為31~60歲,平均年齡為(42.26±3.73)歲,普通外科的有35例,內科的有35例。納入標準:(1)未有傳染病或其他疾病;(2)意識清晰,能夠配合研究進行;(3)自愿行為,且資料完善。排除標準:(1)有做過其他大型的手術;(2)認知能力有限,無法理解研究行為;(3)精神狀態出現問題。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醫院的相關規定,且患者家屬知悉研究內容,自愿簽署了知情協議。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的血液檢查,檢查之前告知患者禁水,并且保持空腹狀態。前期準備完畢后,采集3mL的外周靜脈血注入抗凝管中。待充分混合后,取少量血液樣本滴在載玻片上制成血片,再運用瑞吉姆薩染色方法對血片進行染色,然后置于細胞檢測儀下,開始對紅細胞(Red blood cells,RBC)、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s,WBC)以及血小板(Platelet,PLT)形態進行檢驗,然后做好詳細記錄。
觀察組患者同樣予以規定禁水以及保持空腹狀態,然后采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進行檢驗。取3mL的外周靜脈血放入抗凝管,待充分混合后,取少量血液樣本滴在載玻片上制成血片,再運用吉姆薩染色方法對血片進行染色,1min后再在上面滴入吉姆薩染色液,讓兩者融合,5min之后沖洗然后烘干,再把血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Red blood cells,RBC)、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s,WBC)以及血小板(Platelet,PLT)形態。
1.3 觀察指標
通過統計兩組患者在紅細胞形態、白細胞形態以及血小板形態異常上的例數,分別計算出兩組的血細胞異常總檢出率,再將其進行對比,血細胞異常總檢出率越高,則意味著康復效果更明顯。制定問卷調查表,再給對照組的患者和觀察組的患者分發問卷調查表,讓其評價所采取的治療方式。其中,非常滿意的標準為經過檢測治療后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滿意的標準為檢測治療后各項指標恢復較好;不滿意的標準為檢測治療后各項指標未有明顯變化。然后統計出評價滿意的人數,滿意率越高,則表示康復效果更佳以及該方式更受歡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在檢測紅細胞形態異常、白細胞形態異常以及血小板形態異常方面的對比
觀察組的血細胞異常總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在療效滿DhhHri0JEzxPkPRXU/nR0Q==意率之間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率為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血液系統主要包括脾臟、淋巴結、骨髓等器官以及血細胞,其中血細胞遍布機體,是由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組成的,它們能夠為人體提供氧分,維持著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并且能夠抵御細菌病毒,增加人體的免疫能力,對人體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2]。因此,血常規檢驗對保障人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進行血常規檢驗的血細胞檢測儀是把白細胞的形態作為一個指標來分類處理紅細胞以及血小板,這樣只能檢驗出淋巴細胞、粒細胞以及中間細胞群的異常率,對單核細胞、嗜酸粒細胞以及嗜堿粒細胞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并且只能檢測正常血細胞,無法分辨更加細致的細胞結構。除此之外,由于白細胞的改變是各種各樣因素導致的,這些病變因素通過常規的血細胞分析儀很難清晰呈現出來,如果患者出現了不同的臨床反應,體內的血細胞會較正常情況下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貧血的患者因為體內紅細胞數量增多,細胞形態便會變成靶形;傳染病患者則是體內的單核細胞增多,且淋巴細胞也逐漸增多。該檢驗方式沒有像流式細胞術免疫分型用單抗在以上細胞分類基礎上再進一步進行分選,只能檢驗出淋巴細胞、粒細胞以及中間細胞群的異常率,同時只能檢測正常血細胞[3]。原始幼稚細胞以及異常淋巴細胞的形態變化多端,經溶血素處理后,它的結構體積以及核質可能與單核細胞或淋巴細胞類似,從而導致儀器某一細胞群計數的增高。研究表明,國際血液學復審協作組以及我國血液學復檢專家小組列出多種情況需要對結果進行涂片鏡檢,適用的情況包括細胞類別絕對計數值的增高或者減低、儀器報警及散點圖異常等情況,特別是懷疑或已確診過血液疾病時,若出現異常細胞,會完全混亂儀器的分類結果,使其不同程度導致真實性的缺失,此時,在結合臨床情況下,必須加做外周血涂片細胞分類結果加以驗證。
為了能夠全面分析數據,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則投入使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的檢驗措施是使用吉姆薩染色方法對血片進行染色,然后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分析,提高診斷準確性,并且外周血細胞形態學通過采集患者的靜脈血、耳后血或者手指血來檢測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從而發現異常變化。其中,外周血常見的白細胞為單核細胞,單核細胞是白細胞中體積最大的細胞,直徑為12~15μm,呈圓形或橢圓形,細胞表面有皺褶和偽足,核形態多樣,腎形是最常見的形狀,此外還有橢圓形、馬蹄形、不規則形,胞核常偏位,染色質顆粒細而松散,著色較淺,胞質較多,弱嗜堿性,含許多細小的嗜天青顆粒,胞質為深淺不一的灰藍色,胞質內有很多吞噬小泡,或透明的細胞質液泡和數量不等的較大的嗜鋁顆粒。單核細胞來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分化的髓系干細胞和粒-單核系祖細胞。成人單核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3%~10%。骨髓釋放入外周血液的單核細胞為成熟的單核細胞,在血液中停留3~6d后,逸出血管進入組織或體腔內,再經5~9d,發育為巨噬細胞,形成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其防御功能明顯增強。經典的單核細胞參與不同的功能,如組織修復和免疫反應,它們負責更強的吞噬作用,支持傷口愈合和凝固,并表現出抗凋亡功能和對刺激物的反應。中間單核細胞亞群負責T細胞的增殖和刺激,它們在抗原呈遞細胞-T細胞相互作用中表達更高水平的表面標記物,該亞群包括與促血管生成相關的特定表面分子。外周血細胞形態學的鑒別診斷范圍較廣,對血液疾病早期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它還可以通過該方式分析出貧血的病因以及形態學的分類,指導貧血的診斷、鑒別診斷以及治療方案,通過檢查能夠明確診斷血液寄生蟲疾病。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血細胞異常總檢出率(71.43%)較對照組(48.5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運用吉姆薩染色方法然后把血片置于顯微鏡下讓每個細胞形態都暴露無遺,甚至能夠捕捉到細小的異變,使最后得出數據結果更加精確,更具有說服力,這樣便降低誤診風險,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促進患者康復。此外,對于血液系統腫瘤的患者,血常規可謂最簡單的檢查,也非常重要,但是替代不了所有的檢查。在疾病的診療中,不能單純依靠血常規結果來判斷疾病的狀態,必要時需要進行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甚至行骨髓穿刺術檢查了解病情。同時,如果必要時,也需要進行全身影像學檢查以明確了解疾病狀態。
綜上所述,在常規血液檢測的基礎上再運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能夠有效提高檢測數據結果的準確度,這樣有利于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下一步治療措施,從而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讓患者的滿意程度大大增加了。因此,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丹丹.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2,25(13):20.
[2] 楊茂.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4):509-510.
[3] 李峰,劉鵬.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健康大視野, 2021,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