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消費金融功能,研究消費金融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研究發現:首先,消費金融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技術創新機制和政策導向機制可以直接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其次,消費金融的信用催化機制和引致需求機制可以促進產業間優勢地位更迭從而間接影響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
關鍵詞:消費金融;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
一、引言
產業結構是由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產業部門構成的多層次經濟體系。各個產業之間互相作用,彼此依賴其他產業提供的各種要素,并且產業之間的生產、交換和分配密不可分,在當前居民財富增長、消費理念轉變、消費升級以及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消費金融在助推消費增長、擴大內需和優化消費結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與推動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密切相關。
二、消費金融對產業結構優化影響的相關研究
對于消費金融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關問題的研究,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消費金融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消費升級,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相關研究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主要研究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消費需求變化,二是消費結構調整。在其消費需求變化方面,整體研究表明消費金融的發展有效拉動消費需求。大部分國內學者認為消費信貸通過緩解流動性約束來提高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促進消費需求。臧旭恒和李燕橋(2012)指出,消費信貸通過三個渠道影響居民當期消費行為,一是支持居民大額剛性支出需求,二是充當消費保險作用,三是釋放儲蓄壓力。黃倩和尹志超(2015)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結果,認為信貸對居民消費具有良性驅動作用。同時國內一部分學者認為消費信貸對拉動消費需求的作用是非明顯性的。例如住房貸款,由于前期的大額剛性支出導致后期沉重的負債壓力,引致消費者降低對部分非耐用品的消費量。樊向前和戴國海(2010)的研究同樣表明當前消費信貸發展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在消費結構調整方面,眾多學者均認為消費金融對消費升級產生影響。陳舟楫(2022)研究得出消費金融可通過提供信用貸款等服務幫助消費者實現超前消費,緩解流動性約束問題,從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田長海和劉銳(2013)基于城鎮居民消費相關數據,著眼于消費金融的內涵,在進行檢測與驗證后,認為在消費貸款、風險管理工具以及金融資產增長的拉動作用下,可以顯著提高消費升級代表性產品的消費需求。消費金融發展是消費升級的必要條件。賈小玫和焦陽(2016)通過對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各因素進行分析,得出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升級趨勢并根據研究結果對其提出有關建議。
綜上可以看出消費金融對國民收入、消費水平及消費心理產生相關影響,進而影響消費結構,而消費結構升級也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第二類是研究消費金融對經濟持續增長的促進作用,體現在刺激消費和擴大乘數效應方面。許文彬、王希平(2010)認為在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背景下,引進消費金融企業,借助其獨特優勢,有利于推動我國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通過信貸方式加快資本周轉速度,拉動經濟增長。在消費金融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方面,沈健美和齊雪松(2007)運用我國發展消費信貸后的數據,分析得出消費信貸余額每增加1個單位,GDP增長3個單位。根據該數據可以看出消費金融通過信貸方式擴大消費乘數,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劇錦文、常耀中(2016)認為在消費信貸的刺激下,消費規模的擴張及消費結構的變化會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且持續對生產結構、區域結構和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調整產生積極的導向,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從現有研究結果來看,消費金融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效果比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效果更好。但由于對國內消費金融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分析有限,尤其是從功能角度出發實證檢驗消費金融對產業結構影響的相關研究不足,而消費金融的支付、風險管理、儲蓄或投資、借貸這四大功能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密切相關。
三、消費金融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直接影響
產業結構優化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為了追求社會的高生產率,就必須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社會需求、資源供給、技術、制度等都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原因。
消費金融通過影響資源要素的供給與配置、政策導向以及科技創新直接影響產業結構優化。消費金融作為金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資源要素,能夠通過影響資本的形成和配置,增加對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更好地發揮消費金融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促進作用。同時,消費金融的發展方向在某種程度上傳遞了國家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導向,在擴大一部分產業領域資源配給的同時,也抑制了另一部分產業領域的資源供給,通過優化資金在產業結構間的配置,起到助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作用。
消費金融的相關產品類型和消費場景都是根據產業政策和監管政策的導向而設定的,因此對重點產業的支持針對性強,并且種類繁多。銀行、消費金融企業及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還會考慮到消費者的信用條件和還款能力等因素來確定授信額度、期限與利潤,結合重點產業推出更好的消費金融產品。一些消費金融機構與旅游、教育、互聯網等平臺合作,推出聯名卡等信用卡產品,以推動旅游、教育、汽車等產業政策導向在社會中的傳遞,拉動相關產業的有效需求,讓資本流向政策性產業,促使產業結構向國家支持行業傾斜。隨著科技創新和消費金融的深度發展,互聯網將消費金融與產業中的企業連接起來,加強了與產業的聯系,使消費金融向產業化發展。這樣,金融資源可以更快地優化配置到相應的產業中。這種發展勢頭將進一步促使產業結構的優化。
一方面,消費金融通過資產分配實現由家庭資本向社會資本的逐漸轉變,居民可以通過使用消費金融產品,將這部分資金流入到相關重點產業,使重點產業能更快回籠資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另一方面,在消費金融的有效作用下,消費者信心逐步增強,資本流動速度逐漸加快,從資金供給總量與流通速度上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發揮了資本加速器的作用。
技術創新對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關鍵作用。消費金融發展能夠顯著推動技術創新,優化要素組合,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科技創新可以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傳統產業往往面臨競爭激烈、資源約束、環保壓力等挑戰,通過科技創新,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的經營模式和生產方式。例如,傳統制造業可以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智能制造,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科技創新可以催生新興產業,并推動其發展壯大,助力經濟轉型升級。科技創新也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技術進步可以實現資源替代和循環利用,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環境污染。
總之,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引擎。通過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和投入,培育創新型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國際合作,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政策可以通過引導消費金融的發展方向和協調各產業部門的發展,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帶動產業結構間的升級。一方面,宏觀政策上注重消費金融的發展,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對消費金融秉承精準政策導向原則,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改進調整。同時,政策也通過促進內需、擴大消費的導向作用,起到協調各產業部門發展的作用。例如,國家金融監管監督總局發布相關文件,要求金融機構加大消費金融支持力度,降低消費金融成本,激發消費者消費意愿,進而推動消費市場的恢復與擴大。國家持續關注消費金融發展,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努力支持消費信貸的穩步發展。
另一方面,通過宏觀政策引導消費金融朝著產業結構優化的方向發展。完善消費金融監管政策,規范市場秩序,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能夠確保金融產品的透明性和公平性,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奠定基礎。推出更多與政策導向大方向相關的消費金融產品,通過貨幣政策調整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符合政策導向的產業提供更合適的利率,促進對其的投資需求,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此外,由于金融資源有限,更多的優質資金會趨向于投資政策導向型產業和資本邊際效率高的產業,出現資金擠出效應,通過優勝劣汰擺脫低質量企業,推動產業結構向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
四、消費金融對產業結構優化的間接作用機制
消費金融通過影響消費結構來間接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消費金融通過信用催化機制來緩解流動性約束問題,幫助消費者實現跨期消費,擴大整體消費需求,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必然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高附加值制造業與知識密集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其二,消費金融通過引致需求機制將市場中消費結構信息傳遞給生產端,使企業根據新變化來調整要素投入量,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進而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信用催化機制是指通過緩解流動性約束,鼓勵消費者使用消費信貸進行跨期消費,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實現消費結構升級。由于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消費,消費者為了在現階段滿足自己對高檔耐用品的需求,如住房、汽車等,在一定時期內會進行貸款消費,從而拉動相關企業的發展。同時根據乘數原理,一方面企業針對市場需求的增加會內部自主調整生產結構,擴大規模;另一方面由于“羊群效應”導致同行業其他企業競相擴大生產規模,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向更高級化合理化發展。相應地,隨著消費結構的轉變,社會資本、高新科技以及優質勞動力等資源趨向于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模式,從而促進了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
廠商對要素的需求和投入來源于消費者對商品直接需求的引致需求。在收入水平較低時,人們通常會把取得的收入都用到生活必需品的消費上,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消費的背景下,人們開始注重消費品質。人們關注的消費商品逐漸由必需品轉為非必需品,以往的生存性消費需求也轉為享受型消費需求。在需求引致機制的作用下,市場及時收集到消費結構調整的信息,并將市場信息及時傳遞給生產端,企業根據市場信息內部調整各資源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向,致力于向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規模發展,從而優化生產,引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伴隨消費觀念的改善,可能出現的新型消費需求還可以催生新型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最終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此同時,隨著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會吸引更多廠商進入該市場,產生激烈的企業競爭,在此作用機制下,會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打出品牌效應,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
五、政策建議
首先,我國要在政府監管引導下,保護消費者權益,確保消費金融市場運作的規范和透明。構建適應我國國情的消費金融監管體系,同時兼顧促進市場繁榮與維護市場秩序的雙重目標。具體而言,應構建合理的監管制度,保證其落地實施;加強信息披露,確保消費金融機構合法合規;加強對消費者賬戶的管理與維護;明確征信系統程序規則并加強用戶隱私數據的保護。
其次,我國應當完善消費金融產業的數據治理體系。如今,數據安全及數據治理已成為消費金融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消費金融企業加強數據治理可提高數據質量,實現數據價值,幫助其更好地了解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趨勢,從而根據政策導向研發出更具創造性和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進而提高消費者對相關產業的消費需求。同時,通過數據治理可以幫助消費金融企業更好地識別和管理風險,提升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并且利于監管機構對消費金融產業的管理和監督。
再次,當前各地區消費金融產業發展導致的過度授信以及居民杠桿率過高而產生金融風險等問題頻發,為避免這一消極現象,各級地方政府應當根據自身市場環境等制定配套政策,如優惠補貼措施、組織消費供應商聯合優惠促銷、擴大消費金融補貼優惠范圍等,積極為地方消費者與銀行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最后,我國應當合理發展并擴大消費金融產業規模。根據市場需求原則,為消費者制定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消費金融產品的布局,豐富消費金融市場參與主體,合理發展消費金融。出臺結構性支持政策,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財政補貼等工具,引導消費金融機構重點拓展產業結構升級方向的領域。政府和金融服務可積極擴大消費金融試點范圍,促進區域消費金融平衡發展。在擴展試點的前提下,要掌握好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使其契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燕橋,臧旭恒.消費信貸影響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作用渠道及檢驗——基于2004—2009年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3(1):20-31.
[2]尹志超,宋鵬,黃倩.信貸約束與家庭資產選擇——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投資研究, 2015(1):4-24.
[3]樊向前,戴國海.影響居民消費行為的信貸條件分析——基于2002—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6):15-21.
[4]陳舟楫.消費金融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研究[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22.
[5]田長海,劉銳.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3(6):18-21+26.
[6]賈小玫,焦陽.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6(2):29-34.
[7]許文彬,王希平.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0(6):47-54.
[8]沈健美,齊雪松.我國消費信貸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J].廣西農村金融研究,2007(1):79-82.
[9]劇錦文,常耀中.消費信貸與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7):29-36.
[10]黃小燕.消費信貸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效應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8.
[11]李佳,謝蕓蕓,田發.消費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0(5):18-27.
作者簡介:田艾雨(2004— ),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在讀,專業:金融理論與實踐;崔博涵(2004— ),女,漢族,北京人,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在讀,專業:金融理論與實踐;關愛源(2004— ),女,滿族,遼寧錦州人,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在讀,專業:金融理論與實踐;姜文倩(2004—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在讀,專業:金融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