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圍繞業財融合與企業成本黏性展開論述,引入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分析業財融合對企業成本黏性的影響。結果發現,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是業財融合的結果變量,也是企業成本黏性的前置變量,業財融合能夠通過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有效緩解企業的成本黏性問題。
【關鍵詞】業財融合;成本黏性;影響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5
一、引言
業財融合指的是企業財務與業務的相互融合,在提高管理者決策科學性、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增加企業價值、實現企業降本增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理論研究表明,業財融合能夠有效解決企業內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業財融合已經成為企業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相融合的必然趨勢。
成本黏性指的是企業收入下降時成本的下降程度小于收入等幅上升時成本的增加程度,即企業成本存在“易增難減”現象。理論研究表明,成本黏性是企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當今企業普遍受到成本黏性的困擾,尤其是經營績效下降的企業,很容易因成本黏性遭受生存威脅。成本黏性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管理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企業發展實踐表明,采用業財融合模式的企業有著更低的成本黏性問題,業財融合與企業成本黏性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又存在怎樣的影響機制?這是本文重點探索的問題。
二、業財融合與成本黏性的關系
梳理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業財融合與成本黏性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關系,但是卻可以通過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產生間接聯系。
(一)業財融合與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的關系
業財融合與管理者預期的關系。從財務管理角度來看,業財融合的實施能夠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準確,保障管理者決策的科學合理,從而確保管理者的科學預期,即業財融合能夠增強管理者的理性預期。就經營決策層面而言,業財融合的實施能夠促使管理者綜合看待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使得管理者透過業務現狀辨別財務本質,從而幫助管理者準確且自信地進行預期,即業財融合能夠增強管理者的樂觀預期。
業財融合與代理成本的關系。從管理者監督角度來看,業財融合可以打破企業內部存在的“信息孤島”,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更好地監督管理者的決策行為,避免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企業代理成本。就管理者決策能力而言,業財融合可以提升內部控制質量,避免業務規劃不合理,提高管理者決策能力,降低管理層短視行為,有效解決企業的委托代理問題,降低代理成本。
業財融合與調整成本的關系。從部門協作角度來看,業財融合可以推進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橫向交流與信息傳遞,打破部門邊界,降低摩擦行為,減少因業務調整產生的阻力,實現調整成本的降低。就部門合作方面來看,業財融合是企業協同發展的必要手段,可以促進部門之間的深度融合,增進部門之間的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實現協調化發展,進而降低企業調整成本。
(二)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與成本黏性的關系
管理者預期與成本黏性的關系。一方面,經濟上行時,管理者更愿意相信需求下降是暫時的,不愿意立刻減少資源,這就會導致資源浪費的現象出現,進而導致成本黏性。另一方面,寬松的融資政策和對社會經濟環境的看好,管理者對未來有更加樂觀的預期,因此管理者即使面對收入下降也不愿意立刻減少資源,導致成本黏性。
代理成本與成本黏性的關系。一方面,管理者出于個人利益動機,不愿在收入降低時減少控制的資源,因為控制資源的減少意味著地位的下降,從而造成資源難以優化配置,導致成本黏性。另一方面,當企業外部治理減弱時,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增加,管理者會為了個人利益而忽略企業整體利益,企業成本黏性問題突出。
調整成本與成本黏性的關系。一方面,企業為了達到一定銷售額,必須擁有更多的資產和員工,這樣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就很難降低規模,調整成本就越高,成本黏性也越強。另一方面,在勞動者保護程度更高的國家,企業解雇員工的成本更高,因此企業在收入下降時不會立刻解雇多余員工,從而產生成本黏性。
(三)業財融合與成本黏性之間的關系
上述分析表明,業財融合對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產生影響,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是業財融合的結果變量,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相關聯對企業成本黏性產生影響,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是企業成本黏性的前置變量,可以得出,業財融合與企業成本黏性通過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存在間接的關系。
三、業財融合對成本黏性的影響機制
綜上業財融合與成本黏性之間的關系,可以構建業財融合對企業成本黏性的影響機制見圖1。
業財融合模式下,企業的財務工作與業務工作將不再獨立,而是相互協調的統一體,企業通過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的整合共同支持決策,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決策效率。一方面,企業通過業財融合,可以做到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的流通與交換,從而實現企業內部的信息共享,幫助管理者更準確地掌握多方信息源,提高管理者的決策能力,增強管理者的樂觀預期。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業財融合,可以優化企業內部信息環境,從而解決企業內部的治理問題,有效緩解企業存在的代理問題,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此外,企業通過業財融合,可以讓財務人員參與到業務決策,從而避免企業內部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摩擦與沖突,降低企業的調整成本。可見,業財融合能夠通過多層作用對企業成本黏性產生影響,下面將具體從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三個方面來闡述業財融合對企業成本黏性的影響機制。
管理者預期視角。企業采用業財融合,有助于推進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的信息整合,兩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更頻繁和更有效,能夠為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決策信息,可以幫助管理者站在更加綜合的角度來判斷企業的現狀,準確地找出問題,調整方向,保證管理者的正確預期。首先,業財融合模式下,企業的財務人員通過參與業務決策,使得企業預算更加合理,能夠幫助管理者準確地了解企業成本結構,可以促進管理者做出更加合理的預期,有針對性地調整結構以降低成本,進而緩解成本黏性。其次,業財融合模式下,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的深度整合,能夠提高管理者的信息甄別能力和信息分析判斷能力,有助于管理者準確地篩選出盈利能力不足的業務,降低管理者的過度自信,減少管理者的非理性預期,進而做出合理的成本結構性調整,緩解企業成本黏性。再者,業財融合模式下,管理者對企業信息有著更為充分的認識,對企業的經營決策有著更為準確的判斷,管理者能夠正確把握企業的業務潛力,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這有助于增強管理者的樂觀預期,有利于管理者果斷調整投資戰略,改進人力結構,退出非營利業務,進而緩解企業的成本黏性。
代理成本視角。企業采用業財融合,有助于促進企業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的廣泛合作,兩個部門互通信息和共享信息,能夠實現部門之間的互助與制衡,進而規范財務人員與業務人員的行為,起到內部治理的作用,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首先,業財融合模式下,業務部門的經營決策與財務部門的績效指標緊密相關,財務部門能夠更加主動地監督業務部門的決策行為,也能夠更加合理地評估業務部門的經營績效,有助于遏制業務部門的機會主義行為,促使管理者做出有利于企業的經營決策,從而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進而緩解成本黏性。其次,業財融合模式下,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相互監督,不僅包括部門管理者之間的監督,也包括部門員工之間的監督,還包括員工對管理者的跨層監督,在多重監督的推動下,管理層的決策將更加嚴謹,有助于減少管理者的盲目自信行為,有利于確保管理者行為符合整個企業的最大化利益,進而降低企業代理成本,緩解企業成本黏性。再者,業財融合模式下,信息整合不僅僅局限于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而是貫穿于整個企業的所有部門,企業的信息透明度更高,信息不對稱問題將得到解決,在此環境下,管理者行為遵循“企業利益最大化”原則,代理成本將顯著降低,有助于緩解企業的成本黏性。
調整成本視角。企業采用業財融合,有助于促進財務思維與財務理念融入業務決策,業務部門的決策行為將更多地考慮財務績效,也有助于促進財務理念和業務理念融入財務管理,財務部門的管理行為將更多地考慮業務運營,二者的相互融合能夠有效減少部門之間的摩擦,降低企業的調整成本。首先,業財融合模式下,企業的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將改變以往相對獨立的局面,部門之間將形成足夠的對接面,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的目標將得到統一,共同致力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無論是財務部門的調整還是業務部門的調整都會受到較小的阻力,企業調整成本顯著降低,進而緩解成本黏性。其次,業財融合模式下,財務部門對業務部門的監督管理將事后管理遷移到事前管理與事中管理,在業務經營決策之前,財務部門將為業務部門提供翔實的相關信息,輔助業務部門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業務部門執行過程中,財務部門將跟蹤監督反饋,引導業務執行與財務績效掛鉤,指引業務調整,業務調整更加順利,調整成本低,緩解了企業成本黏性。再者,業財融合模式下,企業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是相互作用的協同體,兩個部門的各個層面均實現充分整合,面臨經濟不景氣需要削減業務時,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將不再對抗,企業改革阻力降低,這有利于降低企業調整成本,有助于緩解企業的成本黏性。
綜上所述,業財融合能夠緩解企業的成本黏性,業財融合對企業成本黏性的影響是通過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和調整成本產生作用的,業財融合模式下,管理者預期更加理性和樂觀,企業代理成本下降,企業調整成本降低,最終緩解企業成本黏性。
四、管理啟示
成本黏性意味著企業成本存在“易增難減”的特征,顯著增加了企業收入下降時的負擔,對企業的生存發展產生威脅。成本黏性是企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必須予以重視。業財融合能夠增強管理者預期、降低企業代理成本和減少企業調整成本,管理者預期的增強、企業代理成本的減低、企業調整成本減少又能夠緩解企業的成本黏性,可見,業財融合可以通過管理者預期、代理成本、調整成本對企業成本黏性產生影響。鑒于業財融合對企業成本黏性的影響機制,企業可以通過業財融合來有效緩解成本黏性問題。通過探討,本文得到的管理啟示如下:
首先,企業在業財融合模式下必須重視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的充分整合,可以借助大數據模型對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進行加工、提煉、整合,自動化生成支持管理者決策的關聯信息,增強管理者的理性預期,同時保障管理者的樂觀預期,提高管理者決策質量,進而有效緩解企業成本黏性。
其次,企業在業財融合模式下必須加強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的相互監督與相互制衡,可以構建動態化監督反饋機制,跟蹤監控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的管理行為,杜絕部門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避免管理者為追求個人利益而損害企業整體利益的行為,降低企業代理成本,進而緩解企業成本黏性問題。
最后,企業在業財融合模式下必須注重財務部門與管理部門的協同作用,可以打造統一化的業財管理模塊,實現兩個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確保部門之間充分溝通與交流,避免業務部門業務調整和財務部門預算調整產生不必要的摩擦行為,減少企業調整成本,進行實現企業成本黏性的緩解。
主要參考文獻:
[1]朱燕.業財融合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具體影響分析[J]. 財經界,2020(10):172-173.
[2]王瑩.業財融合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財務管理,2023,5(12):24-26.
[3]韓嵐嵐,李百興.經濟高質量發展會影響企業成本粘性嗎?[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1(10):65-76.
[4]寧婷婷.業財融合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研究[J]. 財會學習,2023(12):18-20.
[5]楊國超,胡藝澤.生產制造背景CEO與企業成本管理決策——基于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 2023(7):132-145.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