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紅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內涵。將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研究結果表明,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廣闊的前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拓精神,增強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本研究基于高安的紅色文化,旨在探討高安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為推進紅色文化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紅色文化;中學語文;教學策略;育人功能;高安紅色文化
一、紅色文化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的融入現狀
紅色文化教育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學者對紅色文化教育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當前,許多中學在語文課堂中加強了紅色文化的融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紅色題材的課文數量增加
據調查顯示,中學語文新教材中涉及紅色題材的課文數量有所增加,例如《百合花》《黨費》等,這些課文通過講述革命歷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跡等,向學生傳遞了紅色精神。
(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相較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現在的中學語文課堂中更多地采用了情境教學、角色扮演、互動討論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參與中更好地體會紅色文化的內涵。
(三)拓展課外活動
一些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紅色主題征文活動等形式,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加深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紅色文化研學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歷史、走進科技,增長學生的學識,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可見,如何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找到平衡點,是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關鍵問題之一。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際操作中,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學內容相對單一,目前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紅色題材內容雖然有所增加,但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革命歷史方面,缺乏對新時代紅色精神的挖掘和呈現;二是教學方法相對陳舊,一些教師在教授紅色題材的課文時,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導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不濃;三是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文章論題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觀察等方法。首先,我們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學生對高安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認識深度。其次,我們通過訪談了解教師對高安紅色文化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看法和建議。最后,我們進行了實地觀察,了解學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實際情況(見圖1)。
三、將高安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紅色文化內容
在將高安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應該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能夠體現高安紅色文化的特色和內涵。例如,可以選擇高安地區的革命歷史、英雄人物、革命文物等內容作為教學素材,這些素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高安地區的革命歷程和人物事跡,加深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其中,毛澤東舊居、賈家古村、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園、高安市吳有訓科教館就是高安有名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很多革命題材的作品。因此,教師在講述這些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穿插高安的紅色文化,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求知欲,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細致地了解家鄉的文化,提升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1.毛澤東舊居
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激揚”,該單元第一課選用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詞。這首詞為毛澤東青年時期的作品,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革命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全面深刻理解作品內容,體會作者的豪情,教師就有必要對毛澤東的生平經歷進行介紹,此時我們就可以鏈接“毛澤東舊居”。在高安市西湖公園,有一幢青磚綠瓦、飛檐翹角的江南民居。高安毛澤東舊居見證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軍團轉戰高安的光輝歷史。
2.賈家古村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名著《紅樓夢》中那極盡奢華的榮國府在現實中居然還真有,它就是位于江西高安市新街鎮景賢村委會境內的畬山賈家古村。 畬山賈家是一處始建于北宋開寶元年(968年)的古村落。古村分“關內”“關外”,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廳、客廳、民居六大類,共有民宅500多棟,其中元、明、清古民宅300多棟,保存完好且有堂號的有119棟。1930年夏,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軍團由新喻縣(今新余市)水北方向經清江縣(今樟樹市)臨江、經樓等地行至賈家古村,當時朱德總司令暫住在賈家古村,紅軍在賈家古村傳播了革命思想。
3.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園
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的第一篇課文選用了茹志鵑的《百合花》一文。小說以解放戰爭為背景,主題是為了表現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人性美和人情美,贊美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但這些都是在戰爭這個大環境下體現的,所以我們在講解作品的時候,戰爭就成了一個不能不涉及的話題,我們在講述戰爭的殘酷性時可以適當拓展,尤其可以延伸到抗日戰爭,這時就可以順理成章鏈接“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園”。
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園位于高安市龍潭鎮龍潭村,距高安城西14公里,在320國道旁200米處。它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安葬有第三次長沙會戰高奉戰役犧牲的國民革命軍新三軍新十二師673名官兵。
4.高安市吳有訓科教館
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勞動”,該單元第一課選用了三篇新聞報道,分別介紹了袁隆平、張秉貴、鐘揚在各自領域以辛勤的勞動與創造為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在對作品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完全可以讓學生了解他們身邊的“明星”——為祖國物理學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高安科學家吳有訓,此時最適合鏈接“高安市吳有訓科教館”。
吳有訓科教館是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為紀念聞名中外的物理學家、教育家,康普頓效應的突出貢獻者、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吳有訓先生(1897—1977)而建。它坐落在高安城西320國道旁的瑞州公園內,占地50多畝,總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館貌系琉璃瓦仿古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四周松柏環繞、翠竹簇擁。各廳之間有環形長廊相通,內設吳有訓生平展廳、原子彈模型展廳、高安名人展廳。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課堂情境教學與學生自主互動相結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呈現高安的紅色文化。例如,可以通過講解、討論、表演等方式來呈現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的事跡。同時,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來呈現紅色文化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和認知效果。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知識。首先,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結合高安歷史背景,展現歷史場景,構建情境課堂,讓學生感受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心靈。其次,除了情境教學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主、互動學習。教師作為引導者,在基本講授結束之后,通過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互動,探討看法與體會,促使學生自主感知紅色文化,激發情感,傳承紅色基因。最后,教師在制定教育目標時融入紅色基因傳承目標,通過使用“通過……過程、運用……方法、組織……活動”等表述,融合三維目標,貫穿教學始終,使紅色基因的傳承在教學過程中落到實處。
(三)注重實踐,助推體驗式、沉浸式教學
實踐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育者應遵循知行合一原則,既重視理論教育,又重視體驗參與、實踐鍛煉,利用鮮明的教學資源,將提高認識和培養行為相結合。首先,通過把課堂搬出教室,帶領學生走進高安市紅色文化場所,讓學生了解紅色歷史,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感悟紅色文化精神。其次,采取體驗式教學,充分利用高安市豐富的紅色資源,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紅色文化。在紅色教育基地,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歷史、感受偉大人物的不朽精神,還可以通過參與社會活動磨煉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活動中,學生直觀地了解革命老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變化,這有利于樹立學生健康、積極、奮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熾熱情感。總之,教學應主張從學生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
(四)結合其他學科開展跨學科教學
課程是中小學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手段。學科課程是從各門學科領域中選擇部分內容并分門別類組織起來的課程體系。教師應注重將語文融入學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每一門課程都有其獨特的道德價值。將高安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可以結合其他學科開展跨學科教學。例如,可以與歷史學科相結合,讓學生了解高安地區的歷史背景和革命歷程;可以與政治學科相結合,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和主張;可以與藝術學科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欣賞革命文藝作品來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跨學科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知識。
四、小結
本文對高安紅色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進行研究,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推進紅色文化教育提供參考。未來關于紅色文化的教學研究方向包括:進一步探討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加強紅色文化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提高教師對紅色文化教育的認識和技能水平,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應用,拓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傳播途徑和媒介形式,推動紅色文化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模式等。
參考文獻
[1]王曉華.紅色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教育研究,2018(10):45-49.
[2]李明.紅色文化與青少年思想教育[J].中國德育,2019(3):30-34.
[3]王偉.紅色文化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學與管理,2021(1):30-32.
[4]劉海燕.紅色文化與中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教育探索,2021(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