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原則。美術課程是小學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也是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秉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
然而,當前德育與小學美術教學的結合并不完善。在小學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實踐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將德育融入鑒賞教學的全過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立德樹人視角下開展小學美術鑒賞教學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小學美術鑒賞教學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基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水平。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體而言,小學美術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美術作品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提供恰當的美術作品,尤其是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選擇合適的美術作品來滲透德育內容。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美術鑒賞教學的內容與德育知識,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性原則
美術鑒賞課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在美術鑒賞課中有效滲透德育知識,小學美術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遵循合理性原則,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知識建構。小學美術教師在鑒賞課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時,應注意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應根據班級內學生的不同興趣和鑒賞水平,采用分層教學方法。教師只有合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才能確保小學美術鑒賞教學的效果和德育的效果。
(三)綜合性原則
在立德樹人的視角下,小學美術教師應在教學內容中巧妙滲透德育知識,增強教學的綜合性。小學美術教師在鑒賞課教學中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又要引導學生在鑒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習德育知識。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時,應根據作品的內容,利用教材或生活中的德育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德育效果。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立德樹人視角下的小學美術鑒賞教學必須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德育素材,引導學生感知美術作品的價值,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二、立德樹人視角下開展小學美術鑒賞教學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小學美術教師應深入挖掘美術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立德樹人目標,在教學中順利地進行德育滲透,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能促進其健康成長。
教師在備課階段需要深入研讀教材,明確美術教材各個章節的主題,并基于這些主題合理地挖掘德育素材,以實現章節主題和德育的有機結合。教材是教師進行美術鑒賞教學的重要工具,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教師要根據教材不同章節的主題,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以及德育工作的要求,明確適合融入的德育元素。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十九課“舞臺上的布景”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戲劇作品中角色的行為、情節發展。通過鑒賞多樣化的戲劇作品,學生能夠理解舞臺藝術在戲劇表現中的重要性。同時,教師應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外戲劇作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而發現不同作品的相似與差異之處。教師可以播放《將相和》傳統戲劇舞臺視頻,也可以播放《穆桂英掛帥》這一經典劇目,讓學生在欣賞舞臺藝術的同時,能夠理解這些傳統戲劇中蘊含的傳統美德。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時,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信息技術為教師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提供了技術支持。除了基于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元素,教師還應圍繞德育目標和章節主題,利用信息技術增加德育元素,從而豐富小學美術鑒賞教學中的德育資源,打造多樣化的美術鑒賞課堂。
又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十九課“舞臺上的布景”為例,在備課階段,教師應結合章節主題與德育目標,從網絡平臺精選多樣且清晰度高的戲劇作品,這些作品要能彰顯傳統美德,以作為教材中德育資源的有益補充。
(二)在課堂導入環節滲透德育
在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課堂導入環節,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應盡可能地把美術鑒賞課程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有效滲透德育。
小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要依賴形象思維。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環節,創設多樣化、趣味性或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迅速吸引學生的專注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滲透德育奠定基礎。
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情境時,教師要堅持興趣導向的原則。在小學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教師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美術鑒賞課導入環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新課導入和德育的效果。此外,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則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備課階段應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創設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一課“色彩的對比”的導入環節為例,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鑒賞不同的美術作品,聯系生活了解色彩對比的現象,掌握對比色的概念,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力。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愛觀看動漫作品,并且對漫畫、動畫等概念已經有一定的認識,能夠理解這些作品之間的異同。許多深受兒童喜愛的動畫作品在色彩運用上極為豐富,對比色在人物與場景的刻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將學生所喜愛的動畫元素融入課程導入環節,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對比色的概念。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用電子白板展示兩張貓的圖片,一張是生活中真實小貓的照片,另外一張是卡通形象的小貓,讓學生從形象、表現方法與色彩等方面討論這兩張圖片中小貓的差異,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卡通形象的特點,進而開始課堂教學。
(三)在作品展示環節滲透德育
在小學美術鑒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或圖片等,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研究,教師還可以在這一環節引入中外歷史故事,讓學生感受歷史底蘊,從而滲透德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誕生了許多藝術瑰寶,這些藝術瑰寶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小學美術教師在鑒賞課教學中可以把這些作為開展德育的切入點,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二十課“珍愛國寶——古代陶瓷藝術”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鑒賞秦始皇兵馬俑、圓明園獸首等國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近距離地鑒賞中華民族的國寶,也可以播放與國寶歷史相關的電視節目,讓學生能夠從生動的歷史故事中感受國寶的藝術魅力。
在作品展示環節,小學美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讓學生選擇合適的主題,圍繞中外藝術作品的表現手法、形象、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討論,進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四)在課外活動中融入德育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小學美術鑒賞教學中滲透德育時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應根據鑒賞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設計趣味性和生活化的課外鑒賞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中提升美術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十五課“神奇的裝飾柱”為例,為了提高學生對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的鑒賞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如在周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參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在帶領學生鑒賞建筑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從建筑工藝、形象的角度為學生介紹基本的美術知識和鑒賞技能,還要為學生講解這些建筑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滲透德育,增強美術鑒賞教學與德育的效果。
結語
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將德育融入小學美術鑒賞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這要求小學美術教師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來增強課程教學的效果。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合理性和綜合性的原則,結合德育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教學設計,重視德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真正發揮美術鑒賞課堂的德育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侯營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