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教育領域對美育認識的不斷加深與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美育課程逐漸成為普通高校的常規課程。文章深入分析了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的背景和現狀,闡述了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意義、理論基礎和探索,提出了改革的結論與展望。
一、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的背景和現狀
美育不僅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的融合,還是激發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關鍵途徑。加強美育教學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成長為高素質的人才。
美育是一門注重視覺、聽覺等概念性美學應用的課程,雖然與藝術類課程有相似之處,但兩者的重點完全不同。藝術類課程往往更突出專業性,在課程建設中對人文意識和道德素質的培養稍顯不足。而在美育課程中,人文意識與道德素質的培養同樣占據重要地位,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藝術類課程在此方面的不足。
目前,社會各界對美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的實施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一是存在“只見課表、不見開課”的現象,美育課程開設不全、課時不足,甚至被其他課程擠占。二是部分美育教學呈現應試化趨勢,過分強調音樂、繪畫等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學生美育素質、審美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三是忽視了美育需要日常滲透與浸潤的特質。這些現象均偏離了美育的初衷。
在高等職業院校中,部分學生存在藝術基礎較為薄弱、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且依賴性較強等問題,這給美育建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手段,同時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構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培養模式,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此外,高等職業院校的美育教學與實踐在課程體系及教學形式等方面仍有不足。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相關人員需要進一步深化美育教學改革,以推動其向更深層次發展,并落實黨和國家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學校美育工作的新要求。
對于每一名學生而言,美育為他們提供了多樣化發展的機會。隨著國家對美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學生將有更多機會接受藝術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與鑒賞能力,進而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
二、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改革的目的和意義
高等職業院校開設美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與接受能力。有美學家曾言,審美是一種超越現實,進入精神自由狀態的體驗。人們從審美的角度思考問題時,能更自由地遵循內心意愿行事。美育是一種體驗式教學,其核心在于培養個體對美的認知,激發其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的熱情。其目標在于培養個體的高尚情操,樹立個人審美觀,從而塑造出具有“審美人格”的完整個體。高等職業院校的美育,以其獨特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藝術作品的鑒賞中感受感情色彩,為學生提供直觀而深刻的教育體驗,以達成教育目標。
藝術家通過作品來表達情感,一件優秀的作品必然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它們是“美”這個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達。在社會層面,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與樂觀的生活態度。
美育可以為學生開啟通往理想世界的大門,引導他們在個人感官體驗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與獨立人格。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滿足了社會對藝術普及的期待,還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想象力,對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為學生營造了健康的成長環境。
三、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
蔡元培通過融合席勒等人的西方美育思想與中國傳統的“禮樂相濟”觀念,構建并完善了中國近代美育體系,使美育的價值日益凸顯。美育在提升個人素質、塑造人格、堅定文化自信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國家對美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及一系列相關指導文件的發布,學校美育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歷史使命。
席勒在其著作《審美教育書簡》中深刻闡述了美育的獨特價值,并首次將美育從“美”的范疇中獨立出來,明確了“美”的概念。席勒致力于實現“審美的人”這一理想狀態。這一理念與我國審美教育的目標存在一致性。因此,深入探索審美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新穎、積極、有意義的審美觀,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審美觀念的進步與發展。
四、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改革的探索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這句話詮釋了美育與美學的關系,即美育需要運用美學理論來認識美、把握美的規律,強調情感體驗和情感熏陶。
美育本身具有特殊性,雖然與美學存在聯系,但二者關注的焦點完全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美育等同于美學教育。在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的改革過程中,教師應摒棄過去較為局限的美育思維模式,不僅要教授學生關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技美的美學基礎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美,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并激發他們對各領域美的興趣。這樣,學生便能自覺將對美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學習中,使欣賞美、創造美成為其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傳統美育教學中將美育等同于美學教育,局限于對美學理論知識的傳授是片面的。高等職業院校應明確美育的核心在于審美,遵循其獨特的教育規律,認識到美育教學不等同于美學教學,兩者有著各自的目標。
在國家倡導和推廣美育的背景下,仍然存在一種普遍現象,即人們一提到美育就容易聯想到音樂、美術、舞蹈等,錯誤地將美育教學等同于繪畫、演奏樂器等藝術教育。這種觀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普及美育的過程中,各高校普遍將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內容。藝術作為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創造性反映,其情感性和形式特征極易通過視覺和聽覺被直觀感知,具有顯著的美的特點,但美育不應僅限于藝術教育,更不應局限于技能操作和專業知識傳授。美育應該是一種形態更為自由的教育,屬于情感教育范疇,重視情感體驗。因此,在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改革中,需要明確區分專業藝術教育和公共藝術教育,明確專業藝術人才培養目標與塑造健全人格目標之間的區別,更加注重審美體驗和個性發展,而非僅追求技能提升。
新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改革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審美需求,滿足他們對現代多元文化的需求。當前,部分高校美育教學仍存在過于重視知識性內容、以主科成績或學分為導向的問題,這限制了美育功能的充分發揮。美育教學應摒棄應試教育模式,既重視理論知識、關注考試成績,又不忽視學習過程,避免過度功利化的美育傾向。將美育作為教育手段,旨在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引導學生發現各領域的美,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進而創造美。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校園文化和家庭社會的聯系,搭建多樣化的美育體驗平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主動分享美和創造美,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與身心的全面發展。
五、高等職業院校美育教學改革的結論與展望
美育應當是全景式的,而非僅作為校園一隅的“盆景”。當美育的涓涓細流滲透到高等職業院校的每一個角落時,學校將因美的滋養而更添魅力,學生也將在美育的沐浴下收獲更多幸福。審美教育通過審美過程賦予學生精神的自由,幫助學生成長為更完整、更具自由意志的個體。其宗旨并非單純地向學生傳輸美學理念,而是通過審美導向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審美活動,讓學生在審美活動中深刻體驗美,接受美的熏陶,從而培養對美的敏銳感知力。
朱光潛先生曾說,藝術是最原始、最普遍、最自然的需要。他將藝術和審美視為人生的必需品,并認為美育是實現人生的藝術化的主要途徑,這一觀點對當今高等職業院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及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精神自由,努力為其鋪就通往藝術化人生的道路。
高等職業院校既應設置美育理論、美學理論、哲學基礎等必修課程,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審美知識,又應廣泛開設文學鑒賞、器樂演奏、繪畫實踐、舞蹈體驗、書法研習、戲劇表演、影視賞析等選修課程,構建豐富的審美教育課程體系。這不僅符合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要求,還對新時代美育體系的構建與發展,以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吉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