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讀寫是學生學習語文不可或缺的技能,其中讀與寫尤為關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提高學生的這兩項能力,為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往往將閱讀與寫作視為獨立的教學模塊,這種劃分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取得顯著的進步。
一、以讀促寫,讀中學寫
(一)鼓勵學生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優秀的文學作品通常帶有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能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領略到多樣化的文風之美,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學作品不僅蘊含著語言藝術之美,還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初中生的生活經驗有限,面對多樣化的寫作主題時可能感到無從下手,而廣泛閱讀能夠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拓寬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在寫作時輕松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基于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積累寫作素材,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知識經驗。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掌握表達技巧,積累大量素材并總結相關經驗,讓學生學會將閱讀體驗轉化為文字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臺階》一文為例。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參考旁批理解課文,讓學生理解“臺階”在這篇課文中的象征意義。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探究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表達技巧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提出“文中詳細描寫父親洗腳是要表現什么”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并組織學生討論,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接著,教師可以詳細講解這篇課文的寫作技巧,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分析課文主題,理解作者詳略結合的寫作技巧。最后,教師可以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以“父親”為主題,結合個人真實的經歷,選擇恰當的素材,運用合適的語言表達技巧進行寫作。
(二)布置寫作練習,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
在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首先,教師需要重視指導學生選擇主題和擬定標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涵,把握文章主旨,從而讓學生在寫作時學會選擇恰當的主題。擬定標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時關注文章標題的結構,并在寫作時模仿相似的結構擬定標題。其次,教師可以將人物或細節描寫作為閱讀與寫作融合訓練的重點,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視角出發,分析和探究描寫的方法與技巧。最后,教師可以布置仿寫練習,讓學生模仿作者的描寫手法進行創作,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孔乙己》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仔細地閱讀課文,并關注課文的標題,讓學生了解課文的標題即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通過初步閱讀,學生能夠把握課文的主題,為后續的深入分析打下基礎。接下來,鑒于課文主要敘述了孔乙己的生平事跡,教師可以借助具體的事例,引導學生學習閱讀與寫作的技巧。隨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堂任務:通讀全文,標出文中描述孔乙己性格特征的語句,并嘗試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例如,文中寫道:“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站著喝酒”揭示了孔乙己經濟上的困窘和社會地位的低下,“長衫”與“短衣幫”的對比凸顯了孔乙己作為讀書人不屑與底層勞動者為伍的性格特點,反映了他強烈的虛榮心,而“唯一”則表明在店內只有他一人如此,這說明他既被上層社會排斥,又不被底層勞動者所接納。通過深入分析此類描述性語句,學生能夠認識到孔乙己的性格對其悲慘命運的影響。在學生分析完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后,教師可以組織有針對性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在模仿寫作的過程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掌握寫作技巧。
二、以寫促讀,任務驅動
(一)布置探究和批注任務
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因此,在將閱讀與寫作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感受和理解為核心進行閱讀活動,隨后以評價和創造為指導進行寫作。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濟南的冬天》一文為例。教材中設置了“思考探究”習題,旨在引導學生運用表達技巧描述老舍筆下濟南冬季景致的特色。教師可以借助此部分的習題,將閱讀與寫作教學相融合。具體而言,在閱讀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根據這部分的習題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探究濟南冬季景致的特色,以及作者是通過何種景物來展現這些特色的。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幫助他們厘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提高閱讀的效率。最后,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正確的批注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批注、旁批等方式記錄閱讀的感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提高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布置模仿寫作任務
模仿寫作是指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句子結構進行寫作。根據閱讀與寫作目標的不同,模仿寫作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后進行二次創作,即在原文的基礎上改寫或續寫內容,從而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另一種是要求學生在寫作中運用特定的寫作技巧,如將文章中的詞匯和描寫手法等融入自己的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教授具體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布置相應的模仿寫作任務,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寫作主題“學寫故事”為例。教師可以先展示已經學過的課文《賣炭翁》,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并結合注釋深入分析文本主旨。隨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何寫文章以確保其有完整的開頭和結尾?如何構思情節以使其充滿波折、具有戲劇性?”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閱讀全文,了解作者對賣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進行的細致描寫,特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兩句,生動地刻畫了老人內心的矛盾,凸顯了故事的沖突性。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賣炭老人”這一角色展開想象和討論,然后編寫故事。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每名小組成員都需要給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初步構建故事框架,然后通過集體討論,進一步完善故事內容,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最后,各個小組可以選派一名代表在班級內講述完整的故事,在所有小組講述完畢后,教師可以評選出最具吸引力的故事。
三、讀寫結合,提高能力
(一)引導學生把握讀寫結合的重點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能力。若教師試圖面面俱到地講解,則可能干擾學生的學習思路,導致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因此,在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閱讀為核心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理解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散步》一文為例。教師可以采用以小見大的教學策略,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并通過選取相關文本,引導學生在比較與分析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文章描寫了什么?傳達了什么主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散步》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知道作者通過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頌揚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老海棠樹》《父親的病》等作品,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深入探究,聚焦某一特定的細節或事件,深入挖掘其蘊含的高尚品德或深層意義。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以小見大的技巧進行句子練習,如:“我看到成熟的麥子,不禁聯想到……”“……(景物),向我訴說著……”通過這樣的課堂練習,學生能夠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實踐出發,總結寫作中的難點,并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二)幫助學生養成讀寫結合的良好習慣
為促進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讀寫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名著導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教師可以開展“朗讀者”閱讀活動,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合理的分組,并從每組中選出1~2名學生擔任朗讀者。朗讀者需要提前準備閱讀材料,深入挖掘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并提出見解以形成朗讀內容。接著,小組其他成員需要將朗讀內容及觀點整理成筆記。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朗讀,并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在朗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片段后,學生能深入理解主人公保爾·柯察金面對重重困難仍堅持為人類自由而戰的精神,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珍惜學習時光。此外,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和社會,表達真實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結語
閱讀與寫作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設計科學且合理的閱讀與寫作教學活動,促進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融合,讓學生在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水平,進而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東營市河口區六合街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