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群體為追求個性,彰顯獨特性,而創造的一種獨特文化,青年亞文化有其獨有的特征和作用;思政課教師應辯證看待亞文化對青年成長的利弊作用,借鑒、吸收青年亞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將其轉變思政課教學元素,實現青年亞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高思政課堂吸引力,增強思政課對青年亞文化的價值引領能力,擴大主流意識影響力。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主流文化;思政課
引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青年亞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青年亞文化以其獨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吸引著大量青年人的關注和參與。然而,其中部分青年亞文化也存在著消極、扭曲的價值取向,給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道德帶來挑戰。思政課堂作為高校德育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使命。通過對青年亞文化的引導,思政課堂可以幫助學生識別和抵制不良亞文化,培育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這對于提高青年學生文化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青年亞文化及表現特征
青年亞文化是青年人為了凸顯個性而創造的一種獨特文化,青年亞文化與傳統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性,既抵抗又合作,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
(一)追捧青春靚麗時尚明星
近年來,在綜藝和各大媒體平臺助推下,青春靚麗時尚的明星,成為青年群體追捧對象。隨著“歸國四子”“創造營”“青春有你”等系列選秀節目播出,一批青春靚麗時尚的明星活躍在各大熒屏節目,成為青年爭先追捧的對象,青年群體自發組成團體,為自己崇拜偶像助威或宣傳,“飯圈文化”由此形成,并快速發展。
(二)以娛樂性手段發泄內心的壓力
青年傾向于通過發表娛樂性內容緩解學習、生活中的壓力。遇到問題時,他們更愿意去微博、微信、QQ等網絡空間進行娛樂性發泄、吐槽。網絡媒體抓住青年這一特點,開發出迎合該群體需求的產品,如B站的鬼畜區、惡搞表情包等一些娛樂性較強的文化產品。網絡平臺對符合青年審美趣味的素材進行加工創造,用顛覆傳統的表達方式制造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娛樂文化,使青年獲得強烈的狂歡體驗,以此來發泄情緒,在網絡平臺的助推下娛樂型發泄文化產品越來越豐富。
(三)突破傳統審美觀
青年為追求刺激新潮展示該群體的個性,他們常以搞怪、新奇、諧謔的手段突破傳統審美觀,彰顯個性。常見的表達手段有Cosplay(角色扮演)、穿奇特服裝、染靚發等,成為青年群體獨特文化符號。
二、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負面情緒的發泄口。青年亞文化為大學生提供線上、線下順暢溝通交流模式,有利于大學生釋放家庭、學校、社會帶來的外部壓力。例如,當大學生emo(網絡用語指郁悶、壓抑、難過、頹廢)時,可以通過觀看娛樂性視頻或與同伴互發搞笑表情包等方式釋放負面情緒。近期流行的“擺爛”現象,反映了青年對生活、工作的疲倦感。
當青年面臨較大競爭壓力時,做出的“擺爛”行為是一種“應激反應”,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過程,可以幫助青年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讓他們活得更加輕松、快樂。
2.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各大平臺常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報道紛繁復雜的社會事件,以此來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并引導其發表獨立見解,使大學生逐漸從被動接受教育變為主動參與者,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極大地調動了青年大學生創新熱情。例如,近期青年群體創造的“內卷”“躺平”等亞文化詞匯,生動地表達了青年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應對心態,很快得到各階層理解和認同,并被主流媒體吸收運用,如“中國抗疫為何不能躺平?”,便是一次成功的創新表達。
3.有利于青年群體的社交。青年亞文化為青年群體提供了屬于他們的群體交際圈,在同一交際圈內,他們更容易彼此理解、欣賞,從而建立屬于他們的情感共同體。在這個情感舒適的圈層中,青年群體更容易敞開心扉地表達自己內心感受,他們不僅僅能在這個舒適區獲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和慰藉,而且能夠滿足自己對社會交往的心理需求,例如,對于同一個偶像明星的崇拜,可以使大學生間迅速搭建起友誼的橋梁;對于同款游戲喜歡,可以使不熟悉的人迅速成為“并肩作戰”的好友;對同一事件持相同的態度或看法,可以立刻喚起彼此心靈的共振,這種情感認同體驗在家庭環境中較難獲得。
(二)消極作用
1.不利于陶冶身心。青年亞文化傾向于關注青年群體自然屬性的釋放,如,“飯圈文化”實際上是利用青年生理上、心理上對異性的關注、愛慕之情,創造出來的一種亞文化。“飯圈文化”在無節制的發展過程,顯示出一系列嚴重的問題,諸如“腦殘粉”群體,他們對名人以及不同的品牌極度癡迷,瘋狂追求以至于失去了個人理智,“腦殘粉”對任何不利于他們所追求的名人或品牌的言論進行猛烈的攻擊,甚至傷及無辜。再如,某明星公開“選妃事件”,也在側面暴露出了部分青年女性在追星途中過于沉迷對偶像的喜愛,迷失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導致愛情觀嚴重扭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究“修身”,即青年應該陶冶身心,涵養德性,修持身心,應加強精神屬性與自然屬性的和諧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然屬性的釋放和滿足,忽略精神建設。
2.不利于心智成長。青年亞文化中發泄性娛樂、滿足性游戲,短時間內能使青年釋放壓力獲得精神滿足,對青年更具吸引力,但他們當中部分抗壓能力較低、自律能力較差的人更容易沉迷在亞文化提供的舒適氛圍中,導致過度追求娛樂性精神享受不能自拔。這種文化很可能成為部分青年的“安撫奶嘴”,一旦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第一時間不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選擇性逃避,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明星八卦、吃瓜短視頻和網絡游戲中,而這些文化產品典型的特征是脫離語境、膚淺、碎化,長期接觸這些亞文化將導致部分青年的抗壓能力和思考能力減弱,無法順利完成心智成長[1]。
按照社會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Erikson)的研究,青年是處于心智成長的第4和第5個階段,其中第4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找到適應世界的方法;接受自己生理上的變化;界定自己對異性的身份;界定自己在同姓和同輩里的身份。第5個階段的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和健康的友誼。但如果青年長期沉迷在發泄性娛樂、滿足性游戲當中,則難以找到適應社會的正確方法,無疑會影響今后的生活。再如,青年如果長期沉迷在“飯圈文化”氛圍里,癡迷于自己“愛豆”,將非常不利于青年正確愛情觀的形成。這種現象正如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書中寫道的“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娛樂本身,而在于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的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能力,在于被輕佻的文化環境培養成既無知又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3.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在互聯網助推下,“口水戰”成為青年亞文化中的重要發泄性文化之一,在各大論壇中常會看到青年之間的口水戰,以高校BBS為盛。青年在虛擬的網絡里,對現實中的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各抒己見。雖然口水戰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但隱藏著資本的炒作、意識形態的斗爭,所以,有時候個別問題會在多方勢力的炒作下而被擴大化。青年缺乏一定的鑒別、批判能力,有時會盲目跟風,成為別有用心人的炮灰或推手。他們有時候寧愿相信網絡中的信息,也不相信家長、教師的說教,導致他們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要求日漸疏離[2]。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口水戰”能讓青年盡情地發表言論,交戰的雙方或多方雖然可以互不信服,但都有充分表達的權利,在這里沒有現實社會中家長、老師的權威。青年在海量、多元、即時交互的“口水戰”中,滿足了展現表達自我的機會,因此“口水戰”受到極大推崇。
參差不齊的多元青年亞文化觀,例如,擺爛主義、躺平主義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群體的斗志。面臨紛繁復雜的價值選擇時,青年大學生群體有時候會感到迷茫、搖擺不定,迷失自我,加之部分青年對主流文化信仰的缺失,道德意識薄弱、法律意識淡薄,更強調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沖擊,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造成了干擾。
三、發揮思政課對亞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
(一)借力打力:把培育媒介素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原本作為媒體受眾者的青年,開始變成了參與者和傳播者。青年亞文化作為新媒介使用過程中誕生出來的文化形態之一,其傳播效力、對青年價值觀的負面作用不容忽視。從青年對媒介使用的現狀來看,目前仍然面臨著諸多突出性的問題,如對信息鑒別能力、批判能力較低,因此,需要思政課教師積極引導,幫助青年學會正確使用新媒體,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青年作為網絡“原住民”,每日“泡網”時間較長,接觸到的信息量較大且極為駁雜,既有主流媒體的正面報道,亦有非主流媒體的為吸引眼球的負面報道。青年因涉世較淺、閱歷不深,往往對負面報道較為感興趣,而且對負面消息傳遞的事實是否符合事實、邏輯、因果關系等較少進行有效分析和甄別。青年如果長期閱讀負面信息,無疑將增長其負能量,消耗其正能量。加之,現在青年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亦是網絡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是青年亞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政課教師應把培育青年媒介素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學生對媒體信息的分析判斷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故應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在其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培育好學生的媒介素養。例如,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同學們感興趣的典型負面案例,分析這些負面信息所存在的社會語境、媒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把思政教學內容融匯其中,增強學生理解模式的訓練,培養學生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對信息進行判斷,增強自身對信息的客觀理解能力,以提高學生對媒體信息的鑒別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符合青年風格喜好的文化產品和娛樂形式占領新媒介領域,以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
(二)它山之石:主流文化主動占據青年亞文化交流平臺
新媒體環境下,良好的開放性包容性,為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發展空間,要掌握青年亞文化的傳播特征,構建出多元化的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相結合的交流平臺,尋求兩者的契合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階層間的文化界限逐漸模糊,例如“YYDS”“KSWL”“絕絕子”等網絡熱詞風靡在電競圈、影視圈、競技圈、飯圈等各個領域,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官方媒體常用青年亞文化中的各大熱詞對事件進行報道評判。隨著青年亞文化在生活中交流、互動,最終將回歸到主流文化大背景。主流文化也在密切關注著青年亞文化的發展態勢,對其適時加以引導,使二者之間形成一定的互動性。青年群體已成為各大網絡平臺主力軍,我們應充分發揮各大平臺的傳播作用,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文化。可充分利用微博上的主流媒體賬號、明星賬號群體,讓他們把主流價值觀巧妙地植入亞文化交流平臺中,以避免錯誤的社會思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對青年群體的精神侵蝕。
與此同時,擁抱青年亞文化中有益的情感成分,創新主流文化新的傳播方式,例如,動漫文化作為新時代文化輸出的適宜產品,其作為一種視覺文化藝術,在歐美日韓等國家已經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隨著這些國家動漫作品的海外輸出,正潛移默化地傳播著它們獨特的價值理念,審美情趣等,導致國內青年群體更崇尚熱愛他國動漫文化,我國動漫仍然作為亞文化的一部分,大眾認可度尚低,以動漫文化為載體傳播主流文化思想的短板十分明顯,給我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發展好動漫文化,將其作為教育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媒介和工具,制作出充滿生動,富有活力的優秀動漫作品,滿足青少年成長的需求,促進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之間更加積極自然的融合。
(三)移花接木:創新教學模式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大學生當作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導致他們在解決問題時缺乏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青年大學生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攻對象,在思政課堂上應充分重視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開。合理利用青年亞文化傳播手段創新思政教學模式,實現傳統課堂創新性轉變。例如,把亞文化中的“口水戰”交流方式引入課堂,教師提前篩選出與課本知識相關的社會時政熱點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由討論,發表各自意見。在此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同學思想動態,針對認知偏差的同學,教師可通過新穎生動的說辭闡述教學內容,從而實現以理服人的效果,提高大學生對于主流文化的認同。
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趨于多元化,教師可借鑒當下流行的青少年亞文化元素,合理地引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制定適合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的課程計劃,從而使大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去探討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運用網絡表情包等各種有趣的方式,對經典原著等進行解讀,能夠提升高校學生對經典原著的接受,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此外,鑒于學生喜歡觀看娛樂性短視頻的特點,可以選用視頻剪輯等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播放,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亦能夠充分滿足高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有助于發揮思政課對亞文化的引領作用,使青年亞文化在思政課堂實現蛻變,助力主流意識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擴大主流意識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
結語
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群體為了彰顯個性,在網絡、游戲、綜藝節目等助推下,快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與傳統文化、主流文化在表達方式、追求目的存在較大差異。青年亞文化對青年成長既具有正面作用,亦具有負面影響,分析青年亞文化形成的原因,是深入了解青年群體的心聲的途徑之一。將青年亞文化的表達的方式運用于思政課堂,對提高大學生思政課興趣度、參與度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樊家軍.青年亞文化的特征與價值審視[J].人民論壇,2021,(11):92-94.
[2]馬妮,石海泉.青年亞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4,(0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