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研究在對“高校信息化文獻”進行界定的基礎上,以CNKI收錄的13716條期刊文獻題錄數據為研究對象,從文獻的時間分布、文獻的學科/研究層次、期刊分布、詞匯分布等視角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高校信息化領域的研究主要受到整體層面信息化應用發展水平以及信息化相關政策的影響,研究關注點與高校信息化實際工作內容及需求有所差異,據此,提出以高校信息化實際工作內容為起點并以相關標準化政策為契機的領域研究建議,供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狀態;文獻計量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科研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其中,高校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領域的重要關注點。我國于1978年開始高等教育信息化行動實踐,20世紀90年代出現“教育信息化”的概念[1],200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要以科研信息化和科學化提升科學研究的質量[2];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3]。在政策影響下,“高校信息化”成為熱門研究主題。有學者在文獻領域對此進行了探索[4],如《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前沿與趨勢》《1997至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可視化分析》等[5],從高等教育研究現狀、趨勢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作為進一步探索,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的方式,從領域文獻的界定入手,以截至2022年高校信息化研究文獻題錄數據為樣本進行統計,對該領域文獻的發展特點及部分規律進行分析。
一、高校信息化研究文獻范圍界定及數據獲取
(一)高校信息化研究類文獻表征研究
從語義角度,高校信息化由“高校”與“信息化”復合形成的概念,這些概念易引發文獻界定模糊等問題。對“信息化”概念較為正式的界定,參照《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本研究據此將高校信息化界定為:在高等教育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教學活動效率,以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二)高校信息化領域文獻檢索研究
“信息化”相關詞匯及擴展較廣泛,參考同類研究中采用了簡潔詞的方式,即使用“高校”“高等教育”“院校”“大學”+“信息”作為檢索詞,測試發現“信息類課程”相關文獻不應納入研究范圍;而使用“高校”/“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大數據”“智慧校園”“互聯網+” “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復合檢索詞,查準率較高。經反復試驗,本研究檢索策略如下:
篇關摘=(“高等教育”+“高校”+“院校”+“本科”+“學院”); AND 關鍵詞=(“信息”+“數字化”+“智慧”+“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元宇宙”+“云計算”); NOT 主題=(“思政”+“政治”+“教學改革”+“教改”)。
按上述策略檢索,從CNKI中獲取的期刊文獻題錄信息13716條(2023年4月15日檢索)作為研究數據。
二、文獻視角下的高校信息化狀態
(一)文獻的時間視角
對獲取的文獻題錄信息按年份進行統計描述,見圖1。
從文獻的時間分布視角來觀察,該領域的文獻分布特征如下:1979—1999年間的文獻總量及增長率低,將這一時間段看作領域文獻的起步階段;2000—2015年,文獻量及增長率明顯增加,將此時段看作文獻發展期;2016—2019年,增長率顯著提升,將此時段看作文獻爆發期;2020—2022年文獻量逐年降低,將2020年之后的時間段劃為文獻減少期。據此,將高校信息化領域文獻分布看作具有“起步→發展→爆發→衰減”的時間段分布特征。
(二)文獻的空間視角
1.學科分布及研究層次視角
利用題錄數據中中圖分類號信息對高校信息化領域文獻的學科及對研究層次進行統計,得到學科占比情況與研究層次占比情況,見圖2。
從學科視角來看,高等教育、計算機應用、圖書情報、教育理論與管理、職業教育、自動化技術、會計、互聯網技術這些學科占比大;從研究層次視角來看,應用研究、教育教學、開發研究、技術研究占大多數。該領域主要關注點是教育及高等職業教育中,對自動化、計算機、互聯網等相關技術的開發及應用研究,另外圖書情報學科亦較為顯著。
2.期刊分布視角
根據題錄信息中的文獻期刊信息統計載文量較高的期刊如下所示,見圖3。
從高載文量期刊分布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教育類、信息技術及圖書情報類期刊中,顯示了領域文獻的類別歸屬。文獻集中在教育類、計算機、信息類等相關類別的期刊,符合該領域分布的自然特征。
(三)主題視角
1.主題分布總體視角
綜合使用題錄信息中的關鍵詞及主題字段信息,按詞頻高低排序,并制作高頻詞匯的共現網絡圖如下,見圖4。圖中節點字號按詞頻相對比例、邊對比度按共現相對頻次顯示。
如圖4所示,以“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數字化”“高職院校”等高頻詞匯為中心節點形成主要的詞匯共現網絡。
通過這些節點聚集的情況,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作為一類,主要提示技術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具體應用或實踐;而“數字化”“信息”作為另外一類,主要提示學科門類及數字化工作的現象、理論、方法、策略等。而“高校”“高職院校”在這兩大門類的中間部分,符合領域主題的自然特征。
2.分時段主題特征
為進一步觀察不同時間段的文獻特征,對4個時間分段中的文獻高頻詞匯按該時間段比例分別繪制詞云圖如下,見圖5。圖中相對字號按該時間段詞頻比例顯示。
如圖5所示,在1979—1999年這個領域文獻起步的時間階段內,“人工智能”“信息”“圖書館”“麻省理工學院”等詞匯詞頻較高。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人工智能應用的發展期,到90年代,由于人工智能應用規模擴大,其發展出現瓶頸[6]。互聯網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逐漸興起[7]。結合這些背景,信息相關技術如人工智能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應用、知識/信息服務應用以及圖書館信息服務等內容,是這個時期領域研究者關注的重點。
在2000—2015年領域文獻增長階段,“云計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高職院校”等詞匯頻率較高。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信息化的需求隨之增加,2006年,Amazon推出了S3及SQS服務,開創了云計算服務的先河[8],此后公共云服務形成產業,隨著此服務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引入,這個關鍵詞成為關注點。
2016—2019年領域文獻爆發階段,“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高職院校”“高校圖書館”等詞頻較高。“由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我們要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扎實推進”[9];“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勢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支點”[10]。在一系列信息化相關政策的引導和作用下,“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內容成為該領域研究者關注的熱點。
2020—2022年領域文獻量減少的可能原因是文獻收錄時間差、產業變化、社會因素等。
三、討論
(一) 高校信息化研究領域依賴整體層面信息化發展水平及應用狀態
通過上述多個文獻視角的觀察,可以看到,整體層面信息化發展水平及應用狀態是高校信息化領域研究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由于高校信息化產品主要依賴教育信息化市場的產品及服務,而高校信息化應用領域的研究基于這些產品及服務。按照信息化軟件演進的過程遵循的由易到難、由邊緣到核心的規律,高校信息化產品應用及研究理論上從教務、行政、安防等軟件開始,但從文獻視角看,這些主題并不顯著。結合圖書館信息化特殊發展歷程來看,圖書館信息化具有歷史久、體系復雜、結構完整等特點,因而在領域文獻視角下,占據較大研究比例。而各類教育信息化系統,建立在原有業務特征基礎上獨立改造或開發,因此對研究者而言,其研究切入點仍是相關信息技術在業務上的具體應用等內容。
(二)高校信息化研究易受信息化相關政策影響
結合時間分布情況及分時段高頻詞去圖可以看出,文獻爆發增長階段(2016—2019年),文獻量增長及熱點分布情況與政策密切相關。研究顯示,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政策中的命令工具在五大政策工具類型中使用占比高達41%,對該領域研究的影響力從各層面都具有較強的力度。研究者從政策內容著手,易獲取切入點。且信息化政策的出臺直接影響相關產業,間接影響該領域的研究方向。文獻主題與政策出臺在時間上具有相關性,也提示信息化相關政策對研究具有強力的導向性[11]。
另外,包含“職業教育”相關內容的文獻題錄信息接近總研究對象的9%。這種現象可能與職業教育特點及相關政策有關。根據相關研究,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有效政策文本有95份,其中權威工具占40.1%,強有力的政策使得此主題總體分布中占比較大[12]。
結語
上述分析表明,高校信息化領域的研究主要受信息化發展水平/應用狀態及信息化政策的影響。實際分布中領域文獻分布呈現出“圖書情報——政策作用”兩大話題占據主體語境的狀態,與高校信息化的理想狀態有所差距。綜上,建議研究者從高校信息化實際工作內容著手,在應用技術手段改進高校各項業務流程的工作中,逐步形成具有數據標準化、結構完備、通用性強等特點的研究內容。另外,利用相關政策中要求的數據標準,形成具有一致結構的研究網絡,也是提升高校信息化研究領域總體質量的理想途徑。
參考文獻:
[1]陳萬舉.1997至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可視化分析[D].山西師范大學,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2010[2022-12-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12[2022-12-11].
[4]張務農,黑雪慧.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前沿與趨勢[J].高等教育評論,2020,8(02):155-167.
[5]陳萬舉.1997至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可視化分析[D].山西師范大學,2018.
[6]譚鐵牛.人工智能的歷史、現狀和未來[J].智慧中國,2019,(Z1):87-91.
[7]閔大洪.1994年中國互聯網“開天辟地”[EB/OL]. 2014[2023-05-04].
[8]徐晨曦.IT產業:又一輪變革已經到來[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6,(09):30-31.
[9]李曉紅.在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科技獎勵,2021,(06):18-23.
[10]新華社.政府工作報告(全文)[EB/OL]. 2015[2023-05-21].
[11]胡藝玲.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視角[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1,(04):43-49.
[12]郭日發,劉英群,韓錫斌.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現狀、問題及建議——基于95份政策文本的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04):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