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單元教學強調教師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對整個教學內容作整體思量,科學布局統領性的教學任務,以驅動學生實現對學科知識的深層理解。小學數學教師應基于新課標視角,積極探究大單元教學策略,優化課程教學模式,以推動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大單元教學 策略探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改變過于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基于《課程標準》的指示,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究大單元教學,優化課程教學模式,統籌大單元教學的課程布局,使學生在富有體系的大單元教學中參與知識生成的全過程,以達成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解構教材,明確大單元教學基本方向
教師解構教材以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層剖析。通過解構教材,明晰教學重難點及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關聯與教學單元相關模塊的知識點,形成大單元知識群。同時,教師要制定大單元教學的主題,依據主題合理布局大單元教學內容,聚焦核心素養設計教學目標,明確大單元教學的基本方向。以此為基礎,整個大單元教學也將得到順利開展,驅動學生主動投身大單元教學的課堂中。
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五上“多邊形的面積”時,應明確本單元主要涉及的知識點是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及運用面積知識解決問題。單元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方式,探索、推導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積公式。基于教材解析基礎,教師應順勢遷移新、舊知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及梯形屬于平面圖形范疇。在三下“面積”單元中,學生探究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主要通過數格子的方式推導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基于這一學習經驗,教師可以思考:學生是否可以遷移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完成對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由此,教師初步確定大單元教學的主題,即“探秘平面圖形面積計算通理”。聚焦這一主題,教師統整大單元教學內容,包括前置性教學內容: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知識;待探究教學內容: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及梯形面積的計算知識。
以上兩項內容與大單元教學主題緊密契合,可在其中整合“組合圖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淡化“組合圖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的獨立存在。另外,可嘗試在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凸顯了大單元教學“跨學段”“多模塊組合”的特點。為此,教師也要初步確定學生大單元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學生能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推導經驗中抽象出面積計算的基本原理,并遷移運用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以發展推理意識、模型意識與應用意識。
二、設計問題,牽引大單元教學活動實踐
大單元教學應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他們主動完成一系列實踐探究任務。基于此,教師要從科學的角度設計驅動性問題,問題與大單元主題緊密契合,同時聯結環環相扣的大單元教學任務。驅動性問題在此具備“支架”的功能,牽引大單元教學活動實踐,助力學生開展更為深層的實踐探究。
本單元聚焦“探秘平面圖形面積計算通理”這一主題,教師循著所布局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驅動性問題并布局活動任務,指引學生展開高質量的實踐探究,具體設計如表1。
表1
[問題 活動 通過數格子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得出什么規律 教師指導學生回顧通過數格子推導面積公式的經驗,抽象剝離出“長方形的面積=每行面積單位的數量×行數”這一結論 “每行面積單位的數量×行數”是否可以用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呢 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如何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上述結論,通過割補、拼接等方式,讓其變成熟悉的平面圖形(長方形),后經歷數格子的過程,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也能用“每行面積單位的數量×行數”,進而并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教師指導學生循著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探究經驗,分步探究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積公式,實現知識的遷移及運用 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有何本質聯系 完成面積公式的探究后,從實踐走向理論辨析,進一步解讀“平面圖形的面積=每行面積sHqdys3AgwpecQWsbOyWYbm7VP8v1cHuiXcXi5kvSGg=單位的數量×行數”這一結論,厘清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本質與內核 ]
如上表教師以“面積計算通理”為研究點,先以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經驗指導學生總結“長方形的面積=每行面積單位的數量×行數”這一結論,初步奠定大單元探究的通理。隨后,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探究”為主,讓學生按照以上通理推導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遷移研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驗證這一通理的可行性。最后,回歸主題,讓學生探究幾個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本質,回歸“每行面積單位的數量×行數”這一通理,切身感悟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一致性,充分展現大單元教學的格局。
三、精準反饋,支撐大單元教學持續深化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一定不能忽視教學評價這一環節。教師要注重精準反饋,要以科學合理的評價活動實現對大單元教學全程的綜合性評估。由此,教師也將得出更為科學、合理且豐富的大單元教學評價結果,能以評價結果反哺自身,有針對性地調整并優化教學策略,使得大單元教學能持續深化,著力于促使學生在大單元探究中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師聚焦“探秘平面圖形面積計算通理”這一主題展開大單元教學時,可以通過多主體評價獲得精準的反饋結果,隨后依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布局探究任務,支撐大單元教學持續深化。
教師可制訂自評單與小組互評單,以自評單為例,具體評價內容見表2、表3。
表2
[自評單 獲得的知識 小組合作情況 是否理解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具體計算公式 掌握并熟練應用情況 已有探索研究面積計算方法 已學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關聯 采用什么方法進行探究 ]
表3
[小組互評單 是否理解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掌握并熟練應用情況 已學與新知識是否建立聯系 探究方法是否掌握 組員1 組員2 組員3 組員4 ]
綜上所述,教師應改變傳統以單課時教學為主的模式,激發學生的統整思維,讓其在富有引導性的大單元學習活動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與感知。所以教師要解構教材,明確大單元教學的基本方向、設計問題,牽引大單元教學活動實踐、精準反饋,支撐大單元教學持續深化,進而推動學生獲得更為深層且多維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宋曉穎)
[1]張秋,張麗欣,劉迪.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路徑探析[J].遼寧教育,2024(07):56-59.
[2]齊浩飛.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教師博覽,2024(09):71-73.
[3]張志剛.深度學習理論下開展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有效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4(03):85-87.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強調了在數學課堂中對學生素養的培育,催動了教育工作者以此為目的,對課堂教學模式加以改進與優化。本專輯的幾篇文章從量感、單元整體教學等當前熱門的教學理念出發,介紹了如何通過優化、改變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