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從學習目標、學習過程、評價等方面,例談表達與交流在學習任務群理念下的設計與實施。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 表達與交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結合教學實踐可以發現,學習任務群凸顯“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語文實踐為主線、以學習任務為載體”,突出素養導向、主題引領、整體規劃、資源整合,體現學習從知識本位向語言實踐活動的轉變。
學習任務群理念下的表達與交流,嘗試在生活和學習的真實需要中,用綜合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么,表達與交流作為語文實踐活動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設計與實施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制定目標,明確素養能力
學習任務群時主題確定了,學習目標也隨之確定了。教師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應注重學習任務對學生素養形成的作用,除了思考內容上的“學什么”以及方法上的“怎么學”,還要明確指向素養能力的“為何而學”。
從知識本位走向核心素養導向本位的學習目標編寫,需要運用描述不同層級的關鍵詞語。如:“借助、通過、根據、運用”屬于“學什么”“怎么學”的內容與方法層級;“學習、感受、掌握、領會”屬于“為何而學”中知識與技能這一基礎層級;“形成、發展、獲得、提升”屬于“為何而學”中指向核心素養的最高層級。學習目標編寫內容的改變,反映的是教學理念與方式方法的轉變。
例如,三年級上冊“童話單元”的學習目標為:(1)通過主動代入閱讀,邊讀邊展開想象,感受故事獨特的思維,發展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2)借助故事要素詞,個性化組合,創編童話故事,體驗創編樂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3)通過閱讀與創編,提升對“真善美”的感受和審美經驗,獲得健康的審美意識和觀念。又如,六年級上冊“習作:筆尖流出的故事”的學習目標為:(1)展開想象,根據提供的人物和環境創編故事,激發創造性思維;(2)通過互評修改,不斷完善故事,突出人物形象,提升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
二、學習體驗,強調語文經歷
(一)任務情境化,激發學習的趣味性
根據情境和任務需要,整合課文、視頻等資源;結合日常生活情境、文學體驗情境、跨學科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意義的問題和任務。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習作:推薦一本書”時,可播放董宇輝推薦《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視頻,從讀者和推薦者兩個角度思考董宇輝成功的原因,激發學生為需而讀。教學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時,可引導學生完成兩個情境任務:一是通過閱讀,為家人設計“故宮一日游”的參觀路線圖;二是為家人講解。教師可設置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過“你想帶誰去”“為妹妹講解”等友情提醒,呈現家人的真實需求,從而展開真閱讀、真查找、真設計、真分享。教學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聊聊書法”時,教師可設置“中國書法大會”挑戰答題賽和“走進書法展覽館”等情境,展開多向交流,實現交際的生活化。
(二)活動過程結構化,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和語文的實踐性。表達與交流,最應該做的就是讓學生經歷表達與交流的過程。設置結構化的活動能夠實現學習的縱橫勾連。
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習作:圍繞中心意思寫”時,學生通過閱讀《夏天里的成長》《盼》《爸爸的計劃》等文章,已積累了“圍繞中心意思寫”的語言經驗,教師可再設置結構化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聯系自己的生活和認知實際,提升對事物的辨析能力,助力習作任務的完成。
1. 個體探究與整體合作,積極調動元認知。習作需經歷構思、寫作、修改、完善等步驟,而不是教師一布置完,不加思考地馬上就動筆寫,一寫完不修改馬上就上交。
以五年級上冊“習作:介紹一種事物”的教學為例。教師先通過“初試身手”中的片段練習,立足學生的痛點——抽象的、陌生的事物寫不清楚,把“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作為本次習作的目標。通過同桌推薦、例文引路、師生合作等途徑,讓學生明白“抽象的特點可以寫具體,陌生的事物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比擬”這兩個妙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修改自己的“初試身手”小片段,真正做到說清楚、說明白。
2. 合理統整資源,關注實踐活動。從“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命名來看,表達與交流的“輸出”與閱讀的“輸入”密不可分。一項表達與交流任務的完成,須整合各種資源,并在相關的整合中實現學習過程的結構化、科學化。
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聊聊書法”時,可以設置活動:(1)師生聊——自選古代書法家及其作品,如聊一聊“三大行書”“二王”“宋四家”等。(2)生生聊——小組內深入聊感興趣的話題,如對美與丑的理解。(3)學生個別聊——走進展廳,選擇一幅書法作品,圍繞話題,學會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描述。學生要會傾聽、有回應,要突出“聊”的層次和內在關聯。
(三)學習過程“刻意”化,創建有效心理表征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第三學段的學習內容之一是:“閱讀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學習其中的思維方法。”這樣的思維訓練對建立良好讀寫心理表征十分重要。
例如,五年級下冊《景陽岡》課后習題四提供了“武松真勇敢”和“武松很要面子”等評價支架,旨在培養學生的認知和辨析能力,以及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的能力,這些需要“刻意”練習。教師引導學生將辨析和表達分解成尋找閱讀著力點、聯系生活思考、多向表達、提升表達邏輯性等訓練點進行反復練習、有效分析,確定不足之處,然后想辦法解決。這種訓練貴在及時反饋和及時糾正,幫助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表征,指導自己寫作。“刻意”化還表現在,這些任務和活動需要保持在學生的“學習區”,而不是“舒適區”,富有挑戰的活動和問題才能讓學習真實發生。
三、激勵性評價,促進表達與交流
(一)多元評價
《課程標準》倡導過程性評價,教師可選擇展示性評價量表、分組比賽、積分累加、相互交流與建議、等級過關、學業水平考試等激勵評價形式,關注評價的情境化、任務化,不作絕對化的單一評價。此外,也要注重調動元認知內驅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表征;要了解學生的家庭學習環境和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發展情況,要將校內外評價進行有效結合。
(二)展示與檢驗
表達與交流的評價應該結合時代特點,充分利用媒介平臺,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條件。教師可組織學生完成家庭簡單劇本、勞動日記、兒歌創作、現場采訪等形式的表達與交流活動,并進行展示與評價;學生在學校報刊上發表文章,在校園電視臺“快樂讀書吧”“閱讀小達人”等欄目進行閱讀交流展示。把學習成果和評價有機關聯,把評價和生活檢驗一體化,正向的激勵性評價,可以促進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學生表達與交流能力的提升。
總之,明確學習任務群特點,以學習為中心,突出情境性、實踐性,科學整合、因地制宜、有序開展,方能讓表達與交流的教學有效落地。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濱海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1]劉仁增.站在課堂看課標:2022年版語文課標案例式解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
[2]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M].王正林,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教學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xczx22-4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