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同時也是文旅行業的新風口,研學旅行的熱潮撲面而來??稍谶@熱潮中,不法分子利用自身信息優勢,對提供的研學服務進行虛構、夸大或隱瞞,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象屢屢出現。目前來看,法律的介入可以有效遏制這些現象的發生。但我們也應當看到,這些現象既可能成立民事欺詐,也可能成立刑事詐騙,準確區分上述行為的法律性質,是公平原則的體現,不僅對消費者維權具有積極、正面的現實意義,也保障了國家對研學行業治理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研學游針對的客戶群體一般為學生家長。部分研學機構利用家長對子女增見識、漲學識的急切心情,推出如名校游、見學霸等服務項目吸引學生家長報名,而未成年人作為服務對象,則不會過多追究實際服務內容與約定的有何不同,這就給不法分子實施欺騙行為留出了可操作空間。
研學游中常見的欺騙行為有兩種,一是虛假宣傳。虛假宣傳的欺騙行為多見于“名校游”項目中,此類研學項目活動內容主要是校內參觀、名師座談等。名校需實名預約,但單日報備總量僅為幾千人,一票難求。研學機構極難從正規途徑獲取參觀資格。在沒有門票費用、入校難度高的情況下,提供的高價“名校游”,極可能就是名校“門前游”“黑導游”帶游。合規入園尚且無法做到,在校內舉辦所謂的“名師講座”“學霸座談”更是無稽之談,一些機構會在校外租借場地,以學生兼職形式,招聘名校在校學生向學員開展講座。更有一些機構組織的課程,授課地點不在各校內已是必然,授課老師的身份則更值得玩味,假名師、假證明等現象層出不窮。二是質次價高。研學游價格普遍較高,動輒以萬元計,中消協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服務領域投訴情況專題報告》就指出,部分研學服務存在質價不符的現象。在報告中,有一起案例,湖北某旅游公司承諾為參團學生提供酒店住宿,實際卻安排學生住在條件較差的公寓中。除提供的食宿水平良莠不齊外,研學游中“學”的質量也難以保證,以“游”為主,甚至“游”而不“學”。如江蘇省消保委披露的兩起研學效果不達預期的研學旅游案例顯示,研學機構為節約時間、成本或迎合未成年人的興趣,研學互動以玩樂為主,與普通旅游服務無異。
研學游中的欺騙現象頻頻發生,消費者的權益需要法律介入維護,但是上述欺騙行為究竟是以民事違法還是刑事犯罪進行打擊則是實踐中的一大難題。民事違法維權的手段和力度有限,不足以對不法分子形成震懾、凈化市場環境。當然也不能一味刑事了之,過大的刑事打擊面必然沖擊正常的研學市場,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詐騙的概念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的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而消費欺詐的概念則是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從概念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消費欺詐和詐騙罪的覆蓋范圍存在一定重合,即消費欺詐行為的實施主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騙取消費者數額達到一定數額的,應當以刑法進行規制。但是,非法占有目的屬于主觀心理范疇,且研學游行業中鮮少有研學機構收款后直接逃逸的情況,多數是通過實施上述欺騙行為牟取不法利益,客觀上存在一定履約行為,這給實踐認定帶來了一定難度,尤其可能存在研學機構有能力按照服務合同的內容提供服務,但因自身無法控制的客觀原因違約的情況。對于這類情況,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民事救濟途徑維權,要求研學機構承擔違約責任。而對于無實際履行能力的研學組織方,通??梢灾苯油贫ㄐ袨槿司哂蟹欠ㄕ加心康模梢泽w現為明知無法帶旅行團進入校園,卻明確約定校內研學,也可以是在無任何渠道邀請名師的情況下,宣稱可以組織名師講座。當然,在研學游的合同中,不能因為部分約定內容無法履行就推定研學組織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需要從消費者簽約的目的、合同約定的整體服務內容角度出發,有完全不能滿足消費目的或服務內容整體無法履行情況的,才可以認定研學組織方無履行能力。
規范研學游行業,在法律層面需要從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出發,全方位、系統化推動行業的規范化發展。
所以說,區分研學旅游中欺騙行為性質的關鍵難點在于,有能力履約的研學組織方不合格履約的行為如何定性。研學組織方的履約能力可以是在定約前即具有相應能力,也可以是在定約后積極創造條件履約,如通過校友預約渠道進行預約進入名校,雖然方式不合學校規定,但本質上仍是積極履行合同,消費者也確實獲得了參觀校園的服務,可以推定研學組織方積極履約。那么,有能力履約卻不履約的情形中,可以通過刑法規制的行為就是故意不履約,也可以稱為沒有履行意愿。如何認定研學組織方“沒有履行意愿”,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研學組織方的資金情況。需要對研學組織方合同履行前后的財產狀態進行全面評價,負債累累或者沒有任何財產時簽約且不履行合同內容的,可以推定為沒有履行意愿。二是簽約后的資金去向方面進行分析。第一種是收取錢款后大部分歸個人使用,如果對提升履行能力無益,如揮霍、違法犯罪等,可以認定沒有;如果用于還債,則需要考慮是否有助于履行合同,比如維系和他人或單位的合作關系,保證組織的研學活動可以正常進行,類似此種情形則不宜認定。第二種是大部分用于經營活動,如果是為了保證企業的良好運轉,保證履行能力,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是企業始終處于虧損甚至瀕臨破產狀態,將收取的資金用于償還債務后企業沒有運轉可能的,不能認定是用于經營活動。第三種是收取資金后藏匿、轉移、拒不交代的,此種情形具有明顯的逃避性,應當認定沒有履行意愿。三是簽約后有無逃避履行。研學組織方在與消費者簽訂合同、收取錢款后直接以逃跑、隱匿、銷毀賬目等方式逃避履行的,應當認定為“沒有履行意愿”。有能力履行,但因客觀原因履行存在困難的,則需要看有無計劃補救措施,如另尋渠道、及時賠償客戶損失等;如采取推脫、敷衍等方式拒不履行合同的,應視為沒有履行意愿。
綜上,研學游行業中的欺詐行為認定為詐騙的邏輯是:第一,消費者在基于研學組織方虛構、隱瞞行為的影響下作出了錯誤的處分行為;第二,判斷研學組織者的履行能力,自始沒有履行能力的應當認定詐騙;第三,判斷研學組織者的履行意愿,有履行可能但不愿履行的應當認定為詐騙。
研學游行業的亂象起因可歸為三個方面:一是部門多頭管理,監管力度不足;二是行業準入門檻低,人員素質良莠不齊;三是消費者法律意識不足,未能及時有效維權。規范研學游行業,在法律層面需要從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出發,全方位、系統化推動行業的規范化發展。
一是完善行業規范,提高準入門檻。目前我國針對研學游行業最權威的規定是原國家旅游局于2016年發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該文件中對研學旅行的主體、人員配置、產品作出了部分規定,如規定了研學活動中需要有帶隊老師、項目組長、研學導師、導游人員等,但未對上述從業人員設置相應準入門檻,如需要何種資格、如何進行資格審查,對研學旅行的主辦方、承辦方亦是如此。從目前出現的研學游亂象來看,需要在此基礎上制定新的行業規范,細化機構、人員的準入門檻、提高產品標準、明確研學旅游與普通旅游之間的區別、針對行業中的違規行為設置處罰措施并明確消費者投訴的主管部門,從立法層面規范研學游行業,切實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二是健全監管機制,推動協同治理。根據《旅游法》第八十三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旅游主管部門、有關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交通等執法部門對相關旅游行為實施監督檢查,可見旅游行業的監管部門相當之多,研學游從服務內容看甚至需要教育部門參與共同管理,各部門既要保證各司其職,又要保證通力合作,這就需要地方政府發揮統攬全局、協調調度的領導作用,健全研學游市場綜合監管的體制機制,細化各監管部門的責任,合理部署各項工作任務,積極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向廣大消費者普及反詐知識。同時,可以充分發揮旅游行業協會的作用,督促研學游從業者規范經營,提高行業的服務質量、維護行業的良好經濟秩序。
三是強化法律保護,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法律作為人民群眾最重要的救濟途徑之一,其中刑法更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線”,從司法層面打擊研學游行業中的不法行為,是對不法分子最有效的震懾。但是,在辦理此類案件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區分經濟糾紛和刑事犯罪,打擊研學游行業里的種種欺詐行為固然重要,但更應當守好底線,準確認定行為性質,以公正司法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支撐。
總體來說,隨著社會經濟的向好發展,研學游行業迎來了快速擴展期,但尚處于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隨著國家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行業亂象終會得到治理。當然,這一目標不僅要從立法、司法、執法層面共同開展法律治理,更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推動構建協同治理格局,共同推動研學游行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工作單位系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