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以“學生社會參與”為視角,鼓勵學生自主、自理、自能。學校圍繞公德涵養中的人際交往、公共秩序、自然共處三大內容,搭建公共生活場景,建構公德涵養課程,開展社會參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育國家發展、社會發展需要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社會參與;公德;全域生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6-0032-02
【作者簡介】馬璇,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江蘇太倉,215400)副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德育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長期以來,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始終秉承“生活德育”理念,倡導回歸生活的品德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教育,鼓勵學生以自主、自理、自能的態度參與到社會中。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引下,學校以“學生社會參與”為視角,圍繞公德涵養中的人際交往、公共秩序、自然共處三大內容,依托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建構“合德課堂”課程、“三自行動”活動體系、“聚光足跡”評價體系,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公德認同者、踐行者與傳播者。
一、建構“合德課堂”課程,讓學生成為公德認同者
學校按照低、中、高三個學段,以國家課程、跨學科課程與主題實踐課程共同建構致力于公德教育的“合德課堂”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公德的內涵,涵養其文明禮儀、規則意識、社會責任,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情感能力,讓他們成長為公德認同者。
“實小園里的中醫藥”課程是學校結合公德教育開展的跨學科課程。在以“家人最愛的養生茶”主題課程中,學生先進行分工,選擇合適的伙伴組隊,設計團隊名稱、目標,再深入家庭開展項目調查,了解家人的需求,接著,通過網絡搜索,尋找養生茶配方,在與醫生共同對比中完成配方論證。在勞動課教師和醫生的帶領下,學生完成養生茶的制作。一位家長在朋友圈發文:“女兒得知我近期工作繁忙,情緒波動較大,今天帶回了‘安神茶’茶包,并親自泡茶,感動至極,感謝親愛的寶貝!”
學校還積極拓寬社會實踐場所,通過與周邊場館合作,形成“方圓一公里”課程,讓學生真正走入社會,涵養社會公德。課程按學段特點分類,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體驗中,學生提升了社會適應能力,既收獲了知識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學校在博物館和城市規劃展示館內開啟了主題為“閱讀一座城”的“方圓一公里”課程。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歷史的最佳去處,館內的展品、文字、場景承載和傳播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博物館里,學生借助一件件帶有歷史印記的展品,與博物館內專業研究員深入對話,從太倉古船到大元瓷倉,從清供圖到桌面布局,一個個項目研究讓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城市規劃展示館也為學生了解城市發展以及未來規劃提供了場所。在城市規劃展示館里,學生聽太倉痘祠堂街的故事,了解一棵棵古樹的保護過程,知曉未來太倉的城市規劃……學生在“方圓一公里”課程中,逐漸了解太倉,萌發愛家鄉的種子。
二、建構“三自行動”活動體系,讓學生成為公德踐行者
涵養公德就是讓學生自主參與社會實踐。學校積極建構“三自行動”活動體系,鼓勵學生在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自主、自理、自能,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在實踐中體悟公德,努力成為公德踐行者。
學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設立不同的學生組織,給予學生充分參與學校事務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學校設立“小校長”制。“小校長”兩周輪換一次,每次三人,分別承擔校園安全、文明、健康職責,開展巡視校園等工作。“小校長”從觀察、記錄、訪談中獲得認識,并基于學生的視角和學校發展的視角,表達自己對校園文明建設的思考,撰寫工作報告,談問題,談規劃,談策略。
在任期內,三名“小校長”需結合各自的任務記錄表,完成巡查、值班、接待日、“老帶新”等工作。一名安全“小校長”在檢查滅火器時說:“我們學校的滅火器都是正常的,指針指在綠色位置,但是滅火器箱里面不太干凈,需要負責值日的同學定期清理。”“小校長”還會不定期開展“‘小校長’接待日”活動,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對話分管校長,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小校長”的心中,學校早已成了自己的家。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聚焦公德涵養,開展“餐桌半小時”家庭討論會活動,并為一至六年級學生提供討論會主題的菜單和流程。當前,網絡環境給學生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網絡虛擬世界要不要講公德?”成為討論會主題之一。學生在家中和父母展開討論:“現在對網絡的言論、行為都有監管,可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網絡上也要發表文明言論,傳播正能量”“任何人看到負面言論,都會有不好的感受,所以虛擬世界更有必要講公德”……學生在與家長的討論交流中,形成平等對話、同向同行的良好家庭氛圍。
從一年級起,學校就鼓勵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用自己的點滴力量服務社會。“學校一年的碳排放量有多少?會給地球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成為零碳校園?”一個個問題逐漸轉化為學生研究的項目。學校啟動“公益大世界之零碳基金項目”,鼓勵學生用低碳方式籌集基金,促使“低塑回收”“手工無患子皂”“廢紙再生藝術”等項目應運而生,籌集所得的基金用于投入碳抵消項目。此外,學生還深入場館開展志愿講解,走入社區美化道路,進入車站為返鄉人員送溫暖,遠赴沙漠植樹造林……公益項目成為學生參與社會、傳遞公德正能量的重要方式。
三、建構“聚光足跡”評價體系,讓學生成為公德傳播者
新生在入校時,都會收到一本《公共道德手冊》作為入學禮物,手冊中包含勞動、禮儀、習慣、交往等公德教育內容。新學年的第一天,一年級新生手拿《公共道德手冊》,由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一對一帶領著去了解校園中的十大景點。第一周,學生主要學習《公共道德手冊》的人際交往篇,認識新老師、新同學和中高年級的新伙伴,了解基本的社交禮儀和公共場所禮儀。第一個月,學生通過參與學校公共生活獲得“公德印”。《公共道德手冊》中明確了學生參與學校公共生活的行為標準。教師帶著學生學標準,指導學生在公共生活中踐行標準,再結合標準評價自己的行為。在“聚光足跡”評價標準的指導下,學生將公德落實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了自理能力,實現了自我管理。
在參與社會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項目成果展示的方式將參觀學習、觀察記錄、資料搜集、學習感想等內容整理成成果進行發布,將社會學習與成果展示完美結合。學生結合“大元瓷倉”博物館公德項目研究展示,對“公共道德素養影響場館體驗的調查情況”進行成果發布,進一步說明博物館游覽的公德守則對游客館內參觀、文物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將發布會作為傳播公德教育的陣地,通過成果發布會巡講努力成為公德傳播者:走進低年級教室,為低年級學生種下公德種子;走入學校劇場,為全校學生帶來他們的成果,用同伴的力量助力成長。
學校依托家庭和社會協同提供的教育環境與資源,共同推動公德建設,讓學生參與真實的育人活動,不斷提升公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