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社會參與;公德涵養;品格養成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6-0034-03
【作者簡介】1.顧潤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思想政治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查人韻,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江蘇太倉,215400)黨總支書記、校長,高級教師。
顧潤生:“兒童社會參與:小學生公德涵養行動”項目的頂層思考是什么?
查人韻:學校以“社會參與”助力“學生公德涵養行動”,積極探索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公民道德意識和應對數字時代能力的新時代兒童。首先,“學生公德涵養行動”是對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積極回應,是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核心任務重要論述的創新實踐。學校緊緊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心設計活動和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強化他們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進而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以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其次,“學生公德涵養行動”是對學校“整個教育”育人理念的傳承與創新。這里的傳承,指的是學校首任校長龔家骃先生提出的“整個教育”育人理念——學生必須自主、自理、自能地參與社會改進;創新,指的是“生活德育”理念觀照下學校德育的跨時空融合,搭建育人場景、設計德育課程和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學生全面發展的德育體系。最后,“學生公德涵養行動”也是新時代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需求。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等,學校建構了完整的育人體系,致力讓每個學生實現個性的、合德的成長,將每個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顧潤生:項目的內涵是什么?
查人韻:學生成長與社會文化環境緊密相連,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體現人的社會性核心品格。品格提升需要文化浸潤、生活影響和規范教育,需提供與社會緊密相連的育人場域與實踐。公德指公共道德,涵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本項目從人際交往、公共秩序、自然共處三個維度開展公德涵養行動。學生社會參與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在班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主動參與班級活動并發揮應有的作用,形成社會參與意識;二是通過參與學校創設的社會性情景活動,有選擇地學習社會交往模式和參與實踐,模擬和體驗社會性參與;三是直接參與社會事務,提升適應復雜社會的能力。
顧潤生:項目的實施路徑是什么?
查人韻:一是搭建“沉浸空間”公共生活場所。校外社會體驗場的建設,主要通過與周邊的場館和單位合作,整合學校已有資源,深度挖掘公德教育內涵,為學生在校六年提供完整的社會體驗場景。校內社會生活場的營建,主要通過班級和其他校園生活空間內的設置,提升學生的社會參與感。數字化虛擬空間的打造,主要圍繞“草根娃”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讓學生自主、自覺地參與公益廣告制作和動態信息發布等工作;充分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平臺,為學生搭建可表達、可展示的新時代數字場域。
二是建構“合德課堂”公德涵養課程。學校針對低、中、高三個學段,設置國家課程、拓展課程和特色課程,涵養學生公德。國家課程中的學生公德培養主要圍繞道德與法治課程相關內容展開,通過微視頻制作引導學習;拓展課程主要采用跨學科項目式德育主題學習的形式,如“一棵大樹的故事”拓展課程聯通數學、美術、語文、科學多個學科,用系統思維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特色課程主要通過電影、閱讀、儀式慶典等方式,讓學生將公德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獲得體驗、加強理解。
三是設計“三自行動”活動體系。學校在系統性梳理既有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活動整體構建“三自行動”活動體系。在人際交往方面,學校設計了“一周小校長”“夕會十分鐘”和“餐桌半小時”三項活動,讓“小校長”參與學校管理,讓值日班長在“夕會十分鐘”點贊伙伴當日的文明行為,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在“餐桌半小時”關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和社會熱點。在公共秩序方面,學校設計了“靚橙勞動周”“方圓一公里”和“公益大世界”三項活動。“靚橙勞動周”是貫穿學生六年在校生活的校內生活體驗項目,“方圓一公里”是學生體驗完整社會生活的館校合作項目,“公益大世界”是學生廣泛參與的各類社會公益活動。在自然共處方面,學校推出了“四季交響曲”“科藝普藍星”和“草根娃融媒”三項活動。“四季交響曲”包括春耕和糧食調查、秋果會、冬季流浪動物保護活動,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和生活的情感;“科藝普藍星”創意工坊是與高校合作的以“環保和自然”為理念的創意工坊;“草根娃融媒”是學生自己的數字化融媒體中心,是他們開闊視野、展示才華的另一個舞臺。
四是建立“伙伴計劃”校家社協同組織。學校構建跨年級學生共同體,旨在為學生提供一種混齡合作的學習環境,發揮中高年級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志愿服務能力;構建成長導師共同體,校內采用網格式分配,用好思政課教師和年級輔導員,并組建校外輔導員隊伍,為學生學習提供保障;構建家校協作共同體,開展家長公益課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構建“U-G-S”育人共同體,主動聯系高校、政府、社區,通過高校聯袂、館校牽手、社區聯誼等方式,實現社會資源共享共建。
五是構建“聚光足跡”學生評價體系。在個人層面設計“成長印跡”手冊,包括手印(巧手事跡)、足印(社會實踐)、聲印(好聲音發布)、智慧印(公德金點子)等內容,記錄學生的成長歷程。在班級層面推行“六色草根娃”評價系統,對傳統評價方式進行合理補充,主要采用學生自我申報、伙伴推薦、教師評定等方式;每項內容都有具體量化指標和參評要求,評選結果由班級集中頒獎;集齊六色可參評“閃光好少年”,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在學校層面推行“十百千星光璀璨”工程,每年評選十個“閃光好少年”、一百個“追光小明星”和一千個“星光小標兵”,基于班級評選,學生需自我申報、班級推薦、校級展示、投票選出,年終舉行頒獎儀式,肯定學生表現,發揮榜樣作用,帶動更多學生共同進步。
顧潤生:項目的創新之處是什么?
查人韻:一是對學校“整個教育”育人理念的創新。“整個教育”倡導用“整個世界培養整個兒童”,強調學生應更多地作為獨立的個體參與社會活動。學校在傳承百年育人文化的基礎上打破德育時空界限,從“學生社會參與”的自主、自能視角出發,讓學生在多樣態的育人場域中參與德育實踐活動,涵養學生的公共道德,逐步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德育體系。
二是圍繞公德涵養行動三大內容的空間、資源、課程、教學一體化建設創新。學校搭建多類型、多樣態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全方位沉浸式立體空間里參與學習和活動,相互交流、深度體驗、積極互動、充分展示。同時,整體設計國家課程與課外活動,構建校家社一體化的全員育人機制,形成育人合力,為學生公德涵養、品格養成提供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