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學習選擇性必修課程要認識到它是對必修教材的拓展與深化,論文從如何對它們加以融通整合形成更好的學材入手,探索出教材融通的原理即高中歷史三類課程的關聯,三類課程構成高中歷史課程的整體結構,具有關聯性、層次性和漸進性;思路是按綱要體系開展,以大單元視域進一步整合原單元,建立結構化知識體系;步驟上將教材進行“瘦身”整合,按階段性特征加以融通,并設置有效的問題探究,實現思維的躍升。
關鍵詞:融通關聯 結構化 思維培育
2020年9月第二批使用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的地區,有廣東等14個省市。這些地區歷經兩年新高考,不再頒布考試說明,而是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課標》、《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五本新教材為備考依據。如何利用新教材進行備考?尤其是如何使用選擇性必修教材備考?眾說紛紜。筆者結合近年的聽課調研及自己的思考,對運用選必教材組織備考提出一些構想,與同行共議。
一、對學習選擇性必修課程的認識
我們現行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必修課程即兩門通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展大勢,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基本知識;選擇性必修教材是“呈現中外歷史多方面的重要內容,引領學生從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等不同視角深入認識歷史”。[1]
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三個模塊構成,分別呈現了人類政治生活、人類社會與經濟生活的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在必修課程基礎上進一步擴展知識面。采用專題史方式,中外歷史混編,專題下的具體內容按時序進行,使學生從多角度深入探究歷史,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必修課的拓展和深化。
學習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意義還在于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升學需求選擇修習,[2]拓寬了歷史知識領域,它與必修教材共同構成學生了解基本史實的主要資源和工具,其成績將會作為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也為其他領域的專業學習奠定了歷史基礎,開闊了視野,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有積極意義。
二、對構筑必修與選必融通的嘗試
(一)打通必修與選必的原理
必修課程上下冊是分別按照中國史、世界史講授的,按通史編排按時序展開,有利于教學的開展,但難以打通中外、立足全球的宏觀視野來看歷史,同時對深入把握政治、經濟、文化模塊的內容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選擇性必修在這些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高考備考教學中應樹立盡早實現五本教材相互打通的理念OZlgTZrqfLYJglgYkkaL2g==和想法,其原理就是高中歷史三類課程的關聯,歷史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高中歷史課程的整體結構,具有關聯性、層次性和漸進性,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不斷提高(圖1)。[3]
(二)打通必修與選必的思路
在原有必修教材通史加專題的基礎上,即按綱要體系開展,不要為了實現關聯而打亂它原有的時序體例編排,以大單元視域進一步整合原單元,就好像資本市場所說的“資產重組”,將必修綱要原20個單元和選必18個單元加以進一步整合,讓線條更粗,選擇性必修不單獨開展教學,實現綱要加選必融通,搭建歷史框架和建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實際就是讓學生具有宏大的歷史視野和格局,流暢地掌握歷史發展脈絡,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的方法、視角與能力。
(三)打通必修與選必的步驟
先將必修、選必各自進行“減法”與“瘦身”的整合;再按通史階段性特征方法(基本上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大專題模塊)嘗試加以融通。
1.呈現原教材單元體系
2.整合后的必修、選必單元體系
3.必修與選擇性必修融通實例
下面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五至第八單元(中國近代史內容)整合后的單元結構為例,將選擇性必修相關內容加以融通嘗試,以建構結構化知識網絡,增強學習效率(見表4)。
(1)融通方法說明
大單元階段特征闡述說明:按通史階段性特征方法,即將政治內容主干知識(危機、革命、政體變化和官員選拔)、經濟、文化(商貿金融交通和人口遷移文化交融)等項目與選擇性必修相關內容嘗試加以融通。
(2)大單元階段特征闡述
晚清時期列強先后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一系列侵華事變,不斷擴大侵華戰爭,日軍施加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傷害。
面對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中國社會各階級發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抗爭,先后有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資產階級的戊戌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這些都未能挽救國家落后挨打的局面。五四運動后誕生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近代以來中國商業貿易的內容與形式、金融、城市化在近代化的浪潮中發生著悄然變化。
(3)問題設置與問題探究
問題1:晚清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有怎樣的關聯?
問題2:簡述日本在近代歷史上相繼發動和參與了哪些侵華戰爭和事件?試用一句話概括它們各自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怎樣看待日軍所犯下的暴行,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有何意義?
問題3:為什么說在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問題4:結合選必3第7課第40頁(2021.7?。?、綱要上冊第19課第117頁(2023.8印)正文、綱要下冊第14課歷史縱橫第85頁(2020.1?。┑南嚓P資料,評述中國近代華工的貢獻。
問題5:中國近代關稅自主權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分析其原因,如何看待關稅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意義?
問題6:中國近代官員選拔與管理有何變化?如何看待這些變化?
三、融通下的基礎夯實與思維培養
實現教材融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掌握結構化知識體系,為能力的提升提供堅實的載體,同時擴大歷史視野,把握歷史發展脈絡。第一輪復習很多教師還是偏向于基本史實的落地,不夠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新教材非常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選擇性必修教材,它對應的是學業質量水平4,可以提升學生在新情境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遷移到現實生活應對各種問題,體現了對高層次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下面具體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1課片段《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統治的建立》為例加以說明。
圍繞重難點設置問題探究:
情境1:先讓學生讀綱要教材第128頁(2023.8?。﹥热荩绾慰创?928年底,張學良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這一表述?詢問學生能否從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這里的巧妙之處在于由學生通過這句話來自行發現問題、提出疑問)。
形成問題探究1:為什么國民政府是“形7aPq1/UxfCa7naxGlz4oLA==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如何理解“形式上”“基本”這兩個詞?組織學生分組研討、遷移已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發掘歷史事件的本質、深入領會歷史概念。
情境2:讓學生讀綱要教材第128頁(2023.8?。﹥热?,思考“寧漢合流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這一表述,“專制統治”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形成問題探究2:如何理解國民黨政權專制獨裁這一性質?
顯然,必修教材在此并未展開陳述,要想弄清這個問題,需要借助選擇性必修一第3課第15頁(2021.7印)輔欄中的“歷史縱橫”革命程序論,并適時補充孫中山關于軍政、訓政和憲政內容的表述,深入領會第15—16頁國民黨推行“訓政”“憲政”內容違背了革命程序論的初衷,從而深刻理解國民黨的“訓政”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這一結論??梢姡诖蛲ń滩膶崿F相互關聯的教學中,我們要用足輔欄提供的材料、信息和要求,作為對必修教材知識的補充或拓展,讓學生閱讀史料提取信息,通過分析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種通過情境活動設置問題的探究,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與體驗感,這正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和歷史研究能力的必要環節。
在當下的歷史教學中,將必修和選必五本教材相互打通、中外歷史融合在一起講授,無疑增添了教學難度,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從根本上熟悉、了解教材,更要有實現教材融通關聯的勇氣與嘗試。當然也不是要事事都融通,怎么融,融哪些,要根據綱要關鍵性問題和重點知識及選擇性必修教材的具體情況,如編撰內容及風格等來確定,以求探索到更好的融通之道和扎實有效的做法。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要具備學科素養或能力,都離不開學科訓練,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就是要注重歷史連續性,看到歷史每個時期、階段的相互聯系;它不完全是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而是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疑惑、陷入困境,然后再通過學生帶著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在新情境下對歷史進行探索,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把學生帶出困境,拓展對歷史認識的深度和廣度,這才是對學生歷史思維的真正培育。
【注釋】
[1][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9、9、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