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是邊境地區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驅動力。文章通過構建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耦合協調模型、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兩系統耦合協調、時空演變和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結果表明:1)樣本年內,內蒙古地區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基本呈現上升趨勢;2)兩系統的耦合協調度逐年增加,從中度失調演變為中級協調,2013年兩系統之間還實現了良性共振的耦合;3)在指標體系中,邊境旅游經濟效益與邊境貿易發展規模與耦合協調度的灰色關聯度位于前列。因此,內蒙古地區需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和深化區域合作交流,以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邊境貿易;邊境旅游;內蒙古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F126;F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559(- 2024)08-0064-07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邊境地區作為國家間交流的前沿陣地,其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作為邊境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相互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逐漸受到廣泛關注。邊境貿易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商品與服務的跨國流通,還顯著加深了國家間的經濟聯系,為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而邊境旅游則通過文化的交融與人員的互動,成為國家間相互理解與增進友誼的橋梁[2],進一步提升了邊境地區的文化軟實力。內蒙古邊境地區位于中國的北部邊疆,是中國與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的重要區域,邊境貿易活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并在1992年國家實施的沿邊開放政策推動下逐步擴展和深化。從貿易額來看,該地區的邊境貿易從2000年的5.94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36.97億美元,實現了驚人的522%的增長率,這一顯著增長充分展現了內蒙古邊境貿易的活力與巨大潛力。與此同時,隨著邊境貿易的蓬勃發展,內蒙古的邊境旅游也迎來了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的雙重提升,為內蒙古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內蒙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其成為連接中國與俄蒙兩國的重要橋梁,同時也是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的重要節點。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內蒙古自治區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發展水平的時空演變特征,剖析兩個子系統間耦合協調水平的動態變化,并厘清其關鍵影響因素,以期為邊境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二、文獻回顧與述評
隨著區域合作的不斷深入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邊境地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窗口。國外文獻傾向于對國際貿易與國際旅游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Kulen-dran and Wilson[3]首次提出國際貿易與國際旅游之間的互動關系,率先打開貿易與旅游研究的大門。后來學者們以馬來西亞[4]、印度[5]和南美洲等國[6]為例,研究了國際旅游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的耦合協調關系。國內關于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于對各口岸地區的邊境旅游與邊境貿易耦合協調關系的研究,如對中越邊境的東興口岸[7]和憑祥口岸[8]、中朝邊境的丹東口岸[9]、中俄邊境的滿洲里口岸[10]和黑河口岸[11]等的研究。在兩者耦合關系方面,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證文獻。石張宇和程乾[12]定量研究香港入境旅游與貨物貿易耦合協調時空分異特征。孟慶雷[13]從空間效應的視角對中國邊境八省區旅游和貿易進行了研究。田里和孟帥康[14]基于韌性視角研究了邊境旅游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認為邊境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對邊境地區國家安全也產生深刻影響。
在上述相關研究中,由于各國家、地區之間在經濟、貿易發展水平以及旅游業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國際貿易與國際旅游間的互動關系可歸納為三種互動方式:旅游推動貿易型、貿易推動旅游型以及雙向促進型。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旅游與貿易研究在不斷地深入與完善,但在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關系研究方面,尤其是關于內蒙古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關系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基于2000—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的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數據,探討二者的耦合協調及影響路徑。研究結論可為內蒙古更有效地開展經濟活動、推動邊境旅游與邊境貿易的耦合協調發展提供策略參考,進而助力內蒙古地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耦合協調機理分析
本文將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互動過程抽象為一個開放復雜的巨系統,兩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賦能、協調共進(如圖1所示)。邊境貿易促進邊境旅游,是引領邊境旅游的新動能和保障。邊境貿易的活躍為邊境旅游提供了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支持。邊境地區通常會因為貿易需求而發展出較為完善的交通網絡、住宿設施和其他服務業,這些基礎設施的建立和完善,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邊境貿易還能帶動當地文化產品和手工藝品的發展,這些獨具地方特色的商品對于吸引游客具有重要作用,成為旅游者的重要吸引力之一。邊境旅游的發展能夠顯著提升邊境地區的經濟活力,進而促進邊境貿易的增長[15]。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邊境地區,當地的消費需求會相應增加,這不僅包括餐飲、住宿和交通,還包括各種地方特產和紀念品的購買。這種增加的消費需求能夠刺激當地市場的繁榮,促進邊境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邊境旅游的興盛也能改善邊境地區的國際形象,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和商人的關注和進入,從而促進邊境貿易的國際化和多元化。邊境旅游反過來帶動邊境貿易,兩者相互協同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四、研究設計
(一)指標構建
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實際情況,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代表性和可得性原則,本文采用頻度統計法、理論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對指標進行設置和篩選。首先,在CNKI中分別以在篇名中出現“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詞條為搜索條件,對2000—2023年間涉及“邊境貿易”的1488篇和“邊境旅游”的475篇學術文獻進行頻度統計,從中遴選出使用頻度較高的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指標。其次,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邊境旅游發展報告》和《內蒙古自治區關于落實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邊(跨)境經濟合作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實施方案》,對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的概念進行界定和外拓。最后,咨詢十余位相關專家,整理意見最終構建了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最終,本文從邊境貿易經濟效益和邊境貿易發展規模2個維度構建共6項指標的邊境貿易評價指標體系,從邊境旅游經濟效益、邊境旅游市場規模、邊境旅游服務能力3個維度構建共9項指標的邊境旅游評價指標體系,以測算內蒙古自治區的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發展水平。具體指標說明見表1。
(二)研究方法
1.熵權法(EWM)
基于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本文采用熵值法測度2010—2022年兩大系統各自的綜合得分。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步,準備原始矩陣X:
為消除指標之間的量綱差異,分別對正、負向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對其進行非負平移0.0001個單位。正、負向指標的標準化及平移公式如下:
(x -xminjj )
第二步,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個對象的值占
i=1
第三步,根據式(4)計算出的Pij得到第j項指
Ej=-
第四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Gj:
Gj=1-Ej
第五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j:
j=1
第六步,分別得到指標體系的綜合得分ci
2.耦合協調模型
為判斷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之間關聯與影響的程度,本研究在對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構建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耦合度模型:
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耦合度測算公式:
U1U2
C=2 (9)
(U+U21 )
其中,邊境貿易的總體綜合貢獻值為U1,邊境旅游的總體綜合貢獻值為U2,耦合度C值的區間在[0,1]。C值越大,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之間的離散程度越小,耦合度越高;反之,兩個子系統間耦合度越低。
計算綜合協調指數T與耦合協調度D:
T=aU1+bU2 (10)D= C×T (11)
其中a、b分別為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權重系數,此處借鑒以往文獻中的研究成果[16],取a=0.5,b=0.5。根據計算的耦合協調度D值匹配對應的區間(見表2),得到其協調等級和耦合協調類型。
計算相對發展度:
U1
Q= (12)
U2
當Q≥1.1時,邊境旅游發展相對滯后;0.9≤R<1.1時,兩者同步發展;0≤Q<0.9時,邊境貿易發展相對滯后。
3.灰色關聯分析法(GRA)
為分析影響內蒙古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耦合協調度的關鍵性指標,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確定各因素對其所在系統的影響程度。首先,確定母序列和子序列。其次,進行數據的初值化即每列中的數值除以該列的第一個值進行求差序列處理,并計算出其最大與最小值。最后計算關聯系數,這里的分辨系數ρ=0.5,再對每個指標的關聯系數求均值,即可得到該指標的關聯度。
其中灰色關聯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三)數據來源
研究選用2000—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面板數據,少量缺失數據采用插值法進行補充處理。數據來自《內蒙古統計年鑒》、中經網統計數據庫、EPS全球統計數據庫和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邊境貿易綜合得分(U1)、邊境旅游綜合得分(U2)、耦合度(C)、耦合協調度(D)和相對發展度(Q)的計算結果見表3。
五、實證分析
(一)內蒙古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時空演變分析
內蒙古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綜合評價指數的時間趨勢,如圖2所示。總體上來看,2000—2020年間內蒙古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整體呈上升態勢。從時間維度上看,2002年之前兩個子系統的綜合指數都較低且上升速度相對緩慢,說明這時內蒙古地區的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2002年我國加入WTO后,國際影響力得到提升,為內蒙古地區的邊境貿易與旅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兩個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迅速上升。2012年國際金融的深層次影響開始顯現,國際市場需求下滑,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內蒙古地區邊境貿易綜合評價值從0.672降至0.515。邊境旅游綜合指數的增長速度也開始放緩。“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為全球經濟合作開辟了新的路徑。為了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實施,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旨在進一步深化國際經貿合作交流,推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由于政策成效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加之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往往對外部因素的變化更為敏感,至2015年末“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與實效在內蒙古地區逐漸顯現,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綜合指數隨之呈現出顯著的上升態勢。然而,全球經濟格局在2019年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沖擊,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導致各國經濟增長普遍放緩,邊境貿易與旅游兩大領域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原先穩步上升的綜合指數出現了“斷崖式”下降,這不僅是“一帶一路”倡議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全球經濟復蘇道路上的一大考驗。
(二)內蒙古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耦合協調分析
總體來看,2000—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耦合協調關系總體呈上升態勢,相對發展程度持續改善(見表3)。從耦合發展的動態演進來看,該地區的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已由初始的0.763磨合階段,跨越至0.993的高水平耦合階段,顯示出兩系統間的高度融合與協同性。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耦合度達到峰值1,這標志著兩個子系統間實現了良性的共振耦合,預示著它們正趨向于形成更為有序和高效的發展結構。進一步觀察耦合協調度的變化,內蒙古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之間的互動關系持續改善,耦合協調度由0.239的中度失調穩步提升至0.753的中級協調,并在2019年達到歷史高點0.874,這體現了兩者在戰略協同和資源整合方面的顯著成效。從同步性視角分析,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在樣本考察年份內均存在一定的滯后現象。初期,由于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制約,邊境旅游的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于邊境貿易。然而,這種滯后狀態在2012年前得到了逐步改善,特別是在良好的政治環境下,邊境旅游業實現了顯著的發展,進而促使兩系統在2013年和2014年進入同步發展階段。此后,邊境貿易開始表現出相對的滯后性,可能是因為邊境旅游在2014年之前的發展水平滯后于邊境貿易,存在“追趕效應”的空間。因此,“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和《愿景與行動》的頒布,在促進邊境旅游方面的成效更為顯著和易于顯現。但兩系統的耦合協調度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這表明兩者之間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依然很強。另外,由于邊境貿易更易受到國際經濟格局變動的影響,使其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的背景下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這一發現為內蒙古自治區在未來優化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戰略布局、提升兩者的協同發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三)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耦合協調度的影響路徑分析
據表4所示,在樣本年內,影響內蒙古自治區邊境旅游與邊境貿易耦合協調的組成要素指標各自的影響作用程度不同。邊境旅游的經濟效益與其發展規模分別展現出0.9002和0.8818的高灰色關聯度,顯著位居影響耦合協調度的前兩位。這一結果充分揭示,經濟發展水平是推動內蒙古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實現耦合協調發展的關鍵因素。有兩個可能的原因可以解釋該結果。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水平是地區發展的基石,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和企業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可以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服務提升和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從而推動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的共同發展。二是收入增長帶動消費規模升級。各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增強了人們的消費能力[17],從而增加了對邊境旅游的需求。這也為邊境貿易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居民對于高品質旅游體驗和多樣化商品的需求,推動了邊境旅游和邊境貿易的融合發展。
六、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邊境貿易經濟效益、邊境貿易發展規模和邊境旅游經濟效益等指標構建了邊境旅游與邊境貿易系統耦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基于2000—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面板數據,采用熵權法,耦合協調度模型、灰色關聯分析法對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綜合發展水平以及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度進行測度和影響耦合協調的組成要素指標進行分析。首先,內蒙古地區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綜合發展水平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兩者在樣本年內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邊境貿易水平數值從2000年的0.123到2020年的0.504;邊境旅游水平數值從0.026到0.638。其次,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耦合協調發展關系持續得到改善,耦合協調類型從起初的中度失調到2020年的中級協調。最后,邊境旅游經濟效益和邊境貿易發展規模的灰色關聯度位居前列,對耦合協調度的影響程度較大。
上述結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意義。第一,要發揮好政策的“乘數效應”。內蒙古自治區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如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以鼓勵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第二,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升級。邊境貿易方面,內蒙古地區在擴大貿易8VjzyfGBrYFdhUuvrRSOYA==規模的同時應增加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出口,減少低附加值、資源消耗型產品的出口。邊境旅游方面,應加大旅游產品開發力度,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推動旅游業向高端化、特色化、品質化方向發展。第三,加強區域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深化與俄羅斯、蒙古等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推動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倡議,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內蒙古地區還應加強與周邊省份的協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通過區域合作,共同推動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產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亮.嵌入式發展與興邊富民:邊民跨境經濟貿易互動研究[J].社會發展研究, 2023, 10 (3): 1-18.
[2]焦愛麗,黃彩虹,朱圣卉“.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旅游合作區高質量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22,(12):81-87.
[3]Kulendran N, Wilson K.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J]. Applied Eco-nomics, 2000, 32(8): 1001-1009.
[4]Norsiah K, Kamaruzaman J. The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tests for tourism and trade in Malaysia[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0, 2(1): 138-143.
[5]Gautam V, Kg 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ourist arrival: Ev-idence from India[J]. Business Excellence and Manage-ment, 2012, 2(3): 53-62.
[6]Lionetti S, Gonzalez O.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growth in Latin America[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12, 12(1): 15-24.
[7]黃愛蓮,朱俊蓉,羅平雨.邊境旅游與邊境貿易耦合協調研究:以東興邊境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3):657-666.
[8]李廣宏,趙慶璽.憑祥市邊境旅游與邊境貿易耦合協調研究[J].梧州學院學報,2021,31(2):11-18.
[9]林今淑,李光哲.中朝邊境貿易的現狀及其對邊境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J].東北亞論壇,2004(5):19-23.
[10]秦丹.中俄邊境貿易旅游中的主客互動:滿洲里邊境貿易旅游的人類學闡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49(6): 82-89.
[11]李曉玲,劉志高,譚爽,等.中國黑龍江省與俄遠東跨境經濟合作空間組織模式的演變[J].地理學報,2022,77(8):2083-2096.
[12]石張宇,程乾.香港入境內地旅游與貨物貿易耦合協調時空分異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20, 36(4): 125-132.
[13]孟慶雷.中國邊境貿易與邊境旅游耦合發展水平評價及空間效應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1(6):31-39.[14]田里,孟帥康.邊境旅游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機理研究:基于韌性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2):80-89.
[15]蘇建軍,徐璋勇,趙多平.國際貨物貿易與入境旅游的關系及其溢出效應[J].旅游學刊,2013,28(5):43-52.
[16]王淑佳,孔偉,任亮,等.國內耦合協調度模型的誤區及修正[J].自然資源學報,2021(3):793-810.
[17]潘家棟,肖文.互聯網發展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 2018(12): 16-26.
Border Trade and Border Tourism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oupling Coordination,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mpact Pathways
JIA Manli, SONG Ziha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00)
Abstract:Border trade and border tourism serve as two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or-der regions. By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border trade and border tourism, this arti-cle employs entropy weight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to conduct an i6e4fbf95c453994afcd4a89b28b48fa3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wo system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Within the sample years, border trade and border tourism in Inner Mongolia have gen-erally shown an upward trend. (2)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has increased yearby year, evolving from moderate imbalance to moderate coordination, and in 2013, a positive resonant couplingwas achieved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3) In the index system, the grey relational degree between the economicbenefits of border tourism and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border trade with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ranks atthe forefront. Therefore, Inner Mongolia need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national policies,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e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Keywords:border trade; border tourism;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