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離岸貿易作為新興貿易業態,在優化資源配置和對外貿易轉型升級中扮演重要角色,主流地區主要通過采用多維數據交叉核驗、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收支計量模型和企業畫像等數字化手段,實行針對離岸貿易業務的風險防控監管。廈門作為外貿重要口岸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所在地,具有發展離岸貿易的產業基礎和獨特的創新優勢,數字化創新監管對于探索監管新模式,對于推動其法規完善落地,提升國內國際雙循環意義重大。本文旨在以廈門自貿片區為背景,探討發展離岸貿易的監管所面臨的諸多挑戰,通過建設一體化平臺、應用區塊鏈安全架構、多主體協同監管、公共數據治理、完善監測手段、進行公海石油交易數字化監管創新等舉措,開展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實踐。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對于離岸貿易的發展的特色經驗,提出通過健全離岸貿易監管法律體系、形成監管合力、強化科技賦能等對策建議,以規范化監管手段促進離岸貿易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559(- 2024)08-0096-06
一、引言
離岸貿易是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和國際貿易網絡布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個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及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重要體現[1]。2021年12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主要內容包括:支持本外幣一體化管理相關跨境資金結算的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鼓勵銀行完善內部管理、實行客戶分類、優化自主審查、提升服務水平,為真實合規的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提供跨境資金結算便利;加強風險監測和管理,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離岸貿易作為一種新的貿易形態,能夠推動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吸引大量的跨國公司入駐,實現產業集聚,帶動區域經濟蓬勃發展,同時進一步獲得全球貿易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主動控制權,形成全球化與生產要素流動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2]。而離岸貿易業務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能實現金融性融資、為貿易企業提供結算便利的同時,又容易成為一些不法企業利用虛假貿易套利套匯和從事洗錢、商業欺詐的溫床[3]。綜上所述,針對離岸貿易開展有效的合規性監管,成為當前外匯管理局等監管機構對于管控市場風險、優化監管服務的當務之急。
二、發展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的重要意義
(一)探索離岸貿易監管新模式
國內各地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對離岸貿易業務的開展都極為謹慎,尤其是地方金融機構,由于跨境商品交易和交割的離岸模式存在管理不便、征稅主體模糊、防范貿易欺詐手段缺失等因素,在確保業務實質審查合規的前提下,如何支持企業的可持續循環發展,成為離岸貿易監管的重要課題。通過建設一體化的離岸貿易數字服務公共平臺,集成各方主體和資源數據,幫助政府相關部門、外匯管理局和銀行實時掌握區域內經營企業的業務狀態和貿易信息,降低金融機構國際結算、貿易融資等服務風險,縮短審核流程和周期。探索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新模式,將加大區域相關產業擴大開放的力度,樹立國際貿易管理制度新標桿[4]。
(二)推動離岸貿易監管法律法規完善和落地
從目前來看,由于我國在離岸貿易業務領域的法律法規尚存在模糊、不完善等問題,投機者仍可通過偽造貿易單證的方式進行騙貸或跨境非法資金流動,這對穩定離岸貿易市場經營秩序十分不利。因此,急需探索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離岸貿易監管中的應用前景,致力于通過數字化手段解決相關離岸貿易過程中對于貿易真實性核驗的技術堵點,為我國對外貿易監管政策完善和制度創新積累寶貴經驗,同時加強法律法規的構建,保證相關法規的履行落實。[5]
(三)提升國內外雙循環發展格局
通過建立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創新機制,有助于促進離岸貿易監管手段的完善,推動離岸貿易產業的優化升級,釋放新型國際貿易業態潛力,以此鞏固壯大區域經濟發展根基,推動外資外貿的穩定健康發展,吸引更多外資企業集聚,有助于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共建號召,優化國際市場整體布局,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提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大格局[6]。
三、廈門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的實踐與面臨的挑戰
(一)廈門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的實踐
1.建設一體化離岸貿易數字服務平臺
廈門自貿區積極探索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的新模式。這一模式考慮了區域內石油等大宗商品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以離岸貿易融合創新為特點,致力于構建一個數字化信息管理服務平臺。通過整合海關報關數據、船舶軌跡信息、空運和海運的多維物流數據,與碎片化的合同、發票、商檢單證等交易數據實現聚合,以此打造成完整的離岸貿易數據鏈條。這為金融機構提供了高度集成化的數據輔助核查服務,幫助他們驗證離岸貿易的真實性和合規性。這些舉措有助于金融機構建立智能關聯分析和風險控制模型,以防止虛假貿易、騙匯騙貸、重復收付匯及重復融資等問題。為進一步提升企業結算便利化程度,廈門自貿區正在構建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企業離岸貿易業務常態化模型。
2.嵌入區塊鏈實現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變革
如圖1所示,基于聯盟鏈設計離岸貿易數字服務平臺區塊鏈網絡安全架構,在聯盟鏈中建立去中心化的賬本節點,保證每個節點開放、扁平、平等、高度自治,且數據公開、透明。由賬本節點組成,將離岸貿易的物流、資金流、商流等數據信息和企業行為信息,通過FabricSDK訪問并存儲到整個網絡的各個賬本節點中。在各個用戶角色之間建立涵蓋安全加密算法和授權訪問機制的智能合約,促使組織中的關鍵角色能實時監控各個節點賬本記錄的貿易相關信息數據,無縫鏈接共同完成每一次核驗申請審核。將每次更新的信息以及核驗報告應用時間戳和非對稱加密的方式,以唯一且不可篡改的哈希值的形式存儲到數據區塊,進一步提升數據源的管理。
通過與歷史上鏈數據的對比,助力用戶快速有效驗證離岸貿易信息的真實性。同時,銀行和監管機構可根據上鏈的查詢、核驗、核銷等行為信息,可有效實現對相關行為的追蹤溯源,從而防止權力濫用造成的信息泄露和違規操作。
3.實現多主體協同監管消解信息困境
在離岸貿易數字服務平臺中,由多方銀行、監管部門所組成的監管鏈條中,由于銀行同業競爭和業務保密性質,各銀行間無共享數據機制和平臺,難以核實及管控同一套單據是否在不同銀行重復辦理跨境收支或者重復融資的情況,無法通過有效監管手段實現重復收付匯或融資的風險防控。如圖2所示,由原有的以監管部門為主體的“多中心”的離岸貿易監管架構優化成的“去中心化”的網狀結構,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將貿易核驗數據進行存證,保證每條數據區塊信息通過隱私加密和版本留存,使其具有內容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高安全性特征。同時,多銀行主體之間共享關鍵脫敏的風控數據信息,防控離岸貿易企業重復收付匯或融資的風險,將消解各方銀行主體之間的信息孤島困境,實現安全監管賦能。4.強化公共數據治理水平
在確保數據安全合規的前提下,通過數據中臺深化數據采集、處理、分析、挖掘、脫敏、服務、交換共享等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為廈門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提供有效數據支撐。依需合規開展多元多維數據匯集,包括特定貨物跨境物流數據、企業交易數據、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數據、智能設施設備數據等,探索建立數據要素分類分級管理制度。提供安全、可靠、大容量的數據存儲環境,根據數據源特性和數據分級規范設計數據模型,在進行解析、抽取、清洗、計算、整合后納入數據倉庫,并開展數據質量檢核評估。為使用平臺的企業、金融機構和各監管部門按需提供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文件數據等異構數據的實時查詢、批量抽取、數據訂閱等多種模式的共享服務。通過建立數據服務和數據交換標準,對業務應用中全流程數據交換、數據處理過程進行安全管控,實施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從而實現高效、安全的公共數據治理。
5.完善離岸貿易內控和監測管理手段
在幫助企業辦理離岸貿易跨境資金結算業務時,銀行通常會強調遵循業務實質而非形式。然而在審查階段,會發現存在涉嫌協同第三方公司偽造新型離岸國際貿易虛假憑證,借機開展信貸融資詐騙、資金境外非法轉移等犯罪活動。銀行需要對所辦理的貿易結算業務建立事后監測管理機制并完善內部監督手段。
協助外匯管理局和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對非現場核查的主要指標即時統計并實現數字化監控,助力銀行及時、完整、準確地將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和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數據實現在線報送,與監管機構的三方監測系統形成互補。對于全部在線遞交的結算申請相關交易單證、客戶盡職調查、事后監測管理等資料上鏈存儲備查,加強銀行和等機構的信息共享,遵循“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原則,面對市場的需求波動能夠實現積極引導,逐步完善離岸貿易的內容和檢測管理手段。
6.開展大宗商品交易數字化監管創新
離岸貿易業態高速發展的同時,粗放式管理所帶來的弊端進一步顯現,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過程中的倉儲貨運,支付結算,票據融資多個環節給監管帶來諸多挑戰。應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科技工具,進一步推動離岸貿易場景下大宗商品交易數字化監管進程,實現大宗商品在交易、交割、融資過程中,數據真實可溯,交易過程清晰透明。
以公海石油交易為例,通過開展石油購銷業務管理、監控商品交易船舶軌跡、實時監測浮倉內石油存儲液位和壓力變化情況等,確定完整清晰的跨境交易鏈條,大大降低石油商品走單和空轉的貿易風險,為銀行和海關機構精準監管石油商品交易真實性提供有效舉措,推動大宗商品流通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廈門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面臨的挑戰1.數據安全治理難度加劇
在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過程中,需要處理大量涉及貨物資產、交易行為、個人身份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敏感信息數據。這不僅要求外貿企業、金融機構、監管機構等多方角色基于用戶數據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以消除數據孤島的問題,還必須確保在數據的采集、使用、處理和存儲等相關環節,杜絕數據泄露事件的發生。可見,數據的安全治理和隱私保護已成為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中的一項重要議題。
2.離岸貿易監管體系碎片化
離岸貿易監管存在多主體、多層次、多環節監管要素疊加的特征。目前,外匯管理局、商務部、海關等監管機構對于新興離岸國際貿易監管規則尚未形成明確共識,導致信息披露和行為約束的標準存在較大差異。此外,不同部門的監管職責可能交叉重疊或界限模糊,致使監管體系碎片化,既增加監管工作成本,又易造成監管真空風險。因此,監管部門按照分業職責開展監管行動的現狀,亟待向多主體協同聯動的監管體系實現轉變。3.數字化監管手段發展滯后
從監管角度來看,目前海關、外匯管理局主要是依靠銀行人工參與統計離岸貿易收支數據來進行事后跟蹤。以預付貨款及預收貨款為例,銀行人員需要手工登記臺賬并且定期聯系企業了解報關信息。這一現狀反映出我國離岸貿易監管人員在掌握和應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方面存在滯后,尚未充分利用這些新興技術手段來提升監管工作的效能。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監管機構在業務情況跟蹤方面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四、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的國際經驗借鑒
從國際視角來看,中國香港、新加坡、迪拜作為全球三大自由貿易港,憑借其高度自由的貿易與經濟制度,以及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展現出了極強的區域性優勢。盡管這些港口在形態特點和離岸貿易發展路徑上各不相同,但它們對我國內陸地區的離岸貿易發展建設具有很強的參考借鑒意義。
(一)香港離岸貿易發展經驗
自20世紀起,香港依托口岸優勢,與華南地區合力形成了“前店后廠”的創新發展布局。近年來,香港依托其簡化的稅制和遠低于全球25%的企業稅率、支持多種貿易幣種結算和無限制資本流動的貿易便利化政策,以及實行自由投融資匯兌制度的開放金融市場等有利因素,吸引了全球眾多生產加工服務業跨國公司的總部在香港聚集,為離岸貿易的發展創造得天獨厚的市場環境和發展空間。香港每年離岸貿易業務規模已超過5萬億港幣。在離岸貿易業務監管層面,香港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維護市場秩序,并由證監會和金融管理局等監管機構依照“充分發揮市場規律,謹慎考慮干預”的原則,實施離岸貿易風險的防范與保障。
近年來香港積極搭建不同類型的技術平臺,努力營造貿易結算便利化、航運自由化、通關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包括支持無紙化貿易、電子認證和簽章、線上報關、結算清算等多樣性業務。同時,香港也在推動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提高其監督管理能力,為監管單位拉起審計預警檢查防線[7]。
(二)新加坡離岸貿易發展經驗
新加坡作為亞太地區以及全球服務貿易高度發展的聚集地,自1990年開始持續推行離岸貿易政府扶持計劃,鼓勵駐地內的跨國貿易商以新加坡設為公司總部,對外開展經營性貿易業務。新加坡擁有優秀的硬件條件,包括與1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簽署雙邊貿易協議,擁有世界頂級集裝箱超級大港、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環境、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國企業商務環境和稅收優惠政策。再加上高度現代化的現代信息服務水平、匯集了全球適應外向經濟的各類人才等軟件實力,致使新加坡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新加坡聚集了約2.6萬家國際公司,近1/3的世界500強企業把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極大地推動了離岸轉手交易貿易的增長,促使其一躍成為貿易商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級離岸貿易中心。
新加坡通過搭建Network Trade數字信息服務平臺,將多家貿易商、物流服務商進行整合對接,合理獲取海關報關數據、國際海運業務的船公司及港口裝卸信息、海運物流信息等,通過多維度數據信息的匯集進行交叉匹配,驗證離岸貿易業務存在的真實性,大幅增強跨境資金流動的便捷性。
(三)迪拜離岸貿易發展經驗
迪拜作為典型的工貿結合型自由貿易港,對港區內大量的制造企業免除進出口關稅、公司所得稅等多樣化稅收優惠政策。同時,開放的外匯管制條款支持資本獲利自由外流而不設限制。2019年,阿聯酋轉口離岸貿易總額達到1248億美元,其中迪拜憑借其容納數的百家世界500強企業,貢獻了超過30%的份額。
迪拜通過打造“數字監管沙箱”,加強對客戶的盡職調查,優化業務審核,實施事后監控管理,動態實施內部客戶風險分級評估,促進跨境貿易發展,在真實市場環境下,為全球的客戶主體、經營性質、關聯交易等提供穿透式審查、實施貿易合規監管等風險防控服務,也同時提供了更為健康、廣闊的市場機會。
中國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在推進離岸業務創新的同時,持續優化并完善對外貿易市場的監管制度,確保事中和事后監管的有效性。他們的創新措施包括構建離岸交易對象限制名單、分離管控本國貨幣賬戶與外幣賬戶、加強反洗錢監控等諸多舉措。此外,通過搭建離岸貿易數字技術服務平臺,助力企業實現貿易便利化,促進了區域內離岸貿易的健康有序發展。相比之下,我國內陸地區的離岸貿易業務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如廈門、海南、上海、北京等一線自貿試驗區的離岸貿易業務,直到2013年才開始逐步探索。
五、廈門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創新發展的建議
在當前貿易投資便利化不斷推進的新形勢下,外匯管理和金融監管部門需要面對如何平衡貿易便利化和風險可控的新考驗。傳統的監管模式在初期階段能夠對離岸貿易業務發展起到宏觀調控作用,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進程以及對待市場主體的響應能力提升,傳統監管模式的效能會逐漸減弱。盡管廈門通過在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多項探索實踐,全市在2023年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量總額達165.2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3個百分點,但是對于虛假貿易的風險防范上依然不能松懈。
廈門相關監管機構應當在借鑒國外對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豐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廈門離岸貿易的實際情況,持續堅持“宏觀審慎+微觀監管”的原則,確保離岸貿易業務數據的安全合規,同時加大貿易便利化的推進力度,鼓勵當地銀行和企業積極發展與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的完整性相關的新型離岸貿易業態[8]。因此對于促進廈門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創新,應從健全法律體系保障、形成監管合力、強化科技賦能的角度,引導離岸貿易業務有序、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一)健全離岸貿易監管法律體系,提供頂層制度保障
由于離岸貿易市場具有高度開放的特殊性質,需要建立健全更92ecaaee9567f4675335eb6672e59aec加完備的法律體系來保障國內離岸貿易市場的穩定性。奉行“法制優先”的原則,通過法律形式明確自貿區的發展定位,保障廈門自貿區運行有法可依,維護公平良性的市場競爭秩序。對離岸貿易數字化監管的程序架構、信用體系、風險識別范圍等核心事項通過立法作出細化規定。
(二)形成監管合力,完善企業主體的風控管理
聯合外匯管理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商務部、海關等部門形成監管合力,精準識別新型離岸貿易境內企業身份和業務模式,根據廈門區域內企業誠信狀況、合規水平和風控能力等,動態實施區域內企業風險分級評定,對境內企業主體、業務性質和關聯交易進行穿透式審查,對于離岸貿易渠道滋生的虛假單證非法套利、惡意違規等行為保持高壓打擊。
(三)強化科技賦能,推廣數字化技術在離岸貿易監管中的應用
積極探索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型數字化技術,實現部分跨境收支信息的加密共享,以實現數據共享、信息追蹤和監管效能的提升。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企業和平臺探索數字化監管創新模式,例如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貨物來源可追溯,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風險預警等,提高對離岸貿易活動的監測和管控能力。建立基于風險評估的監管模式,重點關注高風險領域,提高監管資源利用效率,更有效地防范離岸貿易中跨境資金異常流動風險。
參考文獻:
[1]李開益.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中的離岸貿易海關監管問題研究[J].海關與經貿研究, 2019, 40(4):1-10.
[2]魏秀頌.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06.
[3]詹聯科,夏鋒.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下海南自由貿易港離岸貿易發展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37(3):136-147.
[4]徐勁松,馬昕璐.進一步做好離岸轉手買賣業務監測核查的思考[J].北方金融, 2016(1):69-70.
[5]黃丙志,劉宗沅.新技術涌現下新型國際貿易業態模式發展和制度瓶頸突破:以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發展為例[J].科學發展,2022(10):43-50.
[6]張全興.新形勢下發展離岸貿易的監管實踐與思考[J].中國外匯, 2021(11):60-62.
[7]趙家章,丁國寧.香港離岸貿易發展現狀及經驗借鑒[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20, 22(2):35-44.
[8]曹曉路,王崇敏.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事中事后監管創新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 2019(5):37-4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Supervision Model for Offshore Trade:
A Case Study of Xiamen Free Trade Zone
ZHANG Lv1, WANG Shuai1, SHI Shanshan1, CHEN Xinzhong2
(1.Unicom Internet of Things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6, China 2.Management Committee of Xiamen Section China(Fuji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Xiamen, Fujian 361006, China)
Abstract:As an emerging trade nU8AqNaRwRPnfsViv30Bgg==trend, offshore tra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foreign trade. Mainstream regions mainly employ digital means such as multi-dimen-sional data cross-verification, digital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measurement models,and enterprise profiling to implement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pervision for offshore trade business. Xiamen,as an important port of foreign trade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free trade pilot zone, has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unique innovation advan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trade. Digital innovation in supervis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new regulatory models,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ions and enhancing the du-al circul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Based on the case of Xiamen Free Trade Zone, this paperaims to discuss the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trade regulation. Through initiatives such as buildingan integrated platform, applying blockchain security architecture,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supervision, public da-ta governance, improving monitoring methods, and innovating digital supervision in high seas oil trading,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supervision for offshore trade can be conducted. Drawing on the distinctive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trad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trade by standardizing regulatory means through improving thelegal system of offshore trade supervision, forming regulatory synergy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Keywords:offshore trade; digital supervision; free trade zone; Xi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