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農戶的履約行為直接關系到農業訂單的履約效率。本文基于安徽省茶葉主產區的農戶調查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分析資本稟賦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資本稟賦對農戶的履約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且資本稟賦通過風險認知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農戶履約行為。具體而言,違約風險認知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與農戶的履約行為之間存在中介效應,經營風險認知在社會資本、自然資本與農戶的履約行為之間存在中介效應,在人力資本與履約行為之間不存在中介效應。因此,要促進農戶履約,提高農業訂單的履約效率,應重視不同資本稟賦水平的差異,提高農戶的風險認知水平,加強社會誠信教育,強化訂單主體間的合作。
[關鍵詞]資本稟賦;風險認知;履約行為;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F3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091(2024)03-0017-09
【收稿日期】2023-11-2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市場距離、非協議價格與小農戶的履約行為:基于茶葉訂單銷售的博弈與實證研究”(20YJA79008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契約農業背景下農戶的履約行為、信任約束與增信激勵研究”(21BGL172)。
【作者單位】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230036
【作者簡介】高 強(1997— ),男,安徽亳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張藕香(1968— ),女,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農戶行為,本文通信作者。訂單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織形式,企業或合作社通過合約形式將小農戶聯系起來,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提高農民收入[1]、推動產業結構的轉變,以及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2]。然而,訂單農業參與率低、違約率高[3]的問題不僅制約訂單農業本身的發展,也阻礙農業現代化進程。
學術界對訂單農業的履約問題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同條款的完善[4]、農產品期貨[5]、信息非對稱[6]等方面。近年來,這一主題的研究逐步向資本稟賦領域延伸,探討了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在人力資本方面,研究認為,農戶的文化程度、勞動力的數量等因素與履約行為存在顯著的影響[7-8]。在社會資本方面,農戶與企業之間信任會促進農戶的履約行為[9];是否提供技術指導也會對農戶履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10]。在自然資本方面,提高農戶的耕地面積,可以有效緩解企業的委托代理風險[11]。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可知,農戶的決策行為是由認知和意向共同決定。盡管一些學者從資本稟賦的視角解釋了對履約行為的影響,但農戶作為有限理性人,往往因為自身的認知水平有限,使得農戶做出不顧長遠利益的決策。在有限理性決策模式下,風險認知會督促人們采取一些行為來降低某些風險。在農戶履約的過程中,風險認知水平越高,越有助于農戶的履約行為[8],以此避免違約帶來的各種風險。關于違約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學者對此展開了較多的研究。農戶違約不僅增加了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也會面臨著誠信風險和技術風險等。孫敬水[12]認為,在履約的過程中會存在市場風險、自然風險以及信用風險等,如果能夠建立一個風險防范的系統,可以有效增加履約的概率。王川[13]認為設立訂單農業可以幫助農戶減輕自然風險帶來的影響,保障了農戶的基本利益;也可以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規避市場風險,建立訂單農業信貸制度促進農戶的履約行為。胡克敏[14]等認為風險態度對農戶的履約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風險規避型農戶履約的可能性較大,因為農戶違約有可能受到企業或者合作社的處罰,當農戶重新進入市場時也會面臨各種風險。
以上文獻分析發現,學者們已經從合同的條款、信息的不對稱、資本稟賦維度等方面關注了履約行為的影響因素。然而,現有文獻缺乏風險認知對農戶履約行為的研究,尤其缺乏將資本稟賦和風險認知結合起來研究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為此,以安徽省主茶區茶葉種植戶為例,分析農戶的資本稟賦、風險認知對履約行為的影響,將資本稟賦、風險認知與農戶的履約行為納入同一分析框架,并檢驗其中的內在機制,以期為我國訂單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一)資本稟賦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
資本稟賦是農戶以及家庭所共同擁有的全部資源和能力。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在面對是否履約決策時,會受到資本稟賦的影響。關于對資本稟賦的研究,不同學者對其具體的分類有所不同。吳亞群、董捷[15]將資本稟賦劃分為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劉美玲、王桂霞[16]將資本稟賦劃分為自然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劉二陽等[17]將資本稟賦劃分為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在研究農戶履約決策行為時,結合已有學者的研究以及文中待驗證的重要因素,將資本稟賦劃分為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以及自然資本。
從學者對人力資本的已有研究可以發現,人力資本主要為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18]。農業的生產經營一方面需要一定勞動力的投入,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農戶能夠清楚地認識合作產生長遠而積極的影響,并且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戶其眼光看得也會長遠,一旦選擇違約,自己的聲譽也會受損,從而增加農戶下次交易的成本,因此,人力資本越豐富的農戶越傾向于履約[9]。社會資本包含了社會關系、社會信任以及社會參與[19]。文中的社會資本主要包括合作主體間的信任、農戶的政治身份以及農戶的社會參與。合作主體間的信任有助于農戶的履約行為,合作主體間的信任越高,企業和農戶之間花費時間成本越多,推動了雙方的頻繁交流,緩解了企業與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從而有效地抑制了雙方的機會主義行為[20]。農戶的政治身份同樣也會對經營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黨員、村干部作為村集體的領頭人,不僅是政策的實施者,也是政策的推動者,其思想認識水平較高,履約的意愿較強。自然資本是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所依賴的土地資源,主要包括耕地的面積和耕地的數量。一般而言,土地的規模收益與土地要素規模和土地的集中度有關,因此農戶的自然資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影響農戶的決策行為。規模較小的農戶從企業或合作社獲取的要素服務較少,獲取的收益相對較低,他們履約的積極性就會較差;相反,土地規模較大的農戶與企業或合作社合作能夠獲得更多的要素服務,他們的產業會得到進一步優化,相關的農業機械和配置也會得到進一步升級。同時,耕地面積越大的農戶,違約后進入市場所花費的運輸成本、信息搜集成本等成本越高,因此規模較大的農戶更傾向于選擇履約行為。土地塊數越多,越不利于農戶的集中管理,從而增加了農戶的管理成本。與企業合作的農戶,企業會為農戶提供相關經營管理的技術,減輕農戶的各項生產經營成本,因此,農戶履約的意愿越強烈[21]。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說:
H1:資本稟賦對農戶的履約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二)風險認知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
行為經濟學理論指出,在研究農戶的決策行為時,將心理因素納入影響因素中,對決策行為的研究將會更加有效[22]。風險認知是指人們根據對風險事件的直觀判斷和主觀感受[23]。具有科學性的風險認知會督促人們采取某些行動來降低或規避風險,是風險決策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關于風險認知對決策行為的影響,于艷麗通過對長江流域茶農的調研發現風險認知對農戶的綠色生產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24]。何悅等通過四川柑橘種植戶的實地調研數據發現農戶對過量施肥風險認知和測土配方技術采納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25]。就農戶的履約行為而言,農戶的風險認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生產經營中,農戶會面臨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對于簽訂訂單并履約的農戶,企業或合作社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和制度保障,進而幫助農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26],也就是說農戶可以與企業或合作社達到一個風險對沖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農戶違約,將會面臨道德風險[27]、信譽風險[28]以及懲罰風險[29]等。誠信缺失的農戶在重新進入市場時會增加市場風險以及重新進入市場的成本;對于某些違約農戶給企業造成較大損失的,有可能會受到相關法律的制裁。因此,農戶在實施違約行為前會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風險及其損失,以求達到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風險最小化[30]。農戶的風險認知水平越高,越傾向于選擇履約行為,以此避免相關風險及其損失。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說:
H2:風險認知對農戶的履約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三)風險認知的中介作用
農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受限于自身及其外在環境的影響[31],資本稟賦是農戶認知的內在驅動力,影響風險決策的同時,也會影響農戶的風險認知,進而間接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也就是說,農戶的履約行為不僅受到資本稟賦的影響,還會受到在資本稟賦的基礎上對事物所做的分析與認知,進而做出不同的決策行為。具體而言,人力資本越豐富的農戶能夠較快、較準確地了解新的事物,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也相對較高,因此在違約后對風險的認知水平較高,一旦違約不僅缺少了風險分擔的合作主體,還會影響自己的信譽,尤其是在農村的“熟人社會”中,信譽不好極有可能會被邊緣化。社會資本代表農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為農戶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農戶的社會資本越豐富,獲得信息的渠道就越多,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行情變化的相關信息,有助于提高農戶的風險認知水平[32],另一方面社會資本越豐富的農戶,一般在村里會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形象,一旦違約將會降低甚至破壞自己的形象,因此也會增加其風險認知的水平。自然資本越豐富,農戶對技術以及相關知識的需求就越大,農戶一旦違約企業就有可能暫停對農戶的技術支持和指導,農戶便會獨自承擔生產經營風險。此外,農戶的土地規模越大,農產品的產量就越高,一旦面臨較大的市場變動,農戶就很有可能導致虧損。因此,農戶的自然資本越豐富,其風險認知水平就會越高。由此可知,農戶的資本稟賦越豐富,其風險認知水平也就越高,風險認知在資本稟賦和履約行為中存在中介效應(見圖1)。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說:
H3:風險認知在資本稟賦和履約行為中存在中介效應。
二、數據來源、變量選取與模型選擇
(一)數據來源及樣本分析
本文數據來源課題組成員于2023年7月對安徽省茶葉種植戶展開的調查。安徽省是我國的產茶大省,主要有太平猴魁、祁門紅茶、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知名茶葉。本次調研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在黃山、六安、池州3市共選取了7個縣區19個村的農戶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收集有關訂單的問卷519份,剔除關鍵數據缺失以及前后矛盾的問卷,共獲取482份有效問卷,問卷的有效率為92.87%。
從調研情況來看,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樣本總量的58.3%;農戶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農戶占總體91.29%,其中小學及以下的農戶占總體的64.94%;農戶的年齡在50~59歲和60歲及以上的較多,占總體的87.76%,其中60歲及以上超過總體農戶的一半,由此也可以看出農村的勞動力老齡化較為嚴重;在經營規模上,0.20hm2及以下的農戶占總體的37.97%,經營規模在0.20~0.33hm2的農戶占總體的25.52%,經營規模在0.67hm2及以上的僅占總體農戶的9.34%。
(二)變量定義與描述性統計
1.被解釋變量
關于履約行為的界定,學者研究對象的不同,對履約行為的界定也存在差異。鄧宏圖和米獻煒將養鴨農戶的履約行為分為了兩個層面,一種是在合同當期農戶產生違約行為,一種是農戶在合同當期沒有違約,但拒絕續約[33]。郭紅東通過建立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博弈模型,分析了訂單農業的安排和履約,將企業與農戶之間完成訂單約定的75%及以上視為履約,75%以下視為違約[34]。由于茶葉的交付并不是一次性完全交付給企業,而是分批次地采摘和交付,故參考郭紅東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定義,在問卷中設計“您把茶葉交付給訂單企業的比例”問題來體現,如果農戶把茶葉交付給訂單企業的比例在75%及以上,就定義為該農戶履約,否則定義該農戶違約,并將農戶履約定義為“Y=1”;違約定義為“Y=O”。
2.解釋變量
資本稟賦按照上述說明,主要包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以及自然資本三個維度。其中人力資本選取文化程度、家庭勞動力的數量、戶主的身體健康程度三個指標來衡量;社會資本選取是否黨員、是否參加村民大會以及對企業的信任程度三個指標衡量;自然資本選取農戶的經營規模、茶園的土地塊數以及茶園主要所在的位置三個指標來衡量。通過熵值法將9個指標進行標準化,并賦予相應的權重,再通過加權平均法分別得到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自然資本的綜合得分,最后再分別乘以三個維度相對應的權重得到資本稟賦的綜合得分。
3.中介變量
對于風險認知中介變量的處理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將風險認知進行測度。首先對風險認知的指標進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并且KMO檢驗值為0.756,大于0.6,說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檢驗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根據特征根大于1,共提取了2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4.63%。公因子1命名為違約風險認知,其中包括違約對信譽的影響、違約是否擔心會受到懲罰、違約是否擔心不提供技術指導以及違約是否對續約有影響;公因子2命名為經營風險認知,其中指標包含是否擔心市場價格的波動和自然災害對您的影響程度。
4.控制變量
除了資本稟賦、風險認知對履約行為的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還有可能受到性別、年齡、到鄉鎮的距離、交通條件、非農收入占比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將其納入控制變量。變量的具體定義與描述性統計見表2。
(三)模型構建
1.基準回歸
為研究資本稟賦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選用二元Logistic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具體設定模型為:
Y=α+βXi+θZi+εi(1)
式(1)中,Y代表的是農戶是否履約;Xi表示的是農戶的資本稟賦;Zi代表其他控制變量;α為截距項;β、θ為待估計參數;εi為隨機擾動項。
2.中介效應檢驗
為進一步研究風險認知是否在資本稟賦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中存在中介效應,引入溫忠麟[35]的中介效應檢驗模型,具體設定模型如下:
Y=α1+c1Xi+c2Zi+e1(2)
Mi=α2+α1Xi+α2Zi+e2(3)
Y=α3+b1Xi+b2Mi+baZi+e3(4)
式(2)~(4)中,Y代表農戶的履約行為;Mi代表農戶的風險認知;α1、α2、α3為常數項;c1、c2、α1、α2、b1、b2、b3為待估計參數;e1、e2、e3為隨機擾動項。
三、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一)資本稟賦、風險認知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
在模型(1)中,將資本稟賦放進回歸模型中,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資本稟賦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相關系數為正,說明資本稟賦對農戶的履約行為具有正向的影響,資本稟賦越高,農戶履約的概率就越大。資本稟賦的綜合水平越高,農戶對訂單農業的認識程度就越高,且對訂單的需求也越大,以此滿足對生產經營的需求,農戶在進行是否履約的決策時,農戶的資本稟賦水平能夠幫助農戶更好地認識與企業或合作社合作為自己帶來的利益,進而加強了農戶的履約意愿。
在模型(2)~(4)中,將資本稟賦的各個維度分別納入回歸模型中,其中模型(2)中將人力資本納入回歸模型,模型(3)中將社會資本納入回歸模型,模型(4)中將自然資本納入回歸模型中,其中人力資本在1%的顯著水平下正向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均在5%的顯著水平下對農戶的履約行為產生正向影響。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以及自然資本系數分別為0.3619、0.2427和0.0970,說明人力資本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最大,社會資本其次,自然資本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最小。
在模型(5)中將風險認知納入回歸模型中,風險認知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且系數為正,說明風險認知對農戶的履約行為產生正向影響。農戶的風險認知越高,農戶履約的概率越大。農戶在做風險決策時,會綜合考慮自己的所得與所失,當農戶風險認知水平較高時,會認為自己的所得大于所失,從而選擇履約行為來避免一些風險。模型(6)中將違約風險認知和經營風險認知納入回歸模型中,違約風險認知與經營風險認知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農戶違約一方面不僅需要獨自承擔經營中的風險,還需要承擔違約后帶來的損失以及相關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農戶在違約后需要重新進入市場,增加了農戶的生產經營成本。因此,風險認知水平高的農戶會促進其履約行為。
在控制變量中,農戶的年齡對履約行為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年齡越大的農戶,越傾向于履約,可能是因為農戶的年齡越大,信息的獲取能力較弱,在違約后重新進入市場較為困難,其次,年齡較大的農戶身體狀況可能不是很好,直接賣給合作主體相對較為省事,因此年齡大的農戶更傾向于履約。農戶到鄉鎮的距離與其履約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農戶距離鄉鎮越遠,農戶履約的概率越大,可能是因為距離鄉鎮較近,農戶重新進入市場的成本較低,且距離鄉鎮近更能夠及時地獲取有關信息,從而增加了農戶違約的概率。非農收入的占比顯著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非農收入的占比越大,農戶的兼業化程度就越高,從而更傾向于履約,與以往學者研究結論一致。
(二)穩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資本稟賦、風險認知對農戶履約行為影響結果的可靠性,將二元Logistic模型替換為二元Probit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通過表4可以看出,資本稟賦、風險認知以及資本稟賦和風險認知的各個維度對履約行為影響的顯著性及其方向均與上述二元Logistic回歸結果一致,表明上述回歸結果具有可靠性。
(三)風險認知的中介作用檢驗
由表5可知,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對違約風險認知均產生正向影響。資本稟賦越豐富,茶農對違約風險的認知越高,從而更有可能選擇履約行為,說明違約風險認知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中存在中介效應,且均為部分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分別為10.22%、18.84%、18.57%。
由表6可知,當經營風險認知為中介變量時,社會資本、自然資本越高,茶農對經營風險的認知越高,從而更有可能選擇履約行為,說明經營風險認知在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中存在中介效應,且均為部分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分別為16.52%、19.40%。
根據溫忠麟[36]等改進的中介效應流程,繼續分析人力資本、經營風險認知與農戶履約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由表7可知,在“人力資本→經營風險認知→履約行為”路徑中,偏差校正95%的置信區間為[-0.0152,0.0767],包括“0”,即經營風險認知在人力資本影響農戶履約的行為中不存在中介效應。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基于安徽省茶葉種植戶的調研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實證分析了資本稟賦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機制,并檢驗了風險認知在資本稟賦中的中介效應。回歸結果表明:(1)資本稟賦及其各維度對農戶的履約行為均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效果由大到小依次為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2)風險認知在資本稟賦影響農戶履約行為的過程中存在中介效應。其中,違約風險認知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以及自然資本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經營風險認知在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在人力資本中不存在中介效應。(3)在控制變量中,農戶的年齡、到鄉鎮的距離以及農戶的非農收入占比均顯著正向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認為,要提高訂單主體的履約效率,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積極創造條件,豐富農戶的資本稟賦。在人力資本方面,農戶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僅影響訂單農業的履約效率,也影響農戶的風險認知水平。為此要加大農村的教育投入力度,開展知識技能培訓,提高農戶的文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第二,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豐富農戶的社會資本。以村為單位,加強村與村之間的溝通交流和村內部各合作主體間的信任關系,發揮正式制度之外信任關系對履約行為的影響,建立農戶違約的失信懲戒機制,遏制農戶的隨意違約行為。第三,豐富農戶的自然資本。鼓勵農戶規模化經營,宣傳規模經營的優勢,通過利用合作社,推動農戶的土地流轉,形成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各地政府應貫徹落實各項有關土地流轉的政策,對于規模大戶可以適當給予一定補貼,提升農戶規模化經營的積極性。第四,加強宣傳,提高農戶對訂單農業的認識和風險認知水平,幫助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戶能夠切實享受訂單合作的增值收益。第五,建立信用體系。將農戶的信用狀況與訂單農業的參與資格、補貼政策掛鉤,提升農戶的風險認知水平,促使農戶更加重視自身的信用建設。
參考文獻:
[1]Simon Bolwig,Peter Gibbon.The economics of smallholder organic contract farming in tropical africa[J].World Dev,2008,37(6):1094-1104.
[2]李琳,盧永康.政府補貼下訂單農業供應鏈的內部融資決策[J].中國管理科學:1-13.
[3]馬九杰,徐雪高.市場結構與訂單農業的履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3):35-41.
[4]史建民.提高農業訂單履約率的法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1(12):48-52.
[5]陳燕,鄧旭.訂單農業與農產品期貨[J].農村經濟,2005(7):59-61.
[6]盧小廣,吳劍平.訂單農業履約率的概率辨析[J].經濟問題,2005(3):38-41.
[7]郭錦墉,胡克敏,劉濱.影響農戶營銷合作履約行為因素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以江西省農戶調查數據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7(9):6-16.
[8]李道和,陳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履約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農戶的調查[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5,14(2):117-125.
[9]郭亮.訂單交易成本、關系信任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以山東省286戶果農調查數據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56-61.
[10]王亞飛,黃勇,唐爽.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履約效率及其動因探尋——來自91家農業企業的調查資料[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11):16-25.
[11]蔣逸.商業信用、生產規模與訂單農業的履約率[J].現代管理科學,2014(9):84-86.
[12]孫敬水.試論訂單農業的運行風險及防范機制[J].農業經濟問題,2003(8):44-47.
[13]王川.促進訂單農業發展的金融創新[J].世界農業,2007(10):1-3.
[14]胡克敏,冷小黑.農產品營銷合作中農戶履約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J].農村經濟,2007(10):30-33.
[15]吳亞群,董捷.資本稟賦、技術認知與農戶耕地低碳利用意愿[J].浙江農業學報,2021,33(12):2423-2434.
[16]劉美玲,王桂霞.資本稟賦、價值認知對稻農有機肥施用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東北水稻種植區486份稻農調查數據[J].世界農業,2021(4):91-100.
[17]劉二陽,劉雨欣,郭翔宇.資本稟賦對農民合作社示范帶動效應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3(4):76-87.
[18]趙雪雁,李巍,楊培濤,等.生計資本對甘南高原農牧民生計活動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4):111-118.
[19]孫鵬飛,趙凱.社會資本對農戶宅基地退出行為的影響——基于安徽省金寨縣的調研數據[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5):128-141.
[20]茍茜,方雪舟,林海波.合約選擇、交易成本與農業合作組織效率[J].南方農村,2022,38(5):32-42.
[21]孫葆春.訂單農業中誠信影響因素的結構分析[J].農村經濟,2008(2):39-42.
[22]潘丹,孔凡斌.養殖戶環境友好型畜禽糞便處理方式選擇行為分析——以生豬養殖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5(9):17-29.
[23]Sim B Sitkin,Laurie R. Weingart.Determinants of risky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and propensi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6):1573-1592.
[24]于艷麗,李樺.社區監督、風險認知與農戶綠色生產行為——來自茶農施藥環節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0(12):109-121.
[25]何悅,漆雁斌.農戶過量施肥風險認知及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380個柑橘種植戶的調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5):8-15.
[26]張梅,邢蕾,顏華.農業產業鏈下農民合作社風險機制研究——基于資產專用性的角度[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1):1-9.
[27]王文利,郭娜.考慮道德風險下訂單農業供應鏈融資策略[J].系統管理學報,2020,29(1):128.
[28]生秀東.訂單農業的契約困境和組織形式的演進[J].中國農村經濟,2007(12):35-39.
[29]楊浩雄,張丁,王浩.訂單農業合作中的利益共享研究——基于農產品價格波動與違約風險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9(10):38-42.
[30]寇晨歡,冷志杰.非線性市場需求下考慮利益關系約束的農產品供應鏈參與主體決策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7,29(3):111-116.
[31]王曉飛.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及路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1-7.
[32]朱慶瑩,陳銀蓉,胡偉艷,等.社會資本、耕地價值認知與農戶耕地保護支付意愿——基于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的實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11):120-131.
[33]鄧宏圖,米獻煒.約束條件下合約選擇和合約延續性條件分析——內蒙古塞飛亞集團有限公司和農戶持續簽約的經濟解釋[J].管理世界,2002(12):120-127.
[34]郭紅東.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安排與履約:理論和來自浙江企業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2):36-42.
[35]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