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文化振興中農村婦女性別價值及其實現路徑研究

2024-11-10 00:00:00陳陽陽蔡弘

[內容提要]民族要復興,鄉村先振興。其中,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議題,主體問題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中之重。在男性勞動力大量向城鎮流動的鄉村空心化背景下,農村婦女成為鄉村振興可依靠的主體力量。她們通過生產角色、政治角色、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的演繹,性別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在鄉村的經濟生產、鄉村治理、文化振興與家庭發展中發揮出“超半效應”,但她們在經濟、社會以及話語上的邊緣化地位阻礙了她們更深一步參與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文化不斷衰落的今天,農村婦女的性別價值為鄉村文化振興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需要探索出婦女“超半效應”的實現路徑,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實現農村婦女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婦女;性別價值

[中圖分類號]G249.2;D4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091(2024)03-0127-10

【收稿日期】2024-02-1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鄉村振興中農村留守婦女性別價值與實現路徑研究”(22CRK008)。

【作者單位】1.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210094;2.安徽建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230022

【作者簡介】陳陽陽(2000— ),安徽廬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性別社會學;蔡 弘(1990— ),浙江寧波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留守婦女與鄉村發展、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

文化振興是奠定中國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而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振興鄉村文化,既是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也是煥發中華傳統文化新的生機。在鄉村文化的傳承與振興中,半數人口的農村婦女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主體,貢獻出“超半力量”。長期以來,農村婦女在農村現代化中未能受到足夠重視。盡管在問題視角下對農村婦女的生活、生產困境展開研究,但她們的貢獻常被忽略。從性別視角重新審視我國的城鎮化歷程,正是因為農村婦女的“退”才換來了農村中青年男性的“進”,農村家庭才得以擁有“進能務工,退能務農”的雙重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婦女的價值發揮與角色演繹有力保障了鄉村長期的穩定與發展。在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婦女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但現實中掣肘于傳統性別觀念,農村婦女在農業生產、農村建設、家庭發展中的勞動付出被長期忽視和湮沒,因此,需要從新的理論和實踐中呈現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價值和貢獻,發揮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超半效應”,實現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性別價值。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鄉村是整個中國文化魂系所在,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數量近半的農村婦女是參與鄉村治理及文化振興的關鍵主體。如何發揮農村婦女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性別價值,為推動鄉村社會發展貢獻巾幗力量,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

(一)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角色演繹及其困境

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脈,也是鄉村振興的支撐動力[1。鄉村文化意蘊廣闊,包含倫理文化、自治文化、農耕文化2及民俗文化3諸多子系統,這些文化中凝聚著民眾的日常生活、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在千年演變中扎根民眾內心,生成并維系著鄉村的秩序4。文化在塑造鄉村社區方面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5但不幸的是,傳統的鄉村文化面臨著被忽視、破壞和被城市文化和現代文化所取代的風險,6逐漸走向衰落。為此,一些學者對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及振興途徑[7做了豐富的研究,就如何振興問題學界達成了一致觀點。在多元主體參與、多種方式推進、多樣內容發展中,通過傳統農耕文化傳承、新鄉土文化融合、保護與開發并重的方式來振興鄉村文化,是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8-9

鄉村文化振興需要主體參與,農民[10尤其是農村婦女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主體。今天,學者們普遍肯定農村婦女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價值和貢獻11-13。但從長期的研究歷程看,農村婦女在鄉村發展中的性別價值研究是一個緩慢且富有爭議的進程14。首先被看見的是農村婦女在經濟領域的性別價值,即農業女性化現象,著重討論了農業女性化現象的概念內涵、生成機理、現實影響及發展趨勢[15-16,通過多學科視角闡述了農業女性化對農村婦女、糧食安全的多重影響。隨即農村婦女在家庭領域17、鄉村振興18等的性別價值和貢獻也逐漸被學界關注。在這一過程中,學界豐富了對農村婦女的認識,對農村婦女的研究也逐漸側重這一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的性別價值、角色演繹與發展困境研究。

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角色演繹經歷了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19。在生產角色上,農村婦女是農業生產的主要角色[20,農業生產的性別分工由“男耕女織”向“男工女織”過渡,農村婦女承擔著我國農業生產的絕大部分工作。在家庭角色上,農村婦女的家庭決策權和地位逐漸提升21,從邊緣走向核心,尤其在與鄉村文化代際傳遞息息相關的家庭教育上,農村婦女是家庭教育的承擔者和決策者22,左右著子女教育的投入23。在社會角色上,農村婦女的社會參與、政治參與能力提升,逐漸成為鄉村治理的主體力量,鄉村治理權力在男性與女性之間重新分配,提高了女性參政機會24

但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農村婦女也面臨著諸多困境。在家庭領域,男性勞動力外遷,農村婦女不得不面臨更為繁重的生產壓力以及獨自負擔家庭運轉而產生生存困境[25-26,她們的心理狀況27、婚姻狀況28、家庭狀況29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在家庭之外的公共領域,農村婦女則面臨著更為沉重的困難。她們在農村的權力結構中處于邊緣位置30,獲得的社會支持單一、脆弱31,難以為婦女提供其參與鄉村振興所需的資源和機會。制度因素以及傳統的社會風俗也阻礙了農村婦女在公共領域發揮才干[32,造成農村婦女在鄉村振興中難以發揮主體價值。

(二)關于農村婦女研究視角的轉型

與農村婦女同鄉村振興的交叉研究相比,關于農村婦女發展問題的研究時間更早、研究積淀更深,學界研究取向從過去的“問題視角”已經轉化為“發展視角”,農村婦女的多元價值也在研究過程中被逐漸挖掘。

21世紀第一個十年是農村留守婦女研究的高峰期,這一時期將農村婦女尤其是留守婦女視為社會問題來進行觀察,聚焦于她們所面臨的生存困境與種種遭遇。照料負擔、勞動重負、婚姻質量、情感缺失、身心健康成為農村留守婦女普遍面臨的困境[33-34。近年來,農村留守婦女心理與精神健康問題備受重視35,以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側鏈評估為代表的跨學科研究逐漸豐富36。社會支持網絡的缺乏是造成留守婦女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37。從性別發展與地位提升來看,婦女在留守過程中獲得了“缺席領導權”38,國外學者的研究也獲得了類似的結論39,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兩性不對稱的發展格局。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后,農村婦女研究出現新轉向,Tamara Jacka(2014)最先呼吁關注該群體的能動性與發展貢獻。近年來,在新的理論視角下學者們研究發現留守女性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性開始增強[40。她們通過尋求更多經濟收入的機會來增加話語權,積極構建自己無酬勞動的意義與價值41,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憑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別優勢在村莊治理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42-43

(三)研究簡評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看到,學界對于鄉村文化振興與婦女群體發展問題,進行了豐富的交叉研究。作為鄉村半數人群的農村婦女,她們的發展、她們的文化發展以及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參與、作用,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成效是息息相關的。她們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受益者,能夠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尋得自我發展的機會、實現自我價值;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她們創造的婦女文化、建設的農耕文化、參與的民俗文化、守護的倫理文化等構成了鄉村文化,而通過她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建設又能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顯然,農村婦女發展與鄉村文化振興是相關的,也是共贏的。當前婦女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已經受到足夠重視,但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參與困境卻仍有待解決,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性別價值還因為社會文化、制度、結構等因素而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融入性別視角,將農村婦女與鄉村文化振興結合起來,以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角色演繹及價值實現作為切入點,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結合安徽省調研經驗來看,絕大部分時間,農村婦女在鄉村生活生產中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她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主體,比男性更具性別優勢,在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發揮了“超半效應”。這種性別優勢現在亟須在理論上做出科學的闡釋,又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模式與路徑。因此,本研究聚焦農村婦女的發展韌性、性別張力與“超半效應”,重點關注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角色演繹與價值實現方式,新時代農村婦女引領鄉村新文化的新方式,探究發揮農村婦女文化傳承“超半效應”的實現路徑。二、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

角色演繹與“超半效應”以農耕文化、自治文化、民俗文化和倫理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的文化本源。振興鄉村的內核是振興鄉村文化。而文化是需要角色來體現的,只有角色飽滿文化才會繁榮。農村婦女已經開始由“局內的局外人”的“他者”和“邊緣”生存狀態,向“作為主體的局內人”的“主體性”轉變,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維護農村長治久安、提升家庭發展能力、促進農村性別平等、整治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貢獻了獨特的性別價值。

(一)生產角色:經濟生產承擔超半,賡續農耕文化,筑牢建設農業強國底色

農村婦女在經濟中演繹生產角色,經濟生產承擔超半。在城鎮化的高速推進中,鄉村攫取型的經濟社會結構和資源流動模式[44,使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土離鄉、流入城市,中國農村悄然上演著農業女性化趨勢15,農村婦女逐漸成為扎根鄉間土地的主體,阻止了土地撂荒的大面積出現。男性相對缺席的農業經濟,促使農村婦女在農業生產中承擔超半,她們承擔了原本由丈夫負責的農業生產部分,也在進行家庭農副產品生產與經營以及家禽喂養等,我國農產品中肉、蛋、畜類等產品半數以上由農村婦女生產經營[45,是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主體。“他(丈夫)在縣城打工,做泥瓦匠。家里有個四畝地吧,都是我和公婆在打理,種稻麥兩季,從播種、施肥、收割等全部都是我們自己做,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嘛!一年也能有個八千多塊錢收入。”(訪談編號:FYDHL2211)這是阜陽市八里河鎮劉女士的真實表述,也是訪談過程中多數農村婦女的現實情況。丈夫外出務工,留下家中妻子主要負責農業生產,在安徽農村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除了農業生產外,農村婦女也在鄉村特色產業建設中承擔超半。農村婦女在鄉村產業調整和新農村建設中,充當著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的婦女帶頭人,民宿經營、農家樂飯店等多種形式農村旅游業的婦女經營者,并且在糧食“產購儲運加銷”全過程中廣泛參與,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貢獻卓著。其中亳州市譙城區蘆廟鎮就依托當地的辣椒種植傳統,著力打造“辣椒天下一鎮”,發展辣椒種植、加工、出口、零售及批發等,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容納當地婦女靈活就業,在辣椒生產基地進行采摘、加工基地進行裝袋等,(訪談編號:BZWLS2313)推動農村婦女從單一農業生產主體轉向新農村經濟建設主體的轉變,實現農村婦女多渠道深入參與鄉村發展。

農村婦女也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角色優勢,賡續農耕文化。技術培訓、機械推廣和市場服務等資源賦能大大提升了女性農民的田間管理效率和能力,但未改變她們與鄉土的聯結和情感。農村婦女依靠土地資源獲取經濟財富,也在農業經濟生產中傳承著具有高度穩定性和集體性的鄉土文化,在農耕文明的浸潤中形成了農村婦女堅韌不拔、不計得失、樸素的個性特質,她們在農忙時節與鄰里相互幫助播種、收割,“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喊一聲,旁邊鄰居就過來了,一起幫著把稻往家里搞。”(訪談編號:FYZGL2213)在農閑時期走親訪友話家常,被問及在農業耕作領域否存在困難時,婦女們表現輕松,“種地嘛,別人怎么種我就怎么種就是了。”(訪談編號:AQHLY2310)“他們(鄰居)何時播種我就何時播種,他們打藥我也打藥。”(訪談編號:CZZHW2307)她們就這樣在日常和行動中延續著鄉土社會的農耕文化,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擔當能動主體。

(二)政治角色:鄉村治理貢獻超半,弘揚自治文化,夯實基層有效治理基礎

農村婦女是鄉村振興的治理主體,在鄉村治理中貢獻超半。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安徽省村委會成員中女性比例42%、村委會主任中女性比例15%。政策支持和男性外遷為農村婦女參與鄉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發揮空間,性別賦予女性工作細致、擅長溝通、有親和力等細膩的感性特征。池州市青陽縣容城鎮合心村的女村支書,在受訪過程中就表示,“村里有什么事大家還算尚好(比較)配合,實在難講話的我們多去做做工作、開導開導也都差不多,實在不愿意配合的少,畢竟好男不跟女斗蠻。”(訪談編號:CZHXZ2301)農村婦女在鄉村治理中擔當決策精英,通過形式投票權參與村集體換屆,以“婦女議事會”以及擔任鄉村干部等形式與鄉村事務決策,共商鄉村發展大計。她們在鄉村治理中擔當調解精英,發揮性別特質精準捕捉并調和鄉土社會中的矛盾沖突,促進鄉村和諧穩定,其中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通過“村嫂”組織婦女力量,參與鄉村治理,實現全縣349個村(社區)的4322名農村留守婦女走出灶臺,參與治理。實地走訪過程中,王新莊的馬大姐提及“我們村有幾戶老年人獨自住在家的,我們就時常去看看,幫他們做個便飯、洗個衣服,時間倒也不固定,住得都很近,有需要就打電話過來。”“村里給發了一臺電動車和一部手機,讓我們工作聯系都方便。”(訪談編號:FYWXZM2203)她們也在鄉村治理中凝聚成為群體合力,帶動身邊婦女參與到村居環境整治、兒童防溺水教育、孤寡老人慰問等鄉村治理,最終實現婦女群體在鄉村治理中貢獻超半。

婦女在鄉村治理中演繹政治角色,治理貢獻超半,弘揚了鄉村自治文化。《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提出:“村委會成員中女性比例達到30%以上,村委會主任中女性比例逐步提高。”這是婦女參與鄉村自治的制度保證,婦聯組織的積極引導與婦女議事會的廣泛建立則為婦女參與鄉村自治提供了直接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婦女在鄉村治理中參與討論、共同決策,影響著鄉村的發展方向,也實現了鄉村治理主體從女性“邊緣化”到核心的轉變。唐莊村的楊女士自豪地說,“剛剛開始村里有人對我們工作有點質疑,不知道我們到底是干什么的,后來村里人對我們的認可度普遍都很高,哪一次看到我們不是老遠就打招呼,都像親人一樣。”(訪談編號:FYHTY2212)在以“村嫂”為例的多種形式婦女參與過程中,婦女在鄉村的歸屬感得到了提升,對于鄉村自治“村民當家作主”有了參與實感,對鄉村振興更具“主人翁”意識,切實弘揚了鄉村自治文化。

(三)社會角色:文化振興參與超半,守護民俗文化,矢力推進鄉風文明培育

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演繹社會角色,充當鄉村文化的傳承者、建設者和引領者,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參與超半。民俗文化是農村地區民眾日常生活、生產耕作和文化實踐的記憶活動,以民歌民謠、神話故事、民間藝術等豐富表達形式傳遞著農民群體對于社會發展、倫理道德、人生感悟等的經驗與認知,凝聚著農民群眾世代積累的人生智慧和情感共識。農村婦女在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演繹中,傳承著民俗文化。農村婦女在家風建設中傳承和踐行著民俗文化,她們受到民俗文化影響并內化為個人言行、價值取向,在家庭的代際關系中孝親敬長、夫妻關系中風雨同擔、親子關系中言傳身教。她們也在文娛參與中踐行著民俗文化,她們在農忙、家務之余,會定期組織、參與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參與慶豐收、迎新年等傳統文化活動。農村婦女更在鄉村治理中創新形式,將民俗文化與鄉村治理融為一體,在民俗文化中傳播知識、理念,煥發鄉村治理新思路,將消防知識、防溺水宣傳等內容編成唱段、廣場舞、順口溜,讓民俗文化發揮治理效能,對村民的情感和行為進行引導。

民俗文化也在移風易俗中推陳出新,促進培育鄉風文明新風尚。紅白喜事理事會、“新風堂”、移風易俗辦事大廳等創新舉措,為農村婦女性別價值發揮創造更大的空間。蕪湖市紅光村“七色花”移風易俗巾幗志愿服務隊是在鎮婦聯、文明辦的指導下成立的,吸納970多名農村婦女參與志愿服務,在各村開展抵制天價彩禮主題宣講,提倡“酒席減負、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尤女士是志愿服務隊的成員之一,她表示,“以前村里年輕人結個婚,是要掏空家里兩代人積蓄的,明明沒多少存錢還要大操大辦。唉,都是為了‘面子’不要‘里子’。”(訪談編號:WHHGY2315)村民也吐露心聲,“從前辦酒沒人管,一個攀比著一個,花得越來越多,經濟上好幾年緩不過勁兒來,辦個幾天幾夜,親戚朋友也跟著受累。”(訪談編號:WHHGC2317)“現在誰家辦喜事,她們服務隊都會來人幫忙指導、服務,也是為了監督我們不要過于鋪張浪費,家家戶戶標準都一樣,我們都很支持,人情味反而更濃了。”(訪談編號:WHHGW2318)農村婦女通過志愿服務宣講,喚起了人們在禮俗背后的真切情誼,有效遏制了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對鄉民精神的侵蝕,也讓農村婦女的智慧與能力在鄉風文明建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家庭角色:家庭發展建設超半,傳承倫理文化,合力繪就和美鄉村面貌

現代社會農村家庭結構劇烈變動,農村婦女的家庭角色和角色責任發生了新變化。在父權制的傳統觀念中,男性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婦女則承擔養老育幼、家務勞動的責任[46。這一現象隨著性別平等略有改善,但女性仍是家庭事務的主要承擔者。基于性別期望47-48、家務時間與類型的差異49,婦女承擔著家庭的日常家務勞動,如清潔、做飯、洗衣等。且無論婦女是否外出工作,其家務勞動的時間和強度都要高于男性50-51。育兒被視為女性的天職,長久地同女性作為母親的身份綁定在一起。農村婦女承擔著養育子女的重任,甚至出現了“陪讀媽媽”群體,她們為了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縣城專職照顧子女的生活起居,閑暇時間以及農忙時節則回到農村幫助家庭從事農業生產,在城與鄉之間流動奔波。家庭養老職責也因為男性外出成了婦女的責任。由于農村“養兒防老”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將父母送到養老院會被視為不孝的行為;加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難以負擔養老院的費用。因此家庭養老就成了農村老人養老的首選,而農村婦女作為家庭中的女性、兒媳,承擔著老人衣食起居的絕大部分照料職責。

在農村婦女的家庭角色演繹過程中,她們傳承著鄉村倫理文化。農村婦女對于倫理文化的傳承既體現在家庭私域內的責任擔當,也體現在鄉村公共領域內家庭事務、關系的處理中。在家庭內部,她們因為丈夫的向外流動既“主內”又“主外”,在“主內”角色中,承擔著贍養老人、撫育子女、打理家務的義務,傳承著鄉村倫理文化中有關“尊老愛幼”的家庭倫理文化。安慶市懷寧縣的姜大姐就是主內角色的典型案例,是當地鄉村光榮榜上的“好媳婦”。她說,“婆婆很多年前就去世了,丈夫在浙江打工,現在就我一個人在家照顧88歲的老公公和上小學的兒子。”被問及有沒有打算帶著孩子和丈夫一起去浙江生活,她堅定答道,“我不能走的,老人年紀大了離不開人照顧,沒有晚輩在身邊實在是可憐,我每天就管好他的衣食起居,陪著老人說說話,老人也是高興的。”(訪談編號:AQHLJ2320)在“主外”角色中,農村婦女扮演著人情關系的重要維系者,決定農村傳統人情風俗中的婚喪嫁娶事務中禮品的貴重及多少,傳承著有關親戚的人情文化。更進一步,她們的家庭角色和性別優勢也促使她們在推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鄉村文化獨具性別優勢,在調節鄰里矛盾、弘揚優良家風、守護著家庭倫理和禮俗人情等鄉村家庭公共事務領域扮演主導者角色,傳承著鄉村倫理中鄰舍互助的人際精神,以傳承、傳播倫理文化合力繪就和美鄉村。三、農村婦女在振興鄉村文化中

面臨的突出困境農村婦女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力軍,也是鄉村振興中的弱勢群體。一個必須要面對的事實是,掣肘于傳統性別觀念與勞動分工,農村婦女特別是農村留守婦女,她們的“主體性”在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往往被“邊緣化”,她們大量無酬勞動貢獻和在文化傳承背后“默默無聞”地付出自然或者非自然地被淹沒,絕大部分并沒有受到應有的肯定,沒有從“幕后”走到“臺前”。

(一)經濟邊緣化:性別分工下的無酬勞動

在傳統中國,家庭關系作為其他主要社會關系的原型,家庭中,丈夫作為養家糊口的角色,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是家庭的主要權力者,婦女則在家庭中處于服從者的角色[52。在農村社區,這樣傳統的性別規范則更加根深蒂固。家庭將女性的無酬勞動合理化乃至模式化,女性承擔生育養育、家務勞動等家庭內部職責,而男性則通過社會勞動獲取經濟收益,這樣的家庭性別分工最終形成了家庭的角色、權力和資源的分配,形成了農村婦女在家庭中的經濟邊緣化。

家庭內部的經濟邊緣化也會對婦女的個人發展產生影響,并從家庭內部延伸至公共領域,造成了農村婦女主體性的消解。首先,繁重的家務勞動會對婦女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53-54。高強度的、密集的體力勞動會造成農村婦女的身心健康受損,使得農村婦女沒有多余的時間、精力關注自我發展。其次,經濟邊緣化造成農村婦女在家庭中經濟決策權的缺失,難以利用家庭內部資源進行個人發展,其個人需求要讓位于丈夫及家庭的需求,擠壓了農村婦女自我發展的空間。再者,經濟邊緣化也會消解婦女參與鄉村振興的勇氣和信心,難以在家庭中把握話語權的農村婦女在面臨更大的鄉村振興舞臺時,不免認為自己無能參與、無權參與,進而影響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主體性。

(二)社會邊緣化:父系家族下的“外人”

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孕育出的農耕文化高度強調穩定性,固定的土地、穩定的居所在農耕文化中占據重要意義,是中國農村居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婚姻制度中,則體現為“從夫居”的婚居模式。這一婚姻關系影響到婦女在鄉村的資源分配、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是影響農村婦女對于鄉村歸屬感的關鍵,造成了農村婦女的社會邊緣化,進而影響到鄉村婦女在文化振興中的參與。

“從夫居”的婚居模式會影響到農村婦女的土地資源分配、社會支持獲取,進而影響農村婦女的鄉村歸屬感,造成農村婦女的社會邊緣化。一方面以男性為主的家庭制度背后暗含著以男性為主的資源分配制度,對于農村社區而言則是土地資源的分配和宅基地的分配,早期許多農村社區的《村規民約》中都涉及要求已婚婦女退回承包地,或規定出嫁女的戶口所在地進而剝奪其土地分配權的相關規定[55。另一方面,農村婦女生活在以丈夫為核心的鄉村社會關系網絡,能否融入這一關系網絡是她們能否獲得歸屬感的關鍵。更進一步,即便其融入這樣一個以丈夫為核心、依靠血緣、地緣建立起來的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婦女仍舊在關系網中處于邊緣位置,獲得的機會、資源都十分有限。而如果她們未能與鄉村其他女性建立起“姐妹情誼”、展開以婦女為核心的關系網絡,加之鄉村正式支持缺乏,她們會長期處于鄉村社會的邊緣位置,無法獲得鄉村文化振興參與的準入機會,也缺少在文化振興中的話語權、決策權。

(三)話語邊緣化:不被聆聽的農村婦女

農村婦女這一人群并非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社會和文化規范當中建構而成的,話語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在鄉村的社會生活以及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農村婦女作為話語主體出現,并且通過話語來構建自己的社會身份和主體位置[56,最終形成了其對于自我以及他人對于農村婦女的認知。相比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重要價值,“失語”是農村婦女的常態:一方面農村婦女缺失“話語權力”,她們的心聲、觀點缺少聆聽者;另一方面農村婦女也置身于更大的話語權力之下,成為邊緣化的農村婦女。

偏見性的話語形成了婦女對自我身份的錯誤認知和認同。在傳統的性別不平等的話語體系中,婦女常作為無知的形象出現,例如俗語“頭發長,見識短”就在隱喻女性見識短淺,話語偏見不斷向婦女傳遞著她們是弱者的認知,最終促使農村婦女內化了社會對于她的認知和偏見,在被邊緣化中甘于邊緣化。話語偏見也造成她們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角色異化、權力形式化,“婦女主任”成了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凸顯性別平等的“補償性”席位,村民不相信婦女主任的作用,農村婦女不相信婦女主任真的能為其帶來話語權。而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參與中,往往因為性別刻板印象不被重視,被有意無意忽視;又或者受制于農村婦女的自身認知、文化水平等,使得話語缺乏針對性、準確性,消減了其話語的力量,最終造成農村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的失聲、失語,消解了其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性。四、發揮農村婦女文化傳承中

的“超半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57促進農村婦女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是一個持續且漫長的過程。

(一)提高活動密度,引領農村婦女走出精神動力不足的困境

思想認識上,強化農村婦女的身份認同,激活部分婦女黨員的身份意識,并以黨員婦女為切入口,發揮她們在農村婦女中的骨干作用,帶動周圍婦女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扭轉農村婦女對自身的刻板認知,通過教化、宣傳等方式革新農村落后性別文化,肯定農村婦女在家庭、鄉村建設中的貢獻與價值,提升農村婦女的自我認同、自我肯定,引領農村婦女走出精神動力不足的困境。目標規劃上,找到個人、家庭與鄉村的同心圓,打開農村婦女有效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切口,將個人發展、家庭建設融入鄉村振興的計劃、戰略中,讓鄉村文化振興變成農村婦女自己的事;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德孝家風等文化建設,將鄉村文化振興的宏大目標拆解成農村婦女容易上手的事,吸引農村婦女主動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日常行動中,組織優秀農村婦女在村里開展巡講活動。通過村莊中的脫貧攻堅婦女干部、創業致富女能人在農村開展巡講活動,讓廣大農村婦女從身邊優秀成功女性榜樣的身上獲得積極進取、過好生活的精神動力與美好遠景。

(二)增強培訓效度,引導農村婦女克服職業技術偏低的困難

就誰來培訓的問題,各地基層黨委政府可從村莊外部引進人力資本來培訓農村婦女,通過落實大學生村官制度和引入駐村社工參與農村婦女培訓,也可以發揮鄉村內部返鄉青年才干的力量,多種方式募集人才為農村婦女提供培訓。就如何培訓的問題,應當關注農村婦女差異性,提高農村婦女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針對農村婦女家務繁忙、文化素質水平不一、個人培訓需求不同、時間安排差異性大等問題,可采取長期與短期、集中與分散、農業基本技能等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為其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多元化的方式選擇。進一步,針對能力出眾、具備發展潛力的農村婦女,鼓勵她們在農業生產之余進行鄉村創業、發展新農村經濟,并為她們提供技能、知識的培訓,推動農村婦女從農業生產建設者向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轉變,豐富農村婦女的收入獲得能力與機會。

(三)提升關愛程度,引領農村婦女擺脫身心素質不佳的困擾

文化營造上,營造平等寬松的性別角色環境。保障農村婦女勞動者的基本勞動權利,堅持婦女勞動力與男性“同工同酬”,在構建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中消解女性就業的性別歧視現象。物質保障上,逐步完善農村婦女所需的基礎設施。通過不斷滿足農村的各項婦女保障制度,積極發展農村婦女醫療服務機構,關注女性身心健康活動,降低農村婦女的看病就醫成本。并通過健全農村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村婦女尤其是留守婦女從繁重家務中解放出來。家庭建設上,推進新時代幸福家庭建設。在入戶教育、村務議事會議中引導農村婦女保持和諧的婆媳關系,既要鼓勵體能健康的公婆主動承擔照顧孫輩和料理家務的任務,又要鼓勵丈夫在日常工作之外多參與家務勞動,這樣不僅可以分擔婦女身心上的壓力,還可以促進夫妻感情和諧發展,幫助農村婦女有更多時間提升自身內在本領。

(四)加大參政力度,引領農村婦女擺脫參政地位弱勢的困境

首先,以婦聯、村兩委等為抓手,彌補鄉村文化振興中廣大婦女的角色缺位。村兩委、地區婦聯等多元治理主體是推進家風建設、德孝文化最基本的社會細胞,基于此,發揮農村婦女在其中的傳承引領作用,從而優化鄉村文化振興,甚至可以培育基層組織單位,發揮組織的激勵帶動作用。其次,將婦女精英吸納進村組治理體系之中。婦女進村兩委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婦女社會地位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這一過程中,要實現農村留守婦女精英的行政吸納,應當制定合理的村干部選用標準,為婦女精英進入村“兩委”干部隊伍提供機會。再者,要拓寬農村婦女參與農村民主管理與監督的渠道。村“兩委”修訂完善農村內部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時,需有一定比例的本村婦女參與其中。同時本村婦女有權參與村集體財務審計監督,幫助村集體更好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五)引導社會評價,解決農村婦女在家族文化傳承中的困惑

一是激發農村婦女作為主體力量弘揚鄉村優秀文化的潛在優勢和治理功能。我們寄希望于通過規范其組織運行機制和實踐行為模式,促使同村婦女在鄉村治理中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力求實現農村婦女自身價值和村莊發展的雙向提升。二是基層組織需要大力進行性別文化倡導。基層政權組織通常主導鄉村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資源,尤其在組織群眾參與和地區宣傳方面有優勢。若能在這兩個領域中從鄉村非正式制度、改革婚喪嫁娶風俗、完善資源分配等方面引入性別平等的議題,通過農村婦女喜聞樂見的活動宣傳性別平等,便可以推動村莊在性別平等領域發生革命。三是廣泛宣傳優秀農村婦女先進事跡,通過道德模范示范效應引導社會輿論風向。深入宣傳農村女性道德模范、身邊的好人的典型事跡,促進現代社會加快形成兩性平等觀念,減少女性傳統性別角色受現存文化規范體系中刻板印象的沖擊。

五、進一步思考: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

與刻板印象中的農村婦女形象不同,代際更替下,新生代的農村婦女形象愈加飽滿。她們有更多的選擇余地,不再是只能選擇面朝黃土背朝天、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她們接受了更良好的教育,也在成年后的勞作中掌握了一定的職業生存技能;她們借助網絡獲取了更為現代的性別意識,不會再將自己視為父權制中傳宗接代的工具……顯然,新生代的農村婦女擁有更多的信心和資本離開土地,甚至相比較男性,她們除了依靠工作在城市生存,還能夠通過婚姻而快速地扎根城市。“農村”不再是限制她們的枷鎖,僅僅表明了戶籍的前綴,她們可以離開農村,但又有許多人在婚姻、家庭的取舍中選擇回到農村、扎根農村。鄉村振興并不是農村婦女實現自我發展唯一選擇,但鄉村文化確實需要農村婦女來參與和振興。新生代的農村婦女多數有過在城鎮務工的經歷,她們在城市生活中積累了更多現代化的文化與經驗;而她們在成長中經歷著鄉村生活,對鄉村有著更豐富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她們是鄉村振興中極具優勢的潛力人才。

留守,是農村婦女在家庭與自我之間權衡的選擇,這本身是“犧牲”的結果。彼得·斯特恩斯(Peter N. Stearns)在其著作《世界歷史上的性別》中指出,“歷史進程在不斷加深不平等的性別體系”。盡管新生代的農村婦女接受了更高的教育,也擁有了更為平等的、現代化的性別意識,卻仍在長久性別文化的浸染下將傳統性別分工內化其中,于是她們在非農化過程中留在后面、為照顧家庭權衡之下留守農村,這或許為家庭和鄉村發展提供了勞力,但卻未必是個人人生發展的最優解。難道正如金一虹在《父權的式微:江南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性別研究》中所提及的,“不管工業化發展到什么程度,男性優勢支配等級性別結構因其‘可復制性’‘可再生性’和持續性而未有根本性變化”嗎?難道在鄉村發展、家庭發展中注定需要有女性犧牲自我來托舉嗎?此刻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未來的發展仍是未知的。

當留守已成事實,嘆息性別不平等在非農化進程中的再生終究是徒勞,尋求農村婦女與鄉村振興的同心圓才是更好的選擇。在鄉村、家庭中長久以來位于邊緣地位的農村婦女,在非農轉移中也被滯后,但又確實因為“滯后”而獲得了男性讓位的“缺席領導權”。這份領導權是否能夠改變農村婦女在鄉村振興中的邊緣位置?農村婦女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夠推動鄉村地區性別平等?農村婦女又是否能通過投身鄉村振興獲得個人發展?這或許才是性別視角下,鄉村振興還有待持續關注的。

釋:

①注:本文所涉及訪談內容均依托《中國民生調查(安徽)(2022、2023)》項目所獲,受訪對象選取由《中國民生調查(安徽)(2022、2023)》項目組采取PPS抽樣所獲。所有訪談內容均為研究者真實走訪受訪對象家庭訪談所得,訪談流程遵循社會學倫理準則要求,均獲受訪者同意公開,主要包括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池州市青陽縣、安慶市懷寧縣與亳州市譙城區等受訪家庭,訪談時間為2022年7月-2023年9月。訪談編號首兩位字母為受訪對象所在地市中文拼音縮寫、后幾位字母為受訪對象所在具體鄉鎮拼音縮寫,數字編號前兩位為受訪時間(年),后兩位為受訪者編碼。以下訪談均參考此注釋,不再做特別說明。

參考文獻:

[1]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02):97-108.

[2]吳理財.中國農村治理變遷及其邏輯:1949-2019[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7(03):1-10.

[3]蕭放.民俗傳統與鄉村振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05):28-36.

[4]周珊,趙霞.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與價值重建——改革開放后鄉村文化研究綜述[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04):75-80.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0.04.011.

[5]BRENNAN M A F C G L A E.Bringing together local 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findings from ireland, pennsylvania and alaska[J].Sociol Ruralis,2009,49(1):97-112.

[6]Chao Ye,Xiangyi Ma,Yang Gao,et al.The lost countryside: spatial produc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tangwan village in shanghai[J].Habitat Int,2020,98(C):102137-102137.

[7]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分析及現狀和對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9(04):176-181.DOI:10.14112/j.cnki.37-1053/c.2019.04.027.

[8]賀雪峰.鄉村治理40年[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57(06):14-16.

[9]陸福興.現代化改造:鄉村振興進程中小農戶發展的方向[J].浙江學刊,2019(03):30-35.

[10]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鄉村振興的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選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5):135-144.

[11]姜佳將.流動的主體性——鄉村振興中的婦女意識與實踐[J].浙江學刊,2018(06):116-123.

[12]廖和平,朱有志.試論新時期與新時代農村婦女的“超半效應”[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02):43-50.

[13]潘璐,劉成曦.鄉村自治中的女性領導力及其治理優勢[J].社會建設,2021,8(03):26-34.

[14]Charatsari C, Papadaki-Klavdianou A. First be a woman Rural development, social change and women farmers’ lives in Thessaly-Greece[J].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2017, 26(2): 164-183.

[15]高小賢.當代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業女性化趨勢[J].社會學研究,1994(02):83-90.

[16]Alan de Brauw,Qiang Li,Chengfang Liu,et al.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myths surrounding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farming[J].China Q,2008,194(194):327-348.

[17]GRAZIANO BATTISTELLA,MA C G C.The impact of labour migration on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the philippines[J].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1998,13(2):220-241.

[18]汪淳玉,葉敬忠.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村留守婦女的新特點與突出問題[J].婦女研究論叢,2020,No.157(01):17-25.

[19]徐偉.農村留守婦女的角色轉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10):27-29.

[20]張鳳華.鄉村轉型、角色變遷與女性崛起——我國農村女性角色變遷的制度環境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4):7-11.

[21]張互桂.從家庭角色認知的變化看當今農村婦女地位的變遷[J].社會科學家,2008(07):100-103.

[22]Hasan azimi.The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iran[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2013,9(2).

[23]Emily Hannum,Peggy Kong,Yuping Zhang. Family sources of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A critical assess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9, 29(5): 474-486.

[24]宋瑜.中國農村婦女參政:能動性、權力分配與傳承[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7,29(06):44-50.

[25]蘇靖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困境及解決對策初探[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02):22-23.

[26]黃粹.農村留守婦女生存困境:身份認同與組織化發展[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5):49-56.

[27]顧紅霞.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的現狀[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01):47-49.

[28]吳存玉.隱忍:理解婚姻危機中農村青年留守女性生活境遇的一個視角[J].當代青年研究,2018,No.354(03):84-89.

[29]陳云橋.關于農村家庭功能失衡的思考[J].特區經濟,2007,No.217(02):149-150.

[30]劉曉旭.農村婦女參政困境的政策因素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9(01):51-53.

[31]陳琦,何靜.農村留守婦女社會支持研究綜述——兼論社會工作的介入策略[J].婦女研究論叢,2015(02):106-112.

[32]葉普萬,賈慧詠.我國農村婦女貧困的現狀、原因及解決對策[J].理論學刊,2010(09):61-64.

[33]葉敬忠,吳惠芳.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視角的管理民主[J].中國農村觀察,2008(03):46-52.

[34]許傳新.西部農村留守婦女婚姻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01):97-106.

[35]賴運成.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與對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03):30-35.

[36]李麗娜,呂少博,王曉燕,等.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的編制[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15):2739-2743.

[37]吳惠芳,饒靜.農村留守婦女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02):18-23.

[38]孟憲范.“男工女耕”與中國農村女性的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1995(01):248-251.

[39]Kaspar H. \" I am the household head now!\" Gender Aspects of Out-migration for Labour in Nepal[J]. 2005.

[40]胡艷華.身體的空間化:轉型期農村留守婦女情感體驗的流變[J].湖北社會科學,2019(08):60-67.

[41]孟祥丹,丁寶寅.“資本下鄉”后留守婦女的生計變遷及其對性別關系的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4):124-133.

[42]海莉娟.從經濟精英到治理精英:農村婦女參與村莊治理的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5):48-56.

[43]楊寶強,鐘曼麗.鄉村公共空間中婦女的參與、話語與權力——基于鄂北橋村的跟蹤調查[J].西北人口,2020,41(01):43-52.

[44]葉敬忠.雙重強制: 鄉村留守中的性別排斥與不平等[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44

[45]任鳳琴.婦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角色和作用[J].科技經濟市場,2014(04):136-137.

[46]Lei Liu.The patriarchal trap: the village wives left behind amid chinese rural–urban migration[J].Sage Open,2023,13(1).

[47]Twiggs, Joan E., Julia McQuillan, and Myra Marx Ferre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Reconceptualizing measures of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9): 712-724.

[48]Scott Coltrane.Research on household labor: modeling and measuring the social embeddedness of routine family work[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0,62(4):1208-1233.

[49]Man Yee Kan.Gender convergence in domestic work: discerning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from large-scale data[J].Sociology,2011,45(2):234-251.

[50]Maume Z Z L D J, Bellas M L. Chinese husband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labor[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000, 31(2): 191-215.

[51]Alexandra Killewald,Margaret Gough.Money isn’t everything: wives’ earnings and housework time[J].Soc Sci Res,2010,39(6):987-1003.

[52]Chow, Esther Ngan-ling, and Catherine White Berheide, eds. Women, the family, and policy: A global perspective. SUNY Press, 1994.

[53]Marta Cezar-Vaz,Clarice Bonow,Mara da Silva.Mental and physical symptoms of female rural workers: relation between household and rural work[J].IJERPH,2015,12(9):11037-11049.

[54]汪淳玉,葉敬忠.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村留守婦女的新特點與突出問題[J].婦女研究論叢,2020(01):17-25.

[55]王淑婕,解彩霞.中國貧困女性化的社會制度根源——基于可行能力視角的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06):35-38.

[56]劉向東.話語生態、自媒體與后現代——社會符號學視角[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4):98-104.

[57]習近平.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N].人民日報,2015-01-2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第一页亚洲|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第一区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香蕉色综合|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成高清|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九九香蕉视频|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一区|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激情乱人伦|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青青国产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成人免费看| v天堂中文在线|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色| 在线欧美a|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午夜福利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欧美色视频日本|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亚洲二三区|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免费网址| 91福利片| 亚洲天堂2014|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欧美日本中文|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免费黄|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