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本文基于2011—2023年的數據,采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和可視化軟件,深入分析了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熱點與趨勢。研究發現,數字鄉村旅游的發展經歷了初探、功能整合、快速增長等階段,形成了“J”型增長模式。熱點分析顯示,“鄉村旅游”“鄉村振興”“數字經濟”等關鍵詞頻次較高,顯示出其與國家政策的密切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提升鄉村旅游的效率和游客體驗,但也面臨人才短缺和信息不對稱等挑戰。未來,數字鄉村旅游領域應進一步融入先進技術,加強人才培養和跨領域合作,以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經濟;鄉村旅游;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592.7;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091(2024)03-0047-05
【收稿日期】2024-01-28
【基金項目】2022年度山東社科智庫沙龍重大調研咨詢項目(ZKSL-2022-011)。
【作者單位】1.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山東 泰安,271018;2.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作者簡介】曾昱涵(2001— ),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資源與經濟;周 霞(1971— ),女,教授,研究方向:農業資源與經濟,本文通信作者。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擁有豐富多樣的鄉村資源和深厚文化傳統的中國,從在線預訂到虛擬現實體驗,旅游方式和游客體驗日漸改變,如何抓住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有效融合數字技術與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旅游業向更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方向轉變,探索數字經濟與鄉村旅游的商業融合模式和發展策略異常重要。
根據文旅部數據中心統計的數據,中國旅游業僅2023年總收入達到4.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140%,成為疫情后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發展潛力更大的鄉村旅游業,國家早在“十四五”規劃中就明確其發展方向,2019年《數字農業白皮書》對“互聯網+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展開討論,2022年的《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投向了特色鄉村模式和人文資源利用。王瑞等認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推進宜居宜業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手段[1]。潘承斌指出數字化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關鍵在于“連接—跨界—共創共享”[2]。綜上所述,數字鄉村旅游仍集中于概念界定和理論初探,未能對數字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產業鏈構建、參與主體的利益分配及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論文采用CiteSpace這一可視化工具和知識圖譜理論,梳理了2011—2023年間的中國數字鄉村旅游領域核心熱點,試圖通過分析其前沿趨勢,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繪制了2011年至2023年中國數字鄉村旅游領域的知識圖譜。論文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和聚類圖譜技術,分析了中國數字鄉村旅游研究的核心議題。同時通過時間線分析,展現該領域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二)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源自中國知網數據庫。以“數字鄉村旅游”“數字”和“鄉村旅游”為主題進行檢索,并通過閱讀摘要識別并保留相關性強的學術期刊文章。初步統計顯示,從2011年至2023年,共檢索到256篇與數字鄉村旅游相關的期刊論文。三、數字鄉村旅游領域的
研究熱點及演化路徑(一)研究趨勢分析
中國數字鄉村旅游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1世紀初。這一領域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形成一種類似于“J”型的增長模式。2015—2017年是發展期,年論文數量仍低于10篇。2018—2023年是快速增長期,特別是在國家政策的促進下,如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等,數字鄉村旅游研究迅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從2018年的十幾篇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上百篇(見圖1)。隨著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數字鄉村旅游作為結合傳統鄉村旅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關鍵領域,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二)核心研究作者與機構分析
分析數字鄉村旅游領域內的主要研究者可知,2011—2023年期間,學者們主要關注的議題包括鄉村旅游的數字脫貧機制[3]、數字化鄉村旅游消費者滿意度的測評[4],以及鄉村旅游產業的數字化[5]等多個方面。
分析數字鄉村旅游領域的核心研究機構集中在綜合性大學和科研院所,貴州大學、南開大學、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等機構發表了較多的研究論文。雖然數字鄉村旅游是一個熱門研究領域,但合作網絡相對分散,尚未形成高效的科研合作團隊或核心作者群體。因此,地方研究機構和高校之間應加強合作與交流,以拓展數字鄉村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三)數字鄉村旅游研究熱點分析
1.基于關鍵詞共現的研究熱點分析
本文應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發現:“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和“數字經濟”的出現頻率較高,它們之間關系網格緊密,有較強的共現強度。其中,數字經濟、數字鄉村和數字化等詞是熱門話題,而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關鍵詞則反映了該研究領域與國家政策的密切聯系,如表1所示。
2.基于關鍵詞聚類的研究重點分析
使用CiteSpace軟件對該領域關鍵詞做聚類分析,圖譜生成了8個聚類,分別為#0鄉村旅游、#1鄉村振興、#2數字鄉村、#3數字經濟、#4旅游消費、#5數字足跡、#6鄉村地區和#7數字媒體,這些聚類涵蓋數字鄉村旅游領域的主要主題,圖譜中的連線集中在各個聚類內部。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和《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以及《“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文件,將領域內重點整合為三大類:數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及數字經濟與技術進步,如圖2所示。
其中,類別一為數字鄉村,涉及鄉村振興、數字鄉村和數字經濟等詞。雖然理論上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應當協同發展、相輔相成,但現實中二者整合程度尚未達到理想狀態。特別是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和結構轉型中,數字鄉村建設的賦能作用未能充分發揮[6]。數字鄉村建設在推動農業產業優化、轉型升級及數字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宣傳渠道以及增強市場競爭力方面[7]。數字化賦能首先促進了數字鄉村建設的進程,提升了旅游業整體的運作效率。其次,數字化賦能能夠提高行業門檻,改善旅游者的出行體驗,并通過增強旅游便利性和提升從業者的服務水平,提高旅游業的整體質量。然而,這一過程也伴隨著諸如人才短缺和數據信息不對稱等挑戰。為了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帶來的發展機遇,研究指出相關企業和組織需要積極適應數字化趨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加強技術創新,強化與其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鄉村旅游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8]。
類別二為鄉村旅游,主要收錄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文旅融合等關鍵詞。首先要挖掘特色資源并注重品牌塑造,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其次是利用數字媒體平臺,融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旅游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途徑[9]。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結合,有效地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鄉村旅游的發展[10],通過文化體驗、文化教育、文化展示等創造多種模式,加強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旅游產業的升級。在鄉村旅游領域,隨著市場潛力的不斷擴大,開發數字鄉村旅游被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11]。
類別三為旅游消費。數字經濟作為重組經濟要素、重塑產業結構、提升競爭優勢的關鍵力量,在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2]。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鄉村旅游的數字化發展受到游客、企業和政府的顯著影響。這些主體可以通過改變消費行為、經營模式和治理方式,來應對消費數據的分散、壟斷等問題。為優化這一發展,需提升鄉村數字化水平、增強數字素養、完善數據監管,并構建平臺型政府[13]。新時期文化和旅游消費趨勢表現為個性化、多樣化和品質化,自駕游日益流行,文創產品和數字消費成為新熱點。京津冀區域的問卷調查還指出,文旅消費方式正變得更加時尚和便捷,夜間消費成為新興領域。然而,文旅消費也面臨挑戰,如消費規模較低、結構不均、供給不足及城鄉消費差異。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采取對策來引導和擴大文旅消費,從而提升消費水平[14]。
類別四為數字足跡。隨著旅游業的演變,向游客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已成為一個緊迫的議題。基于數字足跡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游客對鄉村旅游體驗表示滿意。然而,鄉村旅游在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和設施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這些可能會阻礙鄉村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15]。通過對大量數字足跡數據的處理,分析鄉村旅游流的空間結構特征和游客的空間行為偏好的研究結果顯示,鄉村旅游數字足跡呈現出全年兩個高峰期,月度差異較小;空間上展現出“雙核”多組團分布,游客對具有文化象征的古鎮、古村、民宿等景點表現出強烈偏好。民宿集聚區成為網絡結構的關鍵節點。這些節點不僅展現了較強的網絡中心性,還反映出鄉村旅游流空間的地理近鄰性和區域空間的集聚、擴散及聯動發展效應[16]。
類別五為鄉村地區。鄉村數字文旅的發展是新時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關鍵途徑之一,旨在推動產業與文化的振興。通過產業的優化升級、市場的多元消費、新基建與新技術的融合以及持續擴大內需,鄉村數字文旅得以獲得多樣化的發展動能。數字技術對鄉村文旅產業的影響尤為顯著,它重塑了傳統旅游的場景構建,帶來了包括元宇宙鄉村社區、智慧旅游平臺和旅游電商平臺在內的“1+2+N”新型場景體系。這些數字化體驗空間的聯合組合不僅增強了游客的體驗,也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創新與發展[17]。產業融合作為現代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農文旅康融合的發展模式。該模式在推動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方面顯示出巨大潛力,有助于促進產業、文化、生態、人才及組織的全方位振興。但農文旅康融合發展也面臨若干挑戰,包括思想認識和政策支持的不足、優質資源整合能力的不足、產品迭代升級速度慢以及基礎服務體系的不完善。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間的有效交叉融合,制約了融合發展的深度和質量[18]。
類別六為數字媒體。數字化文創產品的開發與傳播,特別是通過移動媒體平臺和超文本述事方式來廣泛傳播特色地區文化。這種方法不僅推進了文創產品及文化旅游的立體化傳播,而且有助于激活鄉村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和創新的傳播手段,可以有效促進地域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活化。這不僅有助于文化產品的創新和文化旅游的發展,還對保護和傳承鄉村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9]。由于農村經濟政策的快速轉型、人口老齡化問題和村鎮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傳統的城市開發模式對鄉村的歷史、文化和環境造成了破壞,因此尋找適合的村落改造和開發模式顯得尤為迫切。通過整合視覺傳達專業的視覺藝術感染力和數字媒體專業的現代傳播手段,可以開發鄉村網站、旅游相關的App以及其他旅游產品設計,從而擴展建筑專業在村落改造中的應用范圍,并有助于建立村民自我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的成功實施,不僅有助于鄉村社區的經濟發展,還能增強鄉村的文化自信和社區凝聚力[20]。
(四)數字鄉村旅游的演化路徑分析
圖3展示了數字鄉村旅游研究領域的時間線,發展軌跡大致遵循“農村—數字經濟—數字鄉村旅游”的路徑。數字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個關鍵階段。1997—2009年的初探階段,數字鄉村旅游以理論研究和技術實驗為主。2010—2017年,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實施,進入功能整合階段,政府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推動旅游市場和功能的創新,數字技術開始在市場定位和旅游業中發揮作用。2018年至今,市場和功能更新階段持續進行,鄉村旅游市場的數字化轉型加速,政府快速推進數字政府的建設,提升決策支持的科學性。服務創新及數字經濟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標志著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消費者的參與和反饋對服務的更新至關重要。鄉村旅游業服務模式根據消費者偏好進行創新,與數字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共同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四、總結與展望
(一)結論
數字經濟背景下,受國家政策如“十四五”規劃和數字鄉村戰略的顯著推動,數字鄉村旅游已成為中國鄉村旅游行業的關鍵發展領域。本文通過CiteSpace的熱點和趨勢分析發現該領域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主要集中于理論界
定和機制探討,且以定性研究為主,核心研究主題包括鄉村旅游、數字鄉村和旅游消費等。雖然數字經濟在鄉村旅游領域的應用帶來了顯著的效益,但也伴隨著一系列挑戰,如技術與地方特色的融合、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等。這些挑戰要求我們在享受數字化紅利的同時,也需關注如何保護和傳承鄉村的文化遺產。
(二)展望
預計數字鄉村旅游領域將進一步融合先進技術,如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以創新游客體驗和業務模式。國家政策的持續支持將是推動數字鄉村旅游領域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促進鄉村特色文化與旅游結合方面。可持續發展理念將深入鄉村旅游規劃,要注重生態保護和當地社區發展。跨領域合作,尤其是旅游業、科技界和政府之間的協作,將促進資源共享和創新。數字媒體和市場營銷策略的應用也將被強化,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客戶體驗。最后,深入挖掘并展示各地鄉村的獨特文化和歷史故事,將成為提升旅游吸引力的關鍵。總體而言,中國數字鄉村旅游領域將繼續沿著數字化、可持續性和創新的軌道發展,并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王瑞,衛一超,張振宇等.數字經濟視角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探析——以山西省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2023(22):26-28.
[2]潘承斌.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基于商業模式創新視角[J].時代經貿,2023,20(08):157-160.
[3]王彩彩.京津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數字脫貧機制[J].社會科學家,2018,(09):97-105.
[4]王寧.數字化背景下鄉村旅游消費者滿意度測評模型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21,(08):57-60.
[5]郝明炬,馬文輝,高大偉等.數字鄉村發展戰略下山東青島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瓶頸及對策研究[J].西部旅游,2022,(24):46-48.
[6]馮朝睿,徐宏宇.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困境與突破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3(05):93-102.
[7]李丹.新發展格局下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2(09):136-138.
[8]銀元.鄉村旅游數字化發展:動力機制、邏輯維度與矛盾紓解[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3,36(01):29-40.
[9]王海飛,錢茜.數字經濟賦能我國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24,(02):196-205.
[10]羅大蒙,吳理財.文化為魂:鄉村文旅融合中的空間重構[J].南京社會科學,2023(03):143-150.
[11]劉科文,咸慧.數字經濟背景下黑龍江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J].學術交流,2023,(07):121-133.
[12]周錦.數字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理和路徑[J].農村經濟,2021(11):10-16.
[13]朱慧方,時朋飛,俞筱押.貴州數字鄉村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適配性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4,40(03):143-150.
[14]史廣峰,李曉.文化和旅游消費需求趨勢研究——基于京津冀區域的市場調研[J].經濟論壇,2020,(08):5-16.
[15]王朝輝,湯陳松,喬浩浩,等.基于數字足跡的鄉村旅游流空間結構特征——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20,40(03):225-233.
[16]趙耀武,劉佳欣,王慧.基于旅游數字足跡的我國優質鄉村旅游評價及發展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0,(03):38-41.
[17]賀小榮,徐海超.鄉村數字文旅發展的動能、場景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2,(11):163-172.
[18]羅先菊.以農文旅康深度融合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作用機理與推進策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02):188-191.
[19]周宇,徐永順,沈祥勝.論鄉村旅游創意設計與文化激活——兼論楚文化的數字化傳播[J].傳媒,2019,(10):77-80.
[20]金巖.跨學科實踐助力鄉村自治模式[J].藝術設計研究,2016,(04):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