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如何科學把握和美鄉村精準內涵、穩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彌合城鄉發展不平衡是當前亟須關注的時代命題。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對黃灣鄉村建設進行了實地調研和現場訪談,發現和美鄉村建設是消弭城鄉差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要求;和美鄉村建設是共同締造理念的場景遷移和拓展應用;共同締造理念下和美鄉村建設應遵循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以村民為主體的自規劃、自組織、自建設和自管理模式。為破除鄉村建設制約短板,提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數字建設水平和構建長效管護體制等實踐進路。
[關鍵詞]和美鄉村;共同締造;鄉村振興;黃灣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091(2024)03-0092-08
【收稿日期】2024-03-28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基于ESG理論的和美鄉村建設研究”(20230203039)。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園林與旅游學院,河北 保定,071000
【作者簡介】史 云(1978— ),女,河北保定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數字鄉村建設。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美鄉村建設是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今后一段時期指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方向引領和根本指針。2021年我國農村戶籍人口7.6 億人,常住人口 4.98 億人[1],占全國人口的35.6%,讓廣大鄉村居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水平的現代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是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彌合城鄉不平衡的民生事業。
鄉村建設涉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城市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等一系列重大關系,具有點多面廣、動態性和復雜性特點。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全國共有48.9萬個行政村,14677個鄉和19531個鎮。鄉村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不同,文化底蘊和治理效能千差萬別,如何推進體量如此龐大的鄉村建設?
目前全國和美鄉村建設提上日程,但各地對其內涵把握還不到位,在要素投入、生態修復、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治理體系上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銜接,相關職能部門和村委沒有形成會商聯動機制也沒有成立建設專班。部分基層干部對和美鄉村的認知停留在美麗鄉村層面,注重“塑形”忽視“鑄魂”,導致鄉村“形神分異”“千村一面”。有的鄉村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樓亭廊“堆盆景”[2],留下一堆華而不實、虛而無用的設施,造成財政虛耗和資源浪費。就學理角度而言,國內和美鄉村研究剛起步,尚未形成較為系統和完善的研究體系。基于此,本研究運用共同締造理念探索美鄉村建設的邏輯生成、機制架構和模式構建,以期為各地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提供理論參考和經驗借鑒。
二、共同締造理念
國內學術界對“共同締造”的溯源存在異議。有研究認為該詞最早出現于吳良鏞先生的《廣義建筑學》中[3]。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方法,“共同締造”在2014年《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中用于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4]。雖然學界對其出現時間存在爭議,在其理論依據上卻達成共識,即:共同締造是人居環境科學與公眾式參與理論融合形成的新理念,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群眾為主體”的思路[5]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充分運用‘共同締造’理念”推進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升級[6]。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由政府、村集體、村民等各方共同組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體系,保障村民參與權與決策權,鼓勵村民主動投身村落建設[7]。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關于在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中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由政府為主向社會多方參與轉變,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這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創新[8],也是人居環境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共同締造以特定的環境空間改造提升為載體,通過完善體制機制與制度建設,引導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帶動人居環境品質和地區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9]。其基本理念為多方主體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已有研究表明,共同締造主要用于城市人居環境改造或者作為理論依據指導實證研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關于共同締造和鄉村振興耦合研究的學術成果日漸增多,主要聚焦村落空間規劃設計[10,11]、村莊更新[12-14]、村莊治理[15,16]等議題,鮮有將其用于鄉村建設研究,這為本文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
三、二十年間鄉村建設歷史演化
(一)演化歷程
作為鄉村建設的新向度,和美鄉村在鄉建實踐中卻有史可稽,可追溯到2005年的新農村建設,此后經歷了不同的政策演進和實踐發展,如圖1所示。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以村容村貌的整潔和基礎設施的完善[17]為重點推進新農村建設。城市化進程的突飛猛進加劇了鄉村發展的不充分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由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既要理順“城”這一邊,更要顧好“鄉”這一頭[18]。為了實現城鄉同步發展,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受城鎮化和工業化疊加影響,鄉村土地、人才、農產品等生產生活要素快速向城市單邊集聚,鄉村日益衰退,鄉村建設提上日程。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重塑新型城鄉關系。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根本。需要全方位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治理,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的統一”。為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求,2018年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賦予鄉村興旺、宜居、美麗、平安、民生、健康、數字等發展內涵[19]。順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任務和新要求,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農村。
歷史上鄉村與城市總是相伴相生、彼此因應和現實映照。我國城鄉關系經歷了較大的時代變遷:從城鄉二元結構的分化互斥到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城鄉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基于“因應—調適-協同”的系統性思維,鄉村經歷了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鄉村的政策迭代,這是對城鄉關系嬗變的現實觀照和農業農村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20],也是鄉村建設思想認識持續深化和建設內容全面拓展的過程。與歷史上任何階段的鄉村建設相比,和美鄉村建設內容更具體更明確。隨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鄉村首先要“宜居”:滿足現代生活基本條件,這是評價“鄉村美”的首要標準,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要求。其次要“宜業”,這是“農民富”的前提保障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實現“產業興、生態美、鄉風淳、治理優、百姓富”的理念保障,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物質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實映照。和美鄉村建設既要“物”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還要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目前范圍更廣、層次更寬、力度更深的鄉村建設。
(二)和美鄉村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大征程對“三農”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課題,是對以往鄉村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
1.和美鄉村凸顯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傳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是一種獨具內涵的理念精髓和文化特質,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氣韻,揭示了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貫穿于人類生產生活實踐。農業生產講究得時之和、適地之宜,農村生活講求人心和善、以和為美,聚落建設追求陰陽調和、順應山水、和于四時,為人處世和睦相處、和而不同,生意往來和衷共濟、和氣生財,理家治國遵循家和萬事興、和平共處原則。用“和”的理念統領鄉村建設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慕、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期盼和對天下大同、和合之美的愿景,體現了鄉村建設對和合共生、和諧安寧的價值追尋。鄉村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和傳統文化的載體,賡續鄉土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將“和”的理念貫穿鄉村建設始終,動員全體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傳承中華文化,踐行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多重價值,對其進行創新性利用和創造性轉化并融入現代社會價值體系,實現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交融,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生機、釋放新動能。
2.和美鄉村是對美學思想的精準詮釋和對美學價值的極致追求
“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鄉村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社會系統,對鄉村美的評價不能采取整齊劃一的標準,而要從特色、內涵、內容和形式上進行綜合評價。鄉村有生態美也有生活美,有“看不見”的隱性美也有“看得見”的顯化美,既有歷史沉淀后的氣質美也有現代科技加持的藝術美。和美鄉村的“美”是一種本色之美,是鄉土性的根本表征和地域性的自然流露,凸顯鄉風鄉味、體現鄉愁鄉韻、展現鄉野鄉情,兼具多樣化、特色化、差異化和個性化特點。鄉村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當地村民意愿,最大程度地保留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鄉土氣息。以體驗鄉村優美環境、建設美麗家園、開啟美好生活、盡享美妙時光為目標,構建環境和美、產業和融、人文和潤、治理和諧、生活和順的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共同體。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重,感官美與感悟美齊頭并進,優化鄉村空間布局,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改善鄉村風貌和人居環境,保留鄉風鄉韻鄉愁,確保鄉村空間的完整性和基礎設施的現代化,讓鄉村充滿歷史縱深感和現代延展性。
3.和美鄉村體現了“一體兩翼”的和諧之美
“體”為鄉村本體:立足鄉村實際因地制宜推進宜居宜業建設。產業是鄉村的血脈,沒有產業支撐,鄉村如同軀殼毫無生機。當前我國鄉村仍以2億左右小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生產為主[21],業態雜、鏈條短、科技弱、動力小。基于大國小農的國情和小戶碎田的農情,發展現代鄉村產業的關鍵在于通過締造共有的價值觀念凝聚共識,激發內生動力,引導小農戶投身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社會治理。充分發揮鄉村特色產業優勢和本土文化的獨特性,打造鄉村全產業鏈條,確保農戶可持續生計,讓村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著力解決好同鄉村民眾息息相關的住房、教育、人居環境、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切實增強村民的歸屬感、責任感和認同感。
“兩翼”代表“和”與“美”。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等多重功能。鄉村建設的精神內核是“和”,包括人際關系和睦共處、人與社會和衷共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產與生活和洽共贏、城鄉和合共生。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統籌自然、社會、生態和經濟各項要素資源,基于“和”的理念匯聚社會多方主體,共商共謀共建穩健的產業發展機制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可持續的生態協同治理機制和均衡的利益協調機制。“美”是鄉村外在意象,表現為產業豐美、環境優美、鄉風淳美、社會和美、生活甜美[21]。美具有多維性、層次性、差異性、系統性和聯系性[22],在不同維度或不同階段鄉村美的建設目標和路徑可能相互促進、互為支撐,也可能互為掣肘、彼此遏制[23]。已有實踐表明,鄉村產業發展往往以生態環境的退化為代價,外來資本主導的商業開發會侵占當地居民權益,甚至消解本地淳樸的鄉風民俗。為了有效規避鄉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不同步等問題,要以目標系統理論為指導依據,尊重鄉村各個系統的自然秩序和運行規則,在建設過程中尋求各個系統的最佳平衡點,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合之美”。
四、黃灣和美鄉村建設實踐
(一)黃灣村概況
黃灣村位于河北雄州鎮,毗鄰白洋淀景區、大廣高速白洋淀支線和溫白支線,距北京108公里、天津102公里、石家莊204公里,具有明顯的區位和交通優勢,見圖2所示。
黃灣村現有耕地2600畝,1108戶3518人,常住人口多達六七千。“兩委”干部9人,村民代表56人,黨員148人。黃灣村先前以塑料加工為主導產業,2017年國家設立雄安新區后開展“散亂污”治理行動,關停塑料企業,村民就業和生計無從著落,成為村委會亟須解決的兩大難題。基于問題意識,村兩委廣泛聽取民眾意見,經過廣泛論證決定應時應勢、棄工從農,利用集體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動員全體村民依靠農業實現集體增收致富。經過5年建設,黃灣村成為雄安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最快、鄉村經濟最活、鄉村環境最美、農民生活最優、城鄉最協調的鄉村之一。
(二)和美鄉村建設實踐
順應雄安綠色生態之城的戰略發展要求,黃灣村探索出一條“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綠水青山壯大‘美麗經濟’”的發展路徑,凝練出一種聚人氣、接地氣、招財氣的“共同締造”模式。匯集政府、村委、村民、社會組織、外部企業多元主體共同挖掘黃灣村多元價值,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堅持融合發展理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通過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和成果共享推進鄉村建設,開創了環境優美、產業興旺、百姓富裕、治理有序、文化繁榮的和美鄉村建設格局,如圖3所示。
1.決策共謀。和美鄉村建設任務艱巨、過程復雜,既要確保鄉村基礎設施基本完備、公共服務普惠可及、村民就近就地就業和富裕富足,還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村治理有序和傳統文化繁榮發展,這非一朝一夕一己之力能夠實現。黃灣村的建設成就是多方力量協同謀劃、共同決策的結果。
黃灣村現有9名村委委員,是村務的實際管理者和鄉村建設的總設計師。傳統主導產業式微后黃灣村村委問需于民,在當地政府的政策引領、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下,立足鄉土特征、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確立了以生態農業為主導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產業振興作為全村的集體意志和共同目標,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合力,統一認識、分步組織,有序推進鄉村建設。村委會成立8家集體企業和1家合作社,企業負責人來自退伍軍人、鄉賢、土專家、田秀才和技術能人,素質過硬、知識豐富、能力超群,是鄉村建設的骨干力量。村民自發組成村民代表大會、婦女聯合會、民兵連、籃球隊、羽毛球隊、乒乓球隊、登山隊、廣場舞隊、秧歌隊、拔河隊、鑼鼓隊、象棋協會、書法協會等18個社團,覆蓋全村480個家庭,形成強大凝聚力和號召力,村集體企業和村民雙向發力共同參與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由于缺乏技術指導和建設經驗,雄縣政府與河北農業大學、葛洲壩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政、校、企、村四方聯合引領鄉村建設新模式。多元化的主體參與確保了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有效化解了產業發展面臨的市場風險和資本風險,持續為村民提供就近就業機會,確保村民獲取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圖4顯示了黃灣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的決策共謀機制。建設初期地方政府承擔引路人和媒介人角色,從政策、資金、制度上予以支持,點燃產業轉型和鄉村建設熱情,協調內外關系促成不同主體之間的對話和互信。隨著黃灣村產業的不斷壯大和鄉村建設的有序推進,政府的行為邊界日漸收窄并將角色讓渡于村委,鄉村建設由外部助推轉向內部驅動,形成了以村民內生動力和社會外部助力協同合作的決策共謀機制。
2.發展共建。黃灣村建設是系統工程,包括道路、教育、醫療、休閑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垃圾清運、綠化造景等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還包括民宿、共享農場、水上樂園、智能溫室等業態發展以及紅色展館、運動場等文體設施,需要統籌各種要素資源整體實施、系統推進。黃灣村委會深刻認識到人作為活態資源的主體地位和決定力量,堅持一切建設依靠村民、一切發展為了村民,著力建設村民急難愁盼的住房、教育、醫療和生計等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積極發揮創新創業帶頭人作用,鼓勵退伍軍人和技術能人創辦村集體企業,構建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物業管理、會展服務、旅游開發一體化鏈式發展模式,帶領全體村民積極參與村莊建設,形成以村委為核心、集體企業為樞紐、全員參與的自規劃、自組織和自開發模式。如圖5 所示,黃灣村集體企業承攬了村內所有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建筑施工,拓展和豐富了黃灣村業態,為村民創造了就業創業機會。女子民兵連自發整治村內公共區域,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提升行動。74名退伍軍人自愿組成服務隊負責巡邏、維修和安保事務,全體村民自發參與村莊各項建設。同時黃灣村注重引智借力,對接高校和企業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技術保障。
3.建設共管。為確保和美鄉村建設成色,黃灣村村委堅持以黨組織為主線、自治組織為支線,實行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精細化管理,通過黨組織下沉方式密切黨員與群眾關系。支部班子成員擔任社團、集體企業和合作社負責人,負責人帶領黨員開展鄉村建設、管理日常村務,構建了支部班子成員—社團/企業負責人—社團/企業黨員—村民的“四級樹狀網絡”機制。支部書記高位謀劃、黨支部密切配合、黨員有序推進、外部力量協同助力、村民自發建設,形成了上下聯動、內外互動、左右協同的鄉村建設機制,如圖6。
在管理體系上,黃灣村實行村級黨務、村務、財務“三務”公開和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監管。村委會統籌農業生產、旅游開發、民宿管理、產品銷售、休閑旅游等產業運營,把更多增值環節留在本村、增值收益留給村民,構建緊密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切實保障村民利益。巾幗共享農場由女民兵連全權運營,負責農場日常管理、收益分配和客戶管理。合作社負責農產品銷售與品牌建設。雄山公園美食廣場178家商鋪由村委會統一招商和管理。古淀梨灣田園綜合體由村委會和外部公司合作運營,雙方按持有股份分紅。18個社團以“兩委”干部為統領、以黨員為骨干、以群眾為血肉,織就了黃灣的“星鏈網”,用活動凝聚民心、用友情消除隔閡。各方主體公開決策、公正管理、民主監督,共同營造團結互助、向上向善、和諧安寧的黃灣大家庭。
4.效果共評。黃灣村建設是由村委主導、全員參與的一場自組織、自規劃、自建設和自運營的民生事業,建設成果由全社會共評共享。
村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也是建設成果的最大受益者。黃灣村民自發參與鄉村建設,以分股金、收租金、掙薪金、賺傭金、直接經營等方式拓展增收渠道,獲得感更加充實。18個社團形式多元的社群活動有利于增進友誼、凝聚共識、引領團結向上的積極氛圍,激勵村民同心聚力建設村風正、民風淳的文明和諧新農村,村民的歸屬感更加持久綿長。為了緩解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壓力,村委會在新農合醫療報銷基礎上增加20%的報銷比例,健全養老補貼和生活補貼制度,為老人發放高齡補貼,免除村民看病和養老后顧之憂,真正做到了想人民所想、辦人民之所需,村民的安全感更有保障。黃灣村建設讓村民更有體面、有尊嚴、有奔頭、有保障。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和“宜業”建設的重點對象。黃灣村利用鄉村振興戰略契機開發農文旅項目,2022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58萬元,率先開啟共同富裕先河。開放包容的產業發展空間和多元廣博的就業創業渠道優化了營商環境,黃灣村成功吸引并聯合外部企業共同開發現代農業項目,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提高了村落生態資源的溢價能力。黃灣村由此榮獲“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區核心區”等榮譽稱號,成為河北省鄉村振興的樣板工程。
2022年巾幗共享農場開放后共有108塊共享菜地被認領,切實滿足了市民農事耕作、戶外親子和休閑度假的需求,也為村民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2023年五一期間雄山公園游客接待日高峰達5萬人,有效帶動了游船、餐飲、住宿和農產品銷售業務的增長,黃灣成為京津雄鄉村旅游新晉打卡地。
5.成果共享。鄉村建設僅憑一己之力難以為之,其成果應由參與建設的全民共享,這是和美鄉村“和合共生”的大同需要也是彰顯基層治理公平正義的客觀要求。經過自上而下引導、全民參與建設、村民自治管理的鄉村共同建設行動[24],黃灣村實現了“村強、業興、民富、景美、人和”的建設目標。村民切實感受到自發建設帶來的成就感、自豪感和歸屬感,這些心理感知成為他們地方依戀的精神源泉和動力支持,村民與鄉村的雙向奔赴和互相反哺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共同締造理念的場景遷移和實踐觀照。黃灣村不僅涅槃重生還帶動了周邊村落發展,成為以村帶鄉、聯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樞紐和鄉村治理的典型示范,其建設經驗與成果為其他村落建設提供了價值遵循和經驗借鑒。
五、啟示與建議
(一)啟示
鄉村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單元,其建設內容豐富廣博、建設主體多元復雜,建設進程艱辛漫長。黃灣村因地制宜、因時施策,探索出一條政府引導、黨建引領、農民主體、專業人員參與、社會力量聯動的共同締造模式,將村民主體化、決策民主化、利益均衡化和建設協同化“四化”理念貫通全鏈條、全周期建設環節,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黃灣村建設具有以下幾點啟示:
1.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和鄉村本體思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一切從維護村民利益出發,推動村民全過程、全環節參與鄉村建設,構建穩固的聯農帶農富農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村民可持續增收獲益,這是鄉村建設最核心、最關鍵、最根本的實踐遵循。謹防“資本下鄉”式的鄉村改造、權力裹挾下的運動式建設以及“去主體化”的鄉村建設,充分克服城市建設范式對鄉村傳統價值、主流意識和社會形態的沖擊與碾壓,尋找并重塑新時代鄉村與城市比肩的現代化價值、道路與形態[25]。立足鄉村實際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建設和而不同、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2.樹立多方主體共同締造理念。推進鄉村建設要統籌考量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能動作用和合作共識,堅持用科學思想、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引領未來鄉村,用時代使命凝聚建設力量,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和成果共享,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分享價值。統籌當前建設和長遠建設、宜居建設和宜業建設、塑形建設和鑄魂建設,構建梯次推進、逐步擴容、迭代升級的鄉村建設格局。
3.構建政、村、企、研多元協同機制。政府做好頂層設計,運用行政力量高效配置要素資源,高位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堅持村兩委對和美鄉村建設的全面領導,系統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企業以運營前置為依據謀劃村落空間布局和業態系統,積極培育鄉村新產業。研究機構要加快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建設。
(二)建議
隨著黃灣村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才、技術和機制掣肘日益凸顯,影響到建設效能與建設目標,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1.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持續增強和美鄉村建設內生動力。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鄉村建設不僅需要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村民,更需要具有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國際視野的運營團隊。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人才培養專管機制,提升人才綜合素質,壯大專業人才隊伍。在人才“引育用留”上打好組合拳,破解鄉村人才“貧瘠化”難題,持續增強鄉村人才效能。
2.提升鄉村數字建設水平。數字鄉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和美鄉村建設成果的直接體現。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挖掘鄉村數據價值,賦能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利用低成本全媒體營銷平臺開展數字營銷,解決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暢通城鄉流通循環。提升鄉村文化設施數字化水平,拓寬鄉村文化傳播途徑,賡續鄉土文化根脈。
3.健全“建、管、用、養”長效管護機制。堅持建管并重、永續運行理念統籌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管護,明確管護主體責任和監管考核機制,實現鄉村設施建、管、用、養有效銜接。充分發揮村民主體功能,激村民參與人居環境長效管護,確保鄉村設施正常運轉和可持續利用,提高居民滿意度與幸福感。
4.創新鄉村產業經營機制。“宜業”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目標,為確保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應靈活運用強村公司、片區組團、飛地抱團等經營模式促進資源要素的最大化整合和最優化配置,釋放更多產業發展空間。制定鄉村產業經營管理辦法,實施日常管理、考核、獎懲、退出等常態化管理。開展村民參與度和市民滿意度調查,建立供需雙向反饋機制,動態調整供需結構。不定期開展經營沙龍、專家問診、營銷造勢等活動,加強成效總結宣傳與模式推廣工作。
參考文獻:
[1]強海洋.鄉村振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J].南方自然資源,2023(06):33-36.
[2]周業錚. 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J].農村工作通訊,2023(05):19.
[3]陳超,趙毅,劉蕾. 基于“共同締造”理念的鄉村規劃建設模式研究——以溧陽市塘馬村為例[J].城市規劃, 2020,44(11):117-126.
[4]黃耀福,郎嵬,陳婷婷,等. 共同締造工作坊:參與式社區規劃的新模式[J].規劃師,2015,31(10)38-42.
[5]洪國城,何子張.“共同締造”理念下的村莊空間治理探索——廈門東坪山社工作坊的實踐與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8(S1):23-27.
[6]李振寧,劉芷毓,孫一兵,等.城市更新背景下公眾參與社區更新的策略研究——涿州古城改造實踐[J].施工技術(中英文),2023, 52(01): 143-152.
[7]王言.公眾有效參與對政府治理農村人居環境的影響研究[D].天津大學,2019.
[8]盧勇,曾家昱.共同締造理念下統一戰線助力鄉村治理路徑探索——基于湖北省的調研[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06):86-95+2.
[9]李郇,黃耀福,劉敏.新社區規劃:美好環境共同締造[J].小城鎮建設,2015,33(4):18-21.
[10]王娜,張年國.“共同締造”理念下的村莊建設規劃路徑探索[J].價值工程,2018,37(18):36-37.
[11]張文茜,劉沛林,黃金昌.共同締造理念下傳統村落紅色文旅資源規劃探究——以汝城縣韓田村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22,36(04):37-41.
[12]王偉,王昊,陳琳,等.共同締造理念下北京社區公共空間更新機制研究[J].城市管理與科技,2022,23(03):14-18.
[13]劉雨豪,余壓芳.“共同締造”理念下的傳統聚落活化更新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3(03):102-105.
[14]華傳哲,魯坤.共同締造理念下的鄉村公共建筑更新實踐——以紅安縣柏林寺村聶家坳活動中心建設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3(09):113-115.
[15]趙銘,趙之楓.共同締造理念下藝術集聚村落治理模式探究——以北京市昌平區下苑村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6鄉村規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9.
[16]榮玥芳,孫嘯松,姚彤.“共同締造”理念下鄉村治理路徑探索——以河南省光山縣晏崗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20,38(07):101-108.
[17]張熙,楊冬江. 從“鄉村美化”到“和美鄉村”——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內涵變化、建設路徑及價值探析[J].藝術設計研究,2023(03):69-74.
[18]本報評論部.補齊短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鉚足干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N].人民日報,2023-01 -17(005) .
[19]彭超,溫嘯宇. 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J].中國發展觀察,2022,(12):32-38.
[20]王亞華,王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J].中國報道,2023(06):36-38.
[21]郭少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約風險及治理[J].農業經濟,2022(05):6-8.
[22]馮雪飛,趙秀蘋.企業強勢品牌塑造的基本途徑[J].管理觀察,2019(21):11-13.
[23]霍榮棉.目標系統理論和行為選擇[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12):77-78.
[24]黃季焜.加快農村經濟轉型,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共同富裕[J].農業經濟問題,2022 (07):4-15.
[25]王海明.“千萬工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鄉村實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9-1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