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肩負著塑造健康體魄、培養堅韌品格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勤練、常賽、評學等新理念為體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全力構建“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以實現體育教學各階段的無縫銜接。“學”旨在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體育知識體系;“練”旨在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水平;“賽”旨在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提高他們的競技水平;“評”旨在改進教學策略,優化學生的表現。教學、訓練、比賽、評價四個環節相互融合、緊密相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以“學”為本,夯實運動基礎
“學”作為“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基礎環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只有通過深入學習,才能深刻領會體育課程的核心精神,準確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并提高靈活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一)以學生為中心,發掘自學潛能
體育教學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在“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師要主動調整教學策略,由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向“啟發式”教學,全面踐行“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參與探索、實踐和反思,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雙腳跳”內容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觀察、分析,使其能夠掌握正確的動作技巧。教師可以先邀請學生根據個人經驗嘗試雙腳跳,同時引導其他學生仔細觀察、記錄并探討動作的關鍵要素。通過觀察多個同學的表現,學生逐漸歸納出了雙腳跳的基本規律。教師再組織學生依據歸納的規律進行集體嘗試、驗證,并不斷調整和優化動作細節。
(二)點燃運動熱情,激發學習興趣
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點燃學生的運動熱情,使其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在此背景下,“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體育教學不應局限于體能訓練,而應引導學生掌握運動策略、規則,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等。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介紹相關理論,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領悟。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運動的理解,點燃他們參與運動的熱情,增強其學習動力。另外,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小組合作、角色扮演、模擬比賽等多種練習形式,以豐富練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三)寓教于樂,促進深度學習
在“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課堂中,教師應營造一個充滿樂趣、活力四射的學習環境,以點燃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發展需求,創新教學策略,以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技能水平。例如,在跳繩課程中,教師可以融入情境、趣味游戲、花式挑戰等元素,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精彩的跳繩表演視頻,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吸引他們的專注力。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視頻中的搖繩、量繩、握繩、停繩等基本技巧,幫助他們初步構建跳繩動作的概念框架。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模仿直升機”游戲,引導他們模仿直升機螺旋槳的旋轉動作,巧妙地訓練手腕力量,并結合走、跑、跳等動作,有效地掌握搖繩技巧。“跳房子”游戲則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前腳掌連續跳躍的技巧,解決在跳繩過程中遇到的跳躍難題。在這些游戲中,學生將所學的動作連貫地組合起來,并通過反復練習,逐步掌握左右甩繩、換腳跳、弓步跳、勾腳點地跳等跳繩技巧。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水平,使其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二、以“練”為策,提高實踐能力
“練”是“學”的深化與延伸,承載著鞏固所學內容與技巧的作用。在“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師要精心設計高質量的訓練活動,幫助學生實現由理論知識向實際應用轉化。
(一)學練融合,增強訓練效果
“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強調實現“學”與“練”的深度融合,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學,通過逐步加大訓練的難度和強度,提高訓練質量,增強訓練效果。
以“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為例,教師可以先通過示范和講解,向學生傳授持球、投擲姿態、力量運用等基本技巧,幫助學生構建初步的知識框架。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兩人一組的面對面練習方法,在練習中相互觀察和交流,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這種方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技術細節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接著,學生可以以小組形式進行持球對投練習,通過實際操作來理解投籃技巧,并認識到手部動作與全身協調的重要性。教師在觀察學生訓練的同時,應適時提供指導,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如“抬肘、伸臂、壓腕”等提示學生,確保他們能夠準確調整動作,掌握技能的準確性和連貫性。隨后,教師可以逐步引入運球、傳球等綜合動作,引導學生在更高難度的練習中整合所學技能。通過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學生能夠提高訓練效率,逐漸提高體育技能水平。
(二)小組合作,啟動戰術訓練
小學生熱衷于參與集體活動,因此,教師應積極組織小組練習,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共同鍛煉,從而營造一個互幫互助的學習環境。在小組互動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體育知識和技巧,這不僅能點燃他們的訓練熱情,還能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強練習效果。例如,在教授羽毛球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四人進行雙打練習,并定期更換搭檔。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還能夠使他們在同伴的鼓勵下調動參與羽毛球練習的積極性。
為了增強訓練的吸引力,教師可以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并引入戰術訓練的概念,將枯燥的技能訓練轉變為“游戲闖關”趣味活動,引導學生攻克各種難關,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挑戰欲,有效提高其體育技能水平。例如,在跑步訓練中,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戰術訓練,指出學生在跑步練習中的問題,并強調特定戰術的作用。在實際訓練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起跑階段保持穩定的速度,學會口鼻同步呼吸以調節氣息,調整步伐頻率,并利用賽道內側的優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會發現跑步變得更加輕松,速度也有所加快。
(三)尊重差異,開展分層訓練
“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成長需求,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取得進步。由于學生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應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并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引導他們克服現有障礙,邁向更高層次的水平。以50米短跑教學為例,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與認知特點,實施分層教學。對于那些身體素質較好、運動經驗豐富的學生,教師可以將其歸為一組,專注于速度加快的專項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起跑、爆發及沖刺技巧,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幫助學生突破速度極限。對于運動基礎較弱、身體素質有待提高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其更多耐心與關懷,從原地擺臂、起跑姿勢、力量運用等基礎動作的準確性入手,通過細致入微的指導,確保學生能夠精準掌握每一個動作的技術細節,以增強跑步動作的規范性,為后續技能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三、以“賽”促學,深化技能
比賽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又能激發學生潛能、提高他們技能水平。在“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師要秉持“以賽促學、以賽帶練”的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計個人挑戰、團隊較量、跨班競技等多元化的比賽形式,形成常態化的競賽機制。“常賽”的模式既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使他們在公平競技中釋放激情,又使他們在實戰演練中加深了對體育技巧的理解。個人比賽使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小組比賽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班級之間的競爭,能營造濃厚的體育氛圍,增強班級凝聚力。
教師應營造常態化的競賽環境,以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評價指明學生的練習方向。例如,在教授“腳內側傳接球”技能時,教師可以設計“三人耍猴”競賽活動,迅速吸引學生的專注力,點燃他們的參與熱情。這種游戲化的教學設計,不僅能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還能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傳接球的基本技巧,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做好準備。隨著課程的推進,教師可以拓展比賽的形式和內容,設計如男女混合的傳球積分對抗賽,通過分組對抗,增強課堂的互動性、競爭性,促使學生在實戰中不斷調整策略,增強腳內側傳接球的準確性。這種競賽機制能夠激發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道德和競技意識,讓學生在享受比賽樂趣的同時,意識到團隊合作與個人努力同等重要。
四、以“評”為補,增強課堂實效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評價不僅能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為教師未來的教學方向提供指引。在“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下,評價應貫穿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網絡,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掌握知識技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全程跟蹤式的評價機制能幫助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教師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從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及家長反饋等多個維度,以不同視角審視學生的學習成果,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全面性,為后續教學活動的優化提供支持。
結語
教師要秉持“學為根基、練為主線、賽為實踐、評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致力于發掘每名學生的內在潛能。教師要實施“學、練、賽、評”四位一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將“學、練、賽、評”有機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接受科學的體育訓練,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