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發布,初中語文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提倡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跨學科教學涉及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效融合,通過跨學科的主題或項目,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其他學科知識,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踐性,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探索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策略顯得極為重要。
一、跨學科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一)相關性原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跨學科教學時,遵循相關性原則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遵循相關性原則有助于教師篩選出能夠真正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跨學科知識,防止因內容過于寬泛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其次,遵循相關性原則能夠確保跨學科教學活動專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最后,遵循相關性原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能夠與語文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時,他們更有可能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跨學科教學時,教師應遵循相關性原則,緊密圍繞語文教學目標,精心挑選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跨學科知識。
(二)整合性原則
遵循整合性原則有助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鑒賞,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及構建完備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跨學科教學時,教師應遵循整合性原則,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重視不同學科知識的有機結合,而非單純的知識疊加。
(三)學生中心原則
在開展跨學科教學時,教師應遵循學生中心原則,著重了解學生的興趣、學習需求及認知發展水平,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中心原則要求教師深入探究學生的興趣、需求及認知特點,并據此規劃教學活動,確保教學內容能夠吸引學生,并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不同能力與學習需求的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幫助每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此外,學生中心原則倡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設計,教師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新課標視角下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文學作品通常蘊含深厚的歷史底蘊、文化意蘊和科學哲理,單一的語言分析難以全面揭示其深層意義。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歷史、地理、藝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與語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跨學科的角度出發,鼓勵他們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批判性思維,提升其綜合素養。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地理、歷史、美術等學科的知識,將其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從多個維度感受這篇散文的魅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老舍筆下濟南冬天的獨特韻味。接著,為了加深學生對文中所描繪景色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入地理知識,利用地圖和衛星影像資料向學生展示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獨特的自然環境特征,如濟南周邊的山脈如何影響當地的氣候,使得濟南的冬天既不寒冷也不干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直觀理解作者為何會說“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還能了解不同地區因地理位置差異而形成的氣候特點。
此外,教師可以結合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關于濟南的歷史文化知識。例如,教師可以講述發生在濟南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歷史事件是如何影響當地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最后,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教師可以組織美術創作活動,鼓勵學生選擇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場景作為靈感來源,用畫筆描繪自己心中的“濟南的冬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考慮如何用色彩和線條表達文章的意境,還要思考如何融入自己對濟南冬天的獨特感受,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開展項目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設定教學目標和預期成果,確保其與新課標緊密銜接。隨后,教師需要設計跨學科的教學主題和項目學習活動,將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信息收集、分析和整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學生學會質疑、推理和論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課堂討論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觀點,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望岳》為例。教師可以將地理、歷史等學科的知識融入教學,設計以“探索泰山文化”為主題的項目學習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集體朗誦杜甫的《望岳》,并提出“泰山象征著什么”“詩人為什么會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詩歌的深層含義及泰山在中華文化中的象征意義。然后,教師可以簡要介紹泰山的歷史地位、自然景觀和文化價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接著,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負責不同的子課題,如泰山的自然景觀、文化、傳說等。在此過程中,各小組成員需要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搜集信息,并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泰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其對當地氣候的影響,了解關于泰山的文化知識和傳說故事。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搜集和整理信息,如制作PPT、撰寫小論文、繪制手抄報等。最后,教師可以讓各小組通過匯報形式分享探究成果,鼓勵其他學生提出問題或發表意見,營造互動交流的學習氛圍。
(三)創設學習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設學習情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豐富其情感體驗具有顯著作用。因此,教師應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情境,如運用多媒體技術、角色扮演等手段,讓學生沉浸式體驗文本所描繪的情景。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本內涵。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桃花源記》為例。教師可以在正式授課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桃花源。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現實世界中是否存在類似桃花源的地方,并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理想中的家園。教師還可以組織一次模擬旅行活動,讓學生扮演探險家的角色,尋找隱藏在“深山”中的“桃花源”。為了增強活動的真實感,教師可以準備關于古代交通工具如馬車、竹筏的資料,并結合地理知識介紹這些工具的特點及使用環境。學生需要根據這些信息,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共同制訂旅行計劃,規劃前往“桃花源”的最佳路線。在學生抵達“桃花源”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通過美術創作表達對美景的感受,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舉辦一次小型成果展示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桃花源記》中的人文精神,還能在跨學科學習中提升綜合素養。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應致力于設計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現實情境,以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跨學科的角度出發,將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相融合,如歷史、地理、藝術等,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其綜合素質。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岳陽樓記》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跨學科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關于岳陽樓的歷史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其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教師還可以分發任務單,讓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資源或圖書館進一步查找關于岳陽樓的更多信息,如建筑特點、歷代文人的題詠等。其次,教師可以安排一堂實踐課,讓學生嘗試使用紙板或其他可回收材料制作一個簡易的岳陽樓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數學和美術的知識,如計算比例、繪制草圖等。通過親手制作模型,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岳陽樓的結構,感受其美感,同時提高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最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模擬導游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組同學負責撰寫一篇關于岳陽樓的導游解說詞,內容包括岳陽樓的歷史背景、建筑特色和范仲淹的生平事跡等。撰寫完成后,各組成員可以輪流上臺,扮演導游的角色,向全班學生介紹岳陽樓的相關知識。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岳陽樓記》的內容,還能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五)注重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多元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還重視其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跨學科知識運用能力等的提高。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項目評價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教師應將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重視他們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等方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三顧茅廬》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潛力。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任務,如閱讀理解、角色扮演、寫作練習等,并在完成每項任務后讓學生撰寫學習心得,反思自己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尚需改進。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同伴評價,讓學生相互評價對方的表現,如口頭表達的清晰度、表演的準確性等。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跨學科知識的運用情況、作業完成的質量等方面,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出學生的優點,并針對學生的不足之處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結語
在探究新課標視角下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的過程中,教師應深刻認識到跨學科教學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意義,并通過實施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