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洪明撰文,孩子沉迷手機問題是當今學校、家庭和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防止孩子沉迷手機固然重要,但家長使用手機情況同樣值得關注。
現實中不難發現,許多年輕父母依賴手機情況嚴重。家長依賴手機甚至沉迷其中,對孩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這必然會干擾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互動,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示范。這樣容易加大孩子提前使用手機以及沉溺手機的風險,降低了家長管教孩子的權威性。更為嚴重的后果還有,一邊帶娃一邊看手機的父母不自覺地會將主要精力放在手機上,無法及時回應孩子的訴求,難以跟孩子進行深度的對話,降低了陪伴孩子的質量。
試想:當孩子玩耍時遇到了麻煩得不到及時解決,與同伴游戲時遇到了矛盾不能得到及時調解,閱讀時遇到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回應,渴望和父母一起捉迷藏卻遭到了拒絕……此時的孩子是多么的無助無奈啊!焦慮、情緒低落、發脾氣、不安等情緒自然會出現。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玩手機時很難關注到孩子的處境。有時候孩子身處危險時也未能被及時覺察,這樣會大大增加孩子遭受意外傷害的風險。因此,家長加強使用手機的自我管理,有時候比單純管理孩子手機使用問題更加緊迫。
如果家長自己存在沉迷手機的問題,不妨將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建設家庭文化的契機。家庭要有一個使用手機的約定,夫妻之間要相互監督,同時也要接受孩子的監督。這個約定包括手機使用的時長、內容、時間點、地點等方面內容,同時要有必要的懲罰措施。家長首先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過度使用手機,在吃飯、睡前等重要場合盡量不使用手機。因學習、工作、交往和適度娛樂需要而使用手機,對孩子應該有合理的解釋。家長避免自身沉迷手機,不僅靠自律和他律,還要努力豐富家庭生活。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一起鍛煉、一起旅行、一起享受勞動的快樂等,都有助于更好地走進彼此的內心世界,跳出手機背后的虛擬世界。
家長既是孩子的玩伴,又是孩子的教育引導者。家長身心在場,陪伴才會更有質量,真正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在陪伴的過程中,家長有意識地避免手機的干擾,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確保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打折
浙江省開化縣教師進修學校葉金福撰文,江蘇省教育廳印發了《江蘇省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按照“區域先行、分步實施”的推進思路,于2024年秋季學期全面推行實施小學每天一節體育課,2025年秋季學期做到全省小學全覆蓋。小學一至二年級可采取“4+1”模式,在原4節體育課的基礎上增加1節“趣味田徑”“快樂體操”等學校特色體育項目課;小學三至六年級可按照“3+1+1”模式,采用“基礎必修課+體能課+走班選項課”的模式科學規劃課程。
江蘇出臺《方案》明確“小學每天一節體育課”,對于該省小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好聲音”。眾所周知,加強體育鍛煉、掌握運動技能,對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為此,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到:合理安排學生校內、校外體育活動時間,著力保證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應該說,“每天一節體育課”十分必要,期待這一“好聲音”能夠成為更多學校的標配。
“好聲音”還需落實好。要讓“每天一節體育課”成為更多學校的標配,還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共同發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不僅要制定、發布相關政策措施,更要狠抓落實,確保學生“每天一節體育課”真正讓學生獲益。另一方面,學校不能“唯分數”而“重智輕體”,更不能以犧牲學生的體質健康為代價,片面追求升學率;應通過開齊開足體育課、大課間等方式,確保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打折扣。當然,確保“每天一節體育課”,有關部門還應在加大體育運動場館設施供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豐富課程教學內容等方面予以硬件和軟件上的強有力支撐與保障,以確保體育課既有數量,又有質量,從而讓“每天一節體育課”成為學生每天成長“餐桌”上的一道“硬菜”,更好地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如此,不僅是學生之幸,更是教育之幸。
(以上信息選自有關媒體,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