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現狀,探討“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的必要性、理論基礎及實踐路徑。文章提出,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是打破傳統教學弊端、順應智慧教育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教-學-評”一體化課堂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形成性評價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遵循以學定教的實施原則。而在實踐中,教師也應基于學情分析設置教學目標,在課堂導入、活動、小結等環節運用一體化策略。總之,“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持續優化,最終實現教學目標與學習需求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逐漸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尤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該模式以其獨特的優勢為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強調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評價有機融合,構建動態、交互的學習生態。這種模式有助于打破傳統課堂中“重教輕學”“評價滯后”等弊端,將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進而提升課堂效率,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的必要性
(一)應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需求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旨在打破三者之間的壁壘,形成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核心素養的培養。一體化的課堂設計能夠將教學目標、學習活動和評價方式有機融合,使課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創設真實情境、開展合作探究、實施多元評價等方式,一體化課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最終達成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二)順應智慧教育時代的發展趨勢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慧教育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智慧教育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智能化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正是順應智慧教育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智慧教育強調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而一體化課堂的構建能夠將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機整合,避免知識的碎片化,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同時,智慧教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一體化課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個體差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此外,智慧教育倡導數據驅動教學,一體化課堂借助信息技術平臺,能夠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為教師提供精準的教學反饋,進而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構建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是實現智慧教育目標,促進英語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二、“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的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評”一體化強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非被動接受者,這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點。其“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核心概念,深刻影響著“教-學-評”的融合與實施。在建構主義框架下,“教”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創設真實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強調學生在與環境、同伴互動中,自主建構知識意義;“評”則注重對學生建構過程的持續反饋和引導,而非僅僅關注結果。因此,“教-學-評”一體化并非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以建構主義為指導,促進三者的有機融合,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生態,最終實現深度學習和個性化發展。
(二)形成性評價理論:“教-學-評”一體化注重過程性評價與反饋
“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其理論基石之一是形成性評價理論,該理論強調評價的重心在于“過程”而非“結果”。傳統評價往往聚焦于終結性評價,以檢驗學習成果為目的,形成性評價則更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與反饋,其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與發展。在“教-學-評”一體化課堂中,形成性評價如同教學過程中的“導航儀”,通過課堂提問、觀察學生學習狀態、作業批改等方式,教師能夠獲取學生學習的實時反饋,進而動態調整教學策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形成性評價及時了解自身學習的優勢與不足,調整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率。
(三)多元智能理論:“教-學-評”一體化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擁有不同的智能組合,這種獨特的智能結構決定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式和發展需求。“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正是基于學生多元智能差異而構建的教學模式,旨在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智能優勢和劣勢,因材施教,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應當主動發揮自身的智能優勢,揚長避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而評價環節則應當突破傳統的單一化、標準化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全面考查學生的各項智能表現,給予學生更加全面、客觀的反饋和指導。
(四)以學定教理念下“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實施原則
“以學定教”理念下“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其核心在于實施原則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目標導向原則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中心,將“教”“學”“評”三者有機融合,形成目標一致、環環相扣的教學閉環,而非各自為政。學生主體原則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而非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多元化原則倡導教學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與靈活性,避免“一刀切”式的評價標準,鼓勵運用多種評價手段,如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
三、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的實踐路徑
(一)基于學情分析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目標設置
學情分析是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風格、知識基礎以及潛在的學習困難,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將教學目標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使其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認知水平。同時,教師還應當注重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只有全面考慮學生的學情,并據此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評”的有機統一,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Why do you like pandas?”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課前小測、課堂觀察和與學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學生對動物話題的興趣程度、詞匯積累情況和語法掌握水平。如果教師發現學生對動物話題普遍感興趣,但表達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詞匯積累不足,語法掌握不牢固,那么在設置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就可以將教學目標設置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需要掌握本單元的核心詞匯,例如panda, tiger, elephant, giraffe等,掌握描述動物特征的常用形容詞,如cute, beautiful, strong, tall等;以及掌握“because”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能夠用其表達喜愛某種動物的原因。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動物描述,如描述動物的外貌特征、生活習性等、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如詢問他人喜歡哪種動物及其原因,并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可以將情感態度教學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對動物的喜愛和保護意識,如引導學生了解動物的生存現狀,思考如何保護動物。通過以上的這些教學目標,教師就可以更好的展開教學,以提升教學的水平。
(二)聚焦課堂導入的“教-學-評”一體化策略運用
課堂導入作為教學過程的起始環節,承擔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學習主題等關鍵任務。在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將“教-學-評”三者有機融合,形成合力。教師在導入環節,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的主導作用,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和手段,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語言環境,激發其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要突出“學”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在導入活動中積極參與、樂于表達,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同時,導入環節還應融入形成性評價,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表現、提問互動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學習困難,據此調整教學策略,實現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學“Can you play the guitar?”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們播放一首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英文歌曲,用舒緩的旋律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歌曲中提到了哪些樂器?你們都會玩這些樂器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說出guitar, drums, piano等樂器名稱,運用 “Can the singer play the …?”進行提問,并嘗試用 “Yes, he/she can.”或 “No, he/she can’t.”進行回答。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總結,從而自然地引出本單元的核心句型——“Can you...?Yes,I can./No,I can't.”。在這樣的導入環節中,“教”體現在對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對學習方向的引導;學生的“學”體現在對歌曲的感知、對問題的思考和對新句型的初步運用;而“評”則體現在對學生回答的及時反饋和對學習成果的初步評價。導入環節的“教-學-評”活動環環相扣,自然流暢,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關注課堂活動的“教-學-評”一體化環節優化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評”一體化環節的優化應聚焦于教學活動流程再造,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為目標。其關鍵在于教學活動的設計需體現“評”的嵌入和“學”的生成。“評”的嵌入并非將評價簡單地疊加于教學環節之中,而是指評價應滲透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發揮其對教學的導向、調節和改進功能。“學”的生成則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意義建構,教師應設計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質疑、思考和表達,并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通過“教-學-評”環節的深度融合,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課堂,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本單元的語篇,并讓學生找出語篇中的重要信息。為了避免學生機械地提取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信息差活動,如每個小組只獲得部分信息,需要通過小組間交流與互補才能完成任務,這個環節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口語表達能力。在學生學習的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明星的一天”的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明星或名人,用英語描述他們的作息時間。而教師則可以在學生展示過程中,及時給予點評和指導,對學生的語法錯誤和發音問題進行糾正,并將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和分享,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突出課堂小結的“教-學-評”一體化反思改進
突出課堂小結的“教-學-評”一體化反思改進,關鍵在于將小結環節從知識回顧轉向深度反思和多元評價。教師應設計引導性問題,如“哪些環節促進了你的理解?”“你在合作學習中貢獻了什么?”等,促使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元認知反思,并形成自我評價。同時,教師可運用多元評價手段,如學生互評、小組評價等,關注學生在知識掌握、學習策略、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差異化表現,給予針對性反饋。此外,教師還需將小結環節與教學目標緊密關聯,引導學生檢驗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并反思未達成目標的原因,為后續學習調整提供依據。
例如,在教學“I’m watching TV.”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小記者”的角色扮演活動作為課堂小結。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學習的現在進行時語法結構和相關詞匯,并展示一些包含目標語法和詞匯的圖片。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一位扮演記者,另一位扮演圖片中的人物,進行英語采訪和回答。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知識點并提供語言支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對話,并通過互評和教師評價鞏固學習成果,另外,為了增強互評的有效性,教師還可以設計更加具體的評價標準,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如學生對本單元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口語交流的流暢性等,進而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更加完善的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
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為學科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學習為目標,以多元評價為驅動,形成了教、學、評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這一課堂范式的探索與實踐,能引領初中英語教學走向更高質量、更具實效的未來,為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自主學習品質開辟嶄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黃凌燕.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英語“品質課堂”閱讀教學實踐——以教學“This morning we took a walk.”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4(10):34-37.
[2]李丹.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融合路徑[J].亞太教育,2024(8):159-161.
[3]劉艷.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生英語,2024(16):141-142.
[4]郭寶仙.英語“教-學-評”一體化:內涵、分析框架與實現路徑[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4(2):2-7.
[5]王敬.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路徑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 科研,2023(12):164-167.
[6]梅玫.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24(15):122-125.
(責任編輯:劉瑩)